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一棵树和一朵花儿的故事》组诗(作者:鲁蕙)  


《我一直放弃春天》

请原谅,我一直放弃春天
习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喝酒、写诗
或者静立于风中,看凋落的花瓣

忽然有一天,也曾梦想走近你
那辽阔的天空一定会有新鲜的雨水
使我忘记致命的疼痛和阴影

然而,我更愿绕过你的热爱与抒情
在泪光闪闪中,将自己封存起来
从无悲无喜,到慢慢老去


《我需要将光芒更深的隐藏》

夜色落下来,我不想再欺骗自己
分明有些想你,但又害怕一不小心
点燃你的孤寂。起初,我冷漠、骄傲
一直放弃春暖花开,不想陷进你的呼吸
你轻唤我的名字,热爱难以阻挡

避开你的眼神,我们只谈天空、流云
草木、风雨,这一切只是最初的思绪
如今触及的是清澈的河流、纯白的月光
你说你将幸福持续生长。这个金黄的季节
我需要将光芒更深的隐藏

《一切美丽,不过是远方的灯火》

清晨的阳光还没醒来,我站在风里
开始想你。也许,你已经知道我的城池
不想被占据的秘密,如同这个秋天的枝叶
不敢渴望大把大把的绿。曾经多少次
我固执地守着萧索,月亮最终还是升了起来
落寞的远去,不仅是我,也是你想要的


大地如此辽阔,不必在意一场风雪
你需要丢掉执著,才能快乐的生活
我不想你做一个忧郁的人。只需悄悄转身
就可以看到春天的河流,而我仍然拒绝
走近你的疆土。一切美丽不过是远方的灯火
你将用一生的泪水来赶制幸福


《太阳升起来后》

不想让你染上离愁,由北向南的脚步
出现在月光下,我并没有忽略你的执著
很多很多的时候,你的热爱从未停歇
我可以有很多理由让你落寞、孤独

你一次次走近我,不愿放弃美丽的灯火
理智多次告诉我:也许,你只是
被我的光芒所迷惑。从现在开始
我要换一种姿势,来抚慰给我幸福的人


《一棵树和一朵花儿的故事》

夜色越来越浓郁,多想让思绪安静下来
整个秋天我一直在逃避。你从未抱怨
我的骄傲和不经意,用固有的方式热爱着

一阵风吹来,有叶子落下。是你在低语:
“接受我吧,我爱你!愿意为你的柔弱遮蔽
什么都可以给你,宁可不要江山社稷。”

我将火焰熄灭,不想拉近我们的距离
仿佛又看到过往的阴影,以及生与死
欲罢不能,你伤心、流泪、诉说,却又无可奈何

转眼秋天已过,我早已习惯平静的生活
没有惊喜,也谈不上悲哀。在冬天来临之前
我需要动身离开。然后,在风中静静地落


《离别不是为了再相聚》

请原谅我的怯弱,和与生俱来的忧伤
原谅我一直在抵御柔软,竭力隐藏光芒
只能这样默默相望,才不会生出疾病和疼痛
刀具和阴影,仍会从四面八方涌来

舍弃春天,我会渐渐忘记一些人和一些事
然后,把深情交给大地,把甜蜜给自己
落花满地,你更懂得坚守剩下的时光
就算忽略纯粹,我也不会再让雨水生长

居士点评:语言柔美,诗情婉约,感性潜入,理性回归。透过这组,我想我们大体上可以说,认识了你和你的诗作的风格特点。手法细腻,节奏舒缓,情感丰沛,诗性灵美。
在我看来,一位诗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经历,往往从根本上决定了诗人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当然,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要描绘的世界并非完全局限于此,还有如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等等。
至于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要看诗人对诗歌的热爱程度,以及练习的认真程度、时间的长短,还有想象力、灵感等,也透过作品,综合地反映出来。
有时候,阅读一位诗友的作品,我们也能同时收获或总结一些积蓄在心里的想法。这,大概就是互动带来的结果吧。
罗哩罗嗦说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胡话。望见谅。欣赏你的一组佳作!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美好的你》(作者:雅歌)

雨是一朵小时光
开在午后静静的溪旁

翩翩那时,你走来
携一段悠长  悠长的守望

隔着岁月层层的帘
你问我开到了第几瓣

深情荡漾。痴也可爱
痴也可怜

居士点评:这首小诗,虽然很短,却比雅歌以前大部分作品显得跳跃性更强一些。你既可以认为是一个时点的心情(前两句),也可以放大为一个时段情感(三四句),但是从一滴雨出发的;“你”即是“我”,是你的询问,也是我自问。巧妙,比如:翩翩那时。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那片云有雨》(作者:雅歌)

原本轻盈。高而优雅的姿态
途经那片海
不经意的投影使波心摇曳
交换出眼泪  故事  以及
内里的蓝。融为一体

是行走中的花朵
周身柔软包裹爱的珍珠
躲过鹰隼的目光  躲过峭壁
开在高山  平原  沼泽之上
约等于传说

多么欢喜  如果
雷声不那么轰鸣   闪电的长剑
不能刺穿压迫与阴暗
那珍藏了一世的晶莹  不会倾城地
流淌。神色凄惶

居士点评:
标题中的“那”在古汉语里同时含有现代汉语“哪”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在古汉语里是没见过“哪”这个字的。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的标题兼有疑问,即:哪片云有雨?如果这么推测,接下来的就是解答或者叫答案。
但从第一节看,答案就颇为复杂:“交换出眼泪  故事  以及/内里的蓝”,“那片海”,显然是专指(爱情、生活、工作中的一类),蓝,当然是广阔、远阔的意思;
第二节依然“复杂”,花朵(自喻)可以是一个出世不久的生命个体,也可以是一个出道(求学、工作)不久的少年、青年,他(她)必然像大多数常人一样,要经历种种考验;
第三节(结尾)表达是委婉的,其中的假设,是在“多么喜欢”(承接第二节“约等于传说”)的前提下的,实际上,可以有两种理解:既希望在坎坷中有所收获,又有点“害怕”,以致“神色凄惶”。
总之,作品表达的思想是迂回的、回曲的。也是矛盾的。所以,读完之后,我提到了前面“哪”与“那”有相同的含义。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收藏论坛高管重庆子衣为鲁蕙写的一篇长评:[url]http://dbssk.5d6d.net/thread-25979-1-1.html[/url]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交点》(作者:如云飞过)

从不同的方向出发
用一生的风雨
去兑换 一次
相逢

把锈迹斑斑的心
打造成斩钉截铁的执着
在属于你我的葱茏里
扣住
天荒地老

居士点评:全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均浓缩于“打造成斩钉截铁的执着”。如果我们理解成:在半途找到了一种理想(比如爱好),是不是可以?再如果理解成:在网络上遇到了以为知己(比如诗中的你),是不是可以?
所以,读一首诗,我以为至少要读两遍以上,尝试多种阅读的角度。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死亡之城(给波德莱尔)组诗

作者:凤凰

死亡之城(给波德莱尔)

堕入死亡之城前
必须瞥一眼黎明
黎明的头颅向日葵般转动

我不能赞扬蛆虫
和那隐秘的痛苦
恶之花 罪恶中提炼的红

堕入死亡之城前
我必须遗忘
使那最糟糕的部分复活
在黑暗处行使一次爱情

我必须射击
让天空黑夜般滑落
苍白你苍白的躯体

我必须挎起马刀
在骨肉间挑拨
直到黑夜般绝望的你
献上凄凉的颈项。

波德莱尔说:
我爱你,像蛆虫围住尸体
你冰冷的眼神,是你冰冷的首饰


季节之前

诛杀一枚青草
或把春天削薄
直至薄如蝉翼
然后把它稳当当送上枝头
挂住一个夏天

这个季节草木青青
青得像十七岁
轻得像一只鸟徐徐飞回

我在季节深处打开一口井
洗得自己佛主一样透明


洪流

情绪泛滥的午后
我被连根拔起
洪流漂着洪流
恍如雨注

我又想起了我的爱情
我的兄弟
那年围住一个春天
仿佛歌笑了一生

而命运推着我们迁移
把我们体内的枝条折断又抽出
把我们摆下枝头又放上枝头

我们始终是命运惊散的飞鸟
穿着羽毛
蒲公英般四处漂浮



生死劫


不能为你歌舞
不能为你咆哮
只能挑看灯花
反复行吟那一川烟雨


双燕飞低春天的时候
爱情走出唐诗
流行破碎的季节 佛老并至
我不是那观空的和尚

心脏 死结的模样
绽放桃雨
《金刚经》剪成窗纸
旷世的格言 冷进冰里
是谁说大智慧到彼岸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不见其涯,愈往而不知所穷。送君者皆自涯而返,君自此远矣。

画出的小寺不举烟火
黑夜胶着
燕子羽翼挂着春天
空荡荡
空如我的手掌



五月莺飞草长
如梦迷离
我不禁有些恍惚
于是决定下一场雨

是月大水盈城,天地相合,人间化为汪洋泽国

一切如流
无物常驻
我的记忆有些湿
于是拧出赫拉克利特的诗句
存吾顺事
殁吾宁也

居士点评:刚刚看到这组。看诗友在大别山诗刊论坛已发有33个帖子(连同这个),我便开始搜索作者的文帖。我发现除了这组,其他的都是2011年的,其中部分作品还是很不错的。
这组作品,表现了诗人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比2011年发在论坛上帖子,内容更加深邃,也更耐品味。
写死亡的诗作很多,但以波德莱尔《恶之花》为背景的题材却不多。我想,《死亡之城》应该是一首读后感,作为一位读者,当然也想尝试形似颓废的表达方式。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芦花飞起》(作者:凤凰)  该作系作者2011-12-18 发表在大别山诗刊论坛的

秋风吹进记忆深处,记忆里的芦花飞起
白絮如烟。如我看不清的童年白茫茫一片
芦身修长,一如狭窄的时光
一捆捆芦苇摄进黄牛胃里,发育成皮毛程亮
如泣如诉的横笛堂兄曾吹响

秋风吹进故乡深处,镰刀曾握住芦苇的锋芒
垒起又反复推倒的老屋,是这片土地反复涂抹的文字
那里有我的情节我的故事
那里有我的爷爷,爷爷栽种的家族

黄牛跪倒,将我的童年反复咀嚼吞咽
偌大的水域,秋风吹进记忆深处
芦苇如烟,应声躺倒一片

居士点评:这首诗的构思和内容都很好。有隐疼的感觉,芦苇、芦花、童年、乡土、爷爷等意象丰满而形象。
不足的是个别句子稍显粗糙了些。比如:
1、“程亮”明显是想写“锃(zeng)亮”,可能不知道“锃”的发音,或者错误地把两个字当作一个字;
2、还是这句:“发育成皮毛程亮”,如果写成:“发育成锃亮的皮毛”显然要通顺一些;
3、从作者近作《死亡之城》看,其实作者是比较喜欢A——B——A句型的,而且运用很成功。我的意思是这句:“爷爷栽种的家族”可以扩展为“有爷爷的爷爷栽种的家族”,这样会更深远一些。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自析《上周五周五》(作者:松山居士):
   
  周一  上午准备领导讲话材料;下午接待兄弟单位领导。
          晚上:887887小方。加班准备明天接待事宜。
  周二  上午接待上级领导调研;下午写通讯报道。
          晚上:887887小唐。联系报社主编。
  周三  上午联系外出学习取经事宜,去银行;下午开会。
          晚上:887887小方。加班写自查材料。
  周四  上午接待上级专项检查组并汇报自查情况;下午陪同检查组下基层检查。
          晚上:887887小唐。加班写总结。
  
  周六(红色假日)接待王处长。
  周七(红色假日)接待姜局长。
  
  (小李说,周五是主任自己撕下的,所以无周五;887887系盛世大酒店服务台电话号码。)

居士自析(我对一位提问的诗友这样回答这首诗):
读诗要读“诗眼”啊,其中:周五是空白;括弧内的“小李说……”就是。
这是一首看起来平淡寡味的诗,像叙事,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讽喻现实的。
这首诗的不足之处在于:还没有在周一至周七的内容上多下功夫,用“两头挤”的办法,把周五这个空白倒挤出来,写得更精彩一些,让读者通过分析推测出周五“主任”大体上在做什么,这是较为高级的写法,可惜我没找到钥匙。
本来,为了增加真实的感觉,该诗是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但我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为很多人不太读诗,也不愿意多花时间仔细品读。在品析诗作时,有的诗友以为诗中的“我”就是生活中的本人,而有时候,诗中的代称并不一定专指作者自己或某一个人,而是指某类人或人群。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并蒂莲

作者:木行之

七月的体温渐渐升高
38.5℃,有些低烧
超过了荷花的燃点
湖面上千朵荷花自燃起来

你说好久没看荷花了
我从记忆里取出一张旧照片
十年前,你和一朵荷花搂在一起
多像一枝并蒂莲  

居士点评:拟人化的手法,在此诗中非常贴切,很优美的诗句。第一节后两句:“超过了荷花的燃点/湖面上千朵荷花自燃起来”想象力丰富,将荷花自然状态下开放的条件、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虽然作者没有正面提到,实际上第二节是写荷花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线,只能从记忆里寻找,与第一节形成对照。作者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勾起了记忆深处的美景。全诗都是在表面优美,内里却藏着看不见的忧愁。“你说好久没看荷花了”——这句是一座“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隐形的轨迹》(外一首)
作者:囚肉

我天天穿着牛仔裤
炎热的夏天跟我是一伙的
裙子里灌满风
符合胡同原理
方便面确实方便
饿与营养谁更重要呢
我从来不吃方便面
你看我穿着牛仔裤呢
工作服上的破洞与牛仔裤上的破洞
都叫破洞
但它们是一对反义词

2012、8、10

《白纸很白》

现在的离婚率这么高
多少与苹果的泛滥有关
我至今还记得我几岁时吃的第一个苹果
那味道永远不会在我嘴里消失
在纸上画又大又红的苹果是愚蠢的
写实画法真的能写实吗
谁知道鱼尾纹里会游出什么鱼
白纸凭他的白猜不出

2012、8、10  

居士点评:
联想丰富,也耐人寻味。工作服的破洞是辛苦的象征,而牛仔裤的破洞则不然,因此将其比作反义词很贴切。第二首将离婚率高归咎于苹果的泛滥,却是出乎意料的,因为苹果很寻常,似乎离婚率的高也就寻常了,比喻同样贴切,但很有想象力。
以上是优点,而且是较为突出的优点,所以,我推荐了该作。
缺点是主题的意义含量略显不足,毕竟是写现实的作品,我的看法是,可以用一句哪怕是隐含的诗句作为总领,提升一下诗意会更好。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我永远也写不好你的名字---献给林昭同志》

作者:文古
自由无价
生命有涯
宁为玉碎
以殉中华
----林昭墓

时光停滞,在四十多年的北国
我所能听见的,在烈日下的叹息
往往如你开垦的思想
从农民的犁头上传来

这转瞬即逝的生命,缠绵在岁月的眼睛里
帝都的长城,在童年的绘画中
已慢慢腐蚀
而你站在战马的肩上
用血书谱写中华的智慧

是啊,中华的英雄儿女
何曾在黑暗面前低头过
如今又拿起古兰经
拿起维吉尔智慧的双手
拿起尼采窥视的眼神
让祭司们说说
哪种礼仪不是土地生根的地方
哪种乌头草,那种鸱鸟
我们不能歌颂

如今在静默的夜空下,在年轮划过的额头上
重新写你的衣衫,写你
留在春天的两撮头发
在萤火虫安家的骨子里
你的坟墓,睡得是如此安详
在这奄奄一息的跪拜下
我拾起红尘中的两篇落叶
堆砌,呐喊,用鸟羽挂满黑色
可单纯的鱼肚白,却连在了荷的颈脖上

我终于明白
那隐藏在心底的老木,眼神
永远无法写出
是啊,我十年前写不好你的名字
如今也是

在黄连与我选择生存的时候
只需闻一闻,你在生命中的血丝
我便能把黎明唤醒
我过去写不好你的名字
我想,将来也是

谨以此篇悼念林昭同志

2012-8-8

居士点评:如果不是先生这首诗作,或许我永远也不知道林昭是谁,因为她的事迹已远。我查了一下,林昭是一位有思想、有才华的北大女大学生(出生日期:1932年12月16日;逝世日期: 1968年4月29日)。其墓葬在苏州,也是我查得的。诗友作品中“在烈日下的叹息”我想,正是描写了林昭当时的状态,而作品中几次说写不好林昭的名字,显然是谦卑的说法,同时也是对林昭敢于面对强权的勇气的尊敬。值得鉴赏和品味的一首。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关于林昭女士的资料留一个参阅地址吧:[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1342.htm[/url]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醉,在酒中
文/暮雨听轩

我不会喝酒,你的酒
让我傻傻的麻醉,一个人的时候,
要驱赶那歪斜的寂寞空杯
醉晕的,手指滑落在唇齿门口

就像一窖相思沉入泥土
我把你尘封在心叶的背面
发酵 ,透不过气的情感
怀有怨恨 ,嘴里的余糟辛辣
是你的报复还是心碎的苦涩

花落时,醉意穿透胃壁
想起你还在身旁,把你
含在嘴里想要化解离殇
可你,可你走进那花萼的心房

伤痕难以愈合,直到麻醉
想念是一种疼,迷蒙的双眼
翻看岁月画册的清愁
一滴泪千壶酒,滴滴醉心头

你在龙卷风里旋窝  斟满玻璃杯
伴着我炽热的血液,东倒西歪
不再倔强的掩饰,伤怀
醉后我才化茧成蝶,温度与湿度

紧密的封闭贮满醇香
琥珀的光泽源于这极久的埋葬
静静的凝望,却有了想吐的欲望
可是,你已经混入血液的流淌

麻醉了刀割的疼痛
爱上了这麻酥的飘然
那是鸡尾  凌乱的愁绪
微醺  嗅着感伤
习惯  隔着玻璃看你扭曲的脸
我醉在风雨里,在日子里旋转

居士点评:借酒浇愁愁更愁。伤感长情诗,借身体官感,如:眼、口、鼻、心、血等,抒发朦胧、失落的醉意。就诗句而言,写得细腻、凄美,不足之处是突出的部分不多,且不够精炼。依我看,从第二节开始,每一节都可以作为结尾,但又接上了下文,因此,显得转折或跳跃的力度稍欠。个见。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看一片茶叶在杯中漂浮》
文/知秋

水井与天空的月亮,形成相应的对称
高过屋顶,铺满整个屋檐

今晚,我和母亲一起坐在庭院
母亲苍老了,我也不再年轻
闲逛的日子也不再多余
与母亲之间的对话也越来越少
我也无法预算在诗里还能几次写到
村庄、庭院、溪流边的那些树
从《四月回家》到《我终将失去你》
再到今晚
很多时候,假装一切与我无关

但,每一次回家的时日里
我还是会被深沉的黑夜捆绑
看一片茶叶在杯中漂浮

偶尔,从一团杂乱的记忆中
追问怎样的方式离开土壤
寻找那个幼年时过家家
愿做我新娘的邻家小女孩

如今,她和我一样
为明天的一桌菜搭配着不同的料理
擦洗着不同朝向的窗户

居士点评:这首抒情诗写得委婉、深情。作品本身最大的亮点,是第三节的承合,以及引入的两个人物:母亲和邻家小女孩(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诗外的伤感愁绪。人生经历,像一杯茶翻滚沉浮。此外,诗节间的照应不露痕迹。总体上讲,虽然没有跳出此类作品的套路,但却很成熟、练达,也较富有诗意。所以,给予加亮推荐大家欣赏。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b]点评张庆雨2首[/b]

《泥流》

我混沌地活着,犹如一股泥流
周围的黄土越积越多,血管也强烈骨折
心脏在一次次被泥沙冲击,再也看不到
半点血气。我是一个泥做的躯壳
黑色的内表囚困着水一样的魂魄

我混沌地活着,犹如一股泥流
那咚咚作响不是喘息,是我早已遗失在
昨夜梦里的哭泣。请别再看我,别再呐喊
我已是一股浑浊不堪的泥流,根本不值得
不值得,半点——留——恋——

我混沌地流着,犹如一股人潮
满街的浮躁炙烤着大脑,昏昏沉沉
找不到先前的信念和儿时苦苦追求的梦想
人世间,我唯一可以踩扁的
是自己脚下的影子——

我混沌地流着,犹如一股人潮
那昏暗的路灯扭曲了天空和大地
内心在惶恐地跳动,你不是我的朋友
更不是我的知己。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泥流
被黑夜卷进了自己空空的皮囊


《穿梭在白与蓝之间》

奉贤的天很蓝,像梦中倒挂的海
我无暇顾及的思绪,变成故乡的引物
一只白鸟,在不经意间结合眺望的视线
顿时,大脑进行着PCR,合成的满是
那长鞭与羊群轻抚的河岸

悠闲的海风,暖暖的,浸湿了我孤独的心
灵魂则化成白鸟,在蓝色的天空寻觅
一朵一朵是记忆的游云,却始终未遇
撑起童年支架的麦田和风筝
我不缺少幻想,更不乱释激情
这些,都可以去问院里的槐
他干裂的树皮可以为我作证

当白鸟直冲冲飞向白云,这不是戏耍
而是诀别,对土地和根的诀别
蓝瓦,则是这天,是它唯一的全部
当翅膀为内心而翼,视野被真爱浸润
我穿梭在白与蓝之间,看清了脚下的自己

居士点评:我先看完了第一首,感觉是“借题发挥”,也就是说,作者以第一人称,从几个角度勾画了“混沌地活着,犹如一股泥流”的形象,实际上,如果我们冷静的观察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似乎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影子。
因为第一首的吸引,我耐心阅读欣赏了第二首。就这两首而言,诗人无疑是忧患的,深沉的。第二首的抒发对象就彷徨过、犹豫过、游离过,但却不失幻想和冷静。
因作品数量较多(计7首),后面的未及全部阅读。前两首构思深沉,而且能够引导读者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成功了。

本帖地址:[url]http://dbssk.5d6d.net/thread-27708-1-1.html[/url]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