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这篇浅评文字在老论坛发过。现略加修改贴上

  [b]浅析楼兰女子的短诗作品《卿非良人》[/b]

     文/松山居士
  
  楼兰女子是我最欣赏的女诗人之一。她的作品风格独特,很善于以形象写情思;她的作品语言犀利、辛辣,张力与蕴涵丰满,思维穿透力和视觉冲击力强;多数作品让读者具有切肤之疼的感受,在形式上多以短诗呈现。
  《卿非良人》系一组短诗,计有5首。这组作品既很细腻,又很大气。尤其是作为这组作品题目的《卿非良人》这首,令人叫绝。“我以一夜置换你们一辈子/悲欢离合,像秋千/它嘎吱嘎吱地叫唤/晃荡于青天下/我坐进此起彼伏的响声/我大声宣告你们/大唐皇朝,是我推翻的”(《卿非良人》),我读出了情感上的细腻,泪水中的霸气。
  “我以一夜置换你们一辈子”,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最为可能的一种是:作品中的“我”,一定遭遇了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她那一夜所作出的决定,是曾经渴望得到的幸福生活,即将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我们姑且不问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决定,是与向往的幸福生活背道而驰的,怎么能够换得幸福的人们那样的幸福生活?!“我”做出这个决定,却是无奈的,很现实的,而且是必须的。
  诗人为什么说悲欢离合像“秋千”呢?当我想象到秋千飘荡,忽高忽低的动态形象时,我终于明白这句诗的意思了:情绪、情感和生活都是有起有伏的。
  “此起彼伏的响声”是一种环境,很可能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环境,而“我”却无奈地置身在里面。对此,作者以磅礴而又含泪的口气大声宣告:“大唐皇朝,是我推翻的”,仿佛重申了女人也是可以君临天下的。我们不妨仔细想想,哪一个朝代不是先自乱于内,而后乱于外?虽然“我”大声宣告摧毁了一个“王朝”,虽然“我”给所有人的印象是那么的坚决,但这,是不是“我”之所愿呢?
  诗人究竟是要传达一种怎样的思想?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回过头来与题目联系起来。“卿”字用在此处,应该是专指。而“卿”到底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或许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也让我们思考:在我们的单位之中,在我们的家庭之中,抑或在我们最亲近的人之中,有没有作者指向的那种人?有时候,我们要不要对这样的人大声说“不”呢?诗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尽管这个答案可能不为所有人所接受,因为人群是多彩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就像赌博,你赌对了,你就可以幸福、快乐一辈子,反之,你很可能被弄得痛苦不堪,影响你一个阶段,乃至一辈子。比如,爱情。
  作品委婉含蓄,形象贴切,基本秉承了诗人一贯风格,但如果联系阅读和分析作者的近期作品,可能更会体味到作品的妙处,尤其《卿非良人》这首我很喜欢,因为她给了我阅读的享受。
  当然,分析也好,解读也罢,有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但作为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有效互动途径,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诗歌需要欣赏她的读者,诗歌爱好者也需要好的作品。
  
  2010年10月30日完稿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居士热烈祝贺楼兰专评启航!我想,这里的佳作与佳评,必将为大家带来最好的诗歌享受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老高:楼兰评诗我的初衷就是随意一些,不一定都要从论坛上选,我原本的意思是让她既挑选一些精品佳作,也从论坛上挑一些作品找找毛病。
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小栏目《会员互评》,这个则完全是论坛上的。
我们应该给楼兰以自由的空间。
我的意见,先放手让楼兰去做,其他管理和版主也可以参与,并尽量以本坛作品为主,这样路子就更宽广一些。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说实话,我们论坛应该多增加一些高水平的诗人和作品,而楼兰身边聚集了一大批风格特色特别的诗友,挑些佳作让大家欣赏,是必要的。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我很希望这个专栏办出特色。楼兰,我们一起努力哈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楼兰对呆呆的三首解析细致入微,同时也向大家说出了自己诗歌创作的真实感受,为我们带来了一位风格特色鲜明、善于把握内心情感的诗人呆呆的作品。感谢楼兰为大家展示的用心点评另外,我把你的点评与原创作者的字体做了区别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原创和再创都厉害。喜欢两位的作品。顺着楼兰的思路细细品味呆呆的诗,感觉很内敛地表达出了伤感的情愫,尤其第三首,这与楼兰本人视角冲击力很强、节奏稍快的作品是两种迥然的风格,都极具特色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贴一篇寒烟儿写的赏析文字

  
  痛彻骨髓仍是痛
  ——浅析楼兰女子《莫说青山》

  文/寒烟儿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灵动的语言是楼兰诗歌的显著特征。这一首还是沿袭了一贯的疼痛写作,只不过现在的疼痛比起以前,更压抑、更忍隐了。
  是的,每一个诗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语言习惯,楼兰也不例外。言为心声,熟知楼兰情况的人都知道,她的每一个字都仿佛从她身上割下来的肉,不但痛切肌肤,更是痛切骨髓。就拿她的这首《莫说青山》来说吧:
  著名歌曲《难忘今宵》里有这样一句歌词:“青山在,人未老,人未老……”青山常在,青春常在,一切美好的的东西都常在……这是多美好的祝愿啊!楼兰却用《莫说青山》来做诗题,很显然,她的心中定然有许许多多的不得已。
  “莫念头七”——首句即给人触目惊心的感觉,读者的心也不禁跟着一沉。连死了,也不眷念一下头七。这是何等的绝望啊!
  “头七”,是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她如此绝望?是“仇人”!那“仇人”是谁?谁是她的“仇人”?她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夺走她青山、剥夺她青春以及美好东西的人,都是她的“仇人”了。对待仇人,我们不免会难抑愤恨,但这女子却说:“万不可对仇人施剜眼挖心之术”。也许是心地善良,不想冤冤相报;也许是痛至极处,欲报懒报了;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
  接下来,我们再听听这女子是怎么说的:“棋盘上的都是棋子,小宇宙里到处是冤”,在人生这一大棋盘里,谁不是别人手中的一枚棋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谈何容易?更何况,小宇宙里到处是冤。尽管有千般无奈,也只能安于天命吧!所以,与其整天叫苦连天,不如做个宝贝儿,做个乖巧的傻子,“丧失痛觉,整天乐呵呵的/‘野海椒哟,串串红哎,漫山遍野花花泪哟!’/我们抱紧,一起唱歌。”你看,她多快乐啊?只可惜,这些快乐都是表面的、暂时的。更深的痛苦,被根植在内心深处,只要秋风轻轻一吹,便漫上十指了:“尖指甲插进秋风”。十指痛归心啊!
  于乐景中写哀,其哀更哀,其疼痛和绝望就更加可感可知了。
  因为疼痛,所以绝望;因为绝望,所以痛至麻木。纵观全诗,诗者诉说的是一种痛失青春和美好的无奈和绝望,想象丰富,意象奇崛,语言鲜活,颇具感染力。稍感不足的是,起得有点高,中间铺叙不足,所幸结尾句收束有力,将前面的内容托住了。
  姐姐才浅,胡言乱语,误读之处,还请妹妹多多包涵。

  附楼兰原诗如下:
  ●莫说青山
  文/楼兰女子
  
  莫念头七,万不可对仇人施剜眼挖心之术
  棋盘上的都是棋子,小宇宙里到处是冤
  宝贝儿,你要做一个乖巧的傻子
  丧失痛觉,整天乐呵呵的
  “野海椒哟,串串红哎,漫山遍野花花泪哟!”
  我们抱紧,一起唱歌。尖指甲插进秋风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楼兰在介绍别人的佳作,我们也介绍一下楼兰的佳作。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灯灯的诗非常贴近生活,从人们关注的生活层面切入,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渗入,建筑了深刻悠远的意境。这样的作品其实最能打动人的内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值得学习和鉴赏。
从目前2首点评看,楼兰的评语抓住了作品的核心,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以精炼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感谢楼兰为大家找来了灯灯的一组佳作。提给主编收藏。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原作写得透彻、感人,楼兰评得精炼、认真。学习、欣赏!辛苦了祝节日快乐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请大家继续支持,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楼兰又精选了一批佳作。人数之多,作品之多,点评之精到,都是近来少有的,其中有少数是我们所熟悉的诗人,如夜鱼、江一苇、家园北望等都是我们论坛注册会员。
其实,挑选精品佳作并对每一首都给予点睛式的评析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所以,我以为这个栏目办得很有意义,在论坛上,我们可以直接跟评方式相互挑一些毛病,但楼兰这样的组评,却能让我们真正打开眼界,这也许比小范围或个别挑所谓的毛病更有意义。
书店书架上的诗集有好的,也有不怎么好的,如果我们只是闷着头自己写,不学习,不借鉴,只能以沾沾自喜的方式被自己埋没。
为此,我要为楼兰精心挑选和精到的点评叫好!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每一首诗,每一篇评,我都认真拜读了。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