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9
- 帖子
- 8972
- 精华
- 25
- 积分
- 10123
- 威望
- 10123
- 金钱
- 10087
- 在线时间
- 249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11
- 最后登录
- 2015-7-1

|
发在安徽诗歌界群里的一篇文章:
黄山--朝晖(1196198605) 2011-9-11 16:05:06
"你有可能会问到:“我觉得诗歌是沉闷的,令人厌倦的,怎么还能说它富有感染力呢?诗歌只是用更花哨的方式在表达一种本来可以表达得更简练的东西。”一个色盲的人也就可以这样否认颜色的存在了。
?? 读诗所牵涉到的这种传达行为,就像无线电接受消息的传达行为一样。这里有两个因素牵涉在内:一个是广播站,一个是收音机。传达的完成依靠广播器的力量与清晰度和收音机的灵敏度和调音。
?? 一个人读一首诗并为收到什么经验的时候,可能是由于这不是一首好诗,也可能是由于读者不是好读者,或未做恰当的调节。对象是新诗,我们还不敢说错误来自何方。要是旧体诗,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诗,已经被多少世代的读者所欣赏的诗歌,我们就可以直接确定问题出在收音机上。
?? 幸而问题不是不能解决。我们虽然不能都成为读诗专家,但可以改进自己,而能在很多好诗中找到乐趣与价值,或增加我们在诗歌中已经获得的乐趣,或扩大我们所能欣赏的诗歌的种类。
?? 最后一点,诗歌是一种读度的语言。我们平时用以传达信息的普通语言是一度语言,这种语言只诉诸听者的理智,这一度是理解度。
?? 诗歌作为传达经验的语言说,至少有四度。它为了传达经验,必须诉诸全人,不能只诉诸他的理解部分。诗歌不只涉及人的理解,还涉及他的感官、感官与想象。诗在理解度之外,还有感官度、感情度和想象度。
?? 诗歌为实现它那些额外的度——就是使每个词、每首诗表现最大的强度——必须不同于普通语言;它要更全面而持续地使用语言提供的素材,这些素材当然并非诗所独有的。
?? 诗人运用这些素材,比如联想、意象、比喻、象征、矛盾、讽刺、引证、音响、节奏、体式等等语言资料与生活原料来塑造与形成他的诗。
?? 成功的诗歌,永远没有赘词。诗,如果写活了,就必须像一棵树那样,巧妙地结构成形,有效地组织起来。诗必须是个有机体,各个部分都服从一个有用的目的,每一部分都和其他各部分合作,以维护并表现诗内在的生命。"
-------摘录多年,却没留下作者的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