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三月诗赛•春天的秘密】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组诗)友情支持

[font=宋体][color=#000000]  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组诗)
  
  
  春天的喇叭
  
  渐渐升高的温度,用雨水的轻柔手指
  抚摸三月。一些心急的花蕊先于绿叶
  爬上枝梢,每天绽开一个眼眸
  直到粉嘟嘟的小嘴吹响,春天的喇叭
  蒲公英的姐妹们,还需要一点力气
  才能拱出它们的犄角。像它们的前辈一样
  
  
  农夫的期待
  
  农夫们脱去冬天,卷起春天的裤脚
  站到季节的跑道上。听预备口令
  把一年之计,一粒一粒种进泥土
  期待,从泥土里取出油盐酱醋茶
  取出欲飞的翅膀,取出安详的夕阳
  庄稼人还要在忐忑的心中供奉一个脸色
  这关乎所有的期待,在穿上棉衣之前
  是否能够围坐成一个开心的圆
  
  
  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
  
  洗一次泥浴,喝一碗叮嘱
  与北归大雁在一列车厢的上空
  相遇。不约而同,互致问候——
  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
  才能返回或抵达
  
  若有神灵,他一定能够听懂
  大雁无法辨识路线的抱怨
  也能闻到月色下几个平米
  拥挤的梦呓,泥土的咸味
  
  2013年3月18日
  [/color][/font]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我来引用一位热门诗歌网站编辑对第三首第二节的点评,以及我的回复。毕竟这样的交流机会难得。跟在这里算是珍藏吧。
      那位编辑点评:——这种想当然的臆断,也许只有作者自己才能明白背后的所指。
      我的回复:前天,我的几位平时不太爱读诗歌的同事看到三这首诗时,都向我表示说他们看懂了。这说明他们认真看了。在此我想,第一、二首应该没有多大异议。第三首的构思也很简单,我有好几位堂哥、表哥都在东南沿海打工,每年春天(有的是春节之后,有的要迟一些)都像候鸟一样(诗中的大雁,大雁此时向北飞)去东南沿海。而现在候鸟的生存环境与很多打工者生存压力是不是有几分相似之处?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既然现实无法解决,借助神灵说个三道个四或者说提一点希望总是可以的吧?这么简单的诗,我想,作为一位热门诗歌网站的编辑,只要稍微多停留一两分钟(把说看不明白的打字时间用上即可)应该能够看得懂的。我也是一家专业诗歌网站的编辑,我要么不做点评,而做点评的一定是认真读过的。(还是明一下吧。大雁辨识不清路线是因为现在沙尘暴已经刮向南方多省,大雁北归途中也不例外,据报载:我国现在已有多座城市的雾霾天气已达200多天;月色下几个平米的梦呓、咸味显然是指绝大多数民工居住、生活环境。诗歌的主题当然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如果把这些完全都交代清楚了,也就不是诗歌了。甚至连散文都不如。)
      不过,还是要谢谢姚大侠提出的批评意见,也给我对您的批评意见问自己(包括与诗友探讨)几个为什么?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谢谢各位留评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关于通感修辞手法,只要点击百度即可获知。那位大侠在看到我的上述解释后,说我使用的“通感”手法来自西方诗歌,属于舶来品,我不知道他读过唐诗宋词诗没有。通感在我国古体诗中运用比比皆是,不懂装懂,还要拿来教训人别人,这是最大的悲哀。诗歌若如此发展,悲矣!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这位大侠在看到我的解释后说:“应该说这首诗的意指还是可取的,假托神灵表达对农民工生存现状的关注,甚至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也许我说臆断不准确,应该是“想当然”了/也能闻到月色下几个平米/拥挤的梦呓,泥土的咸味。“闻到”是嗅觉,而神灵也是人造的,不能免俗,他可以闻到“泥土的咸味”,但决不能闻到“拥挤的梦呓”。没法子,这是中国传统的欣赏习惯,当然,我也赞同西方现代派主张的感官互换即所谓的通感。”
——虽然他有所“让步”,但还是要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气势”。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其实,通感的定义是: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这里的“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王琦注:“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又称:“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就是以声类形了。又注“融冷光”:“言其声能变易气候”,注“动紫皇”:“言其声能感动天神。”是听觉通于触觉与感觉了。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quote]嗯,通感,说白了,不过是比喻的另类运用。对客观事物描述时的感官错位。
如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喻为歌声  嗅觉转为听觉

又如:优雅水滴轻吟诗句,吐气若兰,轻歌曼 ...
[size=2][color=#999999]醉酒的男人 发表于 2013-3-23 14:40[/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54019&ptid=38647]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谢谢诗友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quote]欣赏老师对诗歌的认真,问好!
[size=2][color=#999999]蝶小妖 发表于 2013-3-23 16:01[/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54023&ptid=38647]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问好小妖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这位叫做大侠的诗友很有意思,他的第二次跟帖是开始这样的:“应该说这首诗的意指还是可取的,假托神灵表达对农民工生存现状的关注,甚至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也许我说臆断不准确,应该是“想当然”了/也能闻到月色下几个平米/拥挤的梦呓,泥土的咸味。“闻到”是嗅觉,而神灵也是人造的,不能免俗,他可以闻到“泥土的咸味”,但决不能闻到“拥挤的梦呓”。没法子,这是中国传统的欣赏习惯。”

后来,他看到我的探讨跟帖:“最后一点我不是没考虑过,请允许我做一下解释。古汉语中的“听”和“闻”是通假的,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组词,如闻捷报等。关键是看如何结合。为节省用词(诗,贵在精炼),一并用“闻”并将落脚点倾斜于后者。如果用一句话解释,就是运用“通感”手法。估计诗人们都使用过这种手法。”后,他加上这句尾巴[color=Red]:“当然,我也赞同西方现代派主张的感官互换即所谓的通感。”[/color]

就是这个尾巴,反而让我怀疑他真的不知道通感这个概念。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他把我说的通感这个概念加到他的帖子里,那意思是说他先于我知道了“通感”(实际上我知道他是在看过我的回复帖后加上的,我没有揭穿是因为我总是给别人留点面子)。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我写诗写了好几年,很多概念也是在摸索中才慢慢知道的。相信很多名家也有着这样的经历吧。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我把这些放在这里,并非说不能对别人(尤其是对我本人)提出批评看法,而是说,在自己尚且没有搞明白的情况下,想当然认为别人也不知道,于是端出大侠、大家的架子,不肯放下,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自己搞错了,说一声也就过去了。没有必要在鸡蛋里挑骨头。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