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9
- 帖子
- 8972
- 精华
- 25
- 积分
- 10123
- 威望
- 10123
- 金钱
- 10087
- 在线时间
- 249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11
- 最后登录
- 2015-7-1

|
自析《秋天里的春天》
这是一首结构简单的短诗。全诗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四句,每一句都用一个至两个意象,从不同侧面勾勒深秋的景象,为后面四句做铺垫;后四句,则有重点地描写深秋之下的樟树和松柏,意在突出和升华主题。
先看前四句。第一句概括地描写了晚秋的凄凉景象,常人均可目及,其中“繁华”也是“繁花”的谐音;第二句增加了一个动物意象,大雁千里、万里迢迢,从秋天出发,以一去不回头之势迁徙南方,以求延续它们的生命,意在加深诗意,但这句没有什么新意,属于套用古典;第三句继续递进,在诗人所居的地方,秋天是一个雨水相对最少的季节,因为雨水少,加上人为控制等环境因素,河床暴露了掩盖在水面下的丑陋面目(为使诗境整洁,作者有意回避了脏、乱、差等字眼,取而代之以裸露、羞涩的拟人化词汇);第四句写古往今来诗人们吟秋、诵秋,秋天与其他季节一样,历来都是诗人笔下的宠儿,从不同角度描写秋天的诗句浩若繁星,作者也不例外,这句也是对前三句的加强和小结,并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如果说前三句是刺、勾、摆组合拳的话,第四句则是一记重拳。
再说后四句。这里有必要先提一提樟树和松柏,尤其樟树。学过自然地理的朋友都知道,这两种植物,均为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常青代表树种。一个常住街边、道旁、院内,是景观树种;一个多居山坡丘陵,是优质木材。与其他多数树种不一样的是,樟树的春、秋季节与通常情况正好相反,当秋风、秋霜横扫天空的时候,以樟树为代表的阔叶树却能独善其身,独撑一片翠绿的天空,而当春华繁茂的时候,樟树叶却悄悄地、缓缓地凋零地上,开始它们的秋季,不过,即使凋零,它们也是以绿色之躯跃然而下的,不像其他树木,在进入秋季之后,便或快或慢地染黄枝头,一片枯凉景象。相对于被人们广为称颂,多数情况下屹立于山丘的松柏,樟树更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以作者有意将樟树放在松柏的前面,也因为上述原因,以樟树为主要抒发情感对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形式上,后四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诗句也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作者用“这是他们的春天”直接点明了樟树的春天就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秋天里,由于樟树的春天极其明显地屹立在我们的秋天里,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诗意上,樟树的这些特性,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与恶劣环境、丑恶势力相抗争、不服输的精神?以及他们光明磊落、默默奉献、不争名夺利的品格?这些,是不是这首短诗的主旨所在呢?
诗中,作者虽然也提到了秋的色彩斑斓“在诗人捡拾的火红、金黄……”,但立足点却是转折的另一面,即“或者忧伤的诗章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营造秋天的荒凉氛围,以此反衬樟树、松柏的品格。一首短短的小诗,你能要求她有多大含量?既要突出主题,又要面面俱到,这样的文章有没有,答案是肯定的,但却极少,也没有必要。我以为,抓住一个特点、一个要害写一篇文章、一首小诗足矣。
当然,从技法上讲,小诗抒情平缓,起伏不大,只在结尾两句变客观为主观。小诗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比如结构过于简单、不深刻等等,读者可以随意评说。
附:《秋天里的春天》文/松山居士
秋霜,吹落一地繁华
南迁的大雁无暇回顾
裸露羞涩的小河
在诗人捡拾的火红、金黄,或者忧伤的诗章中
还有独守一片天空的樟树和松柏
翠绿的语言告诉满脸煞气的秋
这是他们的春天
这不是秘密
2011年10月25日
后记:感谢丰乐河子给我机会,赚了这篇自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