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7
- 帖子
- 2866
- 精华
- 13
- 积分
- 3055
- 威望
- 3055
- 金钱
- 3055
- 性别
- 男
- 来自
- 湖南湘潭
- 在线时间
- 27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11
- 最后登录
- 2013-1-18

|
[i=s] 本帖最后由 阡陌 于 2011-3-6 15:11 编辑 [/i]
阡陌浅析:《春雷》这组诗我以前没有见过,估计是寒烟的近作。看到春雷我首先想到的是即将到来的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所以这里的雷声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先来看文本:一开始是质朴的拟人手法,诗歌语境和事境的距离把握的比较好,给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足够的审美距离。不过第一段我觉得有个地方可以互调一下位置,即将“我的梦再无处安放”放置在“雨点开始堆积枝头,春水有痕”之后,这样感觉更有逻辑感和层次感。“春水有痕”,是因为雨点堆积,而春梦有痕,却是因为心事堆积。“春江水暖鸭先知”,知的对象是上一段提到的“无处安放的梦”,在阡陌看来,一个人心中郁结奔突之事,当然是旁观者迷当局者清了。接下来作者“只字不提”的“玫瑰”和“阴谋”表面上看来有些突兀和矛盾,但仔细想来,却也情有可原。不过在说出我的理解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定义一下组诗《春雷》的情感向度。很明显,这是一首抒发作者被情所困为情所苦的诗歌。这可以从后面的很多句子看出来,“我深谙玫瑰的秘密/可是我,只敢取一瓢春风”(这句诗化自哪句话,相信所有读者都一目了然),“尽管,娇艳的玫瑰早已错过了怒放的花期/可我仍然愿意将你种在/深深浅浅的梦中”,第一句中的“玫瑰”是它本身的象征意义,即爱情;而第二句中的“玫瑰”则是拟人化的自我喻指。如果读者都和阡陌一般理解,就不难产生我之前定位的情感向度的共识。现在我说说对作者“只字不提”的“玫瑰”和“阴谋”的理解,一是点题,引出作者在后面两首诗歌中反复纠结的困扰核心;一是作者对诗歌文本在形式上的把握,即知与不知在表面形式上的反差和对立,不管是雷声,雨,“春水有痕”,还是“无处安放的梦”,这些都是作者亲耳亲眼亲身捕捉到的,都是清晰可感的,是为可知;而“一场密不透风的阴谋”作者只字不提,我们就当作者不可知吧,至少我们读者是不知道的。当然这里的“可知”和“不可知”仅仅是在单纯的技巧层面上的考虑。然而诗歌文本一牵扯到人性就变得复杂了,因为人性是复杂的,所以凡事都有意外。作者虽然表明了自己“只字不提”的立场,实际上是有些欲盖弥彰了,这也许是作者的初衷也说不定。假如不是这朵玫瑰酝酿的这场密不透风的阴谋被作者感知到了,试问又何来作者在下面两首诗歌里的纠结和困扰?况且在第二首诗歌中作者也分明赤裸地说出了“我深谙玫瑰的秘密”。由此可见,在这场阴谋中,不知情的始终只有读者自己。寒烟在这里卖了个关子,其目的很明显,为了让读者在读完此首诗歌之后,对后面两首产生隐隐的企盼,至于说盼什么,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时间的关系,阡陌只重点浅析了第一首,其实后面两首才是《春雷》的主体和关键,待日后时间宽裕些再来班门弄斧。阡陌才疏学浅,敬请众大方之家批评指教)
《春 雷》
文/寒烟儿
1.
你不经意的一声唤
村庄仰起头颅
我的梦再无处安放
雨点开始堆积枝头,春水有痕
这是关乎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问题
至于对岸的那束玫瑰
是否在酝酿一场密不透风的阴谋
现在可以只字不提
2.
假装的生辰。洛阳字贵
我用假装的情话堆砌假装的情诗
山无棱天地合的誓言已明显不合时宜
只需制造一次刻骨铭心的邂逅
拆洗骨罅深处的病垢
我深谙玫瑰的秘密
可是我,只敢取一瓢春风
3.
雷声过后,匍匐下来的山川、田野
开始清点那些陈年旧事
我看见,年轻的爱情
又再爬上了祖母满是皱纹的脸
尽管,你已洞悉了太多春天的心事
尽管,娇艳的玫瑰早已错过了怒放的花期
可我仍然愿意将你种在
深深浅浅的梦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