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quote]嗯。这里越来越热闹了,真好!赏过居士兄和秋色的评论文字,问候两位:))
我也有篇给阡陌写的旧字,改天也翻出来献个丑凑个热闹。
[size=2][color=#999999]寒烟儿 发表于 2011-5-2 21:22[/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6998&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我们和阡陌一样期待呢。
谢谢居士老师指点。我没到那去过。呵呵……但是听说过,觉得有时候自己忙不开。
看居士老师的解读,看了玲子的诗歌,震撼中。居士老师的解读很美!
[quote]来路多艰辛,劝君多珍惜

             ------指冷诗评之雪馨《我知道,你来了》


    解读诗歌,并不是一件讨好的事情。若浮光掠影,悟到的,不过是诗歌叶片表面的纹路,至于纹路要抵达的方向,恐怕还是迷离 ...
[size=2][color=#999999]指冷笙箫寒 发表于 2011-6-17 14:59[/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1025&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看了萧寒的诗评,感觉有一种浓浓的香味儿,如那首诗歌一样,像夜来香在静谧的夜色中扩散。可以说,萧寒的诗评和诗歌本身是相得益彰的,很符合诗歌的特点,诗评诗歌很协调得融合。在气质上,风格上,内涵上……同样的感情,不同的表现形式。
[size=4]含泪的微笑——评枕月衾云诗歌《人生,一列疾驰的火车》
     
     枕月是我所认识的诗人中最勤奋踏实的一位。或许他还不能算是一个诗人,但他具有诗人的潜质,和诗人一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忧郁的气质。记得艾青在他的诗论中这样说:“诗常是一个诗人的全部知识的反映,从一首诗里可以看见一个诗人对于世界的最具体的见解。”
  枕月的这组诗便很好的诠释了艾青的诗论,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人生是一曲《行路难》,是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从出生到暮年,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走过的路圈定一个广阔的舞台,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但隔了久远的时光来看,却都是值得珍藏的醇酒佳酿,成为我们老去时候的精神贮藏。
   “上帝都寂寞的夜晚,车轮碾压着路轨,发出亢奋的声音”,诗人在一开头便点明诗歌主题:人生如一列火车。作者避免了直白性的话语,采用非常恰当的比喻,对“人生”从某一个侧面做了解释。人生是什么?人生是我们身不由己地一次旅行,旅途中有泪水也有快乐,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无知和惊奇。谁也不知道下一秒钟究竟会发生什么。于是,带着惶恐不安与好奇,跟随列车,慢慢成熟长大,学会接受一些事物,同时放弃一些事物。诗歌第一小节其实对生活寄予了很高的幻想,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在车轮“哐当哐当”的交替声中,我们学会生活,与人相处。生活总是个人的具体经历。我们在游戏中长大,插上幻想的翅膀,把希望制成风筝的两翼。朱自清老先生曾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童年,是人生的初春,是一个粉嫩的开始。纯洁的心纤尘不染,在春日中徜徉,流连。于是,一切单纯的摹仿也由此而来。“过家家吧!那个蒙着盖头的五岁的新娘/用柳叶、沙粒烹制最可口的午餐”。这里只有纯净,温情,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童年无疑是最值得珍惜与记忆的时段。
  诗人把第二节写得灵动而充满童趣,正如《童年》歌词中所说:“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在诗人的笔下,童年充满活泼的色彩,清新的味道,同时,少年懵懂的情怀也在潜滋暗长。如今,回忆起来,在五月小麦拔节的日子里,将层层往事挂在心间,穿透层恋叠嶂,穿越浩淼无垠,只为找寻睡梦中的过往。可那些青涩的心事如今只能博取自我解嘲似的一笑了。
  我们注定要远行,为理想,为生活。或许也会找寻一份浪漫的爱情,“上帝!快给我那个诱人的苹果/来滋润我冒烟的喉头”。人都说,爱情让人美丽,身在爱情中的青年所分泌出的荷尔蒙足以抵抗所有的挫折。是的,从诗句中,我们分明感受到诗人浓郁的激情。“软卧上躺着老人,硬卧上放着孩童/你呢?像卫士一样笔直地站着?”人到中年,肩上的责任压弯了脊背,但压不弯挺立的脊梁。我们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为父母支撑行走的拐杖,为妻儿圈起温暖的港湾。带着爱,带着责任,让人生的列车穿越穷山恶岭,最终,在爱情的最高形式中守护家庭,完成生命的洗礼,完成由孩童到暮年的过渡。
  诗歌最后一节可以说对人生的留恋。诗人幻想日薄西山之时,当山野静谧,群鸟归林,我们是否依然可以停驻在年轻时站立的地方,“遥望海的方向……痴迷湛蓝的天空”,看经历的岁月如一幕幕胶卷,在眼前一页页翻过呢?
   “一根拐杖支撑所有的记忆/到站了,起点亦是终点……”自此,我们的诗歌之旅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仿佛看到一列火车疾驰而过,这列火车滋生一切美好的事物,旅行者心中装满的是期待和光明。总体上来说,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直面人生后对世界的认知与反映,对既定追求的淡定与从容。他所思考的生命逻辑得以完美展现。它使我想起徐志摩的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篇,“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和徐诗相比,枕月的这首诗无疑带有明媚的成分,像五月的阳光,热情浓烈,和徐诗倒是反差极大,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整首诗用舒缓的说话语调,使诗歌体现出意态从容的风格——像电影中的长镜头那样浓重而深沉。所以我们读《人生,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除了感受到诗人淡淡的惆怅外,作为心灵的艺术,其感人之处还在于它昭示了生命的艰难和短暂,感悟到白驹过隙的苍凉。那呼啸而过的风声为列车的远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
  《薄如蝉鸣》一首,诗人用小小的蝉儿自喻,说明虽然渺小仍奋斗不息。那些浅唱低吟透过古道一路洒来,现代与古典就此融为一体。其实,薄如蝉鸣的又何止是我们笔下的诗句,还有那些感情不能触碰,那些潜藏在生命核心的本真,都是不忍触碰的。
  诗歌的第一节,“蝉鸣,钻出黑暗和土地/只为稻花飘香的夏季/憋足气血,忘我不息地张扬”。虽然蝉儿渺小,如沧海之一粟,也可表心迹。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憋足气血,为的就是忘我不息的张扬生命本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而蝉儿的生命也只是短短的一个夏天。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微小得如尘土一粒,雨水一滴。尘土有尘土的价值,雨水有雨水的意义。历史可以忽略我们的存在,但我们自己不能因为渺小如草芥轻视了自己。蝉儿为生活辛苦嘶鸣实则是诗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蝉所包含的文化内蕴在诗人笔下再次得以展现。
  其实薄如蝉鸣的又何止是生活的底色,那些朦朦胧胧的感情,都轻盈如朝阳下的云朵,如透明脆弱的羽翼。浑厚的唐诗中,婉约的宋词中亦或缠绵的元曲中,浪漫的爱情一直在演绎,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迁客骚人。而诗人同样不忍触碰那些不被世俗污染的感情。第二、三节中最明显的特点是诗人化用各种典故,将古典文学的秀美糅合在现代诗歌中,极力营造一种清洁的氛围。虽然,“柳条柔密的心事该向谁倾诉”,虽然“秋的风声如兰舟的催语”,但在极度的悲伤中依然压抑情感,“不忍捅破薄如蝉鸣的纱儿”,用冰冷的理性将体内的炙热中和。从夏到秋,时间的更替,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生的苦短。柳永在《雨霖铃》中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季节的更替中,诗人自然想到柳永词中常有的离情别绪,风花雪月,花前月下,唧唧喔喔是温室中的花儿,经不得风雨,在现实面前定然要被撞击的支离破碎。离殇自古有之,无论内心怎样炽热,都会在秋意萧索中冷却,被寒蝉的鸣叫震醒,被潇潇秋雨淋湿。
  但任何外在表现形式都不能代表内心,有时恰恰相反。冰冷的理性思考抑制不住思想熔岩的奔突。于是,“在葱茏的森林中,回忆和青苔一样深厚。”这里,“青苔”或为时光,或为荒芜。时光是一把利剑,可以斩断完整的记忆,让它零碎成一地斑驳。时光亦是一粒沙子,疯长成一地荒芜。所以说,“生命是一张简谱,很薄很薄……”不管从心灵上,还是肉体上,都在负重,而又无法释怀。诗人既把自己融入在蝉体中,他的诗句也就完全融入在所写对象之中。物既是我,我亦为物,物我相融,交织在一起。
  关于《疏离》一首,整体基调显示出的是一种惆怅和无奈,间或淡淡的忧伤。这几节诗句表现出齐整的节奏,并且截取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入诗,从各个层面揭示疏离的存在。疏离是什么?表现为刻意的远离,和亲近对立,和温暖相反。因为疏离,所以美好的邂逅或者说缘起最终会以陌路的形式续接下去“。一个美好的缘起,一个无言的结局/行程中消弭,间以铺陈和伏笔”。人生中人类和人类,人类和异类都是缘分,可缘分能维持多久,需要我们的努力。记得余秋雨先生曾说过“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这里指朋友与朋友之间应该互相珍惜,那人类与自然,与异己之间呢?是否也应善待之?但在相遇过程中因各种利害关系渐渐疏离疏,故而,美好的缘起未必会有美好的结局。能做到“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是怎样不易!正如文章中的展开或者伏笔,其实每一步都有内在的含义,在含蓄中向我们昭示结局。读这些诗句,我们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惆怅,世间知音难觅。“如果心若比邻,请让时空在肝肠中位移”。诗人的思想已经游离于身体之外,回溯历史,与古人对语,体验“诗韵丰饶的唐朝”的无限魅力,拉近了我们和历史的距离,把读者的心也拉到那“风烟缭绕的五津”,拉到“夜郎西”。这可以说是把镜头平移,推向读者的视野。我们仿若看到一个孤独的人静坐敬亭山,面对苍茫太极,晚霞斜照,落日楼头,与自然为伍,和心灵低语,把对人世的疏离化为对自然的亲近。当然,那个于寂寂山林俯首低语者不是李白,而是诗人本身。
  先前我们看到一个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独行者戚戚然默坐,享受自然的青睐,与红尘琐事疏离,到了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的又全是热闹人生的滴滴点点了。
   “奔忙在冰冷的石块和争高直指的森林”,这里诗人撷取两个意象,“石块”和“森林”。“石块”的修饰语为“冰冷”,暗含人情淡漠,“森林”的修饰语为“争高直指”,诗人的用意显而易见。在日益浮躁,物欲横流的尘世中,金钱,权势逐渐凸现出前所未有的蛊惑。争高拥挤,用排他性为阶梯,“蹭蹭”向高处爬,谁还有精力,还愿意敞开心扉剖析自己?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成为必然。每个人都如“套中人”一样,严严实实地包裹自己,与外界隔绝,“同行无语”是必然结果。山肴野蔌也好,推杯换盏也罢,日常的交际应酬,谁又能在意酒桌上有几份真情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各自名利也!那么,作为思想单纯的诗人,在热闹后的冷清中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诗歌最后一节可以说是诗人思索后的从容。“活着和空气不会疏离”。争一口气,出一口气乃是呼吸,呼吸乃是活着。从这个角度说,此时的诗人已明确了追求的方向,与文字为朋,和鸟儿为伴。文字未必能尽善尽美表达思想,甚至文字可以和思想貌合神离。纵然心中有千般悲悯,万般善良,疏离依然存在。“蹀躞于岁月的小径,被裹挟,被撞击/终将羽化,还于泥土或者植被”,很多时候人是被时光拖着走,在随波逐流中迷失自我,在世事洪流中被湮灭。唯一能做的,或许只能是和大自然亲近,消融于此而不再感到孤独了。
  好的诗歌一定是蕴藏着诗人最本真的情感,是诗人艰苦劳作的结果。整组诗歌表现诗人在理性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人事,感情,零零总总,在我们的生命中如此琐碎,又如此如影随形。品读枕月这组诗歌,《人生》溢满深挚的感情,情感流泻在叙事和抒怀之间,成为一种朦胧的,有意味的叙事。而《蝉鸣》和《疏离》两首在风格上则大体相近,表现出一唱三叹的音乐美,也恰到好处地使诗情具有撩人心魄的力量,诗句中流露出的缠绵哀伤的情调更是打动读者心扉,其凄清孤单的韵味里蕴含着更深的生命体验,让读者在含泪中微笑,微笑着含泪。
  
    附枕月原玉:
  
  
  
   ◆人生 一列疾驰的火车
  
  上帝都寂寞的夜晚
  车轮碾压着路轨,发出亢奋的声音
  蜷缩在温润的月台,和着旗笛
  呱呱……开始你不由自主地旅行
  茫然中更多惊奇
  
  小皮球在草地上划着年轮,
  纸鸢掠过桃花枝,飞出三月
  把梦幻绣制在两翼
  过家家吧!那个蒙着盖头的五岁的新娘
  用柳叶、沙粒烹制最可口的午餐
  
  小麦在雨里拔高希望,我的目光透过秀枝
  停留到可以触摸故乡的地方
  列车呼啸而过。阳光下鼓胀的痘子
  将青涩的心事堆积,三八线的课桌里
  一摞日记,漫漶着萌动的记忆
  
  上帝!快给我那个诱人的苹果
  来滋润我冒烟的喉头
  司炉长!别再添煤火,哐哐当当的
  一站,又一站,没来得及思索
  车轮在路轨上再一次次亢奋而过
  
  平川,山坡,隧洞,悬崖……
  列车在光明与黑暗,幽深与险峻中穿梭
  软卧上躺着老人,硬卧上放着孩童
  你呢?像卫士一样笔直地站着?
  
  我们是点点水滴,遥望海的方向
  我们是细碎的云朵,痴迷湛蓝的天空
  列车以365迈的速度前进,请容我多滞留片刻
  那一卷卷胶片在窗外掠过
  
  一根拐杖支撑所有的记忆
  到站了,起点亦是终点……
  
   ◆薄如蝉鸣
  
  蝉鸣,钻出黑暗和土地
  只为稻花飘香的夏季
  憋足气血,忘我不息地张扬
  一声声绝唱,关于渺小
  在昼夜轮回中震颤
  
  蝉鸣,拂过长亭和古道
  霖铃细雨浇透骨髓
  拌着浊酒将词人灌醉
  柳条柔密的心事该向谁倾诉
  明月悬不起颗颗泪滴,遗落一地词韵
  
  秋的风声如兰舟的催语
  呢喃,呢喃,只是绵绵不绝的殇离
  不忍捅破薄如蝉鸣的纱儿,
  冰冷的理性打劫了一场炙热
  
  思想的熔岩让我无法保持缄默
  在葱茏的森林中,回忆和青苔一样深厚
  做一只鸣蝉,吟唱自己的音符
  生命是一张简谱,很薄很薄……
  
   ◆疏离
  
  疏离,亲密的发语
  温暖,漠然的一个逆命题
  一个美好的缘起,一个无言的结局
  行程中消弭,间以铺陈和伏笔
  
  如果心若比邻,请让时空在肝肠中位移
  回不了诗韵丰饶的唐朝
  我的眼眸望不穿风烟缭绕的五津
  明月难到夜郎西,枕一席残根败叶
  看:鸟儿飞尽,孤云独伴敬亭
  
  奔忙在冰冷的石块和争高直指的森林
  同行无语。味蕾在杯盏里麻醉
  山肴野蔌缺失了阳光、雨露的本真
  手机、电脑,谁能和心一样的频率
  那些巧言令色被剥去了外衣,腻渍残存……
  
  活着,和空气不会疏离
  思维和文字一直存在罅隙,长不出一株忘忧草
  蹀躞于岁月的小径,被裹挟,被撞击
  终将羽化,还于泥土或者植被[/size]
[quote]为坚韧歌吟——品读秋色寒烟《荆棘鸟(组诗)》
文/小芹
   《荆棘鸟(组诗)》是秋色寒烟近期的作品。第一次读,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这样一个独特的鸟来命题,因为荆棘鸟常被喻为是执着的化身、磨难的化身。这个 ...
[size=2][color=#999999]小芹 发表于 2011-8-3 21:09[/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534&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师姐,看你的解读,我很有触动哦,觉得有豁然的感觉。非常感谢!
[quote]                                                                灵山秀水孕育出的一道靓丽秋色
           
  为使《大别山诗刊》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同时增强诗刊的趣味性和纪念意义,作为诗刊 ...
[size=2][color=#999999]松山居士 发表于 2011-8-28 10:26[/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6181&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居士兄太夸秋色了,秋色怎能不感谢在心?呵呵……
[quote]   怎一个“情”字了得
 ——简析阡陌《乡土诗会》获奖作品《怀念小镇》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人。

  第一节写自己的现状,以及对小镇深刻的印象和怀念。开篇即以“离开时”这样的字眼,表明自 ...
[size=2][color=#999999]松山居士 发表于 2011-8-29 11:58[/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7078&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我一直觉得阡陌的诗歌非常含蓄,今天看居士兄的解读,受益匪浅!
[quote]小芹的评论(为坚韧歌吟——品读秋色寒烟《荆棘鸟(组诗)》)比较全面,对每一首都有提纲式的点评,扣住了要点。且对全诗有综合性的评述。
以前,看过那木和十五也有类似的点评方式,这样的点评有几个好处,一是视 ...
[size=2][color=#999999]松山居士 发表于 2011-8-4 23:46[/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852&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我以后也学习这种方法。
[quote]秦时月发本论坛《理论探讨》栏目的这篇文章我反复阅读数遍,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现把这篇文章贴到这里,希望对诗友们有所帮助。

  衡量好诗的三个标准  
  
  作者:秦时月
  
  
  在思想 ...
[size=2][color=#999999]松山居士 发表于 2011-8-7 00:11[/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289&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记住这三点,对照着做……
生命,是苍凉而厚重的——赏析姜华“乡土诗会”《巴山深处的记忆》

       姜华的诗歌我看过不少。他和其他诗人最显著的差别是,姜华的诗歌更侧重于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朴素的情感以及对人生辗转坎坷的关注。他的诗带有浓郁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带有一个中年人对不惑人生,参悟宇宙的思考。可以说,这是姜华诗歌的总体特征。当然,绝非说姜华只写了坎坷人生的诸多伤感,而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姜华都能用敏感的心去理解体会。他写人生的苦难,写幼年到青年乃至于中年的艰辛历程,甚至写到尘世的浮华和勾心斗角。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诗意的旋律中。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诗人的纯真和爱心。
       这里,我们就此次五家论坛联合举办的“乡土诗会”中的一组获奖作品《巴山深处的记忆》来探讨姜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厚实和凝重以及对人生悲苦的思考。这组诗中,姜华选取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象来折射乡土情结,感情朴实无华,内敛而不张扬。
      《老屋》一首中,诗人用老屋来象征年迈的奶奶,或者也可以说奶奶是老屋的化身。一个“老”字涵盖了诗人所有感情。老屋“繁殖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同奶奶一样寂寞 生长/慢慢老去 最后被风收走”,这是老屋附近植物的生存状态,也是老屋中住着的老人的生存状态。老屋老了,屋里年轻的夫妻们像候鸟一样飞走了,他们去找寻繁华的世界,去异地奔波,追求更美好的幸福生活。留下奶奶和老屋一起守着凄风苦雨,坐在日渐衰败的门槛上讲述生命中的聚散离合,多皱的脸神态安详。我们为此感动,也为此有隐隐的心酸。
       “一批又一批 侯鸟一样飞远/现在就剩下老屋 同奶奶一样年迈” ,“老屋 一位红颜褪尽的女子/坚守在日渐萧瑟的岁月里/慢慢向人们讲述着/逝去的色彩 神态安祥”。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奶奶和老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同样是“老”,同样的寂寞和孤独。老屋因为人去屋空而寂寞,奶奶更是因为子女的远离而孤独。老屋和奶奶一起老去,房前屋后的植物和奶奶一起老去。无论没有生命的建筑也好,有生命的植物也好,它们都在岁月中静静接受风吹雨打,慢慢风化成一座光阴的碑牌,上面写满了沧桑和无奈。
       所以说,老屋和奶奶其实并不是特指,而是具有普遍意义。诗人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将他所理解的孤独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连并不美的老屋老人,也都被他美化了,当然,这是一种悲剧性的凄美,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其实我们说,这一切原本平常,在今天的社会中,空巢老人多不胜数,但诗人敏感的心捕捉到这一点,可以说,《老屋》是对社会生活的折射。是诗人冷静观察社会,分析人生的结果,因而厚重而苍凉。
      《古槐》相对于《老屋》来说,稍显含蓄。我们说诗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必须具有普遍的接受性而又必须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创造性。老屋和奶奶这两个意象为大家所熟知和理解,那么,《古槐》这首诗中,诗人着力塑造的古槐这一意象同样具有可感可知性。槐树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这里,洁白的槐花,粗糙的枝干在诗人的眼中已不单单是花和枝干了。记得有人谈论写诗的技巧,曾经说,诗歌达到某种境界时,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但这些山或者水中却都有诗人的感情汹涌着,是人格化了的山水。对照这样的观点,我们回头再来欣赏姜华的《古槐》一诗,也能从中窥探诗人的内心情感了。
       “长了三百多年的一棵槐/仍不显老 一年一度的花期/儿孙满堂 漫天飞舞的槐花哪一朵是我的前世”你看,诗人将古槐又与人类联系在一起。古槐仿若耋耄老人,儿孙满堂。全家融融其乐的幸福溢于言表。但诗人突然笔锋一转,又这样写道:“这些状若喇叭的精灵 冷艳 温馨 多像我前世/那个叫槐花 短命的女人”。哦,古槐也是有故事的,因此“当我再一次回到村庄”并且“从古槐下拾起一朵槐花”的时候,泪腺发达起来,“一朵露出羞涩浅笑的槐花/再次把我的泪腺击穿”。古槐在诗人的眼中是感情的载体,和那个叫做槐的女子很自然的合二为一了。作者睹物思人,见景抒情,古槐见证了一段凄美的感情,在风霜雪雨中,逐渐苍老,于是“轻抚古槐日渐粗糙的肌肤/一些陈年旧事潮水一般漫上来”。这里,诗人就将最常见的意象赋予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有个人独特的发现。于是读者在对古槐有了直观的把握之后,对其身后隐藏的故事也唏嘘不已,再看古槐,已经充满人情和人性的味道了。至于古槐背后隐藏的故事具体如何,我们可以无限地放大想象,从而又显示了这首诗所具有的张力。
      “思乡”的主题给姜华的诗歌带来了主体性的加强,如果说诗人与所吟咏的对象之间是关照者与关照对象的关系的话,“思乡”的主题则不再是对对象的表现,而更是诗人自我情感的表现了。这种情感是先在的,是由于自己的实际处境所致,是自己的某些愿望和意志受到客观环境的抑制所得的结果。客观对象是在这种感情情绪中被主观所调遣所选择的。所以,无论描绘何种事物,姜华的诗歌抒情意味都很浓,主体的参与度很高,而不仅仅是自然的复制,简单的描摹。正是因为有浓郁的情感,姜华诗的语言温婉柔和,他的诗歌的意象也具有朴素而动人的轮廓。
       现在,我们仍然回归姜华诗歌的主要特征中来。我们欣赏《水泉》这首诗,再一次发现姜华于平凡事物中挖掘深刻内涵这一特点。记得曾经在赏析十五岚诗歌中说过,思乡主题的本身不能给人带来鲜明的个性和个体独创性,因为中国古典诗人已经创作出大量的类似题材的作品。但令人欣赏的是,姜华还是另辟蹊径,通过一口小小的古泉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悲惨的童年以及童年中不忍回眸的故事。
       “站在这口延续血脉的古泉前/我曾经多么无知 和眇小……当年与邻村  为争水  二顺子/ 我童年的伙伴/倒在这口泉边/再也没有起来”,诗人三言两语就将当初为了争水而发生的殴斗交代清楚,可以说这首诗是叙事,更是抒情,抒发诗人浓郁的悲哀和辛酸。昨日已经远去,可曾经的伙伴倒在了这里,一并将心底最深的痛也埋藏了起来。当记忆的闸门被一口古泉拉开时,那些汩汩流淌的诗句如汩汩流淌的感情,不绝如缕,丝丝浸湿心房。离开村子多年了,离开水泉也多年了,漂泊在外的生活是浮躁而喧嚣的,没有村庄的安宁,当然也没有村庄的愚昧。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那些尘封起来的记忆或许早已经生锈发霉,躲在某个不被注意的角落,被“一次次扼杀”。但总会有一些事物触动心扉,总会有一缕柔情萦绕心田。古泉用“淙淙”的水流声牵引着诗人回顾往昔,如今,斗转星移,人事沧桑变幻,家乡人,家乡事仿佛也已走远,除了那一点回忆令人留恋,还能多说什么呢?
      《水泉》这首诗中,诗人表现出来的是淡淡的惆怅,无限落寞的情怀。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行走,行走在日益浮躁的尘世中,年过不惑,突然发现人生那么短暂,生命那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何以苦自己心智,劳自己体肤呢?细想,确实尴尬而无奈!再通读这首诗,其中所包含的悲剧意义也觉得更强烈了。
        纵观这三首诗,其中表现出来的统一特征便是诗人的语言形象化,抒情化。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直白的描写缓缓道出水泉的故事,古槐的故事,以及老屋的故事。那曾栖居着几代人的家,见证几代人离合的古槐,抑或是滋养几代人的水泉无不勾勒出一幅幅惨淡的素描和一帧帧清新的彩照,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乡村的形象变得更加典型而充满忧伤。其实,或许诗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会怀念自己的故乡,为什么会想起这些物象?难道仅仅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和回归么?应该不是。那儿的山水谈不上雄奇壮美,老屋,古槐,水泉,无一物奇特。只是,那些物象曾经存在过,并深深烙在诗人记忆深处,所以,信手拈来,皆有真情。姜华不是撷取别致的事物来表达情怀,而选取人生经历中最打动他心弦的题材,取得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首好的诗歌必定是人的“心之元声”之体现,凡诗所到之处,皆有情相伴随;而情之所到,亦必然要发而为诗。诗歌离不开感情,感情也离不开诗歌的。所以,我认为诗歌作为一门艺术,是以表现感情为其主要特征的。姜华的诗就充分表达出一个行走在中年旅途上的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感慨。本组诗包含九首短章,现在选取其中三首略加分析,希冀能从中探寻姜华诗歌风格。那些整饬的诗行,严谨的结构,将叙事、抒情和描写不着痕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诗人熟练的写作技巧。而且,姜华的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农村社会生活,可以说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而结尾处诗人的感叹最终还是表现了一个中年行者的思考和辛酸。


附:姜华【乡土诗会】巴山深处的记忆(组诗)
老 屋

独居山洼的老屋
沿着山里的风水生长 铺开
水稻 玉米 和高梁
繁殖着一个家族的血脉
大雁南飞的季节
奶奶掉了门牙 有风
在老屋的房子里自由出入

拄着拐杖蹒跚的奶奶
象一个民间版本的神仙
挂在竹篱上的丝瓜 南瓜
同奶奶一样寂寞 生长
慢慢老去 最后被风收走

往昔的繁华 落满灰尘
城市象一块巨大的磁场
吸走了铁屑一样的乡亲
年轻的 壮年的 男人和女人
一批又一批 侯鸟一样飞远
现在就剩下老屋 同奶奶一样年迈
坐在老屋的门槛上 从春到冬
奶奶 一颗老屋嘴里松动的门牙

老屋 一位红颜褪尽的女子
坚守在日渐萧瑟的岁月里
慢慢向人们讲述着
逝去的色彩 神态安祥


   古  槐

长了三百多年的一棵槐
仍不显老 一年一度的花期
儿孙满堂 漫天飞舞的槐花
哪一朵是我的前世
这些状若喇叭的精灵
冷艳 温馨 多像我前世
那个叫槐花 短命的女人

当我再一次回到村庄
一个乳名叫桑树湾的地方
从古槐下拾起一朵槐花
一朵露出羞涩浅笑的槐花
再次把我的泪腺击穿
槐花雨纷纷落下来
我的头上 一片白雪

轻抚古槐日渐粗糙的肌肤
一些陈年旧事
潮水一般 漫上来
身左是白 身右还是白


   水  泉

在我生命中唱歌的一口水泉
母亲的乳汁 流过我的童年
站在这口延续血脉的古泉前
我曾经多么无知 和眇小
当年与邻村 为争水
二顺子 我童年的伙伴
倒在这口泉边 再也没有起来
多少年来 我从未走到他的坟前
问他一声渴

离开这口水泉已经很多年了
离开这个村子已经很多年了
喧嚣的尘世迷茫了回家的路
飘泊的艰辛把我的记忆一次次扼杀
如今 在这口泉水里
我突然看到二顺子哀怨的表情
故乡的水声 从我的头顶流过

独坐在村口水泉边
收拢家乡远去的亲情
人生的短暂 尴尬 和无奈
被一片水声淹没
[quote]浓郁的,也是独特的
——品读山林退士《乡土诗会》获奖作品《看花楼四季》

    与山林老师相识于大别山论坛。看他的作品和跟帖,无不感受到老前辈的真诚和勤奋。这次参加《乡土诗会》,我们有幸得到广大诗友们的 ...
[size=2][color=#999999]小芹 发表于 2011-8-29 22:43[/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7560&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看小芹姐的解读,对一些风物乡情有了更多了解。而且条理很清晰的,我在以后写诗评的时候应该借鉴。
嗯。看到大家都在不停奉献中……赞一个!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