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风光无限大别山之十六:草原上的游牧者,兼评于刚的近作《在马鬃山》

草原上的游牧者,兼评于刚的近作《在马鬃山》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关于于刚这个人,我感觉很陌生,手头的资料很少,只是听曹国魂介绍过一点,于是知道了他是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是甘肃比较有名的诗人之一,现供职于酒泉市委宣传部。但对于他的诗歌,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发在博客的诗歌大部分是写肃北的,写河西的,其主要特征是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炉,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生动性。于是有人说,以于刚等为代表的河西诗群是草原和绿洲上的游牧者,我想他们也是河西走廊上的歌者。是甘肃河西走廊这个地理上独特的区域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也是这条东西长约千余公里的狭窄走廊拓展了他们的思路,祁连山复杂的山形地貌让他们的思想更为深邃,丰沛的雨雪让他们的情感更为饱满,哗啦啦流淌的冰川融水是他们创作的源泉,而排空而起的绿洲又让他们的思路更为开阔。这是一条自然的走廊,也是一条文化的走廊,更是一条诗意的走廊,他们在这条走廊里游牧诗歌,也在这条走廊里游牧生活,是多么让人惬意,又是多么令人神往。[/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于刚的近作《在马鬃山》就是这么一首作品,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一是思路开阔,大气厚重。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开阔的思路,没有渊博的人文地域知识也不可能写出如此大气厚重的作品,这是我在读了于刚一系列关于河西的诗歌之后最真切的感受。正如甘肃的诗友在这首诗的回复中写到的那样:“马鬃山我曾无数次写过,老天把那神乎其神的一笔留给了我们,我们再用诗歌赞美”,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灵气吧,但这种灵气是留给诗人的,是留给有心人的,一个普通人或许也会在这种灵气里面深有感触,但诗人却可以把这种灵气转化为诗句,这些,或许就是一位诗人与一个普通人的区别吧。诗歌是生活的再创造,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文艺术的升华呢。这些大自然的灵气留给诗人的感触会更深,通过诗人的再创造便形成了一种感染力甚至是一种震撼力,而这种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来源正是诗人大气厚重的升华能力。这里的大气体现在作品中便是将小我的感触升华为一种大我的意识,这里的厚重便是将沧桑的历史加以沉淀,然后成为浓缩的精华,用诗意的语言加以表达之后,让读者有一种可以触摸的感觉,这既是历史赋予诗歌的一种传承的特征,也是现实赋予诗人的一种发扬的使命。[/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二是意象鲜活,明晰生动。于刚的这首诗我们既可以看成是一首史诗,也可以看成是一首田园诗,因为它既有史诗的厚重,又有田园诗的洒脱。它的洒脱可以从鲜活的意象上表现出来,也可以从明晰的画面中展示出来,马鬃山既可以看成是一个景点,也可以看成是一段历史,在这首诗里面,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明晰的画面中,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而一些鲜活意象的运用,又让诗歌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诗意盎然,凭借诗意的想象带给了读者更加美妙的享受。如果说历史的厚重感会让我们沉浸其中,会开启我们的思考的话,那么这种洒脱的诗意叙写便会让我们愉悦,让我们轻松地享受一份文化大餐。[/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三是干净纯洁,精致从容。如果说干净纯洁的语言是一首好诗所必须具备的特征,那么精致从容的叙述便是诗人深厚功底的再现了。我们对现代诗歌的要求不一定要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但在丰富内涵的前提下一定要保持诗歌的整洁,正如我们走进一个农家,干净纯洁会带给我们一种简捷的美,而走进一座别墅,干净纯洁就会带给我们一种精致的美,如果把前者形容为小家碧玉的话,那么后者便是大家闺秀了。而精致从容正是这种大家闺秀的特质,它是一种境界,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瓷器,能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依旧会显示出一种纯净的雍容华贵,这是一咱深层次的美,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凝炼精致,我们可以看成是简捷的终级目标,而从容舒展,我们便可以看成是一种宁静致远了,这种娴熟的手法,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达成。[/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四是视角独特,疏朗温润。于刚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为一首颂诗,但又没有那种直抒胸臆,激情澎湃的口号式的句子,所以在视角上便显得更为独特,在表达上也就显得更为温润,口号式的诗歌尽管很有激情,也可以令人振奋,甚至在某些时刻会达到群情昂扬的效果,但读起来总会有一种假大空的感觉,而于刚这种疏朗温润的诗句,却如涓涓细流流进读者的心坎,让人在感觉舒适的同时,体会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一种阳光明媚的余韵,这是一种真情的体验,也是一种空间的回味。对于一首诗歌来说,疏朗的效果更能营造出一种空间感,更能彰显作者的灵气和诗思,而温润的效果也能让读者有一种柔美的享受,并在享受之余更深刻地认知历史,回味出更为丰富的人文景观的内涵。[/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的第一节充满动感,“阳光的旗帜呼啦啦[/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展开,占领红柳丛”,一个“呼啦啦”,一个“占领”,让这些明晰的画面立刻就活了起来,立刻就生动了起来,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尽管静物也可以让我们更为澄澈,更为宁静,但生动的画面动会让我们更加投入,更能调动作者的思绪与作者达成一种默契,达到共鸣的效果。我们都读过王维的田园诗,时常为那些生动的画面拍案叫绝,原因就是王维的田园不仅仅只是一幅定格的画面,更重要的是王维让这些画面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如果说一幅图画是一个平静的湖面的话,那么这些充满动感的画面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了,而哪一种画面更充满诱惑,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便会一目了然了。后面的一场大风,更是让这种感觉更为强烈,更为深入到读者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卷起毛边的内心[/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和一匹马的鬃毛”由此形成的一场大风,是需要多么深刻的内涵和人文的底蕴。[/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的第二节意象格外鲜活,既有跳跃感,又有冲击力,既形象又生动。一句“时间是垂暮的老牛”是多么新奇而又形象,而“闪电的鞭子也催不动它”又是多么贴切而又自然,看以随手拈来,却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看来时间老人也不是万能的,在欲望的驱使下也会显示出一种本性的弱点,这是多么的无可奈何,让闪电也无能为力,由此可见,人的贪欲是多么的可怕和令人震惊。而从别一种意义上来理解,时间又是万能的,它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执着,瞬间的力量无论有多么强大,都不可能让一种执着的信念屈服。所谓天长地久,所谓曾经拥有,在时间和闪电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都显得如此的毫无意义。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永恒,而我们,都只是匆匆的过客,即使我们是一道耀眼的闪电,也只会转瞬即逝,如果我们想要有所作为的话,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种永恒加以继承和发扬。[/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的第三节更为形象,更为生动,让我们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一浪高过一浪的灵气,体会到作者有如行云流水般泉涌的诗思。把客车比做甲壳虫,不仅让我们深有感触,还让我们想到了我们所处的生存状态,这世界其实很小,我们只能躲进甲壳虫里命悬一线,我们的两腿在时光的丝绸上打滑,我们的心被孤寂的火爆星擦痛。如果说享受孤寂是一种境界,如果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一种精神,那么我们在这种精神境界里求得一席立足之地又是何其艰难,我们在甲壳虫似的生存空间里左冲右突又是何其凶险。所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增况下,我们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競競业业,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方能拓展出更大的空间,才能在夹缝里找到一席生存之地。[/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的第四节作者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思绪放飞到蓝天,用同样质感的诗句把丰富的想象串了起来,把开阔的思绪也串了起来,仿佛我们抓住这根思绪就能拉出一串珍珠,就能看到作者一颗晶莹剔透的诗心。在这里,作者用“空中没有一只飞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空山鸟飞绝”的意境,在这里,作者用路途这一根长长的绳子将我们的思绪捆住,然后无数次地抬头看天,试图能找到一朵能够下雨的云彩,将我们的生活滋润得有生有色,有滋有味。一如作者旅途的孤寂一样,我们的生活同样波澜不惊,如一根绳子捆着一样,平淡得让人有些窒息的感觉,而这时,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朵云雨的滋润,哪怕只是让我们体验一下雨打枯荷的虚幻,那样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增加一点生机,也能把我们与生俱来的那种孤寂的感觉稍稍冲淡一点吧。[/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的最后一节,作者做了一种回归的尝试。记得陶渊明有一句名句是这样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此,作者在戈壁上,只想“做一只土拨鼠[/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睁着泉水般亮亮的眼睛”,静静地守着那片“心无杂念的嫩绿”。这既是一种抵达,也是一种回归,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我们所要抵达的终级目标就是我们心无杂念的那片嫩绿,也是我们最初出发的那片绿洲,人生本是一个轮回的圆,起点便是终点,所以我们在抵达的同时,也便完全了我们轮回的回归。这样的诗句,既充满哲思,又让人回味无穷,既饱含一份历史的沧桑感,又让我们产生一种现实的顿悟,我想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带给我们的无穷的魅力。[/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可以说读这样的诗歌是越读越有味,越品越有意蕴,这不仅是因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娴熟的写作技法,更在于作者渊博的知识和与生俱来的灵气。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如有不妥,还请作者见谅。再次感谢作者的美文让我们享受了一份文化的大餐。[/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附原作:《在马鬃山》[/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作者:于刚[/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戈壁宏阔,阳光的旗帜呼啦啦[/font]
[font=宋体]展开,占领红柳丛[/font]
[font=宋体]和野兔的洞穴。一场大风[/font]
[font=宋体]起自一个人卷起毛边的内心[/font]
[font=宋体]和一匹马的鬃毛[/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在马鬃山,时间是垂暮的老牛[/font]
[font=宋体]垂涎一朵鲜嫩欲滴[/font]
[font=宋体]但扎嘴的黄花,一道一道[/font]
[font=宋体]闪电的鞭子也催不动它[/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长途奔袭的客车[/font]
[font=宋体]像命悬一线的甲壳虫[/font]
[font=宋体]在时光的丝绸上两腿打滑[/font]
[font=宋体]我的心被孤寂的火星[/font]
[font=宋体]一次一次擦痛[/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天上没有一只飞鸟[/font]
[font=Calibri]200[/font][font=宋体]公里的路途,像一根长长的[/font]
[font=宋体]绳子,捆住思想和呼吸[/font]
[font=宋体]我无数次抬头看天[/font]
[font=宋体]不知道,哪一朵云彩[/font]
[font=宋体]会为你下雨[/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在戈壁上,我多想[/font]
[font=宋体]做一只土拨鼠[/font]
[font=宋体]睁着泉水般亮亮的眼睛[/font]
[font=宋体]静静守着你远离尘世[/font]
[font=宋体]心无杂念的嫩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于刚的个人资料:[/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Verdana]于刚,现供职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见于《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绿风》、《飞天》、《诗林》、《甘肃日报》等。作品入选《诗刊》“中国新诗选刊·诗人新作”、《飞天杂志创刊50周年优秀作品集》、《飞天》60年典藏·诗歌卷、《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中国2009年度诗歌精选》(四川文艺出版社等多种选本。[/font]

    通联地址: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      邮编:735000  
    电话:13993719519



[/font]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