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227
- 帖子
- 391
- 精华
- 0
- 积分
- 397
- 威望
- 397
- 金钱
- 387
- 在线时间
- 5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2-5
- 最后登录
- 2012-2-6
|
[i=s] 本帖最后由 李克 于 2011-4-14 03:31 编辑 [/i]
也来凑凑热闹。呵呵!
[b]大解《燕山赋》浅析[/b]
文/李克
大解本名解文阁,是燕赵大地滋育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诗人,代表作有长诗《悲歌》等,有意思的是诗评家们更为关注的是大解一些短诗或组诗,如《神秘的事物》(该组诗获“人民文学奖”)等。
大解的诗歌中与山水有关的元素很多,但又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山水诗。这首《燕山赋》就是这样的一首代表诗作。对这首诗究竟应该如何来把握呢?大解在随笔《语言和现实》中曾说过:“在现实和语言的双重的虚构背景下,人的存在变得模糊不清了,真实和虚幻混淆在一起。我的诗歌不是要去澄清它,而是去加深它的浓度,努力展现物理的和精神世界中的全景。”(《诗潮》2005年第1期) 这是大解的诗观,也是我们解读这首诗歌的一把钥匙。从诗中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诗人的内心律动与生存现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读大解的这首《燕山赋》,多少感觉有些另类,与一般寓情于景的写景诗情味不同。诗中,作者的心胸开阔、悲悯,像站在无垠的天地间,发出无奈的悲吟。把读者的目光和心境引向一个独特的空间和群体。
诗中第一节用拟人化手法,写田野放低身子,从而燕山高接云天之态自然而出。而诗人居住在山下,虽有攀登之志,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山下打发时间,“在流水和月亮之间/寻找捷径。”简练的语言中表达着深刻,充溢着浓重的乡土气息。 第二节由自己过渡到所生存的村庄,很自然,而这样则为下文直面人的现实生存处境创造了条件。这里,个人史和村庄史糅合在一起,在燕山的滋育和笼罩下,人们平凡而坚实地生活着,繁衍生息着, “那些走在老路上的/拂袖而去者 多数回到了天堂 /剩下的人打扫庭院 继续劳作和生育。”他们也许从远古就这样存在着,并且还要继续下去,燕山就像一座城,既庇护着他们,让他们有一处安全的栖息之地,但也在一定意义上把他们困在其中,而困于其中的人似乎并不以此为困,他们有自己虽渺小然而真实的生活,他们的呼唤也许只能换来山谷的几句回声,但他们仍以自己辛勤的劳作坚持着,这是一种命定的抗争么?
诗的第三、四节表达了诗人的纠结的心灵。诗人似在表达一种情绪,又似乎在无奈的怜悯、赞美,直截,却也现实、深刻,以小见大、广而远的镜头透视着发生在身边的熟视无睹的事件。像是某个时代,某个群体的代言人似的,暗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气度与彻底的人文主义精神。 第五节用和外乡人对话的口吻,在燕山的高大、雄伟和生活其中的人们的乡土情结形成对比,使二者看似矛盾的东西,却又自然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的形态。当然,这也是诗人情感自然喷发,略显得直白了,缺少一种含蕴,但那种发自内心的呼唤仍是感人的。
最后一节,诗人说自己在尘世中只是一个过客(这种“过客”心态我们并不陌生),但诗人长期居于燕赵大地,对燕山和脚下的土地有一种依恋和深深的情意。大解一次采访中曾言及:“土地、山水、阳光、空气、动植物,乃至浩瀚的星空,都是一个整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不能把自己与自然割裂开来,人无法站在自然之外。因此,我就像关注自身一样关注自然。”因此,也可以说,诗人在关注燕山的同时,就是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的关注,是对个体乃至群体人生命运的反思。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语调冲淡,但内蕴却很丰厚,有一种隐忍内敛、含而不露的味道,但这种表述方式更具一种直击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在寄情山水的同时,能从时间和历史流逝中,发掘平常的事物中并不平凡的人生意义。大解诗歌中的历史意识和现实思考就这样巧妙地搭接在一起,从而也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趣味。大解说:“我在诗歌形式上几乎没有任何追求。我只想把诗写明白些,流畅些,让诗中蕴含的东西自己呈现出光辉。”他的这首《燕山赋》直面人的灵魂、追问人生的意义,植根中国现实,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手法抒发内在真实情感,还隐含着对个体与群体、历史与现实的哲理性思考。
附[b]:《燕山赋》[/b]
田野放低了自己 以便突出燕山
使岩石离天更近
山顶以上那虚空的地方
我曾试图前往 但更多的时候
我居住在山坡下面 在流水和月亮之间
寻找捷径
就这样几十年 我积累了个人史
就这样一个山村匍匐在地上 放走了白云
据我所知 那些走在老路上的
拂袖而去者 多数回到了天堂
剩下的人打扫庭院 继续劳作和生育
燕山有几万个山头撑住天空
凡是塌陷的地方 必定有灯火
和疲惫的归人
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光泽
而内心的秘密由于过小 被上苍所忽略
我是这样看待先人的 他们
知其所终 以命为本
在自己的里面蜗居一生
最终隐身在小小的土堆里
模仿燕山而隆起
外乡人啊 你不能瞧不起那些小土堆
你不知燕山有多大 有多少人
以泥土为归宿 又一再重临
燕山知晓这一切 不遗忘这一切
因此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
尘世不厌匆忙的过路人
我只是其中之一 但我之所爱
已被燕山所记载 也被土地所承认
2009.6.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