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大别山十二峰之八:漂泊的石头,兼评木行之的近作《秋游(外一首)》

漂泊的石头,兼评木行之的近作《秋游(外一首)》

  木行之,真名廖松涛,1979年出生于湖北南漳,现在北京工作,定居北京顺义。自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在《岁月》、《绿风》、《闽北日报》、《诗友》等十多种刊物发表过文学作品,著有诗集《漂泊的石头》,有作品获奖,并入选多个诗歌选集。近年来,活跃于网络诗歌论坛,曾在《岁月》、《诗潮》等十多个论坛任过版主和评论员。由以上简介可以看出,木行之也是目前在诗坛比较活跃的诗人之一,在很多知名的诗歌论坛都能看到他勤奋耕耘的身影,刚过而立之年便取得了如此丰硕的创作成果,既让人羡慕又让我感到自愧弗如。木行之是我的老乡,属于北漂一族,因此他的博客名便是漂泊的石头,为此,他的诗歌既有石头的内质,也有飘逸的外表,朴拙又不缺灵秀,读起来总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意外的惊喜。

  《秋游》和《菊香》是木行之最近发在大别山诗刊论坛上的两首小诗,读后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赏心悦目。诗歌本是一个感性的文本,作者凭感觉创作,读者凭感觉阅读,作者写起来得心应手,读者读起来赏心悦目,我想这样的创作就没有白费工夫,这样的阅读也没有耽误时间,这样的感觉我们套用一句老话就叫着:好极了。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感觉是创作的灵感,必须有深厚的功底加以辅助才能将这种感觉传达给读者,不然,作者的自我感觉再好也是白搭,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如果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那就是作者自顾自地在那里搔手弄姿,顾影自怜了。

  木行之的这两首作品都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两首的写法基本相似,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把主体和喻体融为一体,把自己真切的情感巧妙地融入进去,让全诗显得自然和谐,让气氛显得从容得体。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又看不到一个多余的句子,甚至找不出一个多余的词组,因此让诗句显得异常的纯净,而这些,都是能带给我们赏心悦目感觉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能更大程度地彰显诗歌的魅力。而作者的个性和创意在这两首诗中仅仅只是在最后的两句表现出来,不仅让主题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还增加了诗歌的灵智,仿佛一首交响乐的高潮部分,达到了震撼读者视听的效果。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不仅仅适用于小说,对于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把每一首诗都比做一座山的话,那么它们呈现的姿态也是连绵起伏各不相同的吧,或秀丽,或或奇突,或险峻,或壮美。正是这多种多样的个性和创意让诗意丰富了起来,使得它得以呈现出曲折动人波澜壮阔的画卷,如果没有个性和创意的话,那么也就没有了富丽多姿和千姿百态优美动人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个性和创意便是一首诗的灵魂。

  《秋游》,顾名思义,应该是指人在秋天去旅游,但读完全诗,我们感觉到的却是秋天自己在游玩,与人毫不相干,作者只是把自己的情感巧妙地带入到了秋天这个特定的场景中,让秋天的特质得以自然的呈现,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了。“从山下到山上/就像一朵云儿被风赶着/每个枝头都可以藏身”,读了开头两句,我还以为被风赶着的是作者自己呢,正在疑惑之间,第三句就否定了我的这个猜测,每个枝头都可以藏身的自然不是人了,既然不是人,那就一定是秋了,既可以是秋色,也可以是秋声,还可以是秋景,更可以是秋魂。在这里,我是深信秋天是有灵魂的,不然它何以藏身于每个枝头呢,藏身于每个枝头无非是想化身为秋色嘛,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明知藏不住而故意藏之,不正是展示了这种空的境界吗。或许是定力不够,或许是修炼还不到家吧,当“大山把珍藏的一枚红叶/突然亮了出来/整个季节都变了色调”,看来诱惑是无所不在的,仅仅只是一枚红叶,就可以让季节变色,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哦。既然经不住诱惑,那就显示真我的本性吧,索性借时光的大笔慢慢着色,“从山中穿回/一身秋色”,这才是作者的本意,也是整首诗的灵魂。秋在山中游,人在秋中游,常在河边走,哪会不湿鞋呢。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秋天这个大染缸里,不穿回一身秋色,那岂不是枉此一游吗,在人生这座大作坊下,不留下一点色彩,岂不是枉此一生吗。作者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让我们在似是而非之间,在如梦似幻的境遇下,达到了一种从无我到真我的质的飞跃。少年时,我们看山是山,看水也是水,及到长大成年,我们经不住太多的诱惑,这时便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如今到了人生之秋,尽管不一定能洞察世事,达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反璞归真的境界,但能从山中穿回一身秋色,也算是不虚此一行了。或许我如此解读远离了作者的本意,但作者这种简单机智的表达方式,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具体体现呢,其实有时候,简单和纯净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与《秋游》相比,《菊香》写得更为形象,更为细腻,在细节上更为传神。从菊花的形态切入,用乌贼的意象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然后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其灵魂的活力,最后落脚在人生的秘密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作者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鲜活的图画,并且极具动感,我们仿佛看到了菊花如一只受惊的乌贼般抱紧身体时的楚楚可怜,我们仿佛听到了秋风的低语,而生怕走漏了一丝春光,又让我们感觉到了菊花仙子的矜持和洁身自好的品格,在当今的社会,这种品格尤为难能可贵。这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芙蓉姐姐,想到了凤姐,想到了李宇春,想到了小沈阳等等之流,为了达到出名的目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能够紧紧抱住自己身体,能够紧紧抱住自己体香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作者在这里既表达了一种寄寓,也是一种呼唤,寄寓一种希望,呼唤一种品格的复苏。这是作者在足够的铺垫后,在结尾上给我们留下的思索的空间和回味的余韵,表达得质感而生动,一切都水到渠成,没有一点人工造作的痕迹。如此纯净的写作,让我们更渴望一种纯净的人生,而这些,都是作者通过灵智的诗思带给我们阅读后的思考,启发了我们性情之源和纯净之本,让我们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反思这个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尽管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洁身自好,我想我们这个社会定会更加纯净。

  我想,能够让我们赏心悦目,能够带给我们启迪的诗歌应该就是不错的诗歌了,而木行之的这两首诗歌正是如此。


附原作:秋游(外一首)

文/木行之

《秋游》

从山下到山上
就像一朵云儿被风赶着
每个枝头都可以藏身
大山把珍藏的一枚红叶
突然亮了出来
整个季节变了色调
沿着山势爬满温暖的曲线
我想借时光的大笔
慢慢着色。从山中穿回
一身秋色

《菊香》

菊花伸出无数的触须
像一只受惊的乌贼
紧紧抱住自己的身体
秋风伏在它耳边
低语了一个晚上
想剥开花瓣里的秘密
菊花紧紧抱住体香
生怕走漏一丝春光

附木行之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木行之,真名廖松涛,男,1979年生于湖北南漳,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居北京顺义。自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在《岁月》、《绿风》、《诗潮》等几十种刊物发表过诗歌、诗评两百多首(篇),著有诗集《漂泊的石头》,有作品获奖,入选《2008奥运诗选》、《华夏诗人作品选(2010年卷)》等十多种选集。创办并主编民间诗歌刊物《潮白河诗刊》(季刊)。
诗观:诗歌是语言和情感的艺术,容不下任何平庸和庸俗的东西,诗歌语言与意象必须具有独创性。诗人应以先锋、前卫的姿态去探索、丰富、拓展语言的内涵与表达形式,使语言更加生动、鲜活。
通联:北京市顺义区石门苑51-2-602  廖松涛  邮编:101300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木行之的诗精巧细致,高站的评析精准到位,形象细腻传神,理论水平值得学习。推荐到诗刊。
从笔法,到意境,点评已经达到了高境界,拜读,祝元宵节快乐!
菊花紧紧抱住体香
生怕走漏一丝春光
精彩了----------------问候!
好诗好评!学习!
向晚的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