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简要谈谈诗评文章《不如不遇倾城色》

  简要谈谈诗评文章《不如不遇倾城色》
  
 前言:本文完全属于“业务”探讨交流,绝不针对文章作者,意在通过交流,共同提高。文章原作者如有不同看法,可以提出反驳意见。读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亦请批评指正。
  
  作者在文章的开始写道:“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诗,是一幅开得灿烂妖娆的梅,在氤氲的画色里,呈现出一种梦幻迷离的色彩。是夜深时分,星星已经看护着虫儿们酣然睡去,只有风儿和我还在呼吸。骤然被这幅画惊醒,坠了进去,仿佛是黄蓉家的桃花岛,美轮美奂。
  然而,重点并不在于此,在于这幅画能给一个诗人怎样的感受和触动?至少,我能感知的,也仅此而已。于是,带着寻幽探秘的心理走进诗行,体会那字里行间的情愫,千回百转的情怀。”
  上面这两段文字,第一段开门见山,点明作者自己的阅读感受(亦即观点)。应该说,作者基本上让读者明白了她的阅读感受。但第一句如果不直接用“不是诗”,而是用“是一幅如画的诗”之类的文字可能更加贴切一些。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就是“如画”。
  但第二段却完全是矛盾的,或者说是混乱的。作者很果断地说:“然而,重点并不在于此”,却又马上对此发出疑问:“在于这幅画能给一个诗人怎样的感受和触动?”(这句是病句,可改成:这幅画能给读者以怎样的感触?)接着,作者又反过来说:“至少,我能感知的,也仅此而已。”按照字面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首诗我已经理解了,也只有这些了。”既然自己已经完全可以肯定,还要去“于是,带着寻幽探秘的心理走进诗行,体会那字里行间的情愫,千回百转的情怀。”干什么啊?
  再看文章的结尾:“整首诗歌,读来触目惊心,如一颗小石子被投进了心湖,激起了阵阵涟漪。字与字地排列组合,让我的脑海如播放电影画面般从一个身影娉婷的女子联想到桃花岛上的黄蓉和郭靖,接着又联想到了杨过和小龙女。恍惚间,竟不知身在何处?”
  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是整句看“整首诗歌,读来触目惊心,如一颗小石子被投进了心湖,激起了阵阵涟漪。”的,对此,我立即提出了我的不同看法。
  我的意思有两点:第一,“触目惊心”与作者先前的评价不太一致(诗歌本身是一首委婉含蓄的情诗,根本看不到令人触目惊心的意境,而且作者也在第一段说不是诗,美如画,甚至将其“翻译”成优美的画面。作品附后);第二,既然“触目惊心”,却又马上否定自己:“如一颗小石子被投进了心湖,激起了阵阵涟漪。”明显前后矛盾。因为“小石子”怎么可能让自己“触目惊心”?
  所以,一篇文章写好后,一定要反复阅读、修改。我们姑且不论文章的观点如何、评价如何,但是,文字本身一定要前后连贯,不使用模棱两可的观点、词句,更不能相互矛盾。
  读后感不同于诗歌本身,诗歌因为其艺术的特殊性,可以使用夸张、缩小、明喻、借喻、隐喻、反喻、曲喻、通感等多种常见或不常见手法,以增强诗味。而评析文章是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综合体,是解析,一定要写得明白无误。所以,有时候,我因自己已经发出去的一篇不理想文章而懊悔不已。
  当然,作者对所评析的文本本身所持的肯定和赞美部分,我是赞同的,在此就不赘述了。
  
  附作者评析的诗歌文本:《相恋不只一辈子》(文/如云飞过):
  
  这一刻,一抹斜阳
  拨散你的云鬓
  像一位待嫁女子
  抖落十八年芳华蓄积的春天
  若不是上苍赐我这一刻
  你定不知晓,你有多么
  令她们嫉妒
  你又是多么痴情
  十八年大隐于市。氤氲在
  那么多诗词歌赋里
  你是我今生的最后一个私心
  ——如果明天我将离开
  你是否愿意再等十八年
  等一阵熟悉的风
  把你牵走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居士很严谨!这真得提醒了写诗评的人,要反复修改,至少前后不能矛盾!我得检查一下我的文章!
向晚的风
来学习
[b]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58514&ptid=39315]2#[/url] [i]小芹[/i] [/b]

说的很有道理,居士提醒的对
谢谢二位留评。实际上,作为被写诗评的人,我曾委婉地对给我写评的人提出过增删修改意见,意在提醒和保护作者,因为写评的诗友也很不容易,要动脑筋,花费精力。既然花费很多精力写一篇诗评,何不让其更加流畅一些呢?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刚刚看过原文回头再提下自己的见解
我想,但凡是有一定水准的诗人,未必看不出来文章是否存在不足,只是碍于情面或者感恩的心情不肯说出来罢了,但这,是不利于作者提高写作水平的。我们写出来的评,要奔着能够达到发表的要求,或者经过编辑简单的修改(尽量不增加编辑麻烦,因为有的文章观点尚可,但文字毛糙)即可达到发表要求。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开头确是入眼的是画不是诗,作者也就是顺着自已的视线所写,至于重点转折那,我认为是读者由己而往诗上的过渡;最后用惊心我认为是读者在夜深人静时读此诗就像看悬疑片,悬心往下读,所谓一石击起心湖也没什么不可啊,因心放下一个大石子已很了不起了啊
“整首诗歌,读来触目惊心,如一颗小石子被投进了心湖,激起了阵阵涟漪。”可这样比喻是缩小吧?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涟漪的意思是:水面微波。微波能够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在说明性文字中,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现代汉语词典》对触目惊心的解释是:[color=Red]形容情况严重[/color],眼睛一看到,就引起内心震动。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这些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前后不能矛盾。这不同于矛盾修饰。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