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浅谈现代诗歌的文言之美

[i=s] 本帖最后由 刘光荣 于 2012-12-5 20:09 编辑 [/i]

  浅谈现代诗歌的文言之美
  
  ——也谈读“诗怪”李金发《给蜂鸣》之白话散文法入诗的一点体会
  
  鲁迅在《孔乙己》中刻画人物,用“满口之乎者也”,活脱脱刻出了一个落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想见孔乙己有一肚子旧式墨水学问。这里把“之”排在第一位,说明它在文言中的地位尊崇。白话小说在客观而平静的叙事艺术中把文言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鲁迅诸多小说散文中也大量运用白话文言;当代作家贾平凹在小说中也能自觉运用文言虚词,在现代小说中不能不说是一道靓丽风景。而“诗怪”李金发在《给蜂鸣》也大量运用文言虚词,也为诗歌语言带来一层文言之美。
  
  《给蜂鸣》一诗三十六行中,用了二十八个“之”字,可见白话文言对其影响之深,还没有摆脱旧的习惯,虽然五四提倡新诗,求新求变。除了“之”字之外,还用了“而”“也”“甚于”“将”等文言词语。
  
  “忧戚填塞在胸膛里,露出老猫之叹息”,此句中的“之”起助词的作用,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在的“的”,但换成“的”就少了一种古典的优雅之美。“长天原野变成一片紫黛,如老囚之埋葬”,此句中的“之”是音节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但如省略了就会缺少天然的音韵铿锵之美。“欲出此羞怯之场所与烦闷之行程”,此句中的两个“之”,也是助词,但表示的是前面的形容词与后面的中心语是形容与被修饰的关系,用在此处有对称之美。
  
  “我爱你的哭甚于你的笑”,此句堪称此诗的经典之句,在直白中富余丰饶的诗意,在比较中直抒胸臆,能起到这么好的表达效果,“甚于”二字功不可没,好在不由分说地攫取了读者注意力,“为什么作者更爱‘你’的‘哭’”呢?,“你”当指弃他而去的女友,也可理解为忘记了他个人的“整个中华民族”,“在黑暗和落后面前啊,中国人,‘我’多么希望你们没有盲目乐观,‘我’愿意看到你们在悲哀中反思、奋发和前进”。
  
  “将与情爱同笑在你之心灵里,/或舞蹈在湖光之后,节奏而谐和也”,此句中的“而”字表并列关系,说明“节奏”一词应与“谐和”一样,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意思是“有节奏”的意思;此句中的“笑”与前一句的“呻吟”一词相对照,“也”表判断,肯定“或”之后的这种情况的“有节奏和谐和”之意。
  
  仅举以上三例,即可管中窥豹;这里就不一一罗列此诗的文言之美了。而一代“诗怪”长于文言之辞,也是与他在努力沟通中西,欲把西诗与中国古典诗词相互融合所作的尝试。但在客观上让他的诗更加晦涩难懂,形成了他瘦硬清冷颓废的诗风。他得享盛誉,被称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第一人,我想,长于文言之辞也是原因之一,有神秘飘忽之风神,这也是和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真乃败也萧何,成也萧何也。
  
  结尾处想起一句诗来:“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啊,多么怪异的诗人!多么矛盾的灵魂!乃是那个矛盾的时代的产物。
  

附原诗:给蜂鸣
(由中国诗歌流派网管理员admim   于2012-11-25 17:17:58 发表于《重读经典》专栏   链接地址:[url]http://zgsglp.com/thread-95618-1-1.html[/url])

李金发


淡白的光影下,我们蜷伏了手足,
口里叹着气如冬夜之恶狼;
脑海之污血循环着,永无休息,
脉管的跳动显出死之预言。

深望黑夜之来,遮盖了一切
耻辱,明媚,饥饿与多情;
地狱之门亦长闭着如古刹,
任狐兔往来,完成他们之盛会。

我愿长睡在骆驼之背,
远游西西利之火山与地上之沙漠;
无计较之阳光,将徐行在天际,
我死了多年的心亦必再生而温暖。

你!野人之子,名义上的朋友,
海潮上仇视之蛤壳与芦苇之呻吟
将与情爱同笑在你之心灵里,
或舞蹈在湖光之后,节奏而谐和也。

我爱你的哭甚于你的笑,
忧戚填塞在胸膛里,露出老猫之叹息。
你以为“冷风怒号万松狂啸”,
长天原野变成一片紫黛,如老囚之埋葬。

海深的世界之眼,满溅着女人之泪,
任我们桨棹往来,荇藻生长,
惟太阳之光可使其干枯在片刻。
但愿既得之哀怨长为意识之同僚。

奴隶之奴隶,还带点微笑,
两手靠在胸后似与人作揖。
捷克斯拉夫人之胜利与傲气,
将到世界之终期而不衰歇。

欲出此羞怯之场所与烦闷之行程,
当学犹太人之四向奔竞么?
“一领袈裟”不能御南俄之冷气
与深喇叭之战栗。

这是游猎者失路之叫喊,
深谷之回声,武士之流血,
应在时间大道上之
淡白的光影下我们倦伏了手足。

1922,Dijon。
问候光荣版版,水滴坐沙发读之哈!
[quote]问候光荣版版,水滴坐沙发读之哈!
[size=2][color=#999999]优雅水滴 发表于 2012-12-5 22:10[/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17370&ptid=34061]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谢谢优版,问好
眼光独到的分析,而且贯通今古。举例也很恰当,材料丰满。欣赏超版好评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quote]眼光独到的分析,而且贯通今古。举例也很恰当,材料丰满。欣赏超版好评
[size=2][color=#999999]松山居士 发表于 2012-12-7 21:24[/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18204&ptid=34061]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谢谢居士关注,祝周末快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