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闲话自然

[i=s] 本帖最后由 叶之莘 于 2012-11-22 16:13 编辑 [/i]

[size=5]《闲话诗从自然》[/size]作者:叶之莘

[font=楷体_GB2312]批评的闲言碎语来自于探寻自然的精神
  雪莱在诗辩中曾说过诗人是那样的一群人,是法律的制定者,是文明的建立者,是生活艺术的发明者。他们也是导师,连对怪力乱神的彼岸只有一知半解的宗教也因他的引导而走进美和真。
  诚然,我们都知道,在西方那古老的年代,早期的民族发展中,诗人被称为立法者或预言家。而且一直被人们以为,诗人其实就是这二者的统一体。因为他不仅仅是看透过去,看透事物的本质和要遵循的法则,还看到了清晰的现在还有遥远宏大的未来。
  而在本土,诗人却被看作是一群最孤独的人。过去乃至将来,在我的印象中诗人大多活在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中,一种超越了神灵和现实的,纯粹的精神理性世界中。他们的精神超脱于现实。(也确实是孤独的。也可以说他们的心灵是孤独的。)如果不能超越现实,那么他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土崩瓦解,连现实中的肉体也要承受巨大的折磨。因此,有些纯粹的诗人甚至选择了极端的手段,像诗一样的诠释生命的存在和离开。
  然而,背离诗歌的美一旦沦陷,精神将随之瓦解。因此,诗人必须超脱自我,向更高的精神世界靠近,只有在更高的精神世界中才可以体现无处不在的尘世万物。笔下才能把美和真突出到极致。
  你可以想见,诗人的精神世界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
  若过于克制和压抑中的诗句无法穿透现实的坚硬,就只能把自身带回过去。这就是为什么每个诗人好像都是活在过去的。也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时代带回过去,也就是把自己带回过去。好像现实的题材和正在发生的一切好像很难入诗,仿佛只有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句子才能更好的展现。也就是为何只有过去的才是永恒的,因此诗需要调整时间的关系,把所有时间所有地方所有曾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产生有意味和美感的东西,找到一个合适的客观的存在。而这种物质正存在于一个民族的传统里,而一个崇尚自然的民族,必将更加贴近自然。诗也就在自然的氛围里蕴藏、流动、传送,直至拥挤成一股强大的洪流才得以发展。
  当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已入诗。掀开诗歌神秘的面纱,那些美好的景象已浮现在眼前。她拥抱过去、现在和未来,真实而生动的再现永恒而完美的时间。而对于哲学的解释,永恒并非是非实体,不是对时间的纯粹否定,一个浑然不分、完整充实的时间,所有成分都是统一的,过去重新成为现在,和现在一起充满对未来的希望,而现在正成为过去,诗也成为昨夜的一行文字。
  也许一个遵循了自然的理念,应该俯卧于每一个诗人的心中,在自然中诗人应该是真理的创造者和拥有者,而不是单纯的模仿者。这或许很极端。
  但这些真理的拥有者决不是那些模仿者,不是画家不是工匠。画家可以把事物画的惟妙惟肖,工匠可以把物品做的逼真实用,但他们都是模仿者。如果他们中有人说他们看到的和触摸到的事物就是真理,那么哲学家肯定不会苟同,因为他们只是触及了事务的一小部分。而离另一个理念还很远。这个理念是诗人心中真实的理性和现实的理念相结合的一种共同体。
  工匠可以制造一种场景,让我们休憩满足现实的触感。画家可以把这些临摹下来,放得远些,甚至会让我们产生幻觉,以为那就是现实的存在,而那些只不过是一面镜子而已。
  柏拉图中曾经说过:如果有人告诉我,说他发现了一个精通诸般技艺的人,这个人对每一件事都比旁人了解的更精到。那么我们就应该说他很傻,应是受了巫师和演员的蒙骗,以为他们什么都知道,他自己都分不清有知、无知和模仿的性质。也有人说,诸如悲剧诗人和他们的首领荷马懂得所有的技艺和所有的事务,人性、美德、邪恶以及神灵之事,无所不知。其实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了解它的题材,充分熟知才能把诗写好,谁不懂这一点谁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而此时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说这话的人是否也有这样的幻觉,遇到了模仿者并且受了他们的欺骗,从而看不出他们的作品和真理隔着两层,模仿的东西终只是外表而不是实在。
  诗人们真的知道他们所要表现的对象吗?他们的描绘会不会是非常出色的呢?
  这个问题真的值得好好思考了。 [/size][/size][/font]
这篇很厚重。读开始一段时,让我想起西方崇尚法律,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形成了以法治国理念。而东方则完全不同,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仁德思想体系,所谓“以德治国”。苏格拉底可以为法献身,而孔子则不然。这就是东西方哲学体系的不同。
这篇拟推荐给主编,尽量在年底出版的2013年春之卷《诗视角》栏目刊出。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叶子:你的参赛诗《冬》不知道怎么就丢失了,请尽快补发一个吧。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欣赏精彩的诗观!问好叶子姐姐!
永远的蝴蝶
[quote]这篇很厚重。读开始一段时,让我想起西方崇尚法律,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形成了以法治国理念。而东方则完全不同,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仁德思想体系,所谓“以德治国”。苏格拉底可以为法献身,而孔子则不然。这 ...
[size=2][color=#999999]松山居士 发表于 2012-11-22 16:35[/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08940&ptid=33028]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闲话自然,自然是闲话了,呵呵,早上好,问候。
已经补发了,不能再丢了吧
[quote]欣赏精彩的诗观!问好叶子姐姐!
[size=2][color=#999999]蝶小妖 发表于 2012-11-22 21:30[/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09154&ptid=33028]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问候小妖,闲话了。呵呵
叶子,你的参赛诗又不见了,请你最好换一个帖参赛好吗,可能那组诗里有敏感词被过滤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