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
- 帖子
- 8972
- 精华
- 25
- 积分
- 10123
- 威望
- 10123
- 金钱
- 10087
- 在线时间
- 249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11
- 最后登录
- 2015-7-1
|
1#
发表于 2012-11-19 20:12
| 只看该作者
著名作家徐航老师为大别山诗刊五周年及碧宇作品
淠河•苏埠•陶群
——碧宇的故土和文学情结
徐航
碧宇,中国诗坛新星,安徽知名诗人,也是六安文艺界的一位标志性人物。她自2002年至今,单诗歌已发表约300多首。最近,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的,由傅天虹主编的“当代著名诗人双语短诗选”,其中有一部《碧宇短诗选》;碧宇的自选诗集《绿色书》,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另一部自选诗集《爱上这片春土》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同时,她与人合著的《十面倾城》(诗集)已于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她与人合著的《价值与品相》(碧宇诗歌评论集)也将由银河出版社出版。众所周知,她于2006年10月创办的《大别山诗坛》2007年5月创办的《大别山诗刊》,在全国诗歌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曾被一百多家媒体评2009年度“中国十大影响力诗人”、2009年度“中国十佳女诗人”;被《中国文学》评选为2010年度“中国十佳诗人”等等;是中国“绿色诗歌”写作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说起碧宇的故土情结,我们得先从淠河说起。
淠河,古称沘水,又名白鹭河。它发源于大别山,北流248公里,在六安市寿县正阳关汇入淮河。它是六安市境三大河流之一,也是六安人的母亲河。它的源头,郦道元《水经注》说:“以霍山所出为正源”;清朝《同治•六安州志》又记载:“出州西南二百四十里金家寨之南山下”。这说明,淠河的源流有良知:一支是东淠河,出自霍山县;一支是西淠河,出自如今的金寨县。这两支在今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以南的西两河口(简称西河口)会合,然后继续北流。
碧宇1970年4月12日,出生于苏埠镇南3公里的苏南乡田垅村朱圩村民组,距老淠河0、5公里。碧宇在与诗人重庆子衣访谈中,曾提到了自己的出生地:“我出生在丰源湖脚下淠史杭总干渠的上游,也是新淠河的上游,或新淠河上游一个叫朱圩的小村庄里。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庄四周筑有高而厚实的圩堤,圩堤之上生长着四季花草和各种树木。这里原本住着一户姓朱的大户,因此叫朱圩;又因为圩外四面环水,由沙塘、瓦屋塘、蓄塘、码头塘和一条长长的濠沟连缀成环,所以又叫朱家水圩,并因此闻名于百里乡村”。
这里,碧宇提到了几个地名,即“老淠河”、“新淠河”、“丰源湖”和“淠史杭总干渠”(应为“淠史杭灌区淠河总干渠”),并在自己诗中经常地、反复地、一往情深地歌咏它们。但不熟悉六安的人却如坠五里雾中,甚至有人在六安的地图上寻找“丰源湖”,结果当然大失所望。——要把它们说清楚,还得多饶几句口舌。
地处皖西的六安市,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有至大贡献的地方。在战争年代,皖西是鄂豫皖苏区的一部分,出过金寨、六安两个将军县,出过108位开国将军,出过数十万为革命捐躯的英雄儿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皖西人民则兴建了震惊中外的“淠史杭工程”,创造了“劈山引水灌溉良田千万顷,兴利除害造福子孙亿兆年”的人间奇迹。诗人郭沫若,曾赋诗《题淠史杭》,对这项伟大工程做了真诚的礼赞:“排沙拆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河道堤高三十米,山岗增产万斤粮。倒虹吸下渠交织,切道崖头电发光。汽艇航行风浩荡,人民力量不寻常”。
何谓“淠史杭工程”?
淠史杭工程,是一项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航运、发电、旅游、水产养殖和城镇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把淮河水系的淠河(上游有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等大型水库)、史河(上游有梅山水库)和长江水系杭埠河(上游有龙河口水库,亦即万佛湖)的水,通过横排头、红石嘴、牛角冲和梅岭等枢纽工程,引上丘陵高岗,发展成为三个大灌溉网,并通过渡槽沟通江淮两个水系,调剂灌溉水量,形成一个完整的淠史杭灌溉区。
淠史杭灌区是世界七大灌区之一,是新中国兴建的最大灌区。自1958年兴建至今的短短50多年时间,它几乎赶上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都江堰。同时,它的自流灌溉率高达80%,不仅居于全国灌区首位,而且也名列世界前茅。
淠史杭工程于1958年8月动工(动工地点就在碧宇住家附近的横排头);1975年基本建成。1959年7月首次通水,灌溉六安、霍邱、寿县等地97万亩干渴的土地。以后,又陆续建设并逐步使工程配套。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在国家的支持下,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快了灌区续建配套的步伐,使受益面积不断扩大。全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24万亩,远景规划1198万亩,约占安徽省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旱涝保收农田的四分之一。到1997年,它的澄清的流水,已灌溉安徽省的金寨、霍邱、寿县、金安、裕安、肥西、舒城、庐江、长丰、肥东、合肥市郊和河南省的固始、商城等13个县(市、区)的968万亩(含河南省98万亩)农田,总控制面积1、313万平方公里。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江淮丘陵地带昔日“十年九灾,荒岗绵延”的面貌。
淠史杭灌区的建设者们,总共兴建了总干渠、干渠14条,总长1000多公里;兴建了分干渠和灌溉万亩以上的支流358条,总长9000多公里;兴建了分支渠。斗渠和农渠8万多余条,总长4、2万公里;兴建的毛渠,更是难计其数。一条条、一级级渠道,是在冈峦脊背上开凿的。遇岗要劈岭,遇冲要填方;遇到原有的自然河流,又需作交叉处理。在淠史杭灌区的各级渠道上,共有各种渠系建筑物6万多座,形成了各类渠道的各自特色……整个淠史杭工程共完成土石方6亿多立方米,如果用来筑起1米见方的长堤,可绕地球15周!这些土石,都是既普通又充满建设豪情的农民,在国家投资很少的情况下,而且主要工程都在饥荒岁月完成,硬是靠风餐露宿,忍饥耐寒,一镐一锹挖起,一筐一担走的!他们所花的力气之大、所流血汗之多、所历的种种艰难,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皖西的淠河、史河、杭埠河,均是河床低洼,两岸多高岗丘陵。要想把水引往高岗,必须要建枢纽工程,挡住原有河道,抬高水位,逼水上岗。
淠史杭灌区所建的最大枢纽工程,是建在碧宇住家附近的淠河横排头枢纽工程。横排头(这个地名是皖西山民在淠河上放逐木排、竹排时起的),距苏埠镇4公里,上距东、西淠河汇合处西河口9公里。这个枢纽由溢流坝、土坝、分流岛、冲沙闸、总干渠进水闸和船闸等6项工程组成。
长500米,高7、75米的溢流坝和长610米、高7米的土坝相接,东连冲沙闸、进水闸和船闸,结成千米巍巍石堤,把从大别山奔泻而来的淠水,在这里拦腰截断,让它驯服地从东边的进水闸,流入淠河总干渠(底宽50—80米),流向丘陵高岗,流经六安,流到合肥(合肥人的“大水缸”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的水,便由此处供给),一直流到合肥以东的新民坝,全长104公里——这就叫“新淠河”。
那么,淠河故道如何处置?它仍然发挥着作用。平时,拦截的河水超过7米,水从溢流坝自然流下;山洪暴发或上游水库突然放水,常常是气吞万里如虎,它又是大水宣泄的最好出路。淠河故道,风景绝佳,国家在此建立了湿地公园——这就叫“老淠河”。
从横排头到西河口,全长9公里,汇集成125公顷的水面。水映青山,波光潋滟,鱼翔浅底,鸥鹭飞环。偶尔有渔舟轻荡,撒下万朵梨花。1964年5月刘伯承元帅视察这座枢纽工程时(他的夫人汪荣华的娘家就在西河口),为工程题写了“丰收之源”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如今,这四个镀金的大字就悬挂在五层楼高的进水闸顶。从此,人们便把这片水面称作“丰源湖”。
读者可能厌烦我的絮叨。但是,非如此就很难说明碧宇为何对老淠河、新淠河和丰源湖怀着那么深沉、厚重的爱意以及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在《为落日的幸福鼓掌》一诗中,她写道:“九月的淠水绿得像缎子一般光滑/透明得如翡翠一般诱人”;在《淠河颂》里,诗人吟道:“我一直和淠河两岸的人一样/深深地爱恋着这条母亲河/在喧闹的生活之后,感受这里僻静安逸的美/分享着她的丰韵、博大和宽厚”;在《站在淠河畔》里,诗人更是说:“河风多么轻柔,我多么轻柔/一层一层漾开的绿,多么轻柔/在这恬静的轻柔的日子里/这些轻柔的美好要把我波纹一样融化”。关于丰源湖,碧宇写了几十首诗,尽情歌唱:“那时,我常常站在湖边张望/认定这里就是七仙女的故乡/织女的家就在水的那一方”(《恋丰源湖》);“我的母亲/我的丰源湖/我要俯伏在你的胸脯上,把心声倾诉/而此刻,我正陶醉在您柔情似水的眼波中”(《为了这辽远的湖月色》)。
说了淠河,我们再说苏埠。这也是碧宇魂牵梦绕的地方。她在这里读书,也在这里参加工作,真正踏上人生之途。
苏埠(全称苏家埠)镇,位于大别山北麓、六安市西南20余公里处,是淠河出山入淮的第一镇。苏家埠始建于元,兴于宋,繁盛于清,迄今已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她紧靠淠河东岸,她的繁荣缘于淠河的舟楫之利。起始是一位姓苏的人在淠河上摆渡,人称“苏家渡”。后来,随着社会进步、生产不断发展,大批竹木茶麻在此集散、转运,于是渐成码头、商埠,由苏家渡、苏家铺而最后定名为“苏家埠”。
苏家埠境内湾、畈、岗渠兼有,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盛产稻麦茶麻,尤以大麻最为驰名,蜚声全国,素有“中国麻都”的美誉。加之此地工商业发达,是皖西著名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又素有“小南京”之称。旧时歌谣说:“金麻埠,银独山,苏家埠就是金銮殿”。远在20世纪60年代,苏家埠就被列为国家重点掌握的206个初级市场之一。1994年以来,苏家埠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等,经济和社会发展均是更上一层楼。
苏埠镇至今还保留着商业老街。清初,省内外生意人纷纷来此经商贸易。清末,刘铭传投资来镇开当铺。民国年间,美孚石油公司来此开设代销店。本镇富商大贾开钱庄、出票号,流通皖西。布店、杂货店遍及大街。附近乡镇的商贩,都来此批发进货。西大街、北大街及沿河一带的船行、茶麻行、粮饼行、车轿行、搬运行、旅馆饭店、茶楼酒肆比比皆是。新中国建立后,这里曾多次举办物资交流会,活跃市场,繁荣经济。漫步在苏埠镇老街,看着那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的房屋,面对那烟熏火燎、铺板斑驳的店面,踏着那青石板上辙印深深的街道,令你油然生发思古之幽情,感叹岁月的沧桑和古镇昔日的繁华。
苏埠还有一项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久负盛名,是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的指挥下,在这里进行过震惊中外的苏家埠战役。1932年春,红军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包围苏家埠等地前来“围剿”红军的敌人并狙击来援之敌。最终,在5月8日以敌人全部缴械投降而结束。此役,历时48天,共歼敌3万余人,其中生俘敌“皖西剿共总指挥”厉世鼎并5个旅长、11个团长及其官兵2万余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鄂豫皖边区的第三军事“围剿”,是鄂豫皖红军战争史上的一次空前大胜利。
苏家埠及其周围村落,地处淠河的湾区。皖西的三大河流淠河、史河、杭埠河,都有湾区。所谓“湾区”,即是河流最高最大行洪时所淹没的地区。此在两岸宽窄不等,有几公里的,也有几十公里的。湾区是黑沙土,土地肥沃,田园似锦,春麦、秋玉米,四季青纱不绝,如诗如画。苏家埠为安徽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民们讲究科学种田,耕作细致,土地利用率高,春天繁花竞放,秋天硕果沉枝。难怪古人在此写出这样的诗句:“出郭投苏埠,初晴照蓼洲。风来麻舞掌,日至麦垂钩。林唤雌雄鸟,堤眠子母牛。三农方出市,物态自由由。”
苏家埠周围人烟稠密,人多地少。人们为了生计,加之苏埠商贸发达,又有一条淠河,便于人们通江达海外出经商打天下。同周围农村比起来,苏埠人聪颖、精明、强干、能够吃苦耐劳,敢打敢拼。这些祖辈人的基因,也流在碧宇的血管里。
同样,碧宇也写了很多有关苏埠的诗。如:《春天来了,我想起》
……
复活节到了,复活的是花季的梦想和梦中的芬芳
不复活的是家乡小镇老街的熙熙攘攘……
春天来了,我想起!我想起我的故乡漾向天边
九公寨头的浮云千姿百态
黄莲寺的钟声响在嫩草尖上
清源楼的风雅引来鹤鹭万千
想起新老淠河挥动的水带一直舞向正阳关……
想起二道河上的流水、小鱼、蛙鸣和棒槌声
想起清明过后河滩上抽茅叶的老人和孩子
想起沙滩上的风筝和淠河上晃动的竹子桥
想起河西桃园三月的桃花,五月的青苹果
想起淠河两岸的凉风、月牙儿、星星和萤火虫
想起我与爱人的相遇、相识和相恋……
碧宇的祖籍为湖北省新洲县(1951年由黄冈县析出)徐古镇桃花寨村,世居陶璜寨。陶璜寨《陶氏宗谱》的堂号为“五柳堂”,他们是陶渊明的后裔。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的生活情景,其中往往隐寓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至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等篇,则寄寓抢页,颇多悲愤慷慨之音。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有《陶渊明集》行世,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至巨的文学家。
陶氏得姓最早起源于以尧帝为首的山东省定陶县。因此,陶氏后裔共认尧是得姓始祖。陶渊明辞官回乡后隐居在江西柴桑栗里村,他是“栗里陶”的始祖。据《陶氏宗谱》记载“靖节公(即陶渊明)有五子”,并分支为五子的迁徙地点,其中“五子陶佟公居星子县,为栗里长岗之祖”。到了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陶佟公之后陶彦谦,曾任后唐刺史,居陕西州新评;他的曾孙陶由州迁往楚黄麻邑(今湖北麻城)。他“生三子,长子陶万一,次子陶文,三子陶元昇。万一公传者一公,省一公传胜二公,胜二公传仁一公,任一公传再一公”。再一公由麻城迁往黄冈(陶璜寨),他是黄冈陶的一世祖,传来十一世居开始定宗派。从陶渊明来说,碧宇家族系他第五个儿子陶佟的后代子孙。
碧宇曾祖父陶早全(1881—1952),在他7岁那年因陶璜寨一带先涝后旱,民不聊生,于是便随大伯和父母逃荒要饭流落到六安苏埠镇。大伯是为木匠,他的父亲是位裁缝,兄弟两人靠手艺在苏埠立身安家。陶早全成年后,娶妻谢氏,生二子三女。长子陶登银(1912——1974),次子陶登荣(1921——1976)。陶登荣便是碧宇的祖父。
陶登荣1942年与商德福结婚,生了六子一女,分别是陶守宏、守英、守业、守芝、守发、守清、守元。碧宇父亲陶守宏排行老大。陶守宏(1943——)1965年与家住苏埠附近的青山乡人赵国平(1947年生)结婚,自1970年起,相继生下了陶群(即碧宇)、陶俊、陶华、陶伟、陶玲(即寰宇)共美丽的“五朵金花”。陶群1993年与邹廷才(1968——,现任六安市公安局某支队政委)结婚。第二年,生了女儿邹雪(现在江南某大学读本科大一)。
解放前的1938年,碧宇的祖父陶登荣为了躲国民党时期的壮丁,来到苏埠镇附近的乡下。他与商德福结婚,生了六子一女。如今,兄妹七人组成七个家庭,象七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繁衍生息的儿子、儿媳、外甥、外女、孙男、孙女,已达70多口人;连带几代联婚的旁系亲戚,构成一个纵横交织的庞大社会亲情网。
1987年湖北陶璜寨陶家修谱,族人下决心要把苏埠这支近亲找到。于是他们于这年春天派人辗转来到苏埠,与陶守宏取得了联系。陶守宏在朱圩热情接待了他们,苏埠陶氏族众全部上了谱。这样,离别湖北陶璜寨故乡一百多年的游子,终于认祖归宗了。1998年2月,陶守宏率弟守业、守发、守清同回到祖籍陶璜寨,住了四天,受到故乡亲人无微不至的款待。回到苏埠后,陶守宏还写了一首诗《回故乡》以纪其事:“栗里陶氏裔,五柳陶璜祠。离宗五代远,常念故乡慈。四兄回祖籍,圆满百年期。”从此,故乡先祖陶令常在陶守宏的心中萦回,直到2011年秋,他还写了一首《赏菊》以寄思念:“新居楼台花木栽,春夏鲜花开不败。深秋寒风花介谢,唯独金菊傲霜开。先祖陶令偏爱菊,不为五斗东篱采。”2012年清明节,陶群、陶俊、陶玲,三妹婿余方鑫,带着邹雪、陶欣然、陶陶三个孩子,同她父亲、四叔、五叔,弟陶惟成一行,回祖籍湖北新洲陶璜寨陶家祠堂祭拜祖先。
碧宇父亲陶守宏,自幼在苏埠及其周围读书,1959年小学毕业,考取了六安初级师范,1961年恰逢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六安初师撤并到六安师范。考虑到家中已有8口人生活,自己又是老大,正值农村“责任田”到户,家里有地无劳力,于是他毅然放弃完成初师最后学业的机会,于1961年冬天回乡当了农民。
陶守宏于1965年12月参军入伍,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班长,代理排长,1970年提拔为军干,任营炮连司务长、营机枪连副指导员。他在部队风风雨雨历练14年,于1978年专业到地方工作,历任六安县苏埠区供销社政工干事,苏埠供销社副主任、主任,苏埠棉麻公司书记等职。
陶守宏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他对碧宇影响很大。碧宇曾赋诗《父亲》,抒写了自己对父亲的认识:
父亲是从不流泪的,在他的思想里
那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他从风雨走来,不曾低头
在生活的惊雷中行走,他习惯昂首挺胸
一个希望种下去,十个希望破灭了
一百个希望
又重新种下,父亲种了
一路的希望
我们是他永远不熄的火焰和种子
一声笑掀开沉寂的夜,夕阳下
折射出苍茫的绿色
今天,父亲又种下一个希望
那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我们的爱
他一次次,把生活中
冷寂的焦炭点燃,煮沸清澈的日子
陶守宏的晚年过得悠闲、潇洒,为了延年益寿,他给自己立下了《八闲》的生活约章:
休闲读书以长智,休闲看报以增知;
休闲写文以寄情,休闲作诗以自赏;
休闲晨练以健身,休闲养花以观景;
休闲提泉以品茶,休闲打牌以取乐。
这位老人在晚年不仅学写文章写诗歌,还非常支持女儿碧宇的事业。在碧宇等举办诸如“正东杯”全国诗歌大赛时,他不辞辛劳帮办会务,使很多诗人深受感动。
碧宇的母亲赵国平,是一位非常善良、贤惠的妻子和母亲。在丈夫在部队的十多年时间里,她挑起了家庭生活和抚养孩子的重担,凄风苦雨,历尽艰辛。碧宇写了《母亲的手》这首诗,从“手”着眼,抒写母亲的勤劳和艰难:
这是一双长着老茧,生长食物和绿色的手
这是一双长着老人斑,托起太阳和星辰的手
这是一双粗糙的手,一双编织锦绣的手
这是一双给力予生活的手
一双起早贪黑忙个不停的手,捧起日子的手
一双托起大地,接住白云,撕开黑幕的手
我握着这样的手
好像我的手也沾染了火焰的色彩和岁月的厚度
沾染了她的勤劳和朴实的光与华
而在《空气一样给我呼吸的母亲》一诗中更可以看出碧宇和母亲之间的浓情厚意:
九月的晨,披着九月的桂香和鸟语
时钟指向六点的时候,我想起头渐芦花的母亲
我的头渐芦花的母亲,我的比河水轻柔
比山脊挺拔
空气一样给我呼吸的母亲
此刻,依然爱我
任凭生活的艰难和岁月的变幻,小陶群(碧宇)依然不可压制地慢慢长大。1978年(虚岁9岁)她上了家乡的祝院小学,生活展开了全新的一页。可是,老师们渐渐发现,这个小丫头有些与众不同,她对一些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1981年(12岁)那年暑假,陶群读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后,小陶群对诗歌中的“男儿”一词非常反感,认为这是重男轻女的偏见,于是提笔改写了这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也是女儿读书时。黑发已知勤学早,白首不悔读书迟”。这才觉得心胸舒畅!碧宇说:“这首诗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一生”。
1983年,陶群小学毕业,升入苏埠中学读初中。1985年(虚岁16岁)她刚读完初中二年级,恰逢供销社举行一次招工考试,陶群也参加了。几百名初中高中毕业生参加竞争,陶群竟脱颖而出。父母亲戚也为她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欢欣,但他们却忽视了小陶群的委屈和泪水。陶群说,“其实我不想上班,我想上学,我有理想和追求,我想实现它们”、“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我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孝顺。因为那个时期,我的家境不好,姐妹多,父母的负担重,家庭经济困难。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我的家庭需要我站出来挑起家庭的担子,承担起儿女和长姐的责任,为父母分担忧愁,为家庭分解负担。”
虽然离开了学校,陶群却没有丢下课本。她在上班之余拼命自学,自修完成了整个初中课程,参加文学创作班函授学习、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知识,并与刘寅、吴迪等好朋友成了“苏埠女子文学社”,学着试写诗歌。陶群自学的拼劲、狠劲,令人刮目相看。1987年单位组织职工参加《供销企业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的学习,陶群自学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以致引起单位领导误解她睡觉不关灯而在职工大会上点名批评。结果,事实胜于雄辩:第一次参加专业自学考试的学员147人,过关的只有5人,陶群名列其中;第二次参加考试的共83人,过关的只有两人,陶群仍然名列其中!
中国改革的滚滚车轮,碾碎了很多旧有的轨迹,个人也难免受到冲击。当年六安对于供销系统的改革,力度就很大,几乎全盘摧毁了旧有的体制。于是,1991年小陶群所在的单位破产了。陶群说,“二十二岁的年纪,正是花样的年华,我却下岗,破损年华,跌倒在社会的最底层,成为弱势人群的一员”。
陶群当然不会向命运屈服和低头,她要走出故乡,重新创业。1993年,24岁的她在六安成了家。她在六安老城黄大街的一处地方,找了个店面经起商来。陶群以她的精明、强干和擅于打拼,很快在六安这个皖西的中心稳住了脚。经过八年的磨练和开拓,她的业务越做越大,事业越做越好。
陶群“发财”了,陶群“有钱”了,但这不是她的追求,八年之中,她梦寐以求的,还是文学和写作。2000年,已经31岁的陶群,重新开始人生的闯荡。她要弃商从文,做一个“文人”。很多人为她扼腕,但她不以为然。恰逢六安老城改造、黄大街拆迁,她便“就坎骑驴”,走出商人的圈子。
新的路程从哪里开始呢?
恰好,《法制日报》驻安徽记者站在六安公开招聘,要招一个六安分站的站长。通过激烈的竞争,陶群成功了,成为堂堂的“陶站长”。但她只在这个岗位上待了半年时间。在这半年时间里,她学了许多,也看到了许多,发觉这里不是她向往的地方。陶群说,“因为在这里工作依然是经营,不需要写作和创作。所以,在这里我感到缺氧,感到浑身不自在,……感到力不从心”。
这时,陶群深感系统学习知识的必要。2001年,32岁的陶群参加了成人高考,被六安皖西学院中文系录取。2005年,她顺利地拿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通过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系统的学习,让陶群更深、更主动地走进了文学。陶群说,“在这阶段,我在全国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民刊、市级刊物、省级刊物、国家级刊物、海外刊物都有作品发表。”
陶群在发表作品时,多用“碧宇”这个笔名(其实,1987年18岁那年,她在《东方文学》上发表处女作时,就用这个笔名;而她正式发表诗歌,是在2002年33岁那年,也算是“大器晚成”了)。关于这个名字,碧宇说,“我喜欢碧宇这个名字。因此在我经商的时候,我的店名也用碧宇命名,所以我的同行、同事、顾客和有业务往来的朋友都知道我叫碧宇,很少有人知道我的真实姓名”。她还说,“‘碧’是指一种青绿色的玉石和青绿色。‘宇’是指房檐;指上下四方,所有的空间;是指风度气质……我喜欢在苍茫的宇宙中那种辽阔、那种蓝。那种绿得颜色。在我的心目中,碧宇就是一种美好、一种大爱、一种广博的胸怀,一种不凡的气质……”
深入了文学,让碧宇结识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文朋诗友们,让她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兴盛和六安文学的相对滞后,于是在一些朋友的提议下,她于2006年10月在互联网“乐趣园”网站,开通了《大别山文学论坛》(后改为《大别山诗刊论坛》),迅速在全国火红起来,成为乐趣园的知名诗歌文学论坛。碧宇一发而不可收,于2007年5月在安徽六安创办了《大别山诗刊》。
碧宇说,“《大别山诗刊》的创办目的是:以六安文化为中心,以大别山的文化大环境为依托,联合各地的诗歌创作力量形成一个面向全国的诗歌交流中心,为广大作者提供优厚的研究资料与丰富的诗歌文学信息,从而共同将当代诗歌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最终办成有特色的大别山诗歌文化产业。”应该说,碧宇的目的是明确的,心胸是宽广的,具有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
《大别山诗刊》背仪大别山,找到了最好的文化依托。大别山地区的范围,包括安徽省六安市的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金安、裕安5县2区;河南省的信阳市的罗山、光山、新县、商城、固始、潢川、淮滨、息县、浉河、平桥8县2区;湖北省黄冈市的黄州、武穴、麻城、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9县市1区;安徽省安庆市的宿松、望江、太湖、怀宁、潜山、岳西、枞阳、桐城、迎江、大观、宜秀8县市3区;此外还包括湖北省孝感市的大悟县。合计31个县市8区。总面积7.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00余万。
大别山地区山高水长,人烟繁密,林木茂盛,生物众多,有着厚重、灿烂的历史和丰富,光辉的文化积淀。自古以来,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涌现了一大批名臣良将,文苑群英,党英雄杰,璀璨将星和科技俊才。单就文化方面而言,就有:汉时开一代教育新风的文翁(舒城人);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舒城人);宋代活字刷术发明人毕昇(英山人);北宋大臣、史学家、《资治通鉴》编撰者司马光(生在光山,长在光山);南宋著名诗人吕本中、吕祖谦(寿县人);明代医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蕲春)人;明代著名兽医家、《元享疗马集》作者喻本元、喻本亨(六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何景明(信阳人);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以及该派代表人物刘大櫆、姚鼎、戴名世、方东树,姚莹以及后期代表吴汝纶等(均为桐城人)。
进入近现代以来,大别山地区更是多匡扶救世、慷慨悲歌之士和文化巨擘。一代大家,如: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躯、中国共产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怀宁人),中国物产积极文学奠基人之一将光慈(金寨人),中国著名文学家和中国现代美学家之父朱光潜(桐城人),中国现代科学巨人李四光(黄冈人),中国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怀宁人),爱国诗人闻一多(浠水人),两弹元勋邓稼先(怀宁人),国学大师黄侃(蕲春人),著名哲学家熊十力(黄冈人),著名文学评论家胡风(蕲春人),叶集“未名四杰”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六安叶集人),中国著名文物专家王冶秋(霍邱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佛教领袖赵朴初(太湖人),著名学者和《资本论》译者王亚南(黄冈人,)中国“新鸳鸯派”文学代表人物和中国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潜山人)等等。此外,大别山地区还涌现过一大批在音乐、戏曲上有建树的人。如明代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江南丝竹的奠基者张野塘(寿县人),清代被称为川剧“莎士比亚”的黄吉安(寿县人),清代京剧创始人的程长庚(潜山人)和余三胜(罗田人),当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桐城人)。他们都扎根于大别山区这快热土,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碧宇的文学才能源自哪里呢?她与诗人重庆子衣访谈时曾说:“我的诗歌启蒙应该是家乡的民歌。大概还在妈妈肚里的时候,我就开始接受皖西民歌教育了,我们那一带的孩子是雀跃在皖西民歌的百花园中成长起来的,迷上诗歌这可能就是机缘。”她还说:“我的诗歌变成铅字在报纸上发表应该在2002年,网络发表是后来的事情,口头发表应该追溯到我的童年。因为在我的四面环水的小村庄里,我的小伙伴们,随便叫一个出来,都会自编自唱一段小调来,这是我们童年生活最快乐最普通的一种娱乐方式。”
碧宇的话非常真实而且真诚。
中国历史上杰出诗歌,大多深受民间歌谣的影响。诚如周扬先生所言:“历代杰出的诗人,作家也都懂得,诗是从民歌发源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从民歌吸取了养料和形式。”《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风”,就是多地民歌的组合;屈原的《九歌》,就是由楚国民歌中的祭歌歌词加工而成;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都深受六朝乐府民歌的熏陶。中国新诗中的长诗名作《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百鸟衣》等等,则更是与民歌有着血肉般的联系。
笔者在主编《六安歌谣集成》一书时发觉,碧宇家族中数人都会唱、爱唱民歌,特别是她的母亲唱得更好。在碧宇姐妹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买了一部缝纫机帮人家做衣服,常常是母亲做,小姐妹们帮着干网扣眼、拆补等辅助活。为了打破寂寥,排除疲倦,稳住孩子们的心,母亲常常伴着缝纫机“笃笃、笃笃笃”的轻奏,唱着动听的皖西民歌。那歌声,有歌唱“摘茶”的;“小小茶树矮登登,手扶茶树叹一声;白天摘茶摘到晚,夜晚炒茶到五更,哎哟哟,累断脊梁筋”;有歌唱“插秧”的:“手拿青秧插满黄田,低头看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歌唱“永世态的”:“小鸡出世叫唏唏,莫笑穷人穿破衣。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三十年河东转动转河西”。更多的,则是进行励志教育:“栀子开花抱青枝,幼年不学到何时?人到三十就焦老,日头落土不落山,鲤鱼上水不上滩;竹子出土节节老,秧老根深节上蹦,人有几个二十三?”至于母亲唱的那些情歌,令小姐妹们很有趣:“兰草花五瓣子开,三瓣正来两瓣子歪。要正你就正到底,要歪你就歪过来,何必正正又歪歪?”、“太阳出来慢慢高,放个风筝天上飘。郎说风筝放得远,姐说风筝放的高,风筝就怕线不牢”。
当然,爱民歌只是碧宇爱诗歌的一种发端。随着阅读能力的增长,碧宇读了大量的诗歌。中国从古到今的诗歌,只要找得到,接触到,碧宇几乎都读遍。碧宇说:“在古代诗人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陶渊明、孟浩然等诗人。我喜欢他们诗歌的朴素,自然。那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笔者认为,碧宇喜爱这些“田园诗人”的诗,是与她自小生长在美丽的田园环境有关联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外国诗人的诗歌,碧宇读得也不少。叶芝、艾略特、波德莱尔、兰波、瓦莱里、拉马丁、海涅、席勒、普希金、莱蒙托夫、阿赫玛托娃、叶赛宁、惠特曼、狄金森、庞德、聂鲁达等人的作品,都令碧宇心仪,在外国诗人中,碧宇说:“对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泰戈尔虽然在诗歌、小说、戏剧都有许多作品,但他还是以诗人著称,被世界上不少国家称为诗圣。在印度,他的诗家喻户晓,传唱不衰。泰戈尔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印度古代梵文和孟加拉民族诗歌的优秀传统,采用了生动流利的音乐性强的孟加拉人民的口语,想象力丰富,抒情味强,韵律优美,节奏新奇,形成了自己清新健康的独特风格,深受人民欢迎。他的早期作品《故事诗》,是我读到的所有诗集中最令我震撼和不能忘怀的一部伟大巨著。那些取材于民间故事、宗放、历史传说和篇幅短小的诗歌,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并深深地影响着我的诗歌创作。”从这番话语中,我们可知碧宇读书是用心用意并着力借签的。
碧宇说:“在中国当代诗人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诗人应该是我们六安籍(寿县)诗人金克木(19¬12——2000)先生”。碧宇强调:“说他诗歌对我影响之深,还不如说他的经历对我影响之深”,因为:“金先生中学一年级就失学,如论学历不过小学毕业。但是他却是举世罕见的奇才,自学多国语言,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度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他的日语也很不错。金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学术研究涉及诸多领域,自己在生前也自称是‘杂家’。他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碧宇认为:“我虽不能与当代令人景仰的一代文化大师相比,但是作为论学历也不过小学毕业,在中学二年级就辍学的我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鞭策,”甚至有一股“神奇的影响力在我身上的充分发挥。”
就是这样地,碧宇默默地苦读,勤读、从中外古今的名人、学者,特别是诗人身上及其作品中吸取养分,精神和力量,从而壮大自己丰满羽翼,慢慢地向碧宇飞翔。
大家都知道,碧宇提倡“绿色诗歌”的写作。关于绿色诗歌的审美体系,碧宇有着深入的思考。在和诗人重庆子衣访谈谈时,碧宇说——
“一般来说,绿色是大自然的美丽的色彩。在西方文化中,绿色可以象征基督及其复活的形象,象征自由与和平。从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或东方隐逸文学到现代环保意识,绿色文明有其特殊的历史轨迹和美学韵味。对于诗人来说,绿色文明比现代城市高科技文明更富吸引力。谈及绿色诗歌,必须从绿色文化说起。绿色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说。从狭义来说,绿色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以广义而言,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了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绿色诗歌,简言之,就是以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和再生物为题材,大力关注生命意识的诗歌。具体来说,绿色诗歌体系是一种崇尚生命意识、崇尚人与自然生命活力、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倡导积极的、健康的、蓬勃的、真实的、博爱的、赋有生机的,具有创造性、艺术性、现代性;主张关注时代、自然、人性、民生、草根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整体,对绿色诗歌体系形成的审美习惯,就是绿色诗歌审美体系。”
应该说,碧宇对有关绿色诗歌及其审美其的系阐述,比较系统、清楚、明确。
任何一种诗歌创作主张的提倡,都不是凭空而来,更不是一种文学游戏。苗时雨先生在序碧宇的诗集《绿色书》而撰写的《生命的舞蹈》一文就指出:“这种诗歌主张的提出,是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历史语境的。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市场经济潮流的漫涌,在摧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使人陷入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紧张的生存境遇。其文化表征是:物质压倒精神,价值失范,灵肉分裂,人性异化。人的存在性的困惑,也导致了诗歌文化精神的多样与驳杂。时下,中国诗歌的现状,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死水,激情与颓废同在,生机与衰亡并存。面对如此纷纭变幻的诗坛,诗人必须学会吐纳各种诗歌思潮,认领自己的诗歌艺术符号,在混乱中确立自己的精神定位,以维护诗和诗人的尊严和立场。为了实现人生存困境的突围和平衡目前的诗歌生态,碧宇和她的刊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绿色诗歌的写作,便成了她坚定不移、颇有卓见的方向选择。”
是时代生存环境和当今诗歌所面临的困惑,催动了碧宇对于绿色诗歌写作的提出。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碧宇的故土情结,这就是大别山、淠河、丰源湖,以及苏埠镇周围美丽的绿色山水田园对她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诚如张同吾先生在论及碧宇诗歌时所言:“大别山是英雄的山,秀美的山,它以巍峨奇丽的风姿矗立在中原大地上。大别山区是一片朴厚的土地,是一片埋藏着英魂忠骨的土地,是一片蕴藏着千秋文化的土地,是一片生长诗人和诗歌的土地,是一片回荡着战歌和颂歌、情歌和挽歌的土地。碧宇生于斯长于斯,深深地挚爱这片土地,她在这片土地上绽放诗歌的花朵。碧宇钟情于绿色,在她心中绿色是不染纤尘的,绿色是无毒无害的,绿色是有无限生命力的,绿色已成为美好和希望的象征,她便以真挚的情感歌颂绿色。”碧宇在《一切都是绿的,这一片平原》这首诗中,止不住激情地唱道:
这一片平原,一直向前绿去
一抬腿就可以跨到天的那边去
绿的村庄,绿的树、绿的炊烟
绿的菜园,绿的棚栏,绿的田埂
绿的粮食,绿的呼吸,绿的水
绿的农具,绿的耕牛,绿的家禽飞鸟
绿的劳动,绿的心情,绿的收成
一切都是绿的,这一片平原
碧宇不是患了色盲,而是绿色在她血管里沸腾涌动,澎湃如潮。她在诗歌《绿色书》中,更是鲜明地宣示了自己的社会使命:
飞向天空,我的生命就是绿色的了
我的幸福是绿色的了
我的飞翔和姿态,带着绿色的香味
请不要漠视我的绿色,请不要离我太远
不要让绿色的河流感染病毒
哪怕,只一次
聚集一生的绿,只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请不要诋毁,不要让我的青春早逝
我生命的颜色还不够绿
亲爱的,我就站在月上的那个枝头
用生命的绿对你歌唱
用穷极一生的爱来守护你
如果你凋落,我陪你一起枯萎
手捧绿水,我和你一起呼吸
内心的涟漪如苍茫湖面
飓风来时,我们无法躲藏
亲爱的,你是我的生命
美丽的故事,从我们这里开始流传
我爱你,这不是诽谤和谣言
生命的绿在燃烧
亲爱的,你是我刚刚起步的事业
就这样地,碧宇“用穷极一生的爱来守护”绿色,竭尽全力来歌唱绿色,而且在主编《大别山诗刊》中不遗余力地选稿来实践自己的诗歌主张,这在20多期大别山诗刊中已自成体系。
《大别山诗刊》创刊于2007年5月,至今已过了5周年。这是六安有史以来第一份通过安徽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的纯诗歌刊物。5年,历史长河的一瞬,但对于碧宇而言,却是充满着艰难与曲折,操劳与坎坷,屈辱于眼泪,胜利与欢乐!
碧宇在与诗人重庆子衣访谈时曾说,“在(六安)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熏陶下,在大别山的骨骼和淠史杭的血液的共同孕育下,六安不能够缺少诗歌和诗刊,填补六安文化史的这一空白是触动我创办诗歌纸刊的最关键的念头。”她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做的前提,是因为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和人民政府会关注我的行为和一颗赤胆之心,相信家乡的官员、文化人和企业家会有一双慧眼,发现我所做的事情是填补六安文化史上一项空白的公益事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软资产投资工程,并相信他们会向我伸出援助或合作之手,也就是这股力量支撑着我迎刃而上、勇往直前。”她还说:“以前我没有办刊的经验,我是在探索中前进,因为我知道‘只要知道自己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我是凭着对家乡文化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信念才能顽强地克服掉重重艰难险阻的。”
人常说“贫病交加”,这是人生潦倒的一种悲惨境遇。碧宇在办刊物期,就陷入了这种境况。她忙于写诗,忙于办刊,不去投入挣钱的行当,没有钱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压力过大,她患上了胆囊肿瘤合并胆囊结石兼由高血压引起的系列综合症。碧宇说:“更可怕的是心灵和精神的疾病,那些来自四面八方让我无法摆脱的压力,让我感到心境悲凉。精神一旦垮了,身体随之坍塌,于是许多疾病都集中到我的身上。”
让碧宇无法摆脱的压力,来自何方呢?钱还在其次,最主要的,碧宇说:“那时候《大别山诗刊》(第一期)在六安之外迎来的是一片叫好之声,但是在六安却恰恰相反,迎面向我扑来的是怀疑、指责、批评、讽刺、挖苦、嘲笑、恐吓、阻挠和幸灾乐祸,在这样的情景下,我可以勇于直面并毫不在意,但是我的先生不能,在外界的瓢泼冷雨中,他开始相信我创办大别山诗刊是一种好高骛远,异想天开的行为,因此他不再支持我,从而走向我的对立面,我的前景因此变得黑暗。”
在黑暗漫漫的时候,碧宇说:“在那时我想放弃生命,理所当然地也就会想到过放弃诗歌,放弃《大别山诗刊》。”这时,碧宇写下《从这一刻起•••••••》:
从这一刻起,你开始相信命运
准备屈服
向光明,也向黑暗
从这一刻起,你祈求宽恕
准备投降
向善良,也向丑恶
从这一刻起,你愿意接受惩罚
准备受刑
向过错,也向无过
从这一刻起,你愿意立地成佛
准备受戒
向今生,也向来世
意犹未尽,碧宇又写了一首《绝望和坍塌》:
你说,请解剖了你吧,你让他们研究
从你的头发开始,指甲开始
从你的哪里开始都可以
你让他们一寸寸、一厘厘、一毫毫地
割下肌肤,让他们对着显微镜来
寻找你细胞中的病菌
他们一刀刀地割你的肉,小心翼翼地
揭你的皮,一层、一层又一层
他们如此细致、充满爱心、一丝不苟
让你泊在他们的爱中
你的心流泪、滴血、悲苦、绝望、坍塌
但是他们爱你,他们真的爱你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鲜明的看出,碧宇向她围扰过来的重重黑幕,内心是多么痛苦,心田所括的风暴是如何强烈!
但是,碧宇反复说过:“诗歌是我的血液,我的精神,我生命的一部分,身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不是为了诗歌可以拿命来拼,而是为了一种需要,所以才有勇气和力量。”她说:“在我的生活中可以缺少金银珠宝,可以缺少房产轿车,可以缺少华丽的服饰、美丽的容颜,但是不可以缺少诗歌。我相信缺少诗意的生命是枯萎低迷的生命,缺少诗意的生活是暗淡灰蒙的生活,我相信所有生命都是诗意的生命,都值得珍惜和歌唱。”
一个以生命来珍重诗歌,以生命与诗歌黑幕相拼的人,谁还不会退避三舍呢?
碧宇说:“我绝食,是因为我的精神已经坍塌,身体已经生病;我绝药,是因为我又看到希望和曙光,所以才想到用生命来要挟,那是我在住院期间,与爱人签约一年,是在我出院之后,他给我一年时间,让我筹备刊物,并从家里拿出一部分钱和我住院时亲戚朋友来探望时给的资助来办刊,而条约的唯一约定就是让我在一年的时间里,找到刊物的出路,并能自负盈亏。”
当然,众位诗人的抚慰和支持,也给了碧宇无穷的力量。在和重庆子衣访谈时她说:“那阶段我不上网,手机也关闭,但是你和许多朋友都在博客和论坛上给我留言,你寻找六安的诗人打听我的消息,并为我写诗。记得在我关闭了论坛之后,你竟然率领南岩、星儿叶子、溪边芳草等众位版主开启了《大别山诗刊》备用论坛,并坚持让论坛的人气久盛不衰,也正是这一点,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强大力量,让我有了强烈的求生愿望,让我有了重振旗鼓的勇气和决心。从这时候开始我有了结论:什么是病魔?打击和折磨是病魔。什么是良药?关爱和抚慰是良药。”
经过一番烈火涅槃之后,碧宇重新站立起来了!
如今,《大别山诗刊》已经走完五年的艰难而又光辉的历程,她以清新的文图并茂,诗文共耀的面目撩亮众人的眼目,活跃在中国当代诗坛。
5年来,她重整了六安,安徽以至全国的诗人队伍。其中刊发了“六安诗人方阵”、“寿洲诗人方阵”、“金寨诗人方阵”、“霍山诗人方阵”、“霍邱诗人方阵”、“龙舒诗人方阵”,“颖上诗群”,“宿松诗群”,“蚌埠诗群”“太湖诗群”“铜陵诗群”:“马鞍山诗群”等等。
5年来,她聚集了全国诗人:北京(50人)黑龙江35人:吉林12人:辽宁21人:天津12人:内蒙古9人:新疆14人:宁夏3人:青海14人:甘肃27人:陕西27人:西藏3人:四川53人:重庆24人:贵州13人:云南16人:山西15人:河北45人:;山东54人:河南34人:安徽448人其中六安241人:江苏56人:上海34人:湖北68人:湖南34人:江西17人:浙江47人:福建21人:台湾1人:广西13人:海南3人:广东46人:香港3人缅甸1人:马来西亚1人:美国25人:意大利1人:加拿大1人:;澳大利亚1人:奥地利(1人:网络诗人84人。
5年来,她发表了一系列的诗评,诗论、高举绿色诗歌写作的大旗。如:《中国新诗九十年随想》朱先树;《第四代诗歌:语言就是事实》(张修林);《中国当代诗歌的边缘化命运及其诗人使命的概述》(时东兵);《韶华本易逝,诗心永留情》——读陆恒玉的诗《打开花朵或者时光诉说》(戴绘林);《煎晒出生命之海里的盐晶》———重庆著名女诗人海烟诗歌作品扫描(祁鸿升);《.山歌的生命力》——读陈有才五言山歌有感/(徐惟诚);《.唤绿催红小旋风》——读陈有才诗集《我是首都农民工》/(刘章);《.夜半偶思的欣然命笔与人生感悟的抒情言志》——试评当代诗人丁芒先生的《丁芒文集》(/谢幕);《穿行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李轻松诗歌写作的精神探索(罗小凤);《诗者的呼唤与表白》——给六安市市长的一封信(碧宇);《风雨飘摇中的人生希望和价值》——再给六安市市长一封信(碧宇);《碧宇访谈:绿色的召唤》(重庆子衣);碧宇访谈:《绿色大别山》(老镜);《价值与品相:在碧宇的理想之上》——《漫谈《大别山诗刊》及其主编碧宇》(藤儿青青);《屹立在爱的刀刃,为民族文化放歌》——有感于诗人碧宇《风雨飘摇中的人生希望和价值》(孙庆丰;《走自己的路,办民间的刊——散谈<别山诗刊>及诗歌刊物的发展定位》(晴宝儿);《生命的舞蹈》——序碧宇诗集《绿色书》(苗雨时):《诗歌大地上燃烧着的绿色火焰》——《绿色书》随感(重庆子衣);《生命呼唤的绿色契约》——读碧宇《绿色书》(蔡启发);《根系山魂的碧宇晴空承托生死不屈的痴情诗心》———《读青年女诗人碧宇的诗》(方旭红)等。
5年来,她紧密与中国、六安发生的大事相结合,为两个文明建设摇旗呐喊,出智出力。在创刊人诗人碧宇的带领下,在骨干重庆子衣、清荷玲子、高山松、寒烟儿、松山居士、阡陌、红尘浪子、殷晓媛和十五岚等来自五湖四海诗人们的努力下,通过评选论坛之星、出纸刊、进行诗歌点评、举办诗赛活动等方式,吸引了众多民间诗人。自2008年以来,先后举办过较有影响的诗赛活动多次。主要有:2008年与六安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牵手松潘朗诵会",出有专刊;2009年独立举办了"安徽一笑堂六安瓜片"杯全国诗歌大赛,出有专刊;2010年与《读者论坛》联合举办了“桃花诗会”、“情系大西南”,独立举办了“为玉树祈福”主题诗赛;与《诗选刊杂志论坛》联合举办了“端午诗会”;与六安市委宣传部、六安市文广新局、六安市文联、《皖西日报》社联合举办了“正东杯”庆六安撤地建市十周年全国原创诗歌大赛,出有专刊;与《核桃源论坛》联合举办了“七夕诗会”;与《中国当代诗人论坛》联合举办了:“中秋诗会”;与《江门文艺网络选稿论坛》、《核桃源文学报论坛》、《诗深圳文学论坛》和《百家诗社》共同举办了“联合诗会”;与中国大别山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中国市场经济论坛、《中国大别山》杂志社、《大别山》杂志社、《九头鸟》杂志社联合举办“相约大别山”首届作家艺术家大别山之旅文化采风笔会暨2010年度“大别山年度诗人和十佳诗人”颁奖晚会等一系列的活动。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由霍山县委宣传部主办,《大别山诗刊》杂志社、六安市茶叶产业协会、霍山县茶业发展办公室共同承办“霍山黄芽杯”全国原创诗歌大赛,并出有专刊;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由六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六安市文联与金寨县人民政府协办,《大别山诗刊》与六安市诗词楹联学会承办"天堂寨杯"春到大别山全国原创诗歌有奖征文大赛,并出有专刊。为纪念《大别山诗刊》五周年并组织相关活动,如诗人风采题诗,第二届大别山十佳诗人评选,中国大别山诗丛六安诗人卷(入选诗人十一人)等一系列诗歌赛事活动的开展,在中国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诗人及其稿件的要求,碧宇说:“《大别山诗刊》征稿范围面向全国所有诗人,不分年龄段、所在地域和各种风格流派,‘坚持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思维;作品要求有才情、有体验、有个性、有意境、有独创性,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不拘内容、不限题材,反对无病呻吟,不接受一览无余和百读不解,以思想性、艺术性、先锋性为最佳选稿标准。”
碧宇还说:“名家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新人是我们的后备力量,在新人与名家的作品之间,他们可以共同搭建一架七色桥梁,形成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能够刊发名家作品是大别山诗刊编辑们的一种福份,能够挖掘到新人新作也是《大别山诗刊》编辑们的一种福份。”
以熊熊燃烧的火焰热情,以广纳天下的大海般胸怀,面对四海文人雅士、诗人骚客,《大别山诗刊》哪能不繁荣兴旺?她已是诗人们展示才能的平台和以诗相聚的温馨之家!
但是,无须讳言,在《大别山诗刊》的头上,依然悬着一把利剑。这就是“经济”!
碧宇说,“《大别山诗刊》虽为市委宣传部主管,由市文广新局主办,但不是官刊,她从骨子里透露着民间的气息和气质”。这就是说,《大别山诗刊》的办刊经费,主要靠自筹!碧宇说:“无论是六安的诗歌还是六安诗人,每前进一步,每取得一点成绩,都离不开社会各界,以及领导、同事、亲人的支持、帮助和鼓励,感谢市领导在《大别山诗刊》创刊的五年里给予的肯定和关怀,并给予2009年、2010年每年2万元的办刊补助,2011年3万元的活动经费……”
《大别山诗刊》走过这5年里需要多少精力和财力才可以维持到今天,5年里《大别山诗刊》只得到了市里7万元的文化经费补助,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啊!
曾经有多少人建议碧宇,是否可以向刊物发表诗歌的作者收取一点费用?
对此,碧宇明确而断然地回答:“稿件质量是刊物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文学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学市场的经营环境早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读者的结构和阅读趣味呈现出细分的趋势,一本杂志很难充分满足所有读者的阅读需求,必须制定准确的市场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群体,形成和巩固自身的风格特点,才能赢得稳固的读者群,因此我认为向作者收取费用来维系刊物的生存,这是一种最低级的生存方式,它会约束局限刊物的成长和发展。”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收取费用发表诗歌,就很难保证诗歌和刊物的质量,无异于自陷没落,自甘沉沦,自取灭亡!碧宇宁肯穿旧衣,喝稀饭,吃白菜,也绝不为非发表诗歌收受人家一分钱,从而保证个人和刊物的硬度,决不在风风雨雨中低头弯腰!
如此有硬度的碧宇,也有位五斗米这要的时候,“床头无金钱,将军无颜色”更何况是碧宇这样一位女子。
2012年的春天对于碧宇来说是个寒冷的季节,因为这个春季,她为《大别山诗刊》流了好几场眼泪,一、为欠债,欠印刷厂的印刷款;二、为前途,2012年春季正赶上文化体制改革,某领导告诉她,《大别山诗刊》将是体制改革中第一个被砍的刊物,因为大别山诗刊是私人的,国家是不会允许私人办刊的;三、为立场,《大别山诗刊》真的是私人的吗?碧宇说,不是,《大别山诗刊》从创刊的那天起就属于社会的,属于诗歌界的,属于六安的;四、为政治上的向往,碧宇有着很强烈的政治觉悟,她想加入党组织,想通过党的大家庭而得到政治上的熏陶和教育,也很幸运,得到了六安市民革的认可,但在最后政审阶段出现了阻隔,让她失去了一次走进集体的机会;五、为生存和担当,大别山诗刊已经5年了,属于安徽省内部资料性可连续出版物,内刊有有七个不允许,每年需要年审,但是至今《大别山诗刊》依旧需要过着寻觅下锅的日子,一方面是刊物的生存,另一方面是自己的生存,再加上社会的担当,在这样的一个春季里,碧宇感到了寒冷,畏怯,退让,想到了放弃,在春季安徽省文学内刊联席会议上,一项活跃的碧宇,却沉默寡言起来,主持人请她谈谈办刊的感受和经验,她流着泪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她说,往年的发言因为我有信心和明确的方向,今年我的心中却暗淡、失落,因为《大别山诗刊》已经五年了,五年是个很好的开始或结束,所以我已经决定放弃《大别山诗刊》而到朋友的企业里帮忙管理业务,业余写写诗歌算了,当碧宇说到这里的时候,泪水早已经模糊了她的眼睛,她的话也感染了很多人,于是在场的民刊编辑和领导们纷纷鼓励她,让她千万别放弃,因为《大别山诗刊》不仅是六安文学内刊的代表,也是安徽文学内刊的代表,更是中国诗歌民刊的代表!于是碧宇挺了下来,于是《大别山诗刊》又得以成长,2012年10月23日首届中国诗歌论坛在马鞍山举办,来自黑龙江、山西、广州、海口、浙江等全国25个省市的诗歌报刊负责人、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应邀参加。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小雨,安徽省著名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梁小斌等大师级人物齐聚诗城,弘扬中国诗歌精神,共话诗歌发展方向,《大别山诗刊》主编碧宇作为安徽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我偶尔走进设在六安皖西博物馆内的《大别山诗刊》编辑部办公室,看到碧宇、陶俊姐妹的办公桌和满室的书籍杂志,心中常发感慨:把这样一幅向人间播撒文明,诗歌美好的担子,压在两个弱女子肩头,是否太不仗义,太不公平!?
我忽然想起清人赵翼所撰的《瓯北诗话》中的一首诗:“.到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诗以它强烈而执着的寻求精神感人:不辞千辛万苦,跑遍山山岭岭,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而着一所寻找的“春”,不在岭头山外,不在遥远无边,它就在我们身旁,就在我们心里。我想把这首诗献给碧宇和《大别山诗刊》编辑部,他们是受之无愧。
碧宇和《大别山诗刊》体现着努力和奋斗。他们代表美好的春天,代表六安,安徽以及中国文学的未来!他们与光荣同在!
作者简介:徐航(1940——),合肥人,皖西日报主任编辑,安徽知名作家,六安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已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出版的文学著作(包括与别人合作)有长篇文学传记《蒋光慈平传》、《皮定均传》、《陈祥将军传》、中短篇小说集《高山流云》、长篇小说《明月为君侣》和散文集《皖西漫步》等,计约150万字。曾为六安地区(市)主编或参与编撰出版宣传六安的大型文学、文史专著《胜天哥》、《大潮溅珠》、《皖西概览》、《丰碑》、《六安沧桑》、《六安歌谣集成》等近20部,总计一千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