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贴一贴白云的诗评文章:《读左后卫的【三尺宣】》

诗歌创作自古以来离不开“写作手法”,尤其是现代诗歌.写作手法包括“意象”、“意境”、“表述”、“结构”、“修饰”等等,这方面古诗词也好,新诗也罢,除了格律部分有所区别,其它无一不是这样.

  浏览左后卫的诗歌,感觉他善长以古典手法写现代诗歌,他诗歌写作技巧娴熟,很容易把古典气味的诗句贯穿到现代诗歌中去,《三尺宣》就是代表作之一.现在我们把这首诗歌分解一下,就象他习惯分解别人的诗歌加强读者印象一般:

  诗歌第一小节用的是“意象叠加”,作者将"笔墨"和"花蕊"这两个不同意象重叠交加后,创造出另一个不同于未叠加之前的意境,增加了诗歌的表达力,引出了本诗的开篇三尺宣:

           水与墨研出的黑,浓与淡勾出的蕊,
           多年前的那张三尺宣,还未晾干吗?

  “墨”乃文房四宝中的一类,“勾出的蕊”则是指创作的画面,“多年前的那张三尺宣”交代了时间......,短短几句诗就把尚未出场人物的身份点明:诗歌中的那个"她"是个画家,一句“还未晾干吗?”的问话引出了诗歌要讲的是一个发生在很早以前的故事。
  如果说作者习惯以诗歌句式在前三板处便拿住读者的话,那么,作者的确做到了,一个不错的开篇!

  第二小节进入情节描写:

           触及隐痛的一悸,飘过黑黑丛林之发,
           越过肩头,值得背诵的
           不是花瓣明暗笔法,而是你
           悠悠鹤舞的白腕。

  这里作者运用了“意象脱节”的手法,“背诵”与“笔法”显然是两个孤立的词,字意绝无关联,但其内含的语意却是密切相关。“意象脱节”是西方诗论中的一个术语,用在中国诗歌中,可以称作“语不接而意接”,这个手法的运用,能够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联想的空间。作者显然没有忘记“立片意而居要”这个重要问题,一句“悠悠鹤舞的白腕”,马上让读者明白了故事里的主角“你”是位女子,而“你”的职业在第一小节已经交代清楚,所以,后两句的描写并不是作者重复说明“她”的身份,而是两层含义:一是利用"花瓣明暗"和“悠悠鹤舞”这个长音节,加重诗歌阅读时抑扬顿挫的美感;二是说明后面出场的“我”对“你”记忆犹新的只是倩影,而不是那幅三尺宣画卷。

  读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个佳人在凝神作画,身影未露,隐约可见的只有举笔时那悠悠白腕。

  需要专门提一点:此节抛开“意象描写”,从用词的修饰上,我认为此节是全诗中最为称道的段落。此节的修饰手法是“正喻”----中国传统的基本写作手法之一。看来左后卫深得古汉语知识的真谛,将物体的比喻用到了本体事物,使诗句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不得不唤起读者的联想:这位女子怎么了?

  此处我有一点不同看法:“触及隐痛的一悸”中,“隐痛”与“一悸”均预兆了不详的结局,暗喻故事是悲剧,这两词已经把读者的心牵动了,所以,诗歌的下句就应该加强这个牵动的描写,不该分散这个聚焦,作者接着一句“飘过黑黑丛林之发”没有起到这个效果,虽然此句运用的是作者最为推崇的2 4 2 长音节组合,很适合于情绪的延伸或者是朗读的效果,但“黑黑丛林”这四个字应该有更合适的句子替代。

  下面一节是叙述的重点部分:

            左边的留白是让我题诗吗?
            借你的长锋羊毫一用,
            题一款绝句,题一款
            年年欲惜春的偷情话,
            那年冬天的一砚狂墨
            点滴成趣,
            那一笔呼啸的冲动,
            是薄薄的三尺宣
            所不堪承受的淋漓。

  “左边的留白”,说明画已经完成,“是让我题诗的吗?"从侧面说明“我”并不知道此事。不妨这样猜测一下:当“我”看见那幅有留白的画时,“你”并不在场,而“我”看见画应该是在某个特殊场合或者是特殊环境之下。“题一款绝句,题一款/年年欲惜春的偷情话”中,“欲”和“偷情话”点出了“我”和“你”之间存在一种未能来的及表达的情愫。

  作者这里用了“意象脱节”中“异时空的意象跳跃”技巧,这个方法作者使用的非常巧妙,一下把时间和空间连接在了一起:前四句表达了时间上的意象跳跃,后五句表达了空间的意象跳跃,前后错综交织,对照鲜明,浓缩凝练出了“你”“我”之间由于“那一笔呼啸的冲动”,可能发生了令人“不堪承受的淋漓”的事情----也许是悲剧。

  第四小节主要是为后面作出铺垫。当然,这个铺垫并不简单,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在这里刻意加重了悲伤程度的描写,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描绘,走进难以言状的痛苦回忆中:

            你不肯将就的羊毛披肩,
            樟脑味儿还未散尽吗?
            何妨把你的悲伤涟漪得更远?
            让太行山西麓的我,也能感到
            天空是湿的。

  此节用的手法是“意象密聚”,加重了“我”的悲伤程度。如果作者在这个过渡段里并没这个意思,那么,前面“不堪承受的淋漓”近似无病呻吟,正因为“我”是在事情发生后才看到了那幅留白的三尺宣,从而勾起了对“你”的怀念,所以,此时把“你”的“羊毛披肩”拿出来,等于告诉读者“我”和“你”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这里用的一个借喻----羊毛披肩,这个异性的私人物品,什么关系的人才能了解?不用多言了。
  此小节明着看在说“你”“我”相互熟悉的程度,真正想表达的却是睹物思人,只有这样加大悲剧色彩的描绘分量,才可能使“我”的悲伤情绪和眼泪弥漫“太行山西麓”,而读者也会跟着作者叙述,感受到“天空是湿的”。
  专门要提一下:诗中的“涟漪”一词用的十分精彩。

  最后十五行,完整的说出了作者对“你”不在时存在心底的全部感觉:

          有曲径的花园是蟋蟀的花园。
          冬季里期盼着雪,
          于一声短促的惊讶里
          体会清冷与寂静,体会脚下的
          光滑与松软。
          是谁的蹑蹑脚步踩响了枯枝?
          是谁又把我的泥壶偷去暖手?
          是谁喜怒无常,坚持把最白的三尺宣
          留到最后,留给经年不忘的一腔水墨?
          当凉风徐来,夜空拧不出一滴水,
          我的篆章你的唇印,镇压于
          三尺宣的一隅,
          一样的朱砂一样的皱,
          哪个,你幽幽地问:哪个,
          更能持久?

   此段用了多种意象描绘的手法,突出的是“意象示现”。“有曲径的花园是蟋蟀的花园。/冬季里期盼着雪,/于一声短促的惊讶里/体会清冷与寂静,体会脚下的/光滑与松软。”这几句就是“意象示现”的具体表达。作者将难以言状的心情,通过可感性载体“花园”、“雪”带出了“惊讶”中的“冷清与寂静”,这些描绘,是把“你”离开的瞬间生动的表现了出来,有极强的跨越阴阳之感。看来作者故意把自己的思想情绪隐藏在诗意后面,好让读者自己去探求、寻觅,就象中国的古代诗人最善于运用此类的艺术手法:“难言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一般。

   接下来的四句“是谁……”,运用了“铺排”手法。似问非问,根本无须回答,以此点出“你”“我”的一往情深。诗歌写到这里,作者才把三尺宣重新提起,讲明了“你”把这幅三尺宣“留到最后”,一直在等着“我”给留白处题诗,而“我”看见这幅三尺宣时,“你”并不在场。这样的修饰手法不仅仅是“铺排”而更象是“曲喻”:由形及声,由物及情,由因及果,引发了读者对生死的震撼。

   最后六句,作者继续提到“你”的无所不在,值得称道的是“篆章”和“唇印”,“朱砂”和“皱”的运用,真是经典比喻!试想一下:红色篆章上的刻痕与红色唇印上的皱纹,怎么不是“一样的朱砂一样的皱”?“你”幽幽地问“我”:哪个,更能持久?是在问情?探情?索情?都不是,这是“我”对那份没来及诉说感情的一种深深的怀念,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一个痛。

  诗歌写的流畅上口,手法精妙,古典韵味浓厚,技巧运用娴熟,这些都不必说了,,还是归纳一下这首诗歌欲讲述的故事吧:

  有两个天各一方、相互爱慕、但又没有机会表白的年轻人,在一个冬天,女孩突然离去,留下了一幅有留白的画卷希望男孩题诗,以此作为感情的表达,这幅画到了远在太行山西麓的男孩手里时,男孩捧着画卷,想起了过去和女孩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她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这样才成就了这首爱情绝唱《三尺宣》:

          水与墨研出的黑,浓与淡勾出的蕊,
          多年前的那张三尺宣,还未晾干吗?

          触及隐痛的一悸,飘过黑黑丛林之发,
          越过肩头,值得背诵的
          不是花瓣明暗笔法,而是你
          悠悠鹤舞的白腕。
     
          左边的留白是让我题诗吗?
          借你的长锋羊毫一用,
          题一款绝句,题一款
          年年欲惜春的偷情话,
          那年冬天的一砚狂墨
          点滴成趣,
          那一笔呼啸的冲动,
          是薄薄的三尺宣
          所不堪承受的淋漓。

          你不肯将就的羊毛披肩,
          樟脑味儿还未散尽吗?
          何妨把你的悲伤涟漪得更远?
          让太行山西麓的我,也能感到
          天空是湿的。

          有曲径的花园是蟋蟀的花园。
          冬季里期盼着雪,
          于一声短促的惊讶里
          体会清冷与寂静,体会脚下的
          光滑与松软。
          是谁的蹑蹑脚步踩响了枯枝?
          是谁又把我的泥壶偷去暖手?
          是谁喜怒无常,坚持把最白的三尺宣
          留到最后,留给经年不忘的一腔水墨?
          当凉风徐来,夜空拧不出一滴水,
          我的篆章你的唇印,镇压于
           三尺宣的一隅,
           一样的朱砂一样的皱,
           哪个,你幽幽地问:哪个,
           更能持久?
车行天下万里路
拜读妙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