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大别山之二十六:从李斌平的《还给》看诗歌的节奏感
从李斌平的《还给》看诗歌的节奏感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李斌平也是我的老乡,因为长期在广州打工,所以我们一直没有机会见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能够填补这个遗憾的,唯有诗歌了,借用诗人铁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诗歌真是个好东西,它能够拉近距离,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成为好友,成为兄弟,成为惺惺相惜的挚友。李斌平是打工诗人,也是《打工诗人》的编辑,在全国各大诗刊经常都能够见到他的作品,他的诗歌以质朴,纯净,和谐自然见长,有生活的元素,有回归的情绪,无论是乡愁还是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都倾注了诗人的一份真情,因为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并引起共鸣。[/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李斌平的这首《还给》除了具备上述特征外,还有很强的节奏感,在这首诗中,作者用复沓的手法将现代诗歌不好把握的节奏鲜明地呈现了出来,用层层递进的手法将诗歌的主题逐渐深化,最后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母亲纺线用的棉穗上,让一颗游子的心灵有了寄托和归依之所。记得小时候读过一首《游子吟》,全诗仅三十个字,就让人感动得涕泪纵横,而李斌平的这首《还给》,却用一架旧纺车纺织出了现代版的《游子吟》,用一根根扯不断的情感之线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把我们回归的情绪牢牢套住,套在母亲那架旧纺车的绵穗上。随着岁月的流逝,那颗棉穗越积越大,以至于在我们心里形成一个纠结,理也理不清,解也解不开。[/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相对于近体诗来说,现代诗歌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似乎不必讲究韵律和节奏了,其实不然,现代诗歌的节奏特点尽管难以概括,但还是有迹可循的。我们说诗歌是语言的高地,诗歌的语言永远都站在各种文学体裁的前列,现代诗歌只不过是传统诗歌的传承与发展,一些传统诗歌的美学概念是不可能完全摒弃的,比如韵律,比如节奏,只不过现代诗歌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显得更加难以把握而已。也就是说现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打破了一种外在的形式而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元素,或鲜明,或模糊,都是现代诗歌的自由度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也都是现代诗歌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相比,更加注重的是内涵,其表现形式同样如此,尽管有些诗歌的节奏比较模糊,但还是有节奏存在的,只不过我们不好把握而已,因此我们还是习惯性地在节奏鲜明的诗歌里探索现代诗歌的节奏感。因为鲜明的节奏能够让诗歌更加明快,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而复沓的手法便是这种诗歌节奏感的最直观也最实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看起来容易,其实要用好却也并不容易。追根溯源,这种方法起源于《诗经》,之所以至今还经久不衰,还在于它的实用性,在于它表现诗歌节奏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方法重复的是语言,升化的是诗意,如果没有层层递进的诗意提升,那么这样的复沓就成了拖沓了,而有了层层递进的复沓,就可以加强语势,分清诗歌的脉络与层次,抒发强烈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让节奏感更加鲜明。[/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用复沓的手法表现诗歌的节奏,其节奏是螺旋上升的,重复的是外表,强化的是内涵,如长江里的漩涡,情感在更深的潜流里汹涌,直到爆发,便足以将读者的目光以及心灵都深陷进去,不能自拔。李斌平的这首《还给》便是如此,诗歌的每一次复沓都是一个清晰的情感脉络,而这种脉络是收束型的,诗人在向内使劲,把读者一步步拖向漩涡的中心,让读者的思绪随着复沓的节奏逐渐深陷,直到幡然醒悟的时候,已经不能自己了。这便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因此也成就了这首小诗鲜明的节奏和丰厚的意蕴,让人在回味中体验一种美感和余韵。[/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我们之所以说这首诗歌朴实,是因为他所用的一些意象都是我们随处可见的,极其普通,也极其平凡,似乎随手拈来,一经诗意的提炼与组合,却显示出了其非凡的意义和内涵。我们之所以说这首诗歌自然,是因为这些随手拈来的意象并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似乎是不经意的放置,很随意的铺陈,却显得相当整洁和有序,所谓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也不过如此而已。我们之所以说这首诗歌纯净,是因为全诗很难找到多余的词和多余的句子,有如叶瓣的清露,清澈而透亮,可以彻视,有如陈年的老酒,可以醉人,有如名山的清茶,可以醒神,试问人世间,还有什么比醉的境界美,比醒的神志清,比彻悟更能使人超凡入胜!至于生活的元素,生存的状态以及回归的情结,我们都可以在这些层层递进的诗意中加以体验和感悟,而虚实的结合又让诗歌更加质感,又让情感更加可以触摸,更加深入人心。[/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全诗共分三节,每一节一个乐章。第一乐章从风切入,这是一缕自然的风,轻柔地吹拂着我们的心灵,给人的感觉是舒适且惬意,尽管我们只是一棵瘦弱的草,或者只是草根一族,但有了这股和煦的春风,也会从心底深处自然生发出一种感恩的情结。于是便有了把风还给草,把草还给羊,把羊还给山坡,把山坡还给站在山坡上眺望的那个人。我不知道在山坡上眺望的那个人是谁,或许是一份乡愁,或许只是一份牵挂,但相对于一棵瘦弱的草来说,这便是一份财富,这便是一缕春风,给了我们温暖的理由,在这里,温情是可以传递的,也是可以感染的。这一节是螺旋状复沓手法的入口,虽说把一缕风递进到了在坡上眺望的那个人,但这是远远不够的。[/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于是在第二乐章,诗人又把那个在坡上眺望的人递进到了那架旧纺车。很显然,这里所有的意象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而一架旧纺车更加明显,顺着这个螺旋的纹路,我们从村庄走进了土房子,走进了母亲的怀抱,透过那盏油灯,看到了村庄的夜晚,看到了我们走过的足迹,看到了那架旧纺车还尘封在岁月的深处。通过这一节的抽丝剥茧的还原与呈现,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心路历程,还有一份回归的情结,还有返朴归真的本能冲动,那盏油灯是母亲留下的,照亮我们游离或者回归的行程,那架旧纺车也是母亲留下的,纺织的是情感,也是时光,把这一切的一切都还给那架旧纺车吧,让它把我们的日子重新纺过。尽管我们的情感在这些虚虚实实的意象间扑朔迷离,似乎无法把握,但线条是清晰的,回归的行程是明朗的,走过的足迹也是实实在在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在我们心里的那座春山,开始是坡下的村庄,然后是土房子,接下来母亲的形象也清晰可见了,当油灯照亮村庄的夜晚,我们就看到了那架纺车,而相对于那架纺车,我们永远都只是旁观者,只能尽最大的可能来接近或者抵达。[/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变化在第三乐章,由岁月、命运和土地组成了一部命运的交响曲,其主旋律仍然是坡上眺望的那个人和那架旧纺车,岁月也好,命运也好,土地也罢,都只是这架旧纺车上的一根棉线,当然还包括我们的乡愁,包括我们回归的情结,这一切的一切也都是这架旧纺车上的一根根棉线,紧紧纠缠在母亲的棉穗上。母亲的棉穗是那架旧纺车的绽子,是一切还给的症结所在,也是我们心灵纠结的中心,更是我们还给的终极目标和对象。在这一节里,诗人通过灵巧的转换,就把我们看起来杂乱的思绪归结到了母亲的棉穗上,打了结,挽了转,却纠结到了读者的心头,扯不断的是情思,理不清的是乡愁,而回归,永远都只是一份纠结,是那么的可望又不可即,还给与感恩是多么奢侈,或许今生都无法企及,于是只能以诗歌的形式来寻求一种纠结后的突破,不是爆发,胜似爆发。这是递进的必然结果,也是阅历和积累的深化,更是诗意的提升,那些棉线就是一直困扰在我们心里的一根根心弦,作者只是用明快的节奏为我们弹奏了出来,便有了高山流水的琴萧和鸣,让读者在这样的和谐共振中体会更深更广的余韵。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又将拿什么来还给我们的母亲。[/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附原作:《还给》[/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李斌平[/font][font=Calibri] [/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把风还给一棵瘦弱的草[/font]
[font=宋体]把草还给一只饥饿的羊[/font]
[font=宋体]把羊还给山坡[/font]
[font=宋体]把山坡还给站在坡上眺望的那个人[/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把那个人还给坡下的村庄[/font]
[font=宋体]把村庄还给那间低矮的土房子[/font]
[font=宋体]把土房子还给母亲[/font]
[font=宋体]把母亲还给那盏昏暗的油灯[/font]
[font=宋体]把油灯还给夜[/font]
[font=宋体]把夜还给那架旧纺车[/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把纺车还给岁月[/font]
[font=宋体]把岁月还给命运[/font]
[font=宋体]把命运还给土地[/font]
[font=宋体]一代一代人[/font][font=Calibri] [/font][font=宋体]仿佛长长的[/font]
[font=宋体]扯不断的棉线[/font][font=Calibri] [/font][font=宋体]紧紧[/font]
[font=宋体]纠缠在母亲的棉穗上[/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