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名诗耕读】消失的白马\作者:长征

写在前面:五月份,中国现代诗人网开展了首期【名诗耕读】活动,受到了朋友们广泛的支持,现在第二期活动刚刚开始,期待朋友们更多精彩!

开栏语:缘于对诗歌的热爱,让天南海北的我们聚到这里。诗歌可以是一个神秘园,诗歌可以是一座高山,探秘需要一种深度,攀登需要一个标高。在浩瀚的新诗界,总有一些园有我需要的深度,总有一些山有你渴求的高度。从即日起,论坛将不定期开展诗歌耕读栏目,每期都会精心选择一首现代诗歌,供大家一起欣赏品鉴、学习交流。如果你对该诗歌深有感触,那就不吝留下感言;如果该诗歌中某个亮句引发了你的灵感,那就即兴留诗一首(题材不限、形式自便),大家继续进行深度赏鉴;如果您对该诗有不同看法,也可留言批评。此栏目最大的特点是自由,你可以看或者不看,你可以写或者不写,你可以在下面推荐与此相似的好作品,也可以推荐其他好诗歌以备下期用,另外你还可以延展发挥,以你的形式为此栏目添光增彩……

诗歌展示:

消失的白马\长征

一匹白马自古而来
它招摇的尾巴是世界上众多的歧路

一匹白马此刻正经过我的身体
像逝去的岁月一样洁白

一匹奔跑的白马
踏碎了我心中一段薄冰似的空白

迎面而来的白马
它的眼睛像蔚蓝的湖水
像深邃的未来
吸引着我

它的一声嘶鸣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而此刻这匹奔跑的白马
正从我的心田中哒哒远去

我就像一位没赶上这匹白马的英雄
隐姓埋名
转身回到自己蠢笨的身体
转身回到城市里编号的房间

因为刚刚扛完一罐煤气
而喘息不已

名家跟读:在形而上学和日常生活之间,诗歌和人生是怎样完成瞬间转接的,这首诗是一个最生动回答。这个作品五分侠气,三分书卷气,再加两分市民的俗气,构成了这首诗丰富的内涵和气息。有关“白马”的玄学,与一罐煤气的日常俗务之间,竟然如此天衣无缝。(点评嘉宾:张清华,男,1963年10月生于山东博兴,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您的感悟:

馨凝雨阁:这样的解读,的确恰如其分。

梦人:白马这个意象经常在诗歌中出现也绝不是偶然,仔细想来,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一个契合点,东西方各有各的故事,契合点就在于白马在今天已经虚化为了生活的另一个层面——精神生活的层面。是远去?还是深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思考和感悟。

娜娜:第一次读完这首作品,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时候我想,难道这是好诗的标准?如果是这样,我宁愿不学写诗歌了。N次读完,还是半懂非懂,简直是个迷。

浪子遐梦:关于长征的诗,这里说两句,因为都在一个组织里,叫“黄河口诗人部落”,部落也举行了几届诗会,部落中走得最远的要数瓦当了,他北漂了,上北京谋求发展了,但他的最高成就,还是在山东获得的,就是“泰山文艺奖”。长征的诗有一位诗人评价比较高,就是原先我们论坛上的璎宁,他们走得比较近,经常在一起。璎宁说:“长征的诗集,是我自愿看完的第一本诗集。”

晨抒wang:其实,文学作品反映的只是作者的一种心理。在这个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矛盾。“白马”,如果真的作为“玄学”的一种象征,或者说是一种高尚的理想的话,那如何与现实生活(煤汽罐)有机地结合,是一个很深的问题。有禅宗大师说,悟道有三个过程:未悟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后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真正悟道者的眼里,红尘就是净土。这就是一乘---禅宗的最高境界。这个作品,文字非常简练,优美,确实是精品。

唐词:有玄机,白马的声音形态的引申为一种涵义是挺有意思的,也宽广有远见。会不会觉得他的扩展平铺有些过分,多了些枝叶,(缠绕)不够圆润。

狼引月河:消失的白马,这首诗争论颇大,其主要原因是意识流的创作方式,层次递进的意象串联让“白马”的意象概念模糊,故让读者如坠雾里,这在所难免!这是一个纵向思维的过程,而国人的思维是一个横向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娜娜版主所言:如果是这样,我宁愿不学写诗歌了。N次读完,还是半懂非懂,简直是个迷。
这首典型的西诗风格,不敢妄评好坏。但我不明白:诗人为何与民族的思维为敌!恕我直言:诗创成就,一般一般。
率性、拙见~  

方世开:《消失的白马》虽然跳跃感较强,但脉络还是清晰的,可以这么去理解:理想与现实的水火不容,造成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彷徨,更是一种无奈。

叶落之吻:整首诗在构思、拓展以及在白马与真实生活的衔接上,在整体意境的打开上给人新奇的力量,一种悲壮式的英雄情节。
前半节的铺陈过于虚幻,有零散之感,有些东西可以再合并。



论坛精品:

自述\方世开


亲爱的,这么多年
我一直扮演小草的角色
该枯的时候枯,该绿的时候绿
除了你,甚至没有多少人能叫出我的名
我写诗,并没有让我高人一等
就像当年我骑着白马见你
但我本身与王子无关

我习惯了抱紧日子生活
关心孩子和家人
对粮食和蔬菜价格敏感
热衷于有关天气的消息

亲爱的,别为我的无为而伤感
你知道,所谓日子
不过是一条河流
它要将一滴水带到何处
我不能阻挡,也从不关心


梦人解读:方世开亦文亦商的人生经历是当代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对这种变迁的反思。在诗歌中他深刻地反省成败与得失,反省个人的生命历程。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社会当下在烦躁中寻求安宁的必然趋势。从文本上讲,他的作品不难理解;从内涵上,他的思考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观照、自省。以上两首诗歌同样都提到了“白马”,这不是偶然。在行文在表达上,两首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风吹花期过,日落追梦人。我的博客:缘来如梦
您的作品:

一、浅读“消失的白马”

文\狼饮月河

1、白马的意象指的是什么意思?
东方白马的意义:
    白马出自三国的白马从义,是三国时期公孙瓒别称。白马义从是瓒为对付匈奴的轻骑而组建的,在打匈奴的那段时期,白马义从经历了最辉煌的一个时期。白马义从是典型的轻骑兵部队,有着强大的机动力和射程优势。从赞能依靠这支轻骑部队长期威震塞外,并让匈奴这样的骁勇善战的轻骑“世家”闻风而逃,不难看出,白马义从无愧于三国时期第一轻骑的美喻。因此深得朝野上下青睐。
白马义从,精锐的轻骑兵,马术精湛,骑射超群。他们身骑白马,身穿白甲,入关出塞,誓死跟随白马将军;他们策马迂回,来去如风,灵巧闪避破空乱箭;他们骑乘射击,瞄准目标,绝不放过任何敌人。他们是兵荒马乱中的一道风景线,他们白色的身影,时常成为闺中少女追捧与爱慕的对象。他们既是白马义从,也是少女们心中的白马王子。
    故此许多历史章回小说也以此渲染,让中国的平民阶层认知了“白马”的含义
西方白马的意义:
  来自欧洲传奇故事圆桌骑士团的著名骑士高文,他在圆桌骑士中堪与兰斯洛特比肩。高纹Sir Gawain不仅武艺高超,战功显赫,而且身材高大,外形俊朗。传说他就是“白马王子”一词的来源。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所谓的白马都是成功英雄的化身。也代表拥有权利、财富、女人等等。
2、歌者表达的思想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英雄情结的诗歌,在儒道文化思想的天空中,中国男人的英雄情界梦想至死不渝。在现实的大地上,“白马”常有而伯乐不长有。深刻表到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而不得不面对“因为刚刚扛完一罐煤气而喘息不已”的残酷现实!
3、诗创特点:意识流的创作方式,层次递进的意象串联让“白马”的意象完整的表达出来,创作手法新颖独特,成为表达方式的另类选择。
4、有待商讨:a 意大于韵,中国现代诗歌正在艰难发芽,各领风骚,标准不一,故评判不一。就笔者来看,如果诗者将此诗着韵,那将是精品当中的精品!开一代诗风~
              B意象是否可以交代的更清晰一些,在“直白不白”的诗创理论支持下,中国白话诗歌像古文那样需要翻译的路程还要走多远?!这种诗创丢失了多少读者,没有了读者诗人还能活下去吗?难道我们仅仅是成为农耕社会技艺的最后持有者吗?为此月河纠结万分,真想折笔荷锄,永不撒墨!
5、感慨:中国的现代诗歌走向何方?盛世当中能否有唐朝的辉煌?
6、向长征先生致歉:
    先生,我是第一个提出尖锐意见的人。率性耿直的性格,让我不吐不快!在诗界您是前辈,只是写诗写到这般境地,在纷杂的诗旗下,有太多迷茫和困惑,感谢您开贴,否则晚辈没有牢骚的余地!再此向您鞠躬!


二、院子里的脚步声——在王瓒书院里朝拜之三


文\温州新时代诗人

从语句里流溢出来的是
一个院子里的脚印
我,听不出这个脚步声是谁的?
是你
是我
还是我们的故人?


我闭上眼睛在做猜测
这个脚印的深与浅
这个深度,应该是君子的风度
如果是君子的话
那么——就是得一马当先

走在时代前列的则是
万马奔腾之起因
之根本
之激昂
窗外的叫喊声
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
这个声音告诉了我们
院子里的脚步还是刚刚离去

                          写于2012年5月9日





三、归来的马——兼评长征先生的诗歌《消失的白马》

文\山西 梦人

  白马这个意象经常在诗歌中出现绝非偶然,仔细想来,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一个契合点。东西方有不同版本的故事,但每个故事中与白马共同出现的都会有一位威武俊朗的英雄。现如今,马的生活及作战的功能虽然已经消失,但其作为英雄的化身却已永久定格在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层面之上。

  但是,疑问马上来了,战争年代,不乏白马与英雄,驰骋沙场,大显身手,屡战屡胜,每每都能救黎民于苦难,每每都能赢得无尽的赞誉和显赫的地位。那么和平时期呢?难道物质文明发达所致的繁华真的是造就众多歧路的源头吗?不然为何有那么多“怀英雄之志而空悲切”的现实映像呢?“白马精神”在当下到底是远去了?还是深入了?

  “一匹白马自古而来\它招摇的尾巴是世界上众多的歧路”,的确如此,如同成年人生活在童话里一样,“白马精神”被世人误读得过深。中国先哲公孙龙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白马非马”的逻辑问题,作为一个形而上的诡辩,不想却暗合了现实——白马因为隐没在世间得不到认可而慢慢丢掉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人也许什么都没说,“白马”便自贬身价,把自己归于灰驴子之类了。

  相对而言,从秩序性上说,和平年代比战争时期强了不止百倍、千倍。从战场中杀出来的英雄,时刻遭遇的是生与死的残酷,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世人在将万千宠爱给予白马的同时,也给它附上了一条极具诱惑的、招摇的尾巴。和平年代以白马自居的人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白马非马的逻辑漩涡,从而发出白马远去的感叹,真的将自己淹没在了人群之中。

  “它的一声嘶鸣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其实根本无需咒骂现实,白马存在的意义,不在于众人所赋予他的赞誉,那是后来的事情,白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赞誉到来之前的厮杀。厮杀的战场存在于物质的现实之中,同时也存在精神的内里。如果说长征先生的诗歌《消失的白马》在形而上学和日常生活之间对诗歌和人生完成瞬间转接是其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那么这一句对嘶鸣与战争的刻画则是诗歌的精神内核。

  仔细梳理一下原作的思路,就会发现作者已将诗歌与人生天衣无缝地承接起来,将诗歌本身也化作了一匹难以捉摸的白马:匪夷所思的表达形式是其招摇的尾巴,读者稍有不慎,就会被引入歧途,解读出消极的内容。那没办法,这点耐受力与分辨力都没有,你还配谈论白马?而其闪光的精神内核又决定了诗歌的成色:这匹白马因为“消失”而显得真实,因为“喘息不已”而显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消失”只是一种转换,而“喘息”就是那个承接的点。可以想象,当作者打点好生活,重新返回精神空间之时,白马便会哒哒而来。这样的时间也许很短暂,但也无法改变事情的本质。

  其实如果继续深究,和平年代与战争时期其实没有二样:战争时期,英雄面临的是身死的残酷,和平年代,英雄面临的是心死之无助。所以说,在战场上,扛得住身死的残酷,在生活中,经得起心死的无助,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的上英雄,才有资格谈论白马。回归现实,我们自然而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直面生活的人才能直面理想,提得起生活的人才能驾驭白马。

  如果你胸中装着理想,那就不要再因为外部环境的优劣而显现出郁郁不得志的样子。白马是消失了,还是归来了,不在他人,完全在于自己。

论坛活动地址:


【中国现代诗人网】深度交流地址:[url]http://zgsrlt.5d6d.net/forumdisplay.php?fid=216&page=1[/url]

【名诗耕读】第二期交流地址:[url]http://zgsrlt.5d6d.net/thread-29532-1-1.html[/url]
风吹花期过,日落追梦人。我的博客:缘来如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