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塞宾的左手:诗歌的未来在网络

诗歌的未来在网络
   作者:塞宾的左手

  本文要探讨的事情,是诗歌未来发展的走向。正如题目所言,诗歌的未来在网络。这我是有根有据的。事情的起因还要从我写完《在诗歌的墓地上寻找你的后人》一文后,觉得在网站里区区过百的点击量是无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激励人心的文字的,所以我想投给纸媒,好让更多人看见。于是我就联系了网站编辑,希望他为我推荐一番。而后我查了一下资料,得知中国有四大比较知名的诗刊,所以我就将这些诗刊的网络版大约地浏览了一遍。不看不知道,原来我平时只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总体感觉是精品偏少,整体质量偏低,竞争力不足。但是当我将这几大所谓的“名刊”粗粗一览过后,发现其中正选作品的水准,还不到一干一流诗歌网站的推荐水准;或者是那种将将可以因某些编辑的个人喜好而幸运入选,却怎么也算不上精品的作品。
  所以我的意思是,不要以为能够入选纸媒便是一种荣幸而能力的象征,而网络就是纸媒的残余。许多人说网络编辑水平不足,纸媒编辑水准和门槛就高多了。我看未必。在我的眼里看来,如今的纸媒编辑沉浸在一个自我编制的乌托邦中,而显得与现实产生了一定的脱节。也就是他们的审美标准脱离了我所归结那三个要点:悦目、悦心、动容。忘记了“市场决定产品”的基本法则,而玩起了象牙塔里的小游戏,自得其乐。用某些毒舌之人的话来说就是:写诗的是他们,读诗的还是他们。就好像一对夫妻小说家,将房事体会写成小说,再交予对方批阅。
  当然,我要强调我只是粗粗一览,枚举而已,没什么太强的说服力,但是新诗在纸媒的现状可见一斑。因为如果你在一条漆黑的路上连踩了四五脚都是泥,这就说明:要不这条路上就这里泥多,而正巧让你赶上了;要么这条路普遍有泥,就算不密集也不稀疏。而问题是你所踩到的这块地方,是据称这条路上最干净的路段,那你对这条路的概况会作何感想?
  当然我见过好的,比如我家乡的一本文学杂志,里面的诗就写得很是有上世纪的旧风旧韵,很是让人感慨“艺术还是要扎根于土地”的那种。而我看到更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异端化。有浅白而缺乏美感的,也有刻意追求朦胧、抽象与玄虚的。这些倒还好,没有什么害处。最要命的是一些追求标新立异反而显得病弱无根的。而且这种风格甚有成为风尚的势头,美其名曰“先锋派”。还有自己的诗歌理论。认为如果前一个时代的诗歌是在表现客观事物的话,那么当下的时代,诗歌就应当更多地关注人本身。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我打个比方你们就知道其中的荒谬了。这种思路按我原来的理解就是,如果诗歌是一部数码相机:那么在以前,它主要在拍风景;而现在呢,我们主要搞自拍。这样当然是OK的。但现实的情况是什么呢?我们不是在拿着相机自拍,而是拿着胃镜在观察自己的人体内部构造。那你说说,这样的情景哪来美感可言?诗歌是文学的一个分支,而文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美感。如果一首诗连基本的美感都没法保证,那它怎么有资格成为一首诗呢?所以每当我读到这样的东西时,就一阵阵地犯恶心。
  所以用一句雷人的话总结就是:看过新《红楼》,还是《三国》好!故此我们应当对网络诗歌抱有充分的信心。在我看来,网络诗歌的优势起码有这么几点。
  首先,网络是一个信息高速集散的地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以网络诗歌的水质很好。在这样一个地方,任何因循守旧的东西是站不住脚的,而任何脱离人民群众的东西也是不受欢迎的。先进的意识保证了和谐的风气。
  其次,网络这个平台在沟通的效率上拥有先天的优势。你觉得到诗刊投一篇文章要多少时间?据说是三个月。而你要等到一封读者回信需要多久?等那黄花菜都凉了的时候,你写那首诗的心情早就不知何处,还要去翻箱倒柜地找,然后再和人交流。这是何必呢?有了网络作为媒介,今天发出去的文章,当天就有人评论,回复也是一敲键盘的事情。这多方便!这多高效!所以网络诗歌的阳光很充足。
  再次就是传播便利,运营成本低。我们知道,纸张都是木头造的,而纸媒之所以叫纸媒就不能没有纸。所以我很早就说过,纸张是要留给那些有足够保留价值,人们愿意时常翻起和查阅的读物的。而我想对一本诗刊抱着“读读过”的心态的人是在大多数的。这种东西往往是出现在学校的阅读室里,在某一天被打包到废品收购处论斤卖的,而是不在我们的书柜中。而且翻书是一件多么烦琐的事情,如果没有事先做好标记,那一时间还真有可能怎么都找不到曾几何时看到过的那行文字。而网络就不同了,输入关键字进行检索,不消一秒钟,答案就会出来。而且在网络上,一篇文章被转载只需几个简单的步骤,你的发现与创作就能被更多的人所看见了。而中国有几亿台电脑,你一上传,就等于印发了几亿份的文稿,当然前提是电脑的主人都会看。虽然不会看,但有一个词叫“潜在客户”。而在纸媒上,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有这样的效果也耗资巨大。而你的上传的成本,只是你那一秒钟所交纳的网费。所以网络诗歌的土壤很肥沃。
  所以我敢预言,将来的时代,网络诗歌将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流。抱有志向和文才的纸媒诗人,将越来越多地投入到网络诗歌创作的队伍中来。他们会习惯在网上写诗、发诗、评诗、论诗。而如今网络诗歌的弱势无非有二:关注度不高,质量把关不严。而这都是可以在未来得到发展和改善的。我相信,当使用博客与文学网站的人数日渐增长,80、90后的年轻人会偶尔提起兴趣来看看那些在网站里被推荐的诗歌;当网络编辑的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壮大;当他们的审美底蕴更加厚实,编者按的把握更加精到;当诗歌稿件的质量进一步地提升,并出现具有真正大师潜质的优秀作者;当网络诗歌真正地建立起一条产业链,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甚至以此为生。那个时候,你还感觉不到一股春日洋洋的气息正向我们扑面而来吗?
  所以,诗歌的未来在网络。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英雄相见略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