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风光无限大别山之九:行走的过客,兼评万有文的近作《在焉支山上》

行走的过客,兼评万有文的近作《在焉支山上》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在我的印象中,万有文是一位很有潜力的[/font][font=Calibri]80[/font][font=宋体]后诗人,在甘肃张掖,应该算是后起之秀了。他的本名就叫万有文,[/font][font=Calibri]1981[/font][font=宋体]年生于甘肃省高台县一个农村家庭,十几年的农村生活,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考入省某中专学校,毕业后在县水务局一下属单位工作,后自学毕业于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曾用网名万禹,笔名阿文,曹文禹等,曾在《飞天》《敦煌诗刊》《北方作家》《甘肃日报》《新诗北》《诗文》《酒泉日报》《张掖日报》《中原诗刊》等报刊杂志有作品发表,获《甘肃日报》“爱我陇原,爱我家乡”征文优秀奖,张掖市“供电杯”征文三等奖,中国水利部、水利文协联合主办的全国水文化论坛论文征稿大赛优秀奖,现为张掖市作家协会会员。虽然成就不是很多,名气也还不是很吸引人,但通过他的诗歌作品可以看出,他应该属于[/font][font=Calibri]80[/font][font=宋体]后的潜力股,他的灵气,他的勤奋都将让这位诗人很快成长起来,假以时日,在甘肃张掖这块土地上将会有一颗新星冉冉升起。[/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万有文的这首《在焉支山上》写得空灵,也有灵气,这也是本诗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谓空灵,在我的理解应该是一种感觉,灵活而无法捉摸,他显示出清新、清净和灵活的特质,给人一种飘然出世,身在世外的超然的态度,于是便有人认为空灵也是一种意境。美学家宗白华认为,空灵,是指意境包含的那个“灵的空间”。空灵作为“灵的空间”来理解,它是立体的、无边的,也就是庄子所描写的那种“无极之境”。这个空间也有它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所以能在意境中以壮阔幽深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高超莹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作品,方为空灵,方为至美。我这里所说的万禹的这首诗达到了空灵之境,是指作者用一种超越自然实体的诗化的语言,让诗歌表达的情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展示的是博大的胸襟,莹洁的灵魂,无尽的遐想,留给欣赏者的是一个清新空灵的世界。空灵的另外一种含义在于透明澄澈。古代文论家认为意境应该是全透明的,它的玲珑剔透宛如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我们所说的“空灵”,不是空旷无物,而是其中有无穷的景、无穷的意闪烁其间,层层辉映,形成一种“透明的含蓄”。是一种既不黏着事实,而又含蓄无尽的剔透玲珑的美,是使意境独具魅力而分外赏心悦目的美。空灵的这些属性在万禹的这首诗中或多或少都有所展现,所以说万禹的这首诗达到了空灵之境。[/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这首诗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疏朗。作者巧妙地将历史融入到形象的画面之中,并没有让厚重的历史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反而用一种云淡风清的清幽舒缓的旋律,展示了一种明朗清健的格调。其实历史早如过眼云烟,我们无论走到任何地方都只能感觉到它淡淡的痕迹,沉重是历史的本质,但能将一些沉重的话题用疏朗的手法表现出来,并且在开阔清亮的意境中又不失大气与豪放,这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做得到的。要做到这点,除了有开阔的思路以外,还必须有举重若轻,化繁就简的深厚功力,以及灵动的诗思和斐然的文采。而这些,在作者的这首诗中都一一展现无遗,这不仅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还让我们在轻松翻阅历史的同时,更好地把握和探寻历史留给我们的淡淡云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游离,最终陷入一种回味与感慨。如此,便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巧妙地引导读者深入到诗歌营造出来的阔大空间,进一步的沉浸和感怀。[/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这首诗的第三个显著特征是大气空旷。读这样的诗句,仿佛跟着作者的思绪穿越时空的隧道,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但作者又没有刻意的去叙写某一个历史事件,只是巧妙地借用了一些发生在焉支山的一些历史碎片,精心拚制出了一幅幅明晰生动的画卷,每一幅画都是写意画,都把这些历史的碎片当成了意象,通过作者诗意的提炼的灵智的衔接,显得异常自然和纯净,没有一点人工造作的痕迹。自然是一种美,纯净也是一种美,自然和纯净的组合就形成了美的叠加,显示出了一种大气和空旷的大美,这样的大美给人的感觉是赏心悦目,读这样的诗句自然就有了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蜻蜓点水的画面我们在小时候会经常见到,蜻蜓点出的那些涟漪至今还在我们的心底荡漾,而万禹的这首诗正是运用蜻蜓点水这种技巧,点中的是一个个历史的传奇,由这些传奇荡漾开来的涟漪却在读者的心中漫延,漫延出一个更大的时空,达到一种禅的境界。[/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全诗共分四节,都写得很凝炼,因此整首诗都显得很干净。第一节也没有显得多余的话,直接就用一个打马的意象把我们带进了历史的时空,这一节的亮点在最后两句:“拣食的草,已由旧时的时光[/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挪至今日”,一个挪字,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时代的变迁,而且神奇地展示了沧桑巨变带给我们的感受和冲击。从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出,焉支山原本是广袤草原的一部分,或许是自然的变迁,或许是人为的开发,现在早已经面目全非了,失去了草原特性的草原,只有几棵拣食的草,已由旧时的时光,挪至今日,似乎在向我们述说一段往事,也似乎在向我们展示一段辉煌,而此时,打马走过的只是一段过往的历史,并不是作者,也不是读者,打马走过的,只是一些旧时的时光,只是一去不复返的大草原。时光是万能的,能够让一个广袤的草原轻而易举地打马走过,但时光也不是万能的,他只能将一些旧时的时光挪至今日,并不能将过去的草原挪过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同时,这也是一种警示,人们啊,为何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呢。[/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既然时光已经背转身去,那么马背上再无骑马的人,这是第二节的开头,也是第一节情感的延续。放归自然的身心,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而捕风捉影的努力只是为了重温一下曾经的辉煌,只是从一些影影绰绰的遗迹中圆一下关于草原的美梦,这是多么的虚无飘渺,又是多么美好的愿望。时光如过隙的白驹,有时甚至让人找不到一点踪迹,不仅连那个骑马的人不见了踪影,就连缰绳、马鞍和马镫这些与之相关的痕迹也找不到了,而这时捕风捉影的结果只会让我们更加无助,更加迷茫和无奈,如果我们不想在迷茫中追随时光而去的话,那么我们必定要在迷茫中反思和自省,想方设法让我们在捕风捉影中捕捉到的一些影像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更加真切地重新恢复过来,即使我们只能捕捉到一根马尾或者仅仅只是一根马鬃,我们也要牢牢抓住,把一些美好的事物拉扯出来,还原出大自然的本来面目。[/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由第三节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焉支山的历史,月氏和匈奴或许都曾在这里游牧过,但时过境迁,这些都随风而去了。这一节的亮点是意象鲜活生动,用历史的弯刀和草原的主人这两个意象的描述,就把一段历史清晰地展示到了我们眼前,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通过月氏人的弯刀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而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也在这一节中展露无遗。尽管我们在这一节中读到了如此的豪情和境界,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却相当从容,不显山不露水,一切都水到渠成,让人在平稳的叙述中自己捕捉神韵,体会到一种奔涌的激情,而这种汹涌澎湃是隐藏在平静的海面以下的,是为暗流,最能流进读者的心海深处,让读者的心潮与作者一同起伏,一同奔涌,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本诗最后一节,看似不经意的两句话,却是作者才情和智性的完美展示。一束月光把我们的思古的情思全照亮了,一个女子把历史的灵性全部彰显了出来。这两个生动意象的运用,让诗歌的质感更加丰盈,让诗歌的质地更加纯洁,让作者的诗思和灵性都集中在这两个点上,有月光的柔美,有女子的灵秀,还有山河的壮丽,所有的这些都明亮地显现了出来。作者深知月光的意象更能激发我们怀古的幽思,而擦满口红和胭脂的女子,把焉支山的万种风情和盘托出,让读者在这可餐的秀色面前,又怎么不流连忘返,让读者在这绰约的风姿里,又怎么不如痴如醉。这是融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炉的杰作,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相信在这束月光的照耀下,焉支山这个灵秀的女子将会出落得更加婀娜多姿,呈现出一种人间的大美。[/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附原作:《在焉支山上》[/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文[/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万有文[/font]

[font=宋体]打马走过,山上早已失掉[/font]
[font=宋体]草原的特性。在河湾的地埂上[/font]
[font=宋体]拣食的草,已由旧时的时光[/font]
[font=宋体]挪至今日[/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马背上再无骑马的人,也无[/font]
[font=宋体]缰绳。马鞍。马镫[/font]
[font=宋体]放归自然的身心,早已同[/font]
[font=宋体]草原一起,捕风捉影[/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没有一个月氏人,还[/font]
[font=宋体]拿着历史的弯刀[/font]
[font=宋体]没有一个匈奴,再说是这片[/font]
[font=宋体]草原的主人[/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只有一束月光,映照着古时的天空[/font]
[font=宋体]只有一个女子[/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擦满的口红和胭脂,还留在这[/font]
[font=宋体]山河的一角[/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个人简介:[/font]
[font=宋体]万有文,[/font][font=Times New Roman]81[/font][font=宋体]年生,笔名万禹,作品散见《飞天》《甘肃日报》《敦煌诗刊》《北方作家》《风流一代》《文萃》《蓼城诗刊》《诗文》《新诗北》《新诗大观》《涡河文学》《中原诗刊》等杂志报刊。[/font]
[font=宋体]通联地址: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水务局家属院[/font][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号楼中单元[/font][font=Times New Roman]202[/font][font=宋体]室[/font]
[font=宋体]邮编:[/font][font=Times New Roman]734300[/font]
[font=Times New Roman]EMAIL[/font][font=宋体]:[/font][b][font=Verdana][size=9pt][email=wanyouwen.good@163.com][color=#0000ff]wanyouwen.good@163.com[/color][/email][/size][/font][/b]
[font=Times New Roman]TL[/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15193411700[/font]
[font=Times New Roman]QQ[/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782462882[/font]
[font=宋体]个人网页:[/font][font=Arial][size=9pt][url=http://blog.sina.com.cn/wanyouwen123]http://blog.sina.com.cn/wanyouwen123[/url][/size][/font]


[font=Arial][size=9pt][/size][/font]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80后诗人已经成熟!成为诗坛的主力军!
再次感谢高老师的精彩点评和鼓励
[quote]80后诗人已经成熟!成为诗坛的主力军!
[size=2][color=#999999]酒泉安文海 发表于 2011-3-26 09:41[/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7390&ptid=232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问好安版,远握
提起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