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古书上浓墨赘述的阴阳二气,在他手中
不过是两条交缠的丝绦。彩陶的瓮与鼎
自嗡鸣之处出土,柔软的坯一经揉捏
就变幻出回声和光。逆光之处,他的腕臂

沿矩墨的锋线,从发源之处
途经四季,不牵制,不跟随,一直
倾入亮光。丽日中天。十二月的银鱼都死在
空枯的山洞里,像一大片
飘浮的泡桐叶,只有在夜行之人
即将拭尽板桥白霜之前,才会偶尔
显现踪迹。
语言质感,精华欣赏
[i=s] 本帖最后由 刘光荣 于 2012-11-25 22:47 编辑 [/i]

《那些空余的冷集腋成裘》
  
  在众生眼窝里撒播同位素的人,收获桂皮的气息
  及千亩空寂。遁形的铜色的蛇
  满足于趋近于烟岚的形体,而象形的色彩
  从雾中析出,兼有香脂的腻和灰烬的轻
  落满碳素的枝头。卵石间被打乱的倒影
  
  淡然起身,从桑田一隅挟着月光
  飒飒而过,人们便开始从古井和谜样的湖里
  拾回视觉:陶水罐里一缕天青,像叮当作响的黄金
  游弋,不生根,不逃逸。
  
  先说一下题目中的一个成语“集腋成裘”的意思——集:聚集。腋:狐腋下的皮毛。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积小成大。那么题目的意思大致就是“那些空余的冷一点点积累下来,成为寒冷、沉静、清幽、淡然和寂寞”。初看题目,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如何把“冷”集起来,应该说冷是一种感觉,如何把这种感觉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且是用最高贵的“诗”这一载体?

  古人有语云“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有一种理解是具体的理、事、情,并不是通过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幽渺、想象、惝恍”的语言即模糊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我突然就意识到,作者在这一首诗里恰恰是要运用一种相反的过程,即如果说理、事、情是通过某种模糊的语言艺术得以展现,那么这里就是要用一些确切的意象来表达一种抽象而又飘忽模糊的感觉。

  再读完全首诗,让我感叹通感艺术确实是诗歌创作的有效手段,这首诗的成功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通感手法运用的成功。而懂得通感,就解决了对这首诗理解的关键。想起第一个系统论述通感手法的第一人,应是钱钟书和他的《通感》。古代成功运用通感手法的例子也很多,宋祁因“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得“闹尚书”之美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之“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嵇康《琴赋》:“状若崇山,又象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琴声有时如高山峨峨,有时如水声汤汤。如山是听声类形,如水声是听声类声。

  想到了以上两点,读这首诗就容易多了。第一节“在众生眼窝里撒播同位素的人,收获桂皮的气息/及千亩空寂”,桂应在八月花开,其皮之息香,其味时浓时淡,乃是用通感摹“冷”之味香,之息雅;“千亩空寂”,状“冷”之神髓,也是言人的心态。“遁形的铜色的蛇/满足于趋近于烟岚的形体”,此句乃状“冷”之形、色和活动,蛇乃喜冷之物,又令人惊惧,用来拟“冷”极具神韵;“烟岚”,多变、乳白,赋予“冷”以神秘。“而象形的色彩/从雾中析出”,写“冷”会让雾结晶之自然现象,而“色彩”一词又给冷漠的“冷”一种流丽铺张的感觉。“兼有香脂的腻和灰烬的轻/落满碳素的枝头”,用“香脂的腻”“灰烬的轻”“碳素”状“冷”之可爱情态和颜色。
  “卵石间被打乱的倒影/淡然起身”,“淡然”用得妙,极力摹“冷”之神韵,与作者的心灵乃是相通的。“从桑田一隅挟着月光/飒飒而过”,“月光”,状“冷”之轻柔飘逸,实反映作者的性情爱好。“人们便开始从古井和谜样的湖里/拾回视觉”是言“冷”之来源和起处,有恍然顿觉顿悟之感。“陶水罐里一缕天青,像叮当作响的黄金”,状“冷”之形、之色、之声,“黄金”言“冷”之重。“游弋,不生根,不逃逸”,此句是承前句“冷”之“天青”,我在这里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积极的面对。

  凭第一印象,我第一次在诗下的留言是:“把看不见的冷,写得这样有形、有声、有色,真是美了、妙了、绝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