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营林画卷——松林营造图

[font=宋体][size=10.5pt](三)松林营造图[/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拥挤吧!小松苗。[/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你们已经长大,该上山了。[/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莫恋苗床的温馨,[/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世道不容你嫩娇。[/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苗床好比幼儿园,[/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山上才是大学校![/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在那里你们将学习顶风傲雪,[/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锻炼身体,增粗长高。[/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别怕春寒料峭,[/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满山都有捷足先登的小草。[/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不会让你们忍饥受渴,[/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浓情的泥浆把你们根儿包![/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一条长绳均匀地系着红布条,[/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那是为你们安家的标记,[/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人们按标记向山坡插进植树锹。[/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泥土开出一道小裂缝,[/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正好放进一株小松苗。[/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小松苗呀,小松苗![/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为防你们悬空上吊,[/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两边的泥土都挨榔头敲![/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强迫它们把你们保护好。[/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你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阵,[/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象等待人们来检阅。[/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可你们现在太小了,[/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不象小树象小草,[/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躲在草里难瞧到。[/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几年后再来看一看,[/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你们呀,一定长得比人高![/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频频向人们招手,[/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请人们听一听那悦耳的松涛![/size][/font]
847530063@qq.com
请各位版主和诗友们批评指正!拜托了!
847530063@qq.com
优点:是未经雕刻的语言,情感真挚饱满,所写事物形象、生动。
缺点:同样未经雕刻的语言,较直白,含蓄度不足。
探讨:诗歌说到底是含蓄的语言艺术,所谓含蓄,就是不要把要说的事情说得太“满”了,要给读者留下一定品味和思考的空间(留白)。
此外,在诗意意境营造上,虽然不提倡繁琐、刻意而为,但是,还是要有所体现一定的技巧。品读高手的诗作,一般情况,你或许不会看到刻意的技巧,但是细品之后,你必定会捕捉到技巧的信息。
其实,居士对于诗歌理论也很浅薄,且也在努力之中,我说的也只是一点皮毛,权当探讨吧。祝山林先生创作出更优美的诗作。另外,我来找一些现代诗理论方面的知识发到这里,供参考哈。


[color=#000000][font=宋体]现代诗歌讲座课堂笔记([/font][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font][/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b]关于诗歌的意境[/b][/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一、[/font][/font][font=宋体]意境。[/font][/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可以说意境其实是一种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的东西。是用我们的感知来体会的。[/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意境的结构特征,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如在目前[/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的较实的因素,称为[/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实境[/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一部分是[/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见于言外[/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的较虚的部分,称为[/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虚境[/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font][/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可以理解为外延。也就是透过意象之外,我们感知到的一种境界。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的意境的结构原理。[/font][/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二、意境的本质特征。[/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意境的本质特征是[/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生命律动[/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font][/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Times New Roman](1)[/font][font=宋体]表真挚之情。我们写诗首先是有感而发的,这个就是最初的情感来源。[/font][/color]
[color=#000000][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状飞动之趣。这个是对事物的感知与观察得来的,然后加以的提炼。[/font][/color]
[color=#000000][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宋体]传万物之灵。可以是对感知的一种融合。[/font][/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这里我们要说一下:“意境”和“意象”不是一个概念,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但是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三、“意境”的哲理性意蕴。[/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它是一种综合的感知。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有什么特点?或者说,它给人的美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感?[/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意境就是如此。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概括为:“形而上的慰藉”。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它的意境美。[/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所以我们通常说:意为先。[/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它要求作者,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这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努力塑造“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想象是诗不可缺乏的技巧,它能给人丰富的思维空间,那么也就增加了品味的浓度。[/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意象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对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下面我们具体用一首诗来领略诗的意境美。[/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再别康桥》是一首最能代表徐志摩诗歌风格的诗,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color][/font]
[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color][/font]
[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olor][/font]
[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color][/font]
[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color][/font]
[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color][/font]
[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color][/font]
[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color][/font]
[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我想之所以能这样,它的意境美功不可没。《再别康桥》共七节,第一节,总写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轻轻的我走了,这里我们可以触摸到那份缱绻的留念之感,甚至可以看到作者的一步三回头。[/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诗人在康桥留学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又要和她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诗作开篇用“轻轻的”起首,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怀是透着洒脱之感的。[/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第二、三、四节,直接描写康桥的迷人景色。[/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这里呈现了丰满的物象,融合作者的留恋之感,那么就是非常清晰的意象描摹,河畔、金柳、夕阳,这些美的意象,深深吸引我们的眼球。首先让我们的感知沉醉其中。[/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继而,有着如此美景的铺陈,我们也有了一种要和景色相容的欲望。这时,作者的情感很自然的推进一层: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沉醉之感,淋漓而出。同时也表达出深深的留念之情。[/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如此之境,谁愿意离开?那么,作者的感伤与无形的浸染在其中,可说是打下了一个伏笔。[/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如梦如幻之感,使情感飘逸灵动。也是一种陶醉的“形”的抓拍。[/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第五节,抒情进入高潮。[/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也许是诗人回国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因此,诗人现在重返康桥,他要重新寻梦,他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空中“放歌”。[/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这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沸点……[/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然而,梦毕竟是梦,现实毕竟没有斑斓的星辉。[/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第六节,诗人的情绪陡然逆转。[/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笙箫也“悄悄”了,夏虫也“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们的情绪也随着作者的情感开始心生惆怅。[/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最后,第七节,在一片沉寂的静夜,诗人只得怀着眷恋的感喟,“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的”离别。[/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这里情感的传递是通过精妙的语言来做到的。悄悄的,很是传神与生动。我们可以静心的感知作者当时的那种心境。[/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这首诗,诗人以无限眷恋的情感,描绘了“康桥”的美丽与轻幽,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感伤的情怀。[/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从全诗看,诗人写惜别,却未着一个惜别之词,而是将自己全部的眷恋、感伤融入到诗中所描绘的康桥景象之中。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彩虹的倒影……无一不融注着诗人无限的柔情。[/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而诗人那甘愿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愿望,更是将自己无法抑制的留恋之情借景倾吐得淋漓尽致。[/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第六节开始,诗人笔下的整个康桥都沉寂了下来。那沉寂的景象中,交织着诗人无限的依恋、无奈与惆怅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有着诗人的柔和、飘逸与缠绵。诗人的感情已经完全与康桥融为了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这首诗带来的意境美,无疑是令人陶醉的。至此,我们在不经意里就会想起那些优美的诗句,迷恋那些如画的景致。堪称完美意境的典范。[/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诗歌组组长[/font][font=Times New Roman]21:03:33[/font][font=宋体]:[/font][/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今天课就讲到这里了。大家可以在回味里来感受诗歌意境的美。[/color][/font]
现代诗歌讲座课堂笔记(3)

[b]    关于诗歌的技巧[/b]

一首好的诗歌,一般都有美的意境,精巧的构思、耐品的意蕴等等很多出色的地方那么,作为好的作品,它们是使用怎样的手段来达到高的境界与好的艺术效果的呢?
写作的技巧就显示了一定的功底
先讲四点
一、 关于题目
1、精心拟题
题目好比是诗歌的眼睛,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好的题目能很好的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
比如: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首先它能引起人的一种悬念:什么样的距离是最遥远的呢?
于是带着这种疑问,我们全神贯注的想知道答案,一路追寻下去。
还有:《美丽的忧伤》、《一颗开花的树》、《飞霞染红的墨香》等等
这一类的,题目首先就有浓郁的诗意弥漫了开来
这些题目可谓独具匠心,作者是花费了一番心事的。
2、提炼题目
怎么样为之提炼?就是从整首诗里找出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句子作为题目。
比如:惠特曼的很多诗,都是从诗句里直接得来的,并且很多都是以第一句来命题。
像《我歌唱一个人的自身》、《本能的我》等等,都是这样从开篇就切入主题,让人有开门见山之感;
还有一种就是根据整首的诗意来“找出”诗眼,也就是作者要传递的主题思想作为鲜明的主题单独显示出来。
这种一定要符合诗的形式与内容,要做到完整与统一。
第二、词句凝练
一首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的。
有的语言过于冗长,让人看了半天都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表达出什么。
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并且是一种对语言要求极高的艺术,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像散文或者小说那样,去一一加以描绘或者陈述,它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浓缩感,在极短的篇幅里,容纳着丰富的内涵,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那么,这就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来承载。
凝练,无疑是必须修炼的一门技巧。
这里,我们用余光中的《乡愁》,来欣赏作者是怎样使用凝练技巧的。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在这首诗里只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鲜明可感的意象来代表乡愁。
而这四个意象又是如此的精炼与贴切。接着,作者用了四个时间段,来承载这段深沉忧伤的浓郁情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层层递进,层层深入,让我们不由自主被作者的情感牵制。
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是用狠狠的别离,来表达醇美的乡情与乡愁。这首诗写得情深意切。
它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手法与技巧的结合运用,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个意象与四个时间段,很切合的组成了四幅清晰可感的画面:
幼年的告别母亲求学、中年的离别妻子两不相见、而后来又是与母亲的生死不能相见、直至最后的两岸相隔,祖国不能统一的无法相见,写得情感浓郁又饱含深情。
同时也写出了沉重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表达出了成千上万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强烈盼归之感,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凝练还可以说是从小处来进一步完善主题,使之在结构上、美感上、意境的展现等等方面,做好补充,也可说是做到以小见大,即从一滴水里来窥见海洋,从一叶落来知秋。
比如从古词开始就有很多成功利用的例子:“大漠孤烟直”这里的“直”既是一种表象,也是一种意境的拓展与虚的绵延,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无形的空旷与辽远之感,简洁的几个字,比如从古词开始就有很多成功利用的例子:“大漠孤烟直”这里的“直”既是一种表象,也是一种意境的拓展与虚的绵延,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无形的空旷与辽远之感,简洁的几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了那种黄沙漫卷,寂寥与苍凉之中。

还有很多经典的诗歌,在凝练上都有成功的显示。像我们前一讲里欣赏的《再别康桥》,它也是运用:康桥、金柳、河畔这几个很美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那种淡淡的哀伤的。

第三、细节的处理
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敏锐的感知,这样才能尽可能的贴近生活,没有空中楼阁之感。那么,比拟和隐喻的运用,就包含了这一点。
还是说《乡愁》,它里面也有细节的处理,并且是非常精心的表述。比如:诗中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以及“浅浅的”这四个形容词,它是放在同一处,而且是叠词的运用,使得情感低回抑郁,可说是如泣如诉;同时还有四个相对应的量词“一枚”“一张”“一方”和“一湾”这样还构成了一种音乐的美感,由此我们更见作者运用语言的非凡功底。

第四、拓展联想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象。
丰富的想象能带给人美的享受以及意料之外的惊喜,让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想象也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它能增强诗的韵味。
想象的运用,通常要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展示,使情感表达更加浓烈丰富。
泰戈尔的诗,几乎都展现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常常让我们置身于一种如梦如幻之中,被浓郁的诗意氛围层层包裹。
在作者笔下,“遍野的鲜花突然涌出,不知道从哪里跑来在青草地上跳舞”多么活泼轻盈的画面,令人美不胜收!

“我真的觉得花朵们在大地下面上学”这种曼妙的诗心以及比拟的手法,让人觉得新颖而别致,不由自主赞叹不已。想象离不开夸张的运用,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就把愁绪浓重的渲染而出,淋漓酣畅。
太感谢松山居士站长了!感谢先生的传、帮、教!我确实感觉遇到了知己、良友、名师!我把这篇精华笔记复印了,以备我长期学习。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我若能写出精华诗篇,先生功劳最大!
847530063@qq.com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