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简评《清荷铃子的二十四节气诗》

这组诗作者是按农历24节气的顺序写作的,时间从立春开始,到大寒节结束,历时一年,作者的心情与笔调也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匠心,以及诗人那独到的诗歌艺术才华。

一.构思特点
一般说来,诗歌的构思需要独特,独特的构思才可能在平凡之处见伟大,因此而写出的诗歌文本,才可能成为佳作。清荷玲子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在写出《立春》这首诗后,她立马意识到,可以按24节气的自然发展,来安排一部长诗的创作。这种以自然为基准,结合人的心理受季节变化影响的微小差别,采用诗歌的语言表现出来,确实让人感觉诗歌的不同凡响。
每一个季节有不同样的心情,也就有了不同样的情绪。

“整天与植物们对话
有时对它们的漠然,我一忍再忍”

这是《立春》篇中的开头句。我们再看看《雨水》的开篇

“夜夜听雪,听得只剩下了自己的心跳
再也不敢舞剑弄天涯,”

显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立春时,万物还在萧疏之中,但是春的意念却上心头,因此就有了对万木萧疏的愠怒。到了《雨水》呢,这情绪发生了变化,虽然这节气上只差十多天,但心情从愠怒发展到了一种对时间的等待,一种渴望自己醒来的愿望。
我们再来看看,清荷玲子这个夏天是怎么样的。

“再没有什么可以束缚我了
我想要的蔷薇,正一朵接一朵地开
我想要的温暖啊,正一浪一浪赶来”
《立夏》

是啊,夏天了,人的整个感觉是轻盈的,愉悦的,这和《立春》时那种心情有明显的不同。这个冬天

“虽然我与前后两片叶子经历相同
但是她们的衣服为什么一直绿着
绿得让人艳羡
仿佛她们天生不老”。
《立冬》

看看,这人一下子从夏天的自信,来到冬天就嫉妒那些到了冬天也生气勃勃的冬青树。这样的心情转变、心理转变、时空转变,不能不说是匠心独运。
诗歌是一门艺术,而我们现实的生活,却是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的,所以,我们就要求诗歌必须把杂乱无章的生活赋予一个完整的形象。然而,要以诗歌的手段来完整生活的艺术形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诗歌构思时,必须具备把握事物整体的能力,特别是写长诗、组诗,要求更高。没有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是不会感人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诗歌中那些重复的、多余的东西去掉,有残缺的又必须补上,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清荷玲子的这部长诗,在诗歌的艺术构思上是成功的,也是很独特的,有效的避免了情绪、语态、心境、意象的重复,让一个流动着的、且完整的艺术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动、揪心、喜悦、叹息。能让人感动的诗,一定是好诗,也是构思成功的案例。

二.作为诗人的清荷玲子
什么叫诗,这是很不好回答的问题,人们对诗的定义可以说是千差万别,莫衷一是。但是,说谁谁是诗人,那是很好回答的。只不过是,能写诗的人多,能写好诗的人不多,能写出经典的诗章,更是凤毛麟角。正如说你是一个诗人,这很好框定,但要说你是个好诗人,那就不好定义了,如果成为独树一帜的诗人,那就更不容易。诗歌是诗人的标签,在你阅读过的作品中,那些你认为好的诗人,读他你未读过的作品,你不必看作品上的署名,你就会知道作者是谁。因为那种诗歌语言,只能是属于他的,别人无法模仿。特别是诗歌内在的艺术精神,是诗人特有的,别人更无法模仿。
清荷玲子本人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对于诗歌也是如此。她无需跟着别人起哄,自己固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诗歌天空,在她内心深处是对诗歌唯美的追求,那种能让自己隽永的期盼,始终维系着她的诗歌艺术。无需解说,也无需牵强,自然而坦白的行走在自己的精神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精神。

“有些人一步走进了天堂
有些人退一步,仅仅是活了下来
我走出俗世,想在山中修行,安息”
《春分》

看看,这就是一个诗人的内在精神向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让人不得不为这样的安详称奇,为那种飘然而然的轻盈诗绪而惊叹。

“我没有怀疑自己走进地狱
和烟蒂纠结在一起,将生活烧出个黑洞
那一刻,你没有离去,向着黑暗伸展
你更加真实地接近了自己”
《清明》

这是怎样的生活态度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对自己没有怀疑,不管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似乎都没有什么,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织里,是更加真实的自己。包括死亡,自己都是坦然的面对。

“因为不能到达黑暗之黑,更不能照亮
远方这无限的黑,我选择了松手和绝望
选择了临水而居,以期你在黑暗那巨大的空里
看到我游动在水中的眼神”
《清明》

这是在同一首诗里,作者那种内心的忐忑,也跃然纸上。这是对死亡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从中我们更加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灵魂,一个血肉丰满的诗人。
我们看看伊丽莎白.朱是怎么说的:“诗人具有普通人和艺术家的双重性,诗也来源于双重的源泉---神秘的内在冲动和充分自觉的技巧锤炼。”所以,作者也就具备了同样的双重性,那种普通人的内在心理活动,以及与生俱来的恐惧,一样的会折磨着诗人的心灵。但是,作为诗人的清荷玲子,则更多的体现出了艺术家的气质,这种气质藏于她的诗歌之中,形成了她自己特有的诗歌技巧。

三.解读意象
会读诗的人一定知道,诗歌是由一组组意象组合成章的。诗歌的语言总是有一种暗指,也就是所谓的隐喻,诗人不会把自己想说的事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而是要你自己去解读语言的隐喻,所谓“所指的不是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在《小满:雨水继续滴落》中,笔者用了这样一组意象:夜晚、窗户、琴弦、雨、暮鼓来充塞我们的是感觉,让我们从这一组词中体会到有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弹奏着一方古琴,弹了什么呢,什么也没弹出来,而是弹落了雨滴。这里暗指的是人的一种淡然,一种对自己的无法超越的心情,任由自己被夜空锁定,乃至最后,任由雨滴在自己体内滴落。
当然,诗歌不单只有隐喻,也有明喻。在诗歌中用得比较多的明喻,是这几个形容词:像、好像、似等。比如这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中的“恰似”就是明喻的一种。在笔者的诗歌中,“这几天像一场爱情到达了高潮期”这句,使用了“像”这个词,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歌中的明喻手法。
运用在诗歌中的隐喻、明喻,都必须是形象化的。比如:
“这几天像一场爱情到达了高潮期
这热的高峰,它能使一位妙龄少女
一个不小心,就突然怀孕
它能使一位怀孕妇女,一个不小心
就成了妈妈
这几天活脱脱像一个美少妇
忧心忡忡地奔四——”
              《大暑:我做到临危不惧》
这段诗文,是用明喻写成的,我们能清晰的感觉到笔者告诉我们的事情,这人在长大,在向生命的某个期值过度。这些生命的变化,是我们从文本上可以感觉得到的。那种凸现出来的形象,似乎是可以触摸。
清荷玲子的诗歌,总体上看,她擅于借用明喻来抒发和妙解她捕捉到的事物,以及她内心的态度,也是因为如此,清荷玲子的诗歌才轻盈、细腻,有水一样的质感。那种清新总是会让人眼睛放亮,让人心灵得以安静。也许,这就是清荷玲子诗歌成就吧!

四.爱,诗歌的永恒主题
这个话题不用多说了,写作者都明白这个道理。本部诗作的写作手法,就是把爱这个永恒的主题,至始至终的贯穿于其间,起到了串联整体意象的作用。也就是说,爱,这个主题是本诗的主线,读者可以按照这个主线去解读文本。
我们看看第一首,《立春:为何我爱的人故意迟到?》题目就直接把主线搬了出来。在这首诗中,笔者是这样表述的:

“春风已经帮我退出了爱情
可是气温仍不见好转,尘土也越来越厚
心已经被淹没半寸
我对餐桌上所有的食物不感兴趣
对生命早已经失去了恨的能力
扯下帷幕,世上所有的果子
在我突然的转身之后
先垂泪,后落魄”
         《立春:为何我爱的人故意迟到?》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爱,对于清荷玲子来说,是一种情绪,一种可以让其成为诗的情绪,它不指称一个具体的被爱的对象。抽象出来讲,这段诗中提到的爱,是一种泛指,一种被理念化了的情绪。诗中的爱,像一丝游魂飘荡在文字之间,让人叹息依然寒冷的季节,不能给人以爱的温暖。
当然,这种情感不是我们说的那种大爱,是指人们自身与生俱来的那种情感。诗中把这种情感加以渲染,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爱在人们的生命中不能被物质替代,也不会被理性替代,爱这种感情,是人的天性,是独立于人的本性之一。关于这种爱,笔者在《立夏:把一个人爱到死》是这样写道的:

“终于离开了危险的春天
    我可以天高地阔地爱着了
    想到此时,你那里的油菜花粒粒成熟
    你的爱情与小麦正一起扬花灌浆
    我也就枝繁叶茂起来

再没有什么可以束缚我了
我想要的蔷薇,正一朵接一朵地开
    我想要的温暖啊,正一浪一浪赶来
    春雨断处,我准时拉亮灯盏
    灯光给我窗外的小路
    铺上一层一层金黄“
            
这种爱我们有必要掩饰吗?有必要用理性的光环加压下去吗?没必要!我们就要高天阔地的爱,就要一浪接一浪的放开心灵,扬起风帆,在爱的力量作用下,让生命渡向彼岸。
当然,对爱的抒怀,笔者没有止步在这一层面上。爱是人的本性,那么,把她展开去就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爱,包括对他人、对人类、对自然的泛爱。这是理性对爱的延伸,是生命的自我提升。此时我们说的爱,则成了我们的生活理念,一种被理性化的概念。那么,这种被提升的爱,在笔者的诗歌中是怎样渲染的呢?我们来看看:

“立秋了,有一股疯长的爱
在我内心又深进一层
我向夜的深处丢进半块西瓜,
半块内红外青的西瓜,激起生活的涟漪
它仰卧在干裂的淤泥上,等待手和唇
再无沉默的“老人和海”
再无流鼻涕的小孩和狗
那是一帧走失的风景”
           《立秋:爱,在我内心又深进一层》
再也不会在自我的小角落里诉说个人的情感,再也没有那种自我的眷念,人的视觉直接投向了世界,用自己更深一层的爱,来解说我所遭遇的人生,以及我对这个世界的企盼。
对于诗歌写作者来说,用一种超越自己情感依恋的态度来左右自己的文字,应该是诗人脱离自我写作的樊篱,他的文字,不再是他本人,而是社会情感的表现,是被历史掐定的存在。所以说,清荷玲子的诗歌创作,已经跨进了非本我写作,与历史采取了融合的态度,自觉的把自己放在人类生存背景上进行写作。
就到这里吧。最后,让我用清荷玲子的诗句结束我这篇文章。

“面对这一切,我慢慢俯下身来
虔诚地对这个雪夜满怀敬畏”
        《小雪: 我慢慢俯下身来》

                                        2012-3-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