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闪着光在夜空中跳跃”----读安文海的诗

“闪着光在夜空中跳跃”----读安文海的诗



                                         文/张昌军



     “在疏勒河畔住上十年/未必就能识破他的深浅/沿河岸一眼望去/弯弯曲曲如九曲回肠/谁没见过他的惊涛骇浪/两岸的洋葱们稍一着凉/疏勒河就有感冒的危险”(安文海:《疏勒河畔  我写下》)。这脉脉含情的诗句,宛如疏勒河从祁连山奔涌而来,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滋润着山川大地。“作为疏勒河的一个儿子/不管是洋葱还是啤酒花/都不会阻断疏勒河的涛声/我只有写下/洋葱啤酒花,只能逞一时之能/河底的石子,跳不出水面/最后还要写下/它们的味道再浓/也难以抵挡漠风的日夜冲刷/只有这首诗,能保留它的温度/和多情的颤音” (安文海:《疏勒河畔  我写下》)。

    应该说现实生活是寂寥的、甚或是凄惨的,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芸芸众生,包括每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可是,安文海的诗总是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怡意。原因何在?仔细读来,我觉得在于诗人有情。世界万物在诗人眼里,因一个情字总是可爱的,瑰丽着的。人不可少情寡义,情对于诗人更是不可或缺的。忘记是哪位哲人说过: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生三大瑰宝;缺一遗憾,缺二可怜,三者都缺,生不如死。安文海是个有情有意的诗人。读他的诗作,在疏朗的诗行里,我们不仅会享受诗的空间感、在场感的愉悦,还能分享他来自心灵的亲情之深、友情之阔、爱情的弥真。他爱故乡的山川河流,爱故乡的一草一木,更深深爱着他的家人、亲朋好友。读安文海的诗,犹如聆听来自祖国西部天籁之声。

   “普普通通的汉字/你种下后收获的/颗粒饱满的高粱和棉花/用心丈量一粒麦子,从下种/到出土,开花,灌浆,成熟的路程/让棉花丛中,母亲的爱//拧出了一地的泪水,高粱是你认识天空的好路径/你的笔,让脚下的黄土/黄牛一样,用草换来/享用一生的奶水”(安文海:《土为止•写给张凡修老师》)张凡修是诗坛上迄今为止最可爱的诗人之一。这是诗人写给他心目中所尊崇的诗人张凡修的诗,诗是美好的,其情是深挚感人的。他用“汉字、棉花、麦子、高粱、黄土、黄牛”这些人们举目可见的事物,完成了一系列诗意的行走,让称颂在平凡中可敬,让友情在意象中深筑,其结句的“享用一生的奶水”,鲜活而灵动,是诗思的必然,也是诗情开出的花朵,结出的果实。这“奶水”不仅仅是凡修诗人的,当然也是他安文海的,同时也是我们每个读到这首诗的朋友胜过美馔佳肴的补品。在当下,现代养殖技术不可避免的引进了与现代科技密不可分的化学药剂,可诗人却一如既往的保留着自然的纯真。“在化肥农药的气息里/爬行,你冲出它们的包围圈/一个个汉字一出土/带着绿色产品的标签”,凡修是这样,安文海也是这样,纯真的童心如故。难道不是吗?我们每个有幸成诗的诗人,正是这些至今质朴于原野的芳香,哺育着诗人的心灵,让童真与枝丫的苞蕾一起存入深处的记忆,并时时散溢于诗人的时空。

    《疏勒河的心跳》是安文海的一首新作: “怎么说涨就涨了/本该是平稳的过渡/这下好了/上游的树跑到下游喊叫/河底的石头浮到水面上装鱼//山洪说来就来/汹涌澎湃的河水/冲进来的叛乱者/一场血雨肉的恶战”。这首诗读来由远及进,一场大雨之后,疏勒河开始咆哮,应该说这不是疏勒河的性格。尽管这首诗是写疏勒河的但是的确很容易联想到人。当下,人们浮躁,甚或由浮躁转而为暴躁,这不是我们民族的主流,也非我们民族的性格;动辄因为不大点的小事儿,或者为了虱子屁眼那么大一点私己利益,轻则出语伤人,辱骂恫吓要挟,重则拳脚相加,动辄大打出手,兵戎相见;早日的朋友因为一句不关痛痒的话或者因为一次小小的摩擦,便怨声载道,甚或以怨报德。人们不禁要问:今天的中国人是怎么了?在诗人眼里,河流是可爱的意象,可是今天忽然变得有些疯狂,不那么温顺了。但是诗人并没有因为这不安的躁动,而厌恶它的桀骜不顺。写到这儿诗人笔锋一转,“雨说停就停/宣泄后的宁静/从上到下的宁静/生育之后女人的宁静/两岸比人心宽阔”。诸葛亮在《戒子篇》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人不能肤浅尖刻,也来不得烦躁粗暴。修身如此,诗的创作也同样如此。犹如疏勒河,那辽阔的流水,两岸那宽阔的沃野良田,如无它的无私的哺育,怎能有今天福祉?诗人的情感显然没有停留在这次山洪突来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看到,“水流比血液平静/细小的浪花/才是你真情的心跳”。这才是河流由宁静而达于 “真情的心跳”的本质。

     “也不知道怎么了/总是在寒夜里坐在窗下/隔着玻璃看茫茫夜空/这时,就有无数的星星/闪着光在夜空中跳跃”(安文海:《寒夜的窗下》)。这是写给夜晚的诗。这是在平凡的日子里,一个普通的夜晚,诗人可能想到许多人,也许是仅仅看到了窗外的夜空,于是这夜晚变得不那么普通了,包括天上的星星也不像往日那么简单的亮着。“真的,寒夜的窗下/很多寂寞的人/做着寂寞的梦,我想/只有寂寞的梦里/才会有激情燃烧的文字”。当然诗里的时空意象,不单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枯槁的画面,而是近处诗人与远天星河的遥相呼应,色调虽有些灰暗,但在寂寥梦里,依然闪烁着燃烧的文字,令人在聚焦之后,由一点而舒展至立体的鲜活。

   梦似乎与诗人有着十分特殊的缘分。瑞士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说:“我常常从一个物体或状态着手,为诗建立一个‘基础’,这基础有时是一个地点”, “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恰在于此,安文海的诗在意象扑捉时,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现实与语言的表达实现了对接,即使在梦里,诗的氛围仍是充溢在现实的风景之中,而真实动人。也就是说,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虚幻的景物,而同时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倾注在打开的立体世界里,从而实现了语言的隐喻和诗意的现实准确的对接。这样的诗尽管多来于多灾多难的世界,可我们读来,则会感到不那么苦涩。

    “树上的苹果掉到地上/留下一块小伤疤/几天之后,变黑 ,味苦/它的痛,就在成熟”(安文海:《成熟也是一种痛》)。这里展现的是果实在成熟之后,即瓜熟蒂落的常见景象。果实有成熟的喜悦,可并非所有的果实都有相同命运。这个成熟的苹果,论理应该像大多数苹果那样,在长成之后,美美的摆上柜台,或者陈放在餐桌上,等待人们的遴选,或者出嫁。可是它的命运很不理想,在落在地上之后,被人又踢了一脚。这首诗不能不让人想到不久前发生地事情。一个被碾压致伤的孩子,不巧被车撞倒了,肇事者不扶起来也就算了,可是司机依然觉得不够,却调转方向,罪恶的再碾压一次,直至置人于死而逃匿。一个苹果悄然落地,与成熟关联密切,而飞来一脚,则纯属遭遇致命的不幸了。孩子长大离开家,独自闯天涯,是成熟之后一种预料中的必然。初出社会,可能会像这个刚刚落地的苹果,因地球引力的作用,不小心而撞伤。此时也许会遇到一脚的强暴:“美和痛只有一步之遥/当美的那一脚抬起时/前面等你的只能是痛/梦,永远不会留在枝头”。诗人在赞叹成熟之美,也在为我们生存的世界而叹息。但人终归是人,只要活着,受伤尚有养愈可能,会比这个碰伤的苹果,命运好些。“知道自己已经成熟/已经向山下走去/上山容易下山难啊//成熟也是一种美/本色的美,圆润的美/饱满是生命的高峰/湖水的最深处”。深深地情殇,跃然纸上,令人遐想,也叫人感伤。

     “迎着黎明的曙光,母亲带着女儿/开始了一天的光阴//留下很多的麦穗/在地上喊疼,女孩子的手/拾起一穗穗麦子,就拾起/半年的学费和书钱”(安文海:《拾麦穗的母女》)。在河西走廊有辽阔的麦田,世世代代养育了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可当深入福祉的现实,依然有不尽的艰辛。诗人的笔以饱含深情的墨迹,把另一半窗子打开: “女人边拾边讲,对于农民/每一粒粮食,都和生存息息相关//母女的心被麦穗包围/汗水映照,身影被麦穗抬高// 汗水是农人的抒情方式/麦穗是农人的抒情手法/一穗穗麦子以财富的方式/留给农人一生的念想”。在这里诗人是在向人们画一幅拾穗图吗?显然不是。如果仅仅画一幅画,应该说在哪儿都会有这样的情景,而看到画面背后隐藏的“玄机”,才使这幅画变得意义深邃。这是一个诗人的直觉的抽象,写的是母女互动之情,由麦穗而至学费,再由汗水而至“农人的抒情手法”,再到“财富”和“念想”,显然他所完成的是诗人在感情体验层面上,与他人的心理交流。我们读到这些含情的诗句,一股浓浓乡情涌来,我们的眼睛也不能不为之而湿润。

    《这首诗里就有我的故乡》是安文海另一首写乡情的诗作:“想老家的时候,就站在高处/看村庄上空的炊烟/缓缓向故乡的方向散去/清晨的鸡鸣里,河边的蛙声里/树叶上露珠里/到处都有故乡的回音” 。每个人永远都是故乡的活动着的雕塑。身在异乡,或是漂泊如李白,或如曾经显赫的白居易,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在这里,故乡又是人万缕情思的彩带连接母体的肚脐。“我总想,这首诗里就有我的故乡/蛙声撒欢,露珠滚动的时候/我忽然看到,外出打工的乡邻/回到村庄,死去的先人们/也回来了,/他们争着和我拉手祝福的泪水,一曲曲民谣/一双双眼睛,都走进我的诗里/成为我的血液和心跳” 。对故乡的回忆总是美好的。炊烟、鸡鸣、蛙声、露珠、先人、祝福的泪水、血液和心跳,诗人把这些滞留在记忆间的景物,信手拈来,实在而巧妙!他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实现了乡情、亲情的转换,跟着诗人走,你会感到满纸的情思油然流荡。

    有爱的人是幸福的。伟大的剧作家萧伯纳在他的《卖花女》中借主人公希金斯教授之口说:伊丽丝(女人),永远是我的作品。由此看来,说任何一个男人,他的一生都在完成一幅雕塑也不为过。在诗人安文海的诗里,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诗人雕爱的情塑。情诗在安文海的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为有你,那片土地上的花草树木/生长着情人的眼睛/那条不算短的路/走起来格外轻快//路旁树上的那些鸟鸣/就像歌星们的合唱/寒冷的空气,凸凹不平的路/都比以前顺眼很多//这是一个黄昏,因为有你/我时常偷眼看着不远处/公路上的行人,路边的那棵树/时常化作你的身影/使我心跳加速,眼红耳热/那个路口,也成了我生命中的细节”(安文海:《因为有你》)。这首诗显然是写给他所深深爱着人,是初恋,还是情人?是明恋,还是暗恋?都无关紧要。一个有爱情的人,才不会孤单,一个有爱情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爱情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爱情让人获得完美。爱情是上帝造物的时候,在人身上安装的一颗砸蛋。无论它砸向谁,谁都无法保证不受伤害:轻者会面红耳赤,重者则遍体鳞伤。安文海是一个幸运者,在爱情的锤荡下,仍然活得十分从容,甚至把那个路口,看成了他生命中一个细节,且由此诗人变得让人可爱,又值得人们敬慕。  

    文海是一个勤奋而谦虚的诗人,也是一个产量颇丰的诗人。他的诗不仅善于扑捉司空见惯的具有诗意要素的视场,更在长于情感的深植,使他的诗更加亲近感人。他的诗有博尔赫斯如《交叉小径的花园》一般的清偿隐喻,又有聂鲁达《漫歌》一样明亮的的情愫。当然,他的诗由于多带有生活原相特质的素材,让他的诗既有好看的特点,有时也存在尚需锤炼可塑的潜质。


作者简介 : 张昌军,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集《缕缕阳光》、《蓝色的橹歌》、《风梯上的笛》、论著《军事指挥员修养概论》(合著、统稿)、长篇小说《红树之恋》、散文《岁月是能复制的蛋壳》等出版发行。先后在《诗刊》、《诗潮》、《海燕》、《2004’新诗代年度诗选》、《诗歌月刊》、《绿风》、《中国诗人》、《岁月文学》、《黄河诗报》、《家园文学》《青春阅读》、《网络诗选》诗刊等刊物媒体发表作品和文学评论。主编《碧海文丛》丛书。在《解放军报》《军事学术》《东北军事学术》《人民工程兵》《人民装甲兵》《图书发行》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数篇。有《文化楼村》等10首诗作收入《辽宁诗歌大典》,报告文学《高扬的旗帜》收入《英水长歌》一书。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读《易经》,著有一部《易经算术》。2008年3月《关于实施蓝海岸战略的建议》由中央办公厅转印转发内参。《过滨海路》获大连市第八届优秀文艺创作奖优秀诗歌奖。《军事指挥员修养概论》获军队学院优秀著作奖。《论极限营销》在中国书协理论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一等奖,收入《改革与发展》一书。
有站在庐山之外的感觉,很不错的诗评,提起来!问好
品读学习!
[b]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07274&ptid=14460]1#[/url] [i]酒泉安文海[/i] [/b]

有品亦有评,给人美感,给人启示。不错的诗评,欣赏学习。
诗歌点燃生活。
谢谢各位朋友点评!问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