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帖子
- 801
- 精华
- 65535
- 积分
- 1144
- 威望
- 1144
- 金钱
- 1144
- 在线时间
- 29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11
- 最后登录
- 2024-8-18
|
1#
发表于 2011-11-16 11:54
| 只看该作者
“2008中国霍山黄芽茶文化节”在京开幕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地处北纬31°03′-31°33′,东经115°52′-116°21′之间。面积2043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16个乡镇、130个自然村,属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4.5%,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丰富的天然宝库。海拔1774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雄居县内,著名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岩三大水库镶嵌其中,境内群峰竞秀,竹茂林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丰富的茶叶、蚕桑、毛竹、水电、药材、板栗、矿产等自然资源,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
霍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霍山黄芽久负盛名,有据可考,已有2000多年,清光绪《霍山县志》记载:“霍山黄芽之名已肇于西汉。”《史记》中记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霍山茶叶从唐朝开始兴盛,唐代李肇《国史补》中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宋代开设霍山场,年卖茶达26万多公斤。霍山黄芽唐代列为贡品,明清为皇家御用,特别是明清以来,贡者十余处,上供专用六安,已称“天下第一”,而六安茶主产于霍山。可见,从唐自清霍山黄芽茶一直作为珍品,受到皇家贵族推崇和青睐。明代万历年间霍山县令王毗翁有焙茶一绝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这首诗清晰地描绘了当时霍山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繁荣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霍山茶叶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全国优质绿茶出口基地县之一,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多年来,县委、政府的始终坚持注重宣传、推介,霍山黄芽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同时先后开发了霍山名茶系列产品珍眉、翠芽、黄大茶、小岘春、菊花茶、瓜片、乌龙茶等。霍山黄芽93年获全国“七五”星火计划银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连续多年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属于安徽名牌农产品,十大品牌名茶,霍山黄芽注册为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制作工艺收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霍山黄芽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连续多年产品供不应求。主要销往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内蒙及省内各大中城市,出口欧盟、美国、日本等地。
近年来霍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基地建设、名优茶开发、科技推广、市场建设、品牌打造、清洁化生产、茶文化弘扬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霍山茶叶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茶园11.5万亩,年产干茶4500余吨,产值1.5亿元。其中名优茶1000吨,产值8000万元。全县90%农户拥有茶园,10万多人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和营销。万亩以上茶园基地有3个,千亩以上连片茶园11处。霍山茶树品种主要为适合霍山县特定自然环境生长的当地群体品种,包括省级茶树良种金鸡种,以及霍山早等,2008年3月县政府专门出台了扶持政策,加快无性系良种繁育和推广。这些品种是形成霍山茶叶独特品质的基础。
为充分利用霍山的优越自然条件,发展茶叶经济,我县自1998年开始着手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通过有机认证茶园达2万亩,通过无公害认证的8万多亩。2008年可通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县验收。
二、加工水平逐步提高
茶叶龙头企业的培育是全县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像“圣茗公司”、“绿力公司”、“亨大公司”等茶叶加工营销企业。全县拥有各类茶叶加工骨干企业30多家,其中名优茶加工厂20余家,炒青、烘青、黄大茶初制厂10多家,这些加工企业承担着茶叶加工的重任。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县茶叶加工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管理的特别规定》,我们正在积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对现有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改造升级,形成规模,目前有六家规模企业正在加紧厂房建设或机械安装,年底前可相继投产,产值都在1000万元以上,其中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二是大力实施清洁化加工,对设备、厂房、环境等按清洁化加工要求进行改造,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清洁化加工水平。全面实行茶叶企业QS认证,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通过QS认证,其余企业正在申报过程中。
三、生产工艺考究
霍山黄芽原料要适时分批按标准进行采摘,采摘手法采用折采,总体要求幼嫩匀净。幼嫩即偏嫩采摘。匀净即匀齐一致,不带其他杂质,使外形整齐美观,达到形状、大小、色泽一致。采摘时严格进行拣剔,并做到“四不采”,即无芽不采,虫芽不采、霜冻芽不采、紫芽不采。采回经拣剔后薄摊在团簸内,厚约3-5公分,晴天露水叶摊放2-3小时,阴雨天摊放4-5小时,散发青草气和表面水份,待芽叶发出清香,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即可付制,一般上午采,下午制,鲜叶不过夜。
制作工艺包括杀青(生锅、熟锅)、毛火、摊放、足火、拣剔复火等五道工序。
1、杀青:分生锅、熟锅。生锅要求高温、快炒,锅温掌握120—130度左右,以鲜叶下锅后有炒芝麻声为度,叶片无炸边爆点。手炒每锅投叶量50—100克,鲜叶下锅后用双手或单手抹抖,抹得净,抖得开,充分散发水分,至叶软色暗时转入熟锅。做形手势是抓甩、抖翻结合,叶下锅后先炒,使叶受热均匀后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抓住茶叶向锅内侧然后甩开直至当手感稍烫手时即改用抓抖散发水分,如此反复抓、甩、抖相结合,直至芽叶收拢呈雀舌形时出锅。。
2、毛火:温度110-120℃,投叶量3—4锅杀青叶,采取高温、翻勤、快烘,2人名左右翻烘一次,约烘5分钟至茶销有刺手感,香气溢出约七成干时下烘。
3、焖黄:毛火下烘时趁热摊放在团簸内,焖黄24-48小时至叶软微黄后上烘。
4、足火:烘顶温度90℃,投叶量为0.5-0.75公斤,每3-4分钟翻烘一次,翻烘动作要轻慢,历时15分钟,手握有刺手感,茶叶捻之即断碎,九成干时下烘摊凉即成黄芽毛茶。
5、拣剔复火:复火前拣去飘叶、黄片、红梗等杂质。拼配花色,使色泽一致。复火温度90℃左右,每烘笼投叶量1.5—2公斤,每4-5分钟翻一次,并随着茶叶干燥程度的提高逐次缩减,翻烘要轻、快、勤,时间15-20分钟,烘至茶叶手捻成末,茶香浓郁,白毫显露,下烘,趁热装筒。进入市场销售或入库保鲜。
四、品质特征
霍山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霍山茶叶的品质也别具特色。简介几种茶的品质特征:
炒青绿茶品质特征:条形紧直,有锋苗;色绿润;香清高,有粟香;味浓醇;汤色清澈黄绿明亮;叶底黄绿明亮。
霍山黄芽品质特征: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色泽嫩绿微黄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微黄明亮。
霍山黄大茶品质特征: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爽的焦香。当地茶农俗称黄大茶为“古铜色,高火香,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
五、打造品牌
在霍山黄芽茶品牌宣传上,县委、县政府从做大做强霍山茶产业高度,每年投入近百万用于茶叶宣传,每年组织参加国际、国内大型的茶博会、茶文化交流会等。自96年开始,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霍山黄芽茶文化节,已经办成了具有品牌效应的节庆活动。借助文化节,吸引了很多海内外客商宾朋来霍山投资兴业。促进霍山县域经济和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保护“霍山黄芽”品牌,2002年县茶叶产业协会在国家工商局成功注册了“霍山黄芽”证明商标,并制订了《“霍山黄芽”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通过对证明商标的管理和工商部门市场执法检查,规范了省内的黄芽茶销售市场,有效地保护了“霍山黄芽”品牌,保证了霍山黄芽茶的产品质量。2006年霍山黄芽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县委县政府又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霍山黄芽质量管理的意见》,目的是做大茶产业,提升品质,提高质量,保护品牌的声誉和知识产权。
六、市场开拓
全县专业从事茶叶营销人员约有2000人,茶叶销售的县、乡两级源头市场比较完善,大中城市的终端市场也已建立,有的设专营店,有的进超市,各种渠道都比较畅销。为了进一步拓宽霍山茶叶销售渠道,2002年,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霍山县大别山绿色商城,有效地提升了霍山茶叶交易市场的品位和功能。茶叶市场占地116亩,拥有400多套商业门面,1万平米大厦,3000多平米茶叶自由贸易区。
大别山绿色商城是农业部批准的全国定点茶叶批发大市场,2004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茶市”称号,2005年被省商务厅确定为“安徽省十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并通过商务部“绿色商场”认证。
七、文化弘扬
霍山是个古老的茶区,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挖掘茶文化深刻内涵、弘扬茶文化事业,有效地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4年,有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投资兴建了霍山茶艺馆。霍山茶艺馆是集中展示中化茶文化的一个窗口,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米,具有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商务洽谈等功能,在茶文化活动方面,每年都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霍山黄芽茶王赛已连续举办了三届,茶文化的书画、摄影展已举办了四次,在省内外都有较大影响,霍山茶艺表演队曾荣获安徽首届茶艺大赛金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