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诗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6|回复: 2
收起左侧

《汲古蕴志,月朗风清》

[复制链接]

1091

主题

1万

回帖

54

精华

贵宾

Rank: 8Rank: 8

优秀版主荣誉管理

发表于 2017-10-28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汲古蕴志,月朗风清》

       文/山野浪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同时也是培养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方沃土。中国古诗词作为无可替代的文化财富,它诞生在中华民族,但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无价之宝。从《诗经》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其独特的语言美、音韵美遒劲地彰显出诗歌意境的深远和词赋内涵的厚重。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形式,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多读古诗词,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在丰富知识底蕴的同时脱离一切庸俗和低级趣味,使我们的灵魂更加清澈透明,使我们的举止更加文明高雅。“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读书范畴内,多读些古诗词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改变一个人的谈吐与气质,使人的志向、情操在陶冶中得到升华。

       一、读古诗词的意义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读书不仅是一种高雅行为,它更是获取精神素养,采撷文化精髓,修身修为的重要渠道之一。所有文化及文学艺术均来源于生活,它们是劳动者与自然相融而产生的心灵感悟和思想火花。读书自然包括读古诗词,诗海泛舟,词山采撷,人们的思想可以跨越年代从历史一路走来,从中感受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变迁,深悟历史变革的内在关联及现实意义,从而丰富我们的思想及文学知识和历史常识。

       中国是诗歌辞赋的故乡,几千年来,中国古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演绎中绽放出绚烂的光彩。一首好诗或词赋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创作基点永远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寄托情怀为主。从纯艺术角度上来说,古诗词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精心构思,遣词造句既要精炼又要透彻,既要有细腻的引申又要有足够的张力,其意象和具象要拿捏准确,最大限度地减少“庸字”、“懒字”、“废字”的出现,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怀和作品的思想深度。通过认真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古诗词与新诗有很大不同,大多情况下它是借物抒怀,借物咏志,大千世界所有景物,所有人事变幻都可以成为古诗词吟诵的素材,它给人留下难以言说的巨大想象空间,“犹抱琵琶半遮面”也是许多古诗词重要的特征之一。

       以唐诗为例。我国唐代诗人在诗词创作上具有非常独特又十分明显的田园风格,尤其是对大自然各种景物的描写,诗人们捕捉灵感的功力十分老道。他们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一片树叶、一只小船、一朵云彩、一缕炊烟、一个动物、一种表情,生活中看似平淡的任何一个瞬间,都会在诗人们的笔下隆起旺盛的生命力。韦应物曾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刘禹锡亦写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孟浩然诗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陆游亦咏:“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在表述人的内心世界方面,有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孟浩然的《送朱大入秦》:“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等等。除了这些以外,唐诗中也有许多励志诗,如杜甫所作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唐诗对四季、花草、雨雪、日月、时令节气、送别、思乡、怀念、闺怨、咏史、战争……,有非常完整、呈系列化的各种佳作。走进唐诗,我们丝毫觉察不到历史的断代、断层感,它是那样丰满充盈,那样真真切切栩栩如生,社会、人生、感悟,尽在笔端。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眼前所有的自然景观都是美好的,而诗人们在写这些美好自然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他们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对情感的讴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真诚渴望。同时这里面也饱含着各种感恩之情,敬畏之心。

       从艺术角度上来说,唐诗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高度,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乐府》的精髓,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及艺术成就十分卓著。唐诗中的许多神来之笔不仅精美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深邃,是它文字中反馈出来的历史回音。这种回音让所有打量与展望都能把生命填充的非常饱满,将生活丰沛的十分绚烂。红光数点弄山水,花飞千里总向绿,当绿色的生命与红色的太阳相融时,这一季、这一年、这一生所有的跋涉,不正是天空的七彩和大地的芬芳么?实际上,唐诗存在的另外一个价值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美丽世界的大门,它润物细无声,熏陶如导师,它所记录的那些与我们不曾谋面的灵魂密码往往会成为我们打开困顿的钥匙。唐诗为后人呈现出一张洁白的宣纸,我们可以在这张宣纸上尽情泼墨,再度写出人间最美的文字,画出世上最美的江山。

       毋庸置疑,中国古文化中的各种诗歌辞赋均是高雅艺术,其本身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古诗词文字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在生命旅程跋涉中深邃它的全部涵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诗的艺术感召力已经超出艺术本身,它是艺术的一种积淀和升华。任何文化艺术都包括在内,它可以死,但一定要死得其所。这里所说的死得其所就是艺术的皮肉可以死去,但它的魂魄必须永生,它的血脉必须撑起文化艺术的铮铮铁骨,使其成为后来人的路标,导引我们永远在路上。

       读书品诗不是简单的吟诵,更不是华而不实的某种炫耀,它需要我们带着一颗虔诚的敬畏之心真正走进去,走进历史最深处才能懂得古诗词的博大精深。所有诗歌辞赋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它属于人类的精神范畴,它在人生最关键的节点上承载着作者的三观,因此我们说,古诗词的价值是相当宽泛的。一篇好作品就是一幅水墨山水,其神韵凌驾于画幅本身,它是精神高度。当然,古诗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一去不返,但它留给后人的精神影响依旧随处可见。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钟嵘在其《诗品》序文中写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不仅如此,钟嵘还认为“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生活创造了古诗词,古诗词提炼了生活真谛,别具一格也好,独领风骚也罢,“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里所说的“佛祖”便是我们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改造,也就是对生活的提纯、提升。

       中国古诗词固然绚烂多彩,但它绝不是摆设,不是花瓶,这就决定了读古诗词必须是一个严谨的学习过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提出“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些古典文字记载对诗的定义基本上都在强调一个“志”字,这里的“志”便是诗魂,是指一定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其精髓不言而喻。诚然,古诗之所以成其为古诗,是因为它有其特有的诗律,包括平仄、对仗和押韵等,但这些属于艺术范畴,它必须服务于人的思想和情感。我们读古诗词,也要遵循“志”的原则,不仅要看到文字表面上的华丽,更要用我们思想的触角去触摸它的内核。千百年来,中华古诗词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读古诗词是为了使我们民族精神的血液永不干涸汩汩流淌,使其在我们的心灵中能够不断地反刍,于无声处开发我们的智慧,促进人格全面成长,顺境不扬,逆境不馁。思乡时品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滋味;立志时诵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自励时学学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下事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所有喜怒哀乐时时都体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多读古诗词,学习古人锲而不舍的精神,领悟古人面对人生那些艰难坎坷时的豁达,我们的心灵会得到一种美的洗礼!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学习古诗词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将自己的思想提纯到一个超然境界。读书犹如一盏明灯,它时时都在照亮我们的生活。读书,可让浮躁之心归于宁静和淡泊,它是一种精神跋涉。读书若水,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读古诗词之法

       古诗词不同于白话文,它自身的特点非常鲜明,语言精练和谐,感情深沉丰富。赏读学习古诗词的根本是必须读懂它,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层字面上,在反复学习中深刻领会古诗词深层次涵义,才能收到读书的最大效果。

       古诗词的词牌、曲牌非常多,除个别情况外,大多数古诗词是有标题的,或者是将词牌名与标题一同写出。除了诗词内容,一篇作品的标题也不容忽视,因为古诗词的许多标题同样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些标题或标明了写作对象和写作重点,为所要表达的感情铺好基调。如李白的七言绝句《春夜洛城闻笛》,就在标题中直接交代了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以及在这个时间地点上情感的滋生,未进全文,仅从标题上便可有所体会。再如唐代诗人郎士元所作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文中的“凤吹声如隔彩霞”一句紧扣标题“吹笙”二字;“不知墙外是谁家”紧扣标题“邻家”二字。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忽略标题存在的意义,或者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古诗词中绝少我们前面提到的“庸字”、“懒字”、“废字”。古诗词是文学语言最精炼的表达形式,它“惜字如金”,包括标题在内都有其价值。因此我们在读古诗词时不能只看它的内容,对每一首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应该仔细加以揣摩学习。

       许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古诗词太过深奥,很难理解,不易读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学基本功,在“越挫越勇”中激发学习热情。相对于新诗而言,一篇好作品要有充足的留白。作者创作诗歌不是为了在诗中告诉读者什么,那样的话,诗歌的意义便荡然无存。诗人需要就一种现象、一种状态、一种发生而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表达不是武断的定义,不是要告诉读者“我已经吃过饭了,”、“我正在睡觉”等,诗歌要有延伸性,它需要大量的留白,这种留白就是留给读者的进一步思索,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一首诗中写道:“雪,给冬麦盖厚被一身/把丰收的证帖/发给了农民”,短短几句就把“瑞雪兆丰年”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农民渴望丰收的那种心情也在诗中得以延伸。

       新诗是这样,古诗词对此有过之而无不及。古诗词在表达思想情感时非常注重其暗隐性,情感大多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却在诗的内核深处把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托了出来。诗人没有直接去讲述他与绛娘的相互倾慕,没把这段奇遇的始终写出来,可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却道出了他心中的千般不舍万般眷恋。“桃花依旧笑春风”时,绛娘在竹篱小园上留下的“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四句话是不是也找到了知音?再如唐代诗人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开篇起句仅“独上”二字便透出一种凄凉感,它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和孤独的愁绪,接下来在江楼上“思渺然”,一种隐隐作痛的茫然怅惘之情瞬间跃然纸上。古人在律诗创作上通常采用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的方式,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但几乎所有古诗词都避讳采用平铺直叙方式去加以表达,因为一件事如果说透了也就乏味了许多,留白是古诗词生命力之所在。

       古诗词中的物象和人物形象相对有比较稳定的含义,这其中包括自然界的万象和人物自身。但对于同一种意象的表达或许其内涵并不相同,比如有人写杨柳,它大多用来抒怀一种离别情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这里的“柳”字并非有“留”意,它与离情别绪没有关联。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当我们阅读古诗词时绝不能忽视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境况,不然就很容易曲解。李白一首《将进酒》迷倒了无数文人墨客,开口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便会使人激情澎湃。但要弄懂它的全部含意就必须要知道李白这首诗诞生的起因,其实它是李白遭到皇帝贬罚心怀不满借酒发牢骚的一篇作品,“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牢骚的顶点,也是他心中不服企盼东山再起的一种意念。每位作者都一样,文学创作绝不是文人们闲来无事写着玩,任何一篇作品的诞生都必定有其理由,有感而发。离开创作之时的大背景只去咬文嚼字,我们是无法理解作者的,也就无法正确判定作品的优劣及它的价值。

       有古人曾留下“牛角挂夕阳”之句,不要看它只有五个字就不在意,其实这五个字是文学语言高度提纯、高度精炼的一个典范。读书不是走过场,不是博取华丽,而是透核,因为生活的全部意义都在核中。夕阳无疑表达的是黄昏,此时远山如黛,霞烟朦胧,牧童或牵着牛或骑在牛背上向家中赶回。只要用心去读就不难发现“牛角挂夕阳”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用非常完美的想象把人物、动物与自然界构进一幅作品中。行走在田野上牛,其角正好与夕阳重叠,看上去那个无限遥远的太阳如同挂在了牛角上,这是穿越时空了吗?当然不是,是作者把毫不相干的各种意象串到了一起,只用五个字就呈现出这幅美妙绝伦的图画。我们延伸一下:夕阳卡在山梁上,大地被一种霞光罩住,放牛娃一边吹着牧笛一边悠悠慢慢地走在绿色盎然的田间。其中一定有晚风吹来,一定有燕鸟唱着歌儿归巢,一定有田间遥望丰收的笑脸,这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吗?再延伸:写出这样一种美景,可以肯定地说作者是非常热爱生活的,对明天充满了激情的渴望。倘若我们在阅读学习中不能让自己走进作品里,那么,我们就无法捕捉到作品最精华的地方在哪里,所谓读书真就成了浪费时间。再比如说古诗词当中的“有”和“无”,许多古诗词是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是浓缩的语言,它的特征之一是言简意赅,它的许多空间是需要读者去填补和延伸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面的“无”便是“有”:出阳关,满眼黄沙尘扬,西风萧瑟,夕阳残照里有多少对故人绵绵无尽的思念;“唯见长江天际流”则是“见”中“无”:浩瀚一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际,而极目远眺里,再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曾经熟悉的那个身影正随舟远逝,心底一抹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逐水而来。所有这些实际上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走进去,走进作品的画面,走进作者的心里。只有首先走进去才能“请出来”,被我们“请出来”的东西便是我们对作品的认知和感悟,从而达到激励我们的情怀,勇敢面对生活,提高自身品味,在发现美的同时积极创造美的目的。

       后记:

       一部好书就是一位导师,一篇好作品就是一位好教员。伏尔泰说过:“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这话有足够的道理。从知识层面上来说,只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人们的品味不仅来自于生活磨砺,也离不开书本的滋润。中国现代书画家李苦禅如是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一个人的道德品行,行为操守,生活态度,没有哪一样可以脱离书籍的点化,可以与生俱来便“天马行空”。世界之大,我们每个人都如此渺小,要想在偌大的世界中活出精彩,就要不断从书本上汲取成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在壮大自己的同时很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服务于人生。

       读书兼具消遣、放松、学习、思考等功能,它可使人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们自身,了解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为此,请让我们走进书海,徜徉其中,为提高生活品味而读书,为厚实文化底蕴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50

主题

851

回帖

3

精华

贵宾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7-10-31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提后读。等后欣赏。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591847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1

主题

1万

回帖

54

精华

贵宾

Rank: 8Rank: 8

优秀版主荣誉管理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礼荣 发表于 2017-10-31 13:49
先提后读。等后欣赏。

谢谢许兄来读,敬茶!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别山诗刊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11-25 19:39 , Processed in 0.07168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