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诗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3|回复: 0
收起左侧

《大别山诗刊》微刊第297期||视角•诗版图||蚌埠诗人方阵

[复制链接]

386

主题

6475

回帖

16

精华

贵宾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3-16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西窗竹 于 2016-3-16 21:41 编辑

1.webp.jpg
《大别山诗刊》微刊第297期||视角•诗版图||蚌埠诗人方阵

2016-03-16 凡墨组稿 大别山诗刊

视角·诗版图
蚌埠诗歌十二人展

未闻花名
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口琴演奏曲


《滩涂上的珠贝》
  -------蚌埠诗歌十二人展导读

蚌埠别称珠城,是一个因珠兴市又因商成埠的地方。珍珠的美学在于吞下沙粒,并持久藏身于黑暗,以泥土为养分,最终才绽吐华光。在蚌埠这座育珠之城,当我们面对一群坚守在“哑默的诗歌时代”写作的诗人群体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把他们和珍珠系结成一体,从在滩涂上甚至是淤泥中的蚌壳里,剥出黑暗中的珠光。
诗歌在文学史中,一直享承着文学明珠的美誉,但在这个时代,因为艺术品类的繁盛衍生,因为消费和享受主义的高炽,也因为诗歌进入自我裂变期必然的沉潜,诗人面临着远比他们的先辈们更复杂的精神询问和技术磨砺,选择了诗歌,几乎就意味着选择了主流之外的冷遇甚至嘲讽;而生存在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交错地段的诗写者,也必将面对写作本身的迷宫杂径,汉语诗传几千年的庞大历史和西方诗哲体系的集体涌入,既是当代诗人的营养根系,也是诗人们必须挣开的一种缠绕遗产。这一切,正如一只蚌选择了育珠,就选择了与绝大多数蚌的不同,只能在漫长的沉寂岁月里,借来黑夜中万物的修辞学,蕴养只可自我窥视的丹田之光。
真珠的内核是一粒砂,是普通与坚硬的二维结合。诗人也必须是自藏“普通中的坚硬”,在诗心上,既以坚硬的态度抗拒世俗的轻慢,又不拒绝普通世事尘意的滋养;在诗艺上,既不与诗歌语言美学的运行强行隔离,也需要在众声之中亮出自己的独有音色。这一组蚌埠十二人诗展作品中,处处显露出诗人们在德与艺上的双向追寻,或平实中见大爱,或陡峭中藏谲思,或朴拙或华章,有独室中的洁审,也有广场上的众问,可听自处时的喃语,也闻嚣哗时的钟吕。稍显遗憾的是多数作品在写作个性上的彰显不足,在一个工业化量产珍珠的时代,检验真珠的标准并不在珠圆玉润和珠光宝气这类传统又模糊的成语上,而相反在于真珠自由生长出的非标准圆构和每一颗天然珍珠与众不同的光泽折射上。在十二位诗人的十四首诗作中,独行洞见并不多见,语言表达上也整体更倾向于对传统诗学审美的服从,嶙峋少而坦行多,有美的柔滑而缺力的峥嵘。
在张公湖畔的珠贝雕塑举出区域象征时,也同时反射出了时代美学的浮乱,而诗人在诗歌被摔下神坛之后,虽然失去了此时的桂冠,但也同时获得了写作上的更大自由。在以珠得名的蚌埠,在僻野安静的苇丛下、泽地中,因为蚌的坚持,而必将会再现珠的光华。
(执笔:石林   2016.3.1)

2.webp.jpg

于邦诗二首

◎大姨住在天井湖

天井湖啊
那个担着两只水桶走向你的妇人
是我的大姨
她把昨天从你这取走,没用完的水
又送了回来
从50岁起
她一直是这么做的
现在她快70了
没有力气了
要是没用完的水没有全部送还
你也不要怪她

◎县政府大院里的鸟

我认识这些鸟
它们来自刘集乡
安淮镇
最近的,是河对岸的陈台子
一点也不怕人
把政府大院当成自己的家
有两只
蹲在县长办公室的窗台上
不经允许
叫着
闹着
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
像是开村民大会
或是赶集


作者简介 于邦,男,安徽省五河县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诗歌散见《诗刊》《清明》《扬子江》《中国诗歌》《绿风》《诗歌月刊》《草原》《阳关》《行吟诗人》等刊。


张传彪诗二首


◎大风吹

大风吹,炊烟十里荡漾
大风吹,灰尘迷茫
道路插入荒草,田野盈满泪水

大风吹得大树退回到
雨水里,花朵退回到芽苞里
村庄退回到东河湾上

大风把池塘吹回唐诗里
把老人吹回到摇篮里
把山岗上的羊群吹到天上去

大风吹,我挚爱的人儿
在风声里抹眼泪
我愿退回到贫困的时代

鸟鸣的村庄,和你一起长大
经历黑夜,青梅竹马
骑着炊烟去远方,洁白至张狂

◎候车室

火车在铁轨上喘息
月色埋伏在郊外,等待下一次的
擦肩而过,灰色的花苞
包裹着五彩的梦
睡在千里之外的烟雨里
会是哪一辆火车,载着我穿过
年末的山水,抵达时光尽头
的小镇,在那里亲人们抱着蔬菜
走亲访友,赠予对方青色的
春光和拥抱。身边来来往往去去
而我的火车早已千山万水


张传彪,男,安徽怀远人,笔名叶落之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青灯诗社诗人。曾在《散文诗》《诗歌月报》等发表作品。


陈忠村诗一首


◎一个雨衣下奔跑着三个民工

一个雨衣下
奔跑着三个民工
风小
雨大
天刚黑

我已经混居上海多年
最头痛的事情就是方向不明
衣服隐藏发福的身躯
就像路边美丽的绿化
但我一眼就能看出
——污水管的流量

高楼大厦万家的灯火下
奔驰宝马行驶的交叉中
夜就像立好模没有浇筑的柱子
站起来后内心也是空荡荡地

  
陈忠村,原名陈忠强,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安徽萧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诗集《城市的暂居者》和《短夜》等,参加《诗刊》社第27届青春诗会,主编或合编《安徽现代诗选》、《中国网络诗歌年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中外名家现代诗技法鉴赏》、《诗·城》和《中外现代诗结构·意象》等,有多首诗歌作品入选《大学语文》教材。


武稚诗一首


◎彼岸花

它用尽地狱的红
在黄泉路上点灯

它自甘堕落
给往生者安慰超度指引

开一千年啊落一千年
这冥界唯一的花
守护的是生生别离

它穿着经年的红与白
在傍晚它突然从黄泉路上扑过来
在山坡在草地
它是来治病还是索命?

它波澜不惊地开放
我能感到它内心的魔力
隐秘的能量

这世界确实有一些不可思议
随处发生
这世界似乎谁都可以自由抒情

是毒药还是神明
是无所求还是有所求
是该肝肠寸断还是不动声色自顾走过?

这世界需不需要它如此多情?


武稚,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安徽文学奖、曹植诗歌奖等。出版诗集《我在寻找一种瓷》《在光里奔跑》、散文集《看见即热爱》。发表作品近200万字,作品散见《清明》《诗歌月刊》《中国诗歌》《上海诗人》《诗潮》《诗林》《绿风》等。近年来多家专业诗刊头条刊出其作品,作品被多种选刊和各年度散文、诗歌选本选载、出版。


王学军一首


◎极寒,我们围炉饮酒

天气预报里的数字
触目惊心
朋友在微信圈用温暖的态度
调侃来袭的世纪极寒

老天爷却偷工减料
流传多日的
大雪
成了豆腐渣工程

红妆素裹也是美景
只是素衣单薄,红日不暖
凛冽的风里
世界需要一件加厚的棉服

我们围着炉火
驱寒,温酒
在微醺里
忘记骨头里的暗疾

窗外寒梅浴雪。屋内春意浓浓
你眼神迷离,脸颊酡红
梨涡里,荡漾着
酒香

2016-1-24


王学军,1981年3月出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怀远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诗歌、散文、小小说散见于《人民文学》《诗歌月刊》《安徽文学》《北方作家》《中国教育报》《散文诗》等近百种刊物。作品入选《世界现当代经典诗选》《中国当代精英诗人三百家》《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散文》《2010年中国小小说精选》等数十种选本,多次获奖。出版诗文集《风吹开纸上的春天》。


陈安伟诗一首


◎春天和一朵挑花相遇

临水而居的女子。唐诗读了一半
桃花说开就开了。合上书
也去看桃花吧,这个季节
只有桃花能打开春天的秘密

穿的简单一点吧。不能艳过一朵桃花
也不能比桃花的粉红更粉,笑容里藏着桃花的样子
这就足够了。小女子顾影自怜
对着镜子像桃花那样笑了笑

李楼的桃花在固镇
桃花盛开的地方,小女子仰着脸
桃花一样地笑着.她听说
桃花可以入药,治疗轻微的偏头疼和失眠

看着桃花,她多想喊一个人的名字
春天的屋后。他从桃花里走出来
折了一枝似开未开的桃花,看着她在水边发呆

那时候,小女子在读唐诗
她不知道书里的桃花治不了
她的偏头疼和顽固的失眠


简介:陈安伟,也写作安伟,笔名:花田半亩。安徽省五河县人,生于70年代中期,有中短篇小说诗歌见诸《阳光杂志》《安徽文学》《草原杂志》《短篇小说》《中国诗歌》《中国文学》等杂志报刊。现供职于五河县宣传部。


周士明诗一首


◎母亲

五月的风催人老
母亲的额头又添几道褶
黄灿灿的麦子
也在这五月的风里老去

母亲取下挂在屋角
锈迹斑斑像干涸河床的镰
已不能磨刀弯弯的磨刀石
和母亲的身躯一样佝偻着

耀眼的阳光毫不吝啬
在麦垄上来回踱着方步
母亲倒背双手站在阳光下
饱满的麦穗列队向母亲致敬

母亲开始收割麦子
收割这经历秋冬春夏四季的果实
一拢一拢希望在手
母亲嘴角露出笑意像麦穗饱满香甜


简介:周士明,男。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诗歌学会蚌埠分会副会长、秘书长。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文学》《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文学》《诗歌月刊》《诗东北》《淮风》等报刊,并有多篇获奖。诗歌收录《安徽现代诗选》《2009—2010年度诗歌选编》《2011中国诗歌精品大观》《中国诗歌精选》。


石林诗一首


◎二月.午后

当一小片阴影
慢慢移进二月
------这先天不足的月份
因此而更显局促时
我不知道
是该手心紧握,喊一声
“突出重围”
还是,用怜爱的眼神告诉你
“我们都在世间的窄门里”

如果你不懂一个写诗的人
习惯的隐语
那么,我是在说,没有哪一个二月
会让我,像现在这样
对桌子上这只爬来爬去的小瓢虫
不微笑。不流泪
睡意全无。又诗意全无


简介:石林,女,笔名沙漠之蓝。有作品刊发《诗友》《作家导刊》《中国文学》《中国诗赋》《新诗》《中国诗》《中国诗歌报》《作家导刊》《中国网络诗歌》《山东诗人》等,入选《中国爱情诗歌年选.2011年卷》《中国诗歌地理.女诗人诗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2012年文本卷》《中国诗歌佳作100篇精选集》《世界现当代经典诗选 2012中国卷》《安徽文学2013年度爱情诗选》等。


凝望诗一首


◎看磨刀人

这手艺象磨刀人的脸
越来越黝黑
仿佛他们每天都离不开
触摸人间的饭香
石头一天天钝下去
苍老一天天佝偻
别人的利刀吹发可断
自己的银发却风吹白雪

尘世有无数种刀锋
从他手上走过的
无非是血刃一只鸡一头牛
那些看不到锋刃的刀
一直磨在人世间
不需要一块矮小的石头
就能蹭得雪亮
让低身的人们白发丛生


作者简介 凝望,原名王治林,男,教师。部分作品在《诗歌报》《飞天》《山东文学》发表。


刘流诗一首


◎夜微凉

夜深月碎
香烟的指尖轻轻一触
星光便在灯光里睡着了
袅娜的烟雾遮住时光的眼
万籁浑然一梦
时光境地,只剩下夜的喘息

还有什么比明亮的夜
更透明吗?
总有这么一刻的
再深、再重的牵挂
也抵不过这夜
夜,越黑;灯,越亮

总有这么一夜的
再真、再浓的思念
也融不下这黑
灯,越亮;夜,越长

夜已微凉
还有什么能温暖你


刘流,男,安徽怀远人,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大风诗刊》《长江诗歌》《河南诗人》《丹东文学》《中外文艺》《杉乡文学》《淮风诗刊》《商洛诗歌》等,计200多首(篇)。曾多次获得全国诗歌奖。


张子磊诗一首


◎秋天

神开始头疼
更多的树叶径自掉下
阳光苍白无力
神开始头疼

而我终将远去
终不敌秋意
从四野涌来
那些老朋友亲人
永远变不掉的称呼
在远处愈加苍茫

傍晚秋风起
林中雀鸟一反常态
停止在大风中诵读
它们用渐渐低下的
声音来暗合
这渐渐关闭的人间


简介:张子磊,笔名大河湾,现居蚌埠。曾参加《诗林》首届冰雪节诗会。有二百余篇作品见于报刊杂志及电媒。


罗利民诗一首


◎二胡

蛇在琴上直起了它的腰
我不用眼睛也能看见如泣如诉的
二泉。在茫茫月色里无际无边

小青在断桥上搅动千年山河
万里时间泉水的月牙在远远的胡地
留下深情一瞥

这是烟雨中一个幽深的巷子
以琴为命的瞎子用两根弦就忧伤了
整个江南

蜕下一层皮是不行的
你必须以一生为代价当一张皮紧紧地
绷在琴筒上小青说:不痛

苦难就是那两根透明的弦
阿炳把一生的光聚集在滑动的手指上
谁知道弦断了才是绝唱


罗利民,男,1962年6月生,安徽怀远人,怀远作协副主席。在《诗歌报》《青春》《诗歌月刊》《绿风》《诗神》《诗林》《诗人》等发表诗歌200余首,有作品入选过多种选集。做过民刊编辑。曾停止向外投稿十年,但未停止对汉语诗歌的关注、思考和写作。


大别山诗刊
稿件来源:约稿
特约组稿:罗利民   石林
本期责编:凡墨、西窗竹
中国绿色诗歌写作基地


公众号:dbssk2007
探索、前卫、包容性的生命姿态;
自由、开放、与时俱进的精神向度;
高贵、高尚、高雅的诗歌品质
中国绿色诗歌写作基地
大别山标志.jpg
总   编:碧宇
副总编:凡墨
微刊主编:小芹
微刊副主编:清凌竹叶、西窗竹、汤圆
论坛站长:山野浪人
论坛副站长:松山居士
论坛总版主:刘光荣
论坛副总版主:香雪婉儿
责任编辑:26桥
刊号:皖内13-009
QQ群:93752280

论坛:http://dbssk.xlkf.cn/forum.php
码.webp.jpg
淡静清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别山诗刊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6-7 04:06 , Processed in 0.290728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