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子曾经曰过:写诗评是学诗最好的老师(虽然待考证,也不必考证了哈)。于是乎,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十一月,曾经的倾城道人放马南山重回红尘,不为传说中的双十一抢购,只为论坛号令,师傅授命,贫道西窗苦读,临时研墨本月佳作推荐。虽十足用心,无奈疏于技法,偏颇错失之处,还请各路英雄海涵,师傅莫怪。闲话少叙,拽下月亮做灯照,直接开评。
西窗读诗(一):
【胭脂情,朱砂意——读胭脂小马《红颜》】
《红颜》
文/胭脂小马
倾尽一生
丝绸抛岀红色
逐一打开 月亮嫁娶的夜色
摘去一小朵秋
躺在皱纹里 数落叶
一枚 二枚 数落戒环
青瓷、细腰与命数
一匹织锦,与红色相依为命
走下去 从丝绸上走下去
九个红色影子紧紧抓住薄薄的命
以防被风吹散
绣像在黄昏铺设
等候更多的雪推进窗子
一块断崖 遇见枯枝逸出
等候天空咽下悲鸣
挽着更远更深的火焰走下去吧
给骨节松松绑吧
让黑夜落下三分出世的白
多年后
我坐在一片水上
拼接暮色 绸上描红
看,相安多年的她们各自墨色
依旧无人看破 我的心
http://dbssk.xlkf.cn/thread-46578-1-1.html
红颜,无疑是一个多情的词汇,也是一个美丽伤感的词语。在汉语体系里,红颜的意思大概有以下几种:①特指女子,尤其是年青的,美丽的女子;②特指女人美丽的容颜;③指年轻人的红润的脸色;④指少年人;⑤男性的异性知己。可见,红颜这个词语总是与女子相关,与美好相关的。女子写红颜,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愫在其中:青春易逝,容颜易老,情怀凄恻,难免几分自伤自怜的哀怨在其中。然,胭脂小马此诗却不同,细腻柔缓之余,自有一份婉约淡定在其中。我想这大约该是诗如其人吧。
胭脂小马其人,在我的印象中是个极尽温婉美好的女子,宋词中的华美、阴柔、婉约、深沉之美尽数落在她的笔下,如一匹质地精良,针法讲究的蜀绣,飞针走线间,物象灵慧生动,意境唯美悠远,令人深陷其中沉醉如梦。
红颜,就是这样一件在红色丝绸上精巧布局的织绵。一开篇,诗人运笔就决断有力,不惜倾尽一生,抽出生命底色中的柔滑色泽---明艳夺目又带着醇厚温热的红色(热血的颜色),泼洒开去,逐一打开生命中的际遇,此中开放与枯凋并存,美好与伤痛共生。这样的命途,囊括了天下女子大抵相似的一生。“月亮嫁娶的夜色”、“一小朵秋”、“皱纹”、“落叶”以及“戒环/青瓷、细腰与命数”,这一组极具代表性的意象借喻了每一个女子敏感纤细的内心图腾。纵然年华易逝,女子天生的美好在年月相累的侵蚀里,一切外在的美丽都将纷纷凋零,然而,仍有一种女子注重自我修养,内心丰润,不仅巧手夺得天工,织就人生美满的绵缎,更有一种坚定的信仰,来自于剔透而丰满的灵魂。这样一种坚持是生命锦卷上最丰美的一笔,也是女子从柔弱渐渐成长到心志紧定的艰难蜕变。因此,必定先用自身的血液取暖,然后才能走出丝绸般柔软富丽的境遇,懂得如何安放自己,如何把持经年的坎坷风雪一匹织锦。正如诗中所言:“与红色相依为命/走下去 从丝绸上走下去/九个红色影子紧紧抓住薄薄的命/以防被风吹散”。第一节里,诗人精心提炼的意象具有强大的隐喻力量,与此同时,精密的手法层层叠叠,既密纫细缝,又绵绵延拓展,极具质感。
第二节深入女子的内心,以灵魂独语的方式,将生命中的断层裂缝悄悄掩埋于无形,黄昏的绣像寄寓种种不愿割舍的情怀,“雪”、“断崖”、“枯枝”意象凸现沉重的沧桑感,然而诗人是内敛的,即使历经沧桑,也要不动声色。“等候天空咽下悲鸣/挽着更远更深的火焰走下去吧”这是怎样一种隐忍和坚韧!灵魂之火挣脱尘世的束缚和逼迫,高洁之人自有一份淡泊,不急于辩白,不屑于诉说,安守于一颗出尘之心。此节中的意象由第一节的铺陈转入雕刻,手法苍遒利落,一刀一笔渗透着切肤之痛,却十分节制。
最后一节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在时空交错里抚平沧桑,经历过生命阵痛的女子依旧是水做的骨肉,依旧情怀美好眉眼澄清,在一份淡静里,不再纠葛的往昔历历在目,此时千帆过尽,心如止水,女子淡看风云。此节意象有点睛之力,结句气韵无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胭脂小马的诗细腻精致,个人特别注意的是她在诗中意象的运用以及意象与内蕴的映射衔接,不仅意象丰满,而且精准巧妙,常有种神出鬼没之感。
2015-11-12
西窗读诗(二)
【至简至朴,善待孤独---读清凌竹叶《孤独者》】
《孤独者》 文/清凌竹叶
他披上夜的黑袍,星子落了一地 他拧紧风声,在出口处贴上封条 他走进心殿,细细端详宇宙的脸孔 辽阔升起,万物在奔跑 唯独他,躺在岩石的缝隙内 听沙子唱歌,听潮涨潮落 听树木从一个季节走进另一个季节 听叹息声渐渐熄灭
孤独,是人类的一种共有属性。纪伯伦曾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在人类活动中,除了喜怒哀乐之外,最深刻的一种共有情绪或者是精神体验,应当就是孤独了。这种感受无法具形,却有着“一旦拥有,天长地久”的魔力。人类群居生存,然而生活特别是精神本质上的生活却是一种个体行为。之于广袤的大千世界,个体的卑微和渺小可以无限放大,当你感受到这种无限大里的无限小时,也就是孤独滋生的前奏。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说过: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真正的孤独与爱和友谊或者其他任何一种感情无关,这种孤独感不是外在形体上的孤独,而是灵魂上对于浩瀚宇宙、人类历史的一种感悟,是对自身与万物、与时间空间的一种省视与交流。在这个意义上,孤独具备一种高贵的属性,它属于在精神有着极致追求人群的深度体验。 清凌竹叶这首《孤独者》将一个孤立的个体置身于无限大的时空里,冥神于动态的维度,摒弃纷芸,“披上夜的黑袍,星子落了一地,他拧紧风声,在出口处贴上封条”将光亮与声响关于心门之外,走进宁静的内心世界,宏观宇宙,辽阔无垠的宇宙万物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与纵向的时间维度上奔跑、流逝,新旧交替,这是一种广角镜的大写意。“辽阔升起,万物在奔跑”这一句里容量极大,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和生存的深层思考和认识,流逝和更替是自然法则,也唯有流逝或者生死是宇宙生命生生不息的根本。在这里诗人省略了喟叹和倾诉,而是借助辽阔之势,将焦距对准一个个体在这个生死更替的过程里的片段,镜头由远及近,由虚到实,“唯独他,躺在岩石的缝隙内”,这样的语句让之前的空茫广阔有了一个逼仄的落脚点,并将孤独落到实处。 如果说之前的辽阔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话,那么从这里开始就是一个真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诗人格外惜墨,不言其它,只截取了几个司空见惯的场景,将孤独的体验场景化。“潮涨潮落、季节变化、叹息”,这些意象揭示着变化的常态及感受孤独的经常化,然而这种感受却只属于一个人,无法分享甚至无法诉诸于人。 其实每人都有孤独感,喧嚣中的人,内心可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有人多些有人少些,但内心都渴望被安抚、理解。这种感触对诗人更为强烈,我们都能感受到孤独,但未必能感受到他人的孤独,孤独不能分享无法替代,这才是孤独的根源所在。竹叶这首诗除了表达孤独的深层意蕴外,更为可贵的是简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首诗没有我们常见的技法,也没有繁复的意象,只有短短数行,信手拈来的字句,却字字生辉,句句用心。常说短诗锻炼技法,实际上是对语言和意象、意境的精确提炼,这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理念:去繁就简,不故作高深故弄玄虚。诗歌无论采用什么技法,进行怎样的艺术加工,其本质都一定要说大众听得懂的话,写大家看得懂的文字!这正是诗歌前辈臧克家所推崇的诗歌精神,臧克家老前辈在一九八八年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希望莫把新诗写得只自己懂,真怕诗论拿在手上如读天书。”
西窗读诗(三):
【高山流水情,画龙点睛笔---读子麦《有一种缘叫相见恨晚》】
《有一种缘叫相见恨晚》
文╱子麦
一款春风催我上路,忙于梳理
内心的伤痕,无非是红尘,忍气吞声
相思打了水漂,月光囚冷
沉梦该醒。繁星点点,起程,意会汪伦
山居笔记,滴水之痕,叶脉含情
世风浮云,物欲燃纸,落魄书生
扪心自问,幸会知音,品茶
论诗,对饮,典藏春华秋实
缘来如此淡定。半生飘落,指纹。一片枫叶
烘托游子之魂。归山,弹琴,引起共鸣
2015.11.8
子麦老师的诗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首中可见一斑。起句“一款春风催我上路”别致有境,并设伏笔,“春风”温存和熙,令人舒适愉悦,在这样的气氛下,诗人无心享受美好,而是将视线对准自身,红尘俗事熙熙攘攘,更多的时候是奔波和梳理。内心的伤痕,生活的压力,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深有感触的,然而诗人再度调转笔锋,并不消沉颓废于此,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大度:“无非是红尘,忍气吞声,相思打了水漂,月光囚冷”。坎坷艰辛又如何?无非是忍气吞声;相思打了水漂又如何?无非是月光幽冷几分。子麦老师擅用短句,短句中自有一份从容,因此我暗自揣度子麦老师是一个心性淡泊处事从容的人。诗中正是如此,一切失落或者失去,既无可奈何,何如大度宽怀?好梦易醒,子麦老师却说“沉梦该醒”,一个“该”字何等清醒睿智! “人生之事,不如意十有八九”,因此,之外的一两成如意美满便格外珍贵。又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得不承认人生常有意外惊喜。子麦老师笔下也有着这样一份弥足珍贵的惊喜。月光虽冷,好梦虽醒,却无法阻止繁星点点,照“我”启程。一句“意会汪伦”,点明了这份惊喜:君子之交,知音共鸣。在此,我们回到诗题《有一种缘叫相见恨晚》上来,“缘”和“相见恨晚”极易被解读为狭义的男女之情,然而当们读到这里来,已经了然子麦老师的“缘”是一种高山流水的知己缘;“相见恨晚”不是遗憾,而是相投相惜的喜悦。这也是子麦老师诗歌的特点之一:每字每句都是精挑细选的,都是有所用意的。这一部分的气氛渐渐明快,节奏也轻快起来。 子麦老师有著系列诗作《山居笔记》,由此,我再次斗胆揣测,这份知音缘得识于《山居笔记》。如此,在诗友相会,切磋共进的同时,诗人得遇知音,这份来自于文字和灵魂相交的缘份高于世俗的功名利禄,抛弃了现实中的身份地位,是一种心神相通的情谊,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语),何其有幸!高山流水品琴音,焚琴烹茗会知音。论诗、对饮,坦诚相对,这样一份意外之缘,多么让人愉悦,有知音如此,人生之颠沛流离、飘零孤苦都可忽略不计,唯有君子相交,引为共鸣。 通篇短句,节奏上张弛有度,由开篇的沉缓至中间部分渐渐轻快至结尾的沉稳舒缓,开合有致。遣字用语极为讲究,诗中两处用典可谓点睛之笔。
西窗读诗(四):【节制之美,把风暴埋在语言下---读罗馥秀《冬天》】
《冬天》
文/罗馥秀
五年前的冬天
北风刚刚吹起
泥土就把父亲埋了起来
那时,正是播撒小麦的时节
如今,又到了播撒小麦的时节
山坡上。有些
早几日撒下的种子
都伸出了嫩绿的脑袋
而我的父亲
怎么还在泥土下面?
罗馥秀这首《冬天》有两大特点,一是语言平实,二是节制,包括语言、意象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节制。 首先说诗题,冬天,在这首诗中是一个季节变迁的时间节点,每个人都能感知得到;同时又是一个记忆痛点,这一点是诗人自已专属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众所周知的节令变化里,诗人选用了众所周知、俯拾即是的事件:“北风刚刚吹起”、“正是播撒小麦的时节”,这两个事件获得了大范围的认同。但是诗人需要的并不是这样一份对于外在事物变化的认同,而是别有用意。 “泥土就把父亲埋了起来”这样一句话,不用反复咀嚼,只读一遍便会心疼。在诗歌创作中,有许多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个人认为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节制。诗歌的节制表现在语言上是精减和取舍上,词藻和修辞非必要不用,这一点在馥秀这首诗中特别明显,几乎没有辞藻修饰,平实的词句却字字妥贴,暗含笔力。 节制表现在意象上,在于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事、物、情感关联的感知力。此诗中的意象少到不能再少,但是丝毫不影响诗中的情感升华,皆因选取的意象与所表达的情感有着紧密的关联。如果单讲北风、小麦,这样的意象并无特别之处,但在诗中却是不可或缺,所谓触景生情,景与情之间要有深刻的、不可推翻的关联。诗人在这里的关联有两点:一是时间,“那时”和“这时”,一样的情景,五年前冬天父亲下葬,五年后的今天呢?子欲养而亲不在,于是便在每年冬天的这个时候重温一遍失亲之痛。二是景,这里的景既是实景,又是关联的触发点。诗人由播撒小麦想到父亲下葬,由麦种萌芽想到父亲的音信全失。类似于痴狂的对比联想,彰显着非理性思维的独特魅力。 在常人的想象里不可能由种子发芽关联到亲人的出现,只有悲痛、苦念之时才会有这种不合常理的言语。恰恰正是这样的“胡话”,给人一种特别沉痛特别真实的感觉。这与其说是诗人的高明,不如说是情感节制下的自然泄露。这首诗中既无呼天抢地的哭喊,又无声势夺人的悲切,然而,也正是这样冷静、镇定的节制触动心弦。在这里我不想讨论在一首诗中如何节制感情(这显然是力所不逮的),只想将这一点提出来,一起感受波澜不兴的字句上蕴含的强大感情力量。有云:“诗中非不能表现理智,唯须经感情之渗透。文学中之理智是感情节制。感情是诗,感情的节制是艺术。”节制,对语言、意象和感情,同样适用。 “山坡上。有些/早几日撒下的种子/都伸出了嫩绿的脑袋/而我的父亲/怎么还在泥土下面?”这一节既与第一节“泥土就把父亲埋了起来”互相呼应,同时“泥土把父亲埋了起来”在表达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或者说是一种无意识的情感流露。之所以这么说,我们可以做个文字游戏,用另一个句式表达同样的意思:“父亲埋进了泥土”或者其他的句子,比较一番,我们可以发现诗中用泥土作主语,父亲作宾语的妙处:主宾语之间的被动选择关系,包含着诗人无法割舍的情感认知。还有最后一句非理性的问诘,在播下种子发芽的类比下问出,也有着丰富的延伸,同样是生命,种子在地下能萌发勃勃生机,而逝去的亲人长眠地下,再也不会有任何音信,甚至留在世上的信息也会渐渐模糊、丢失。因此,个人觉得结尾上不仅是诗人思亲之痛的引发,更是对自然对生命的真切感触所在。
西窗读诗(五):【陌生的黄昏,趣旨共济的审美价值---读浮云老师《黄昏,我坐在秋日的河岸》】
《黄昏,我坐在秋日的河岸》 文/浮云
黄昏,在她喜欢的事物上镀金
镀在生活的表面
我坐在岸边
拿影子垂钓水中的鱼儿
云来看我时,我看见秋天咳了一下
太阳,那颗熟透的果子
就掉下来了
一定又有什么在慢慢上升
譬如田野的轻雾 譬如农舍的炊烟
譬如幸福,我听到它在傍晚拔节的声音
日暮黄昏,是古往今来诗词文体中出现较多的一个题材,在印象中,黄昏在诗人笔下多为哀怨、忧思的形象。像脍炙人口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又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以沉郁为主调的名篇佳句不胜枚举。这也难怪,黄昏时分,昼夜交替之际,也正是百鸟归巢,万物归宁的时段,夕阳、落日预示着碌碌的一天即将结束,这个时候善感的人容易低落,也是旅人思归、思远难抒、感叹人生苦短韶光不再的时候,愁怀忧思自然是在所难免。 浮云老师这首诗也是以黄昏入题,但是一开篇就给人全新的感受:“黄昏,在她喜欢的事物上镀金/镀在生活的表面”,一个新奇陌生的设喻,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给人以无穷的遐思。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也就是说一首诗能够引人注目,它所存在的艺术就是需要语言组合的新颖性、语感的陌生化、视野角度的不寻常。诗中将夕阳比拟成生活表面的镀金,黄昏具有全新的审美取向,如一个慷慨的智者,毫不吝啬于施舍,万物镀上这层温暖的光泽,生活也因此镀上一层闲适、暖心的成色。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徐志摩先生的“最是那不胜娇羞的温柔”,彼处之喻莲花与此处之喻黄昏,有同工之妙:赋予常见事物以新鲜的内涵,在艺术形象上贴切生动,同时包含着诗人深层次的情感在内,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抒情气氛和气场。 顺承着这样的气氛,诗人在第二节里进行了充分的扩展:“坐在岸边,拿影子垂钓水中的鱼儿”,秋水长天,诗人陷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长久驻立在岸边,或沉思或遐想抑或只是在倾听大自然的的心语,更或者是一份忧思愁绪,总之诗人并不沉溺于此,而是将视线投向更高远的地方:“云来看我时,我看见秋天咳了一下”,这一句与前一句中的“拿影子垂钓水中的鱼儿”,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表达。 首先,“拿影子垂钓”跳出固有的经验秩序,以独特的体察角度来刻画诗人长久驻立、禅定于岸边的情形,在表达效果上既有情景的生动再现,又有着过目不忘的意趣,同时在内涵和隐射的情感上有着更丰富的延伸。再如“云来看我时,我看见秋天咳了一下”,这一句大致情景就是我们常见的起风时树枝摇晃的情景,然而诗人的笔有点化之力,在表达上推陈出新,以这种不合常理的语境,一方面赋予常见的情境以新颖的动感美,另一方面蕴含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这一节里,以静写动,动静之间相映成趣。 太阳落山,镀金的光泽渐渐消隐。作者在第二节的最后一句里用了一个“掉”字,这个字隐含了诗人微妙的情感波动,不过这种波动转瞬即逝。依旧是在岸边,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视野,呈现了生活中最真实的部分:“田野的轻雾”、“农舍的炊烟”,这些正在傍晚时分渐渐上升的烟火气息,象征着生活中可以感知和把握的幸福,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强烈,以致于诗人都能听见它们拔节的声音。至此,之前的情感铺垫,包括诗人的沉思、短暂的波动都归拢于这一份真实可信的幸福里,给诗歌给生活一个完美的收官。 浮云老师这首诗手法十分老到,有着天成的气韵,个人认为是以黄昏为主题的诗歌翘楚。除了诗中精妙的设喻和字句的推敲外,在整体构思和布局上也是匠心独具,动静成趣、虚实结合。第一节以鲜活的设喻紧紧攥住读者的兴趣,第二节运用朦胧诗的手法,将诗意立体化,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第三节回归到简洁的写实上,并通过意象赋予明确的象征意义,提升主旨,转承自然衔接紧密,开合有度。
(西窗读诗六):【一段流水,象征本体与情感相互映衬的典范---读中华民工老师《记住一段流水》】
《记住一段流水》
文/中华民工
离故乡有多远?记住此间流水的凌乱
梦游者出逃的决心,被风中摇摆的蒲草左右
记住蒲草的坚韧,它必须忘记路过的阳光
和日出前突袭的风暴
这段流水紧挨着,一条冲不垮的土路
烟尘里被某些人用旧的月光,也像流水一样
一路不紧不慢地,蜿蜒着逼出体内的杂质
逼出一双泥沙塞满的布鞋
心中有故乡的人,只需记住一段流水
记住时光里越来越远的村庄,在丰茂的蒲草间
时隐时现
《记住一段流水》应该是个同题,浮光掠影地读过的几首各有所长,中华民工老师这首以乡情为主题的“流水”有种过目不忘的“眼缘”。 “离故乡有多远?”诗歌以一个设问句起笔,在强烈的突兀感中引起读者思索,他乡与故乡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笔墨引流情感:“记住此间流水的凌乱/梦游者出逃的决心,被风中摇摆的蒲草左右”,此间流水的凌乱,是一个虚实兼济的意象,它可能是具体存在的某一条河流,也可能是象征着一段流逝的光阴,一种跋涉在异乡与故乡差距里的游子心境。远走他乡的人,其实是一类两头落空的人群,他乡再好总也不能消融那种真实存在的排异感;而故乡,无论如何怀念如何接近,也都无法真正安放精神的归宿感。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即便是这样的尴尬,思乡之情依旧无法消减甚至与日俱增。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结,剪不断,理还乱。于是“梦游者出逃的决心,被风中摇摆的蒲草左右”,蒲草,一种水生植物,一长就是一大片。从象征角度来说,在这里蒲草象征乡愁,背井离乡的日子,这一份怀念,一份乡愁是既是暖又是疼。同时它是坚韧的,并且高于现实际遇里的悲欢(路过的阳光和突袭的风暴)。 接下来,诗人将故乡具象化:河流、紧挨着河流的土路---“一条冲不垮的土路”,这条路不仅冲不垮,而且一直夯实在诗人心中,是连接异乡与故乡的纽带。“旧月光”也像流水一样,是变化的,“一路蜿蜒着逼出体内的杂质,逼出一双泥沙塞满的布鞋”,旧月光,是在烟尘里被某些人用旧的,如此,这个旧是用上引号的,在诗人心里,故乡的月光依旧是新的。同时,月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乡村纯朴的品质,也正是这样的品质,让远在天涯的游子保留了故乡最地道的基因---不忘乎所以,不忘本!在这一节里,诗中用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物象:土路、烟尘、月光、布鞋,它们不仅具象了乡村的形象,同时也具备深层的象征意义,将思乡这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 最后一节点题,并且再次回到起头的设问句里:“离故乡有多远?”,诗人回答:心中有故乡的人,只需记住一段流水。一段流水,便是故乡的距离,它包含了现实的跨度和光阴的跨度,填充其间的记忆与乡愁,都是无法抵达无法割舍的情愫。同样作为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个人特别能体会那种“生活在别处”的轮空感,就算这样,故乡却一直在我们心中,月光不褪色,土路永坚实! 在修辞学上,象征是一种通用的修辞手法。它是指 借助于某一 具体事物的 外在特征, 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 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这首诗中,象征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贴切而深入,每一个物象在实指的同时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延伸意义,在营造意境和映衬感情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样的效果得益于长期积累和打磨的精准提炼,是学习象征手法的典范。
2015-11-20
西窗读诗(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冷静与辩证的中年情怀---读北方雪狐《短诗三首》】
短诗三首 文/北方雪狐
《暗夜》
落日卸下袈裟,更多的人回到黑暗
秋沙鸭也不例外,它要借助萤火虫的
微光,来辨识河流和山岗的方位
怀柔之人,在内心设下祭坛
他低头焚香,抬头望见了闪耀的星辰
而那命运的去路,一切皆在可知和未卜间摇摆
风,吹拂着万物。天地戚戚。
一个人愈加平庸的中年无处可诉。
也罢,也罢。听寒鸦吐出夤色偈语
尖顶的教堂就要刺破窗纸般沉沦的苍穹,
连带着梦中人那浮浅的睡眠
《初冬的早晨》
这是沿河长堤上弥散着雾霭的早晨
视野之内,一个黑点由小渐大
不断向我靠拢。越来越近了,那是个
颀长的黑风衣的影子,有和我相似的衣着
及模糊的面容。仿佛有那么一瞬,我们相错而过
一切看起来,都如此匆忙有序
像生活的宴席上两盏觥筹的酒水
在这个尘霾乍起的初冬,“砰”地一声
我们渴饮掉彼此,又消解了彼此
之后消失在各自的前程里
《记住一段流水》
忽略乍冷的风,及风里迁徙的蚂蚁
忽略晚秋的细雨,及雨中寡守枝头的叶子
忽略一个人的孤独,及孤独的祷词中隐忍的火焰
钙化的日子,终于淌成孱弱的水
听淙淙的琴丝,嗅婉转的香气,抒散淡的情怀
一棵棵葱碧的水草点缀,一朵朵鲜花颐养的流连
岁月汲取美好,年华润泽而去,光阴积淀馨香的繁复
在生命的出发地,扎根,分蘖,吐蕊,芬芳
清溪一脉,曳荡于心田,经年穿越的水
淬就流年的光影,恨,粉成了腐木,爱,深成了蛊毒
铭记一段流水,是朝霞缠绵着朝霞,是夕阳缱绻着夕阳
中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人生中该经历的事情到此时基本上都已经历了,事业、情感以及个人脾性基本定型。褪去年少时的轻狂和肤浅,多了一份沉静和内敛,世事悲欢,或亲历或旁观总能悉知一二。这个时候的心境,已至不惑,看淡了名利纷争,谙知自然法则,在平缓的生活里享受平静、平淡,内观于心。以一个中年人的视角来读北方雪狐老师这一组短诗,从《暗夜》至《初冬的早晨》以及《记住一段流水》,字里行间的冷静与辩证,处处体现着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冷静而睿智的中年情怀。 首先从《暗夜》开始,这首诗以落日为切入点,将落日比作袈裟是一个精妙的比喻,“佛光普照”、“普渡众生”是我第一时间的联想,诚然,落日的光辉可以庇佑我们内心的阴冷,然而黑夜终归要来临,在暗黑里,就连沙秋鸭都需要光亮,一抹微弱的萤光是万物内心的火把,照亮黑夜不致迷失。接下来,诗人写道:“怀柔之人,在内心设下祭坛/他低头焚香,抬头望见了闪耀的星辰”这里的焚香、星辰,依旧在写暗夜里的处境和寻找,光亮是一种象征,也是个人内省的隐喻,在交出自我批判和肯定后,这种内省是虔诚的!然而这样的虔诚并不能改变命运,“可知的”和“未卜的”分别是什么,一个人人到中年后隐隐的不安与惆怅,在一句“风,吹拂着万物。天地戚戚。”里不经意营造了一个孤独彷徨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一个人愈加平庸的中年无处可诉”,具有一种由辽阔到狭小的反差感,在这种反差之下,所引起的共鸣尤为深刻,并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接着,在这种无处可诉的万籁俱寂中,突兀地跳出“听寒鸦吐出夤色偈语”,这一声偈语是什么,意在言外,有着无限的可指性。然而这个声响前的“也罢,也罢”包含了无奈和放下,因此这一声夤色偈语有着令人惊心的感觉。“尖顶的教堂”与第一句“落日的袈裟”遥相呼应,既是一种慈悲心怀,又是一份通透明澈,因为不论是神还是佛都无法真正超渡世人,神佛的慈悲可以点亮内心的信念挺过灵魂的黯淡时辰,然而一个人要想真正超脱,却是必须要走过孤单的暗夜。在这首诗里诗人敛藏了情感波动,以冷静的笔触来化解起伏的涛声,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暗夜》是内敛的话,那么《初冬的早晨》则是辩证,这首诗以一个雾霾弥漫的早晨,一次偶然的相遇和相错而过为出发点,在这一次偶然中论证必然,并以诗人感性的笔触联想到生活中的各种因缘际会。看这一节“一切看起来,都如此匆忙有序/像生活的宴席上两盏觥筹的酒水/在这个尘霾乍起的初冬,‘砰’地一声/我们渴饮掉彼此,又消解了彼此/之后消失在各自的前程里” ,诗人由点到面,由一次擦身而过到无数次不经意的擦身而过,从感性的描述上升到理性的分析角度,这样的偶遇对生活、对世界不造成任何影响,如鸿爪雪泥,然而对于当事人而言,却包含着太多的意义和延伸。这样的经历,与其说是一次偶遇,不如说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人际关系如此,自然法则亦如此。 《记住一段流水》以三个排比句式起笔,在层层递进的意象和情感力度里凸现飘零孤独感。第二节,紧承着的情感走向,在忽略掉之前的种种低落之后,钙化的日子才开始有了声色,这一节集中书写美好与恬静,是一种回顾和梳理。第三节将意象集中到主题挖掘上,以水为喻体,象征了人生途中种种自我修炼和磨砺。“铭记一段流水,是朝霞缠绵着朝霞,是夕阳缱绻着夕阳”这样隽永的结尾,不仅揭示了人生真谛,更留有无限遐思和余韵,张力十足。
2015-11-22
西窗读诗(八)【含蓄,画面与意境的婉约之美---读于海棠组诗《更阑》之《更阑》、《风语》】
《更阑》组诗
文/于海棠
门是虚掩的,铜绿的
门环有些怀旧
月亮认识旧人
它把最美的一瞥
放进情人的眼睛
而它,总是充满忧伤
我,要在春天为你盛装
春天不用解释
当你打开春色
就会打开春色里
未央的城池和爱
《风语》
西风越来越近
消瘦的锁骨和箴言
初始的怀抱
还有香精一样的流连忘返
美妙的召唤
若伸进梦里
我想与你在梦里相遇
如果你来,我就会像风一样
走出自己的身体
毫不犹豫
为你破蕊盛开
《在旅途》
不说远山落日
不说芦花为谁白头
这一段旅途
我为你铺满
金子和雪
是的,这无数次
燃烧的金子和雪
未艾儿
我是你琥珀汁液甜蜜的浓缩
是你百万玫瑰铺就的香艳
我们是彼此的
身不由己和重托
《归兮》
酒酿,果汁,九月的初雪和甜蜜
飞在轻柔最高处的关于你
关于野蛮和磁性
风,吹过十月
松软的果香和疲惫
血液脉动着,我爱冬栏的梨花白
更爱暮晚的咖啡,你的颜色
灯光下,跳跃的麋鹿打开一段
渐近的时光。
《起始》
既然彼此爱过天堂,
你小小城府,麝香的耳垂和繁华
九月没有忧伤,珍珠,蓝莓和月光
这些古老的音符,
像初始的春天铺满芳香
当鸟鸣
打开一片湖水的蓝
我左手开出玫瑰
右手接过你的酒酿
让我们一起沉醉!
2015-11-15
意境,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海棠的这一组诗语言精致含蓄,在意境的营造上力求完美,表达新颖。 《更阑》,古色古香的词,仅仅这一个词就已经铺垫了古典唯美的意境。组诗以一个特写镜头入画:“门是虚掩的,铜绿的/门环有些怀旧”,虚掩的门,铜绿的门环营造古旧、冷寂的气氛,这样的氛围是忧伤的,然而诗人却是这样说的“它(月光)把最美的一瞥/放进情人的眼睛/而它,总是充满忧伤”,由心及物,拟化月光,含蓄与委婉尽在其中,这是这组诗歌的特色,也是可贵之处!写诗怕言尽意不尽,也怕言尽意尽,这两者一为笔力不济辞不达意,一为穷辞尽意,极尽直白,也是语句锤炼不够之故。再有就是跳跃性,跳跃性好比一首诗的伸缩强度,适度的留白和含蓄可以增加诗歌的美感和吸引力。如此诗,诗人在渲染忧伤之后, 笔锋顿转,转而描绘春天和春色,在细密的笔法里,托出主题,将虚写的忧伤落到实处。虚掩的门是等待的姿态,我要为你盛装而出的爱也是等待,一首《更阑》写尽婉转的心事,爱恋的美好与等待的忧伤唯美动人。 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西风越来越近/消瘦的锁骨和箴言/初始的怀抱/还有香精一样的流连忘返/美妙的召唤”,锁骨、箴言、怀抱、香精、召唤,这些几乎不相及的意象,在诗意的贯通下,构筑一幅美妙的画卷,在这一节中,诗人没有使用一个动词,而将一种美妙、精致的情愫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省略了主语和动词的写法,增强了诗意的跳跃性,物象之间的微妙联系营造了独特的抒情氛围,使得诗歌具有无限大的弹性。 这一节一读再读,爱不释手,一种妙不可言的诗意、意境在缓缓的笔调下流淌。这是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 因个人水平有限,兼之时间仓促,本月佳作推荐共完成八篇,算是勉强收工了。不周之处不足之处不尽之处,敬请谅解!贫道闲散懒了,素以个人喜好论英雄,深知不妥,然,积习难改,也懒得改之,为此,对诸多遗漏之异彩佳作,致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