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鹤 于 2015-11-1 11:08 编辑
《不忍描摹的乡村空巢》沧海一鹤 ——读澄清的诗歌《返乡图》
在当下诗歌写作中,以描写乡愁、乡音或乡情为题材的作品为数不少,但是,真正能够口碑相传的好作品,却不多见。一些同质化、类型化和贫庸化的写作,充斥着网刊和纸媒,给读者带来深度的视觉疲劳和慢性自杀般的阅读失望!近日,笔者借助大别山护山人公智兄的慧眼,有幸拜读青年诗人澄清的诗歌《返乡图》,令我耳目一新,一种阅读的快感,油然而生!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抓住我的注意力,是因为作品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意向突兀,诗人善于把握诗歌语言特性,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创造性的发掘具有个性特色的语言矿藏。我们知道,在一切向钱看的当下社会,有多少人远走他乡,一浪高过一浪的投入淘金的洪流?有多少孩子远离亲情,幼小的心灵与岁月一起荒芜?有多少老人依偎着缄默的村庄,等待儿女们遥迢的音信?灰头土脸的村庄厮守在祖祖辈辈不曾离弃的黄天厚土,在面黄肌瘦的皱纹里,久久地巴望遥不可及的梦想!置身这样的情境,令返乡的诗人,无法漠视心灵发现,他禁不住感叹:“这注定是一张令人心痛的画卷/不敢工笔。那些细致的爱/如今不忍直视”。诗人把久违的故乡想象成一幅心痛的画卷,比喻之贴切,寓意之凄美,凝重的语言洋溢出作者内心的压抑和痛楚。作者为什么不敢用工笔描摹?因为,工笔太细腻,太逼真,太形象,它会触动心中那根潮湿的弦,一不留神就会把“那些细致的爱”泼洒在画布上,给心灵带来不安和质问,更不忍心看到她的窘境! 随着画卷的展开,诗人发觉,“天空和河流,注定是大写意的留白/村庄却空着。/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这得慢慢寻思,追忆。她曾经的贫穷/丰腴和鲜为人知的苦痛”。也许,作者很久不曾返乡,不曾回到故乡的怀抱,他想象中的村庄一定会充满诗意和喧闹,他终于可以和久别的妻儿老小欢聚一堂,可以同父老乡亲们奢谈人情冷暖,可以将生活的压力斟满杯盏,与亲朋好友一醉方休!可是,近乡情更怯,风静林欲摧。诗人没有想到,他意念的村庄居然空着,居然如此萧索和清冷。他内心的向往和眼前的画面形成如此悬殊的落差,让他不得不寻思和追忆,这样的的患得患失,是意料之外,更是意料之中的曲笔。因为,诗人永远不会忘记故乡母亲,昨天的贫穷烙下的余悸,不会忘记今天的繁荣笼罩的虚华,更不会忘记那些沉寂在岁月深处的悲悯和大爱所产生的碰撞,她激起归来的游子挥洒不羁的翰墨丹青,拷贝灵魂的山水田园! 所以,诗人意识到自己的构图不允许太多的留白,他的“题款上要写下绵绵的爱/包括彼此的分离,一点点的隔阂/和固执——”。因为,他觉得对故乡母亲亏欠的太多,此时此刻,他要把心中的爱,久违的别离,因不理解而产生的隔阂以及曾经的固执己见,统统写在画卷的空白处,以此弥补心中的缺憾,与此同时,“还要告慰先行而去的亲人,这都是事出有因/最后的落款,我不想提到自己/你并不是属于我一个人”。诗人的心思何其缜密,他凝望眼前的情景,让幽居九泉的亲人感知,那些困惑与草率,聚散和皈依,都是画面里不可或缺的浓浓淡相宜,以及谋篇布局里的点睛之笔。但是,当整幅作品接近尾声,需要落款题跋,留下压轴墨宝的时候,诗人陷入了矛盾,因为故乡母亲毕竟是大家的,他不能独享这份恩宠,他想邀约更多的人一起拥抱故乡的舔犊之情,成为她摇篮里的天之骄子。 由此,诗人大声疾呼:“在你宽厚暖暖的胸怀里,我的悲伤/像一株狗尾巴草/更如压角的闲章,尴尬地镶嵌在城乡结合的缝隙之处”!试问,作者悲从何来?他的悲伤为什么如此廉价?难道一枚压角的闲章就那么微不足道?什么原因让它如此尴尬地冷落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里无人问津?这些凝重的诗行暗喻了诗人怎样的际遇和忧虑?它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它的一笔一划,一草一木,一侧锋,一悬念,把一幅不忍描摹的乡村空巢定格在读者的想象中,一咏三叹,呼之欲出! 搁笔之前,笔者总想在这幅返乡图的留白处,赘述一下,这首诗的结尾略显沉郁和低调,如果着色再温润一点,洒脱一点,她的气场将更加静美!
附《返乡图》 澄清
这注定是一张令人心痛的画卷 不敢工笔。那些细致的爱 如今不忍直视
天空和河流,注定是大写意的留白 村庄却空着。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这得慢慢寻思,追忆。她曾经的贫穷 丰腴。和鲜为人知的苦痛
题款上要写下绵绵的爱 包括彼此的分离,一点点的隔阂 和固执——
还要告慰先行而去的亲人,这都是事出有因 最后的落款,我不想提到自己 你并不是属于我一个人
在你宽厚暖暖的胸怀里,我的悲伤 像一株狗尾巴草 更如压角的闲章,尴尬地镶嵌在城乡结合的缝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