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书香满屋 于 2015-10-28 10:02 编辑
解读诗人刘年 文/书香
知道刘年,是从认识他的朋友开始的。从最初的通过诗人那子溪的介绍,到通过度姐找到刘年的博客,到加他的微信公众号,到买他的诗集,时间已经过去好几年。
让我惊艳的是,世上居然有一个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我都爱看,都喜欢。而且不仅是喜欢,还激发出我作为读者难以抑制的创作诗歌的欲望。这也许正是我长久以来一直在期待着的事情,所以,很欣喜,并沉迷其中。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魔力,但是喜欢这种魔力。这魔力使我变成了一个头脑24小时工作的人,诗歌好像随时可以从脑子里流出来,让我不忍丢弃这份上天的赐予。而且通过努力,我写得不怎么样的诗歌,也慢慢有了长进,居然获得了不少鼓励和肯定,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成果。于是越发的爱上了写诗歌。短短几年时间,我都不知道写了多少。反正每天写个几首,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时候种菜浇花的同时,就写了十几首。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慢慢的,变得不再如过去那般,把自己写的东西随意丢掉了,甚至开始当宝一样时常拿来赏玩。这给了中年的我一份别的事情难以替代的满足感。我以前从来都不买诗集,也从来都不订诗歌刊物。但是从他之后,我不仅买诗歌集子,还深怀欢喜;还订了《诗刊》,并爱上了这个刊物。尤其是刘年编的部分,更是认真研读。这让我对刘年的诗歌更是要刮目相看了。我时常想的一个问题是,他是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这样深刻的影响到他的读者呢?
于是我去了永顺。如果说我去凤凰,是因为沈从文。那么我去永顺的确很有一部分动力是因为刘年。虽然没有见到刘年本人,但是我是抱着去看这一方山水的心情去的。我想搞明白的是,到底是一方什么样的山水,可以养出这么有灵气的诗人来。我跟朋友说,要是没有刘年,我们不会认识,也许这辈子都不会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如此有魅力的永顺。 2015年的国庆节,我在永顺一呆就是一个星期。在这里吃野味,爬高山,钻山洞,见异人,耕作,谈天说地,到最后,都有点乐不思蜀了。
初步的感受是,永顺人很聪明,有着典型的湘西人的个性。这里的文化氛围比我的家乡湘西南又不同且更浓厚。这里出才子,一点都不奇怪。这里的山水曾经迷上过鬼谷先生,由此可见不一般。
爬过了羊峰山五连洞,感觉这里不出诗人都没道理。去过了永顺,我信服了一点:刘年做为永顺人,成为一个诗人,根的确是在这里。
永顺人很淳朴,淳朴里带着点不受约束的随意和野性。他们讲的话我并听不蛮懂,但他们的卷舌音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们很勤快,做事的当口,卷舌音的交流就完成了。这让我想起刘年的行走,走着走着,诗歌便写成了。
在永顺的日子里,我可以感受到,刘年创作诗歌的方式的确有永顺味道。他就像这片厚土之上长出来的灵芝,有这一方土地的芳香,味道很纯正,一点不掺假。他的诗歌,也有这味道。就算他采集了很多异地的灵气,也掩不住他的永顺味道。就好比我笑一位写小说的朋友,就算他吃了我的很浓的湘潭龙牌酱油,也掩不住他写小说的味道。这样的味道,要细细品才品得到。
什么是好诗歌,标准很多。但是在我看来,能够让我读了还想再读的诗歌,才算。
刘年的诗歌里,我读得最多的是他的《湘西船歌》。我都不记得读过多少遍了。常读常新的感觉。这一首让我信服:文字不需要音乐也可以读出乐感。“兴亡事,恨与痴,轻轻一曲渔歌子/落花盟,流水约,烟蓑雨笠归去也”,这样的诗句,精致,有古典味道,突破了古典的限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不至于有古典诗词的晦涩难懂。读来一摇一晃,在他的歌声之中荡漾,韵味十足。“艳阳天,艳阳落,芦花如雪枫如火,我歌我来和/艳阳天,艳阳落,想你如雪也如火,我船不渡我”,短短几行字,读来让人落泪。“一顶破斗笠,遮住白头发/我自无名也无号,不是姜子牙 /竹篾小篷船,泊在青石湾/不等文王三千兵,只等桃花汛。”这一句,以很少的文字,实现了“超脱”于人世的感觉。“我来摇橹,我来收卡,我来做饭,我来煮鱼,你来看书”,深情款款,溢于言表,正是湘西暖男味道。“我是世间摆渡人,渡过白鹭渡白云/渡过此岸是彼岸,渡过芦花是边城/我是世间摆渡人,渡过风雨渡人生/唐寨少年过渡去,回来已是白头人”,这一段让我看到比唐诗还美的现代诗歌的新形式。这里面就有独具匠心的创新。“短信一:钓得三条青鲢,一条灰拖,速来枫香湾/短信二:带二两生姜,一斤包谷烧”,以极度简洁的方式写出了既现代又古典的表达友谊的方式。“收了钓,撑向云烟去/留下一块绿玻璃,留下一场深秋雨,不留我痕迹”,这一句,有前人的情怀,又不落窠臼。让人不禁感叹:人生若得如此潇洒,夫复何求!这一首,有羊峰山的仙气。
他的好诗歌太多,无法一一叙说。另一首《妻子》,我也很喜欢。和上一首做个对比,可以比较全面了解诗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她用抹布,擦出了燃气灶和瓷砖的光芒/又用抹布,擦去了窗外的雾霾”,几句话,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丈夫欣赏的目光。这个贤惠的女人,值得作者曾经用命去追求。“一宿的废话,仿佛故乡的雨和蛙鸣/第二天,槐花青白,落满京城”,虚写景,实写情,两句话,道出了婚姻的实质和美好。“黄昏,我不再加班,按时敲门/脱鞋,返身,把伞拿进屋里,把苦行僧关在门外”,最后两句,完成从诗人到丈夫的角色转换,诗人落地,回归现实和责任,重新坠入凡尘。
在刘年的很多诗歌里,多次提到父亲母亲姐姐妻子儿子,这一方面证明了他是个有责任心的平常人,但同时也表达了他作为诗人在世事面前太多难以两全的无奈。
我常常要为刘年诗歌里体现出来的和我灵魂深处的一致感到惊叹。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他自身才能的展现。他的诗歌不仅是他的经历,是他的心路历程,是他努力拼搏认真生活执着追求的痕迹,甚至可以说就是他本人的自传。他的追求诗歌之路的艰辛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艰辛,他的成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需要。
从刘年开始,我似乎可以感受到一个现代诗歌辉煌时期的到来。
刘年:中国“最具骑士精神”的当代诗人,北京《诗刊》杂志社编辑,诗人余秀华的伯乐,出版有诗集《远》和《为何生命苍凉如水》,获华文青年诗人奖、人民文学年度诗歌奖、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