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诗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1|回复: 0
收起左侧

现代诗写作技巧之三

[复制链接]

410

主题

5220

回帖

16

精华

贵宾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3-6-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转载之四)
    主讲:庭前花开

  今天主要讲关于诗歌的意境

  一、意境。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可以说意境其实是一种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的东西。是用我们的感知来体会的。
  意境的结构特征,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可以理解为外延。也就是透过意象之外,我们感知到的一种境界。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二、意境的本质特征。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
  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
  (1)表真挚之情。我们写诗首先是有感而发的,这个就是最初的情感来源。
  (2)状飞动之趣。这个是对事物的感知与观察得来的,然后加以的提炼。
  (3)传万物之灵。可以是对感知的一种融合。
  这里我们要说一下:“意境”和“意象”不是一个概念,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但是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
  “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三、“意境”的哲理性意蕴。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它是一种综合的感知。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
  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有什么特点?或者说,它给人的美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感?
  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概括为:“形而上的慰藉”。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它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所以我们通常说:意为先。
  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
  它要求作者,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这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努力塑造“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想象是诗不可缺乏的技巧,它能给人丰富的思维空间,那么也就增加了品味的浓度。
  意象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对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下面我们具体用一首诗来领略诗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最能代表徐志摩诗歌风格的诗,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我想之所以能这样,它的意境美功不可没。《再别康桥》共七节,第一节,总写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轻轻的我走了,这里我们可以触摸到那份缱绻的留念之感,甚至可以看到作者的一步三回头。
  诗人在康桥留学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又要和她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诗作开篇用“轻轻的”起首,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怀是透着洒脱之感的。
  第二、三、四节,直接描写康桥的迷人景色。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呈现了丰满的物象,融合作者的留恋之感,那么就是非常清晰的意象描摹,河畔、金柳、夕阳,这些美的意象,深深吸引我们的眼球。首先让我们的感知沉醉其中。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继而,有着如此美景的铺陈,我们也有了一种要和景色相容的欲望。这时,作者的情感很自然的推进一层: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沉醉之感,淋漓而出。同时也表达出深深的留念之情。
  如此之境,谁愿意离开?那么,作者的感伤与无形的浸染在其中,可说是打下了一个伏笔。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如梦如幻之感,使情感飘逸灵动。也是一种陶醉的“形”的抓拍。
  第五节,抒情进入高潮。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也许是诗人回国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因此,诗人现在重返康桥,他要重新寻梦,他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空中“放歌”。
  这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沸点……
  然而,梦毕竟是梦,现实毕竟没有斑斓的星辉。
  第六节,诗人的情绪陡然逆转。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笙箫也“悄悄”了,夏虫也“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们的情绪也随着作者的情感开始心生惆怅。
  最后,第七节,在一片沉寂的静夜,诗人只得怀着眷恋的感喟,“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的”离别。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里情感的传递是通过精妙的语言来做到的。悄悄的,很是传神与生动。我们可以静心的感知作者当时的那种心境。
  这首诗,诗人以无限眷恋的情感,描绘了“康桥”的美丽与轻幽,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感伤的情怀。
  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
  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
  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
  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
  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从全诗看,诗人写惜别,却未着一个惜别之词,而是将自己全部的眷恋、感伤融入到诗中所描绘的康桥景象之中。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彩虹的倒影……无一不融注着诗人无限的柔情。
  而诗人那甘愿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愿望,更是将自己无法抑制的留恋之情借景倾吐得淋漓尽致。
  第六节开始,诗人笔下的整个康桥都沉寂了下来。那沉寂的景象中,交织着诗人无限的依恋、无奈与惆怅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有着诗人的柔和、飘逸与缠绵。诗人的感情已经完全与康桥融为了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带来的意境美,无疑是令人陶醉的。至此,我们在不经意里就会想起那些优美的诗句,迷恋那些如画的景致。堪称完美意境的典范。
  今天课就讲到这里了。大家可以在回味里来感受诗歌意境的美。
  
本名陈泽,安徽舒城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别山诗刊编辑。新浪博客(点击链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别山诗刊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4-28 12:26 , Processed in 0.07433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