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5994
- 威望
- 2
- 金钱
- 9337
- 贡献
- 247
- 性别
- 男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13-6-10
- 最后登录
- 2024-5-27
- 在线时间
- 2790 小时
站长
|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3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芜尽处是春山,兼评平芜尽处的《许诺给我的王国》
一不留神,高山又盯上了一位大虾的诗作,他在这里的笔名叫平芜尽处,应该是意取“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吧,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境界,春山外的那个行人,会被人惦记,同时,也会被人遗忘,能够做一个这样的行人,当是何其幸运。,平芜尽处的诗歌我大多数都仔细阅读,并认真学习的,我把读他的诗当成了一种享受,而他每次都不会让我失望,都会让我享受到一份文化的大餐。对于春山外的那个行人,我就是那个经常惦记他的人,因为他的诗歌每一首都非常有灵气,每一首都用非凡的想象力营造出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有了这空间,也就有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了。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概莫如是。
平芜尽处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隐士了,有着横溢的才华却一点也不张扬,只是静静的写作,静静的发帖,静静地与会员交流。平芜尽处还有一个笔名叫弓车,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只是觉得这笔名很有特色,于是猜测弓车者,应是取张军各一半组合而成吧。今天为了写这个周评,经多种渠道打听方才证实了这一猜测,于是很快便撩开了这位隐士,这位神秘大虾的神秘面纱。所谓平芜尽处者,弓车也,所谓弓车者,张军也,张军何许人也,山东东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协副会长,《鲁西诗人》执行副主编,国家一级作家,现在聊城市文联任创作员。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诗歌集《走出伊甸》、《走过田野》、《采薇与抽刀》、《风之后,雨之后》,中短篇小说集《天籁》。多次获奖,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山东三十年诗选》、《华夏散文选萃》等。最新诗集《平芜尽处》是他出版的第五部诗集。由此看来,大别山诗刊论坛真是藏龙卧虎哦。
刚刚读到平芜尽处诗集《平芜尽处》的自序,序的标题是《退》,读后颇为受益,觉得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一位作家和诗人,更能让我们借鉴一些诗歌写作的经验,其中有一段关于诗歌写作的文字是这么写的:“退,退出多余的文、多余的字,退出繁复的意象。退,退出华美的修饰,退出驳杂的句式,退出镶金嵌银的装祯;所谓"宁拙勿巧,宁丑勿媚"是也。退,退出语文教学式的循规蹈矩,退出法帖,退出表面的范式。退,退出外在的格律,退到内在的韵律感中,退出均衡的韵脚,退到如云似风的语感里;所谓"在骨不在格"是也。退,退出形式逻辑的窠臼,退出理念、概念的表述。进而,退回到唐诗、宋词,甚而退回到汩罗江畔,退回到诗经的源头。甚至退出文字,退出句子, 剩下的位置,给"意",给"魂",给"神"。”在此,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诗歌写作的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向往,这既是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作为诗歌爱好者共同努力的方向,要达到这种境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作者仅仅只是把这当成是一种小乘,而作者追求的大乘之境自然便是前面提到的“平芜尽处”四个字的含义了: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之外没有伊甸园,也没有象牙塔,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向前看,我退出的地方,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那翠绿、碧绿、墨绿的植被上,原来都是诗句。向后看,发现,越退,后面的空间越大,越宽,越阔,越广,越漫无际涯。”从平芜尽处陆续出版的诗集和文集的书名就可以看出,作者一直都在退,“《走出伊甸》,《走过田里》,在那里听到了《天籁》,在那里《采薇与抽刀》,从疾风暴雨中,退到了《风之后,雨之后》的平静、淡定、从容,现在,则退到了《平芜尽处》。”在这里,我们强烈地感染到了一份执着,一份守望,目标永无止境,当诗人退无可退的时候,应该就可以大乘了吧,到那个时候,诗人一定会达到述而不作的上智之境,我们期待着,我们也祝福着。或许到退无可退时,便没有了境界可言,所谓无招胜有招是也,而这孜孜以求的过程,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大的境界。
请不要误解此中的“退”字,这里的退是指写作状态达到一定高度的退,并不是指初学者用直白的语言,口语化的程式写出的一些自称为“返朴归真”的儿歌童谣之类的寡淡无味的作品,如果把一个作品看成是一滴水的话,在写作的初始阶段我们这滴水里充其量只能看到小溪,而在写作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再退回来的这滴水里,我们却能看到大海,如此,方能视为一种境界。
我之所以到现在才为平芜尽处写评,是因为平芜尽处的好作品实在太多了,几乎每一个作品都可以作为我诗评的对象,所以便没有着急地选择,所谓事不过三,诗评我已经写了不少了,如果再不选择的话,我自己也对不住“我便是那个惦记的人”这句话了。而在最近,平芜尽处所发的这首作品《许诺给我的王国》,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意境,与作者诗集《平芜尽处》的自序又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更加强了我写作的兴趣。同时,这也是我之所以大篇幅地解析作者自序的用意了,如果说作者自序是作者的一个心路历程的话,那么《许诺给我的王国》这首诗,便是作者这个心路历程的诗意呈现,我们读懂了作者的自序,那么这首诗也就豁然开朗了。
平芜尽处的这首诗《许诺给我的王国》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奇特,思路开阔。大凡爱好诗歌者都知道,想象力乃是诗歌之根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无法写出一首好诗来的,或者说是无法写出一首感人的作品的,无论哪种文体都是一样,想象力是创作之源,但诗歌对想象力的要求更甚。诗歌不仅要求想象力丰富,还要求想象力奇特,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会让人觉得你的博大,有了奇特的想象力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想象力丰富和奇特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眼界也就宽广了,写出来的诗句就会文思泉涌,左右逢源。这首诗歌的第二个特点是作者的知识面相当厚宽广,意象运用得很有灵气,妙就妙在作者引经据典都能用一些鲜活的意象加以表达,而这些意象的介入又与作品所营造的意境结合得天衣无缝,我们平常所说的,写作之前要有灵感,写作的过程中要表现出一种灵气,有了灵气的作品都会生动起来,才能吸引读者,感染读者,让读者在得到阅读的快感的同时,去用心体验你作品中饱含的丰厚的意蕴,诗歌最忌讳说教,最忌讳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因为那样的东西即使再透彻都只能让人味同嚼蜡,甚至令人生厌,让人反感,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程式化的社会里,从小接受的是父母的说教,读书时接触的是老师的说教,参加工作后还要忍受领导的说教,所以我们一见到这些说教的东西就会从心底生出一种抵制的情绪,甚至会觉得恶心。所以诗歌是让人思索的,不是强行让人接受的,怎么样调动读者的思维,怎么样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思想,融入你的情感,达到和谐共振的效果,这便要拿出你的十八般武艺,想方设法让你的诗歌生动起来,让你的诗句更有灵气,同时让灵气承载你的思想。这首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是收放自如,将诗歌的“散射”与“聚焦”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诗歌的收放是相辅相成的,放的目的是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大的诗思空间,是诗歌获得深层表达的必要。而收的意义则在于诗歌表达的传递性,即诗写者想要传递出什么,这是主题性的必须。只放不收和只收不放都将偏离诗歌表达的需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决定了写作的状况,很多写者往往为了追求诗意而雕琢所谓“充满诗意的句子”,忽略了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诗歌究竟为什么而写,即它的传递性——诗歌的意义。所以从这种意义来看,诗歌的收放自如也是一种写诗的境界。缺乏发散性的诗歌,往往是单薄的,而发散性过强便会导致主题性的缺乏,会出现仅见句子不见诗歌的局面。作者为了实现这种收放自如的境界,立足于生活进行叙述,而不是单纯雕琢“诗意的句子”,从而完成对心路历程的一种诗意的传递,同时也是对人生历程的一种诗意的表达。
诗歌的第一节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用“为我分封一个大大的王国”、“万国来朝”展示了一种年轻气盛时的万丈豪情,接下来用三个奇特而又鲜活的意象,把这种豪情发挥到了极致,用杜工部的七律建成城墙,把太白的古风十九首作为御马,满天的星斗作为仪仗,这些句子太神奇了,令人拍案叫绝,这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不仅仅只是让人感到惊奇,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个阔大的艺术空间,比海洋还要宽广,比天空还要高远,因为它不仅有现实的空间,还有历史的时空,是从唐朝以来这些所有空间的叠加,太白的诗风本就飘逸,把太白的古风当成御马,还有什么时间不能抵达的呢。太白本是楚狂人,但如果太白能看到后世有人把他的古风来当成御马的话,我想他一定会自愧不如,或许会拉着这位哥们入座,不醉无归了。那么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的话,年轻时的弓车便可称得上地地道道的鲁狂人了,这也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洒脱。
无论年轻时的气势有多盛,再狂也会有个度,于是第二节作者便开始退隐,但这时仅仅只开始求仙访道,这时的退隐还只是小隐,仍不失一种王者的霸气。而接下来一连串的奇思妙想,便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带到了一个自由的王国,这里有王维的田园,有陶渊明的桃花源,即便如此,也还不能忘了五斗米的气节。而这里用王维的辋川建造我的宫殿,用始皇的兵马俑开挖出来的运河,引桃花源里的水,酿东晋的酒,还要用五斗米做酵母等等这些神奇意象的组合,简直就是井喷奔涌出来的诗思,怎不让人心驰神往,如痴如醉。如果说第一节的场景是天空和海洋的叠加的话,那么这一节便是草原和桃源的组合了。这便是前面提到的作者心路历程上的小乘之境了,用弓车的创作经历来看,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成了《走出伊甸》,《走过田里》两部诗集的创作。
但诗人还要继续退下去,于是在第三节中,作者就退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时运用的一些意象里不再有或豪放或归隐的古人,只是一些庄稼,一些乡村的场景。用玉米秋日打造王冠,红脸的高粱是刚刚迎娶的王后,后宫没有了佳丽三千,只有洁白无暇的棉花仙子相伴,而蝈蝈们吟唱的,正是我写的诗句等等这些精彩纷呈的意象群体,共同构筑了一幅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是多么的纯朴,又是多么的令人神往。如果说第一节那么宏大的空间是被自己全部占有的话,那么经过第二节的后退,自己所拥有的空间变小了,留给读者的空间就变大了,再通过第三节的进一步后退,自己拥有的空间便只有一二亩地了,剩下的时空全部都给了读者。在这里,整个空间的大小是一个定数,无论是人生也好,无论是写作也好,年轻气盛时是初出茅庐,无论是眼里还是胸中都只有自己,写作出来的作品便是量种自我的呈现,到后来自己慢慢后退,自己的空间变小了,留给读者的空间自然就大了起来。这时候写出来的作品,即使是由蝈蝈吟唱,也会读者云集。到这时,诗人便达到了最近所出的一本诗集的《平芜尽处》的境界了,所谓诗人者,只是春山之外的一位行人罢了。
这一路退下来,完全没有了王者的风范,许诺给我的王国也无法兑现了,这不怪上苍,这是一个诗人的必归之路:“明天我要的王国,或许/只在一个蚕蛹里,只在一粒草芥上……”,一个蚕蛹,一粒草芥都是生活的细枝末节,都是真实的生活,一个诗人只有把自己全部融入到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才能真正抵达生活的低处,才能真正接近生活的本真,写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生活的元素,这样的诗人才配诗人这一称号,这样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这一节作者完全舍弃了意象的运用,只是加入了一些生活本来的语言,就完全具备了能够表达情感的特质,最后,诗人退到用诗句的篱笆圈起的田园里,在里面漫游,放牧牛羊,吟唱牧歌,因为在诗人的心里清楚的知道,只有退,才能才能腾出更广阔的空间,才能种上五谷杂粮,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真实。
综观全诗,作者始终围绕着心路历程这条主线,尽管放得很开,但始终没有半点偏离,无论是用意象造境,还是用空间来造境,都造得非常形象,唯妙唯肖,从前面的海阔天空,到最后的宁静致远,无论是条理还是思路都相当清晰,而一些鬼斧神工,自然天成的神奇意象的运用,让诗歌在波浪起伏中凸显迷人的风景,让读者不得不感叹:这边风景独好。
附原作:《许诺给我的王国》
文/平芜尽处
曾经豪情万丈,希望在唐朝
为我分封一个大大的王国,是在盛唐
万国来朝。我,用杜甫至为工整的七律
一首首一句句建成我王国的城墙
就不必特意从塞外进口汗血马了
有太白的古风十九首,那
就是我的御马十九匹了
多么豪放,多么俊逸,多么潇洒
驰骋在天与地之间,太阳是我的
满天的星斗做了我的仪仗
曾经想逃逸求仙访道,请求划一座山
比如秦岭,再小些,比如秦岭的南山
仿照王维的辋川建造我的宫殿
令始皇陵的兵马俑全体出动,开挖一条
最长的运河,将桃花源里的水引来
东晋的水,最适合酿酒
用陶渊明弃掉的那五斗米做酵母
醉了我的画师,醉了我的诗人
醉了我这个国王
而今我想要的王国,面积很小
就一二亩地即可,是黄土
里面玉米秋日金黄,正好可打制成我的王冠
高粱红着脸,是我刚刚迎娶的王后
她的羞涩,恰与爆裂开的大豆形成反差
后宫没有佳丽三千,唯有
我的棉花仙子多么洁白无暇,温柔无比
蝈蝈们为她吟着诗,诗,是我写的
你看,我的要求不同,差异明显
且越来越小
许诺给我的王国无法兑现
这不怪上苍,明天我要的王国,或许
只在一个蚕蛹里,只在一粒草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