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生命,是苍凉而厚重的——赏析姜华“乡土诗会”《巴山深处的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1-9-11 19:21     标题: 生命,是苍凉而厚重的——赏析姜华“乡土诗会”《巴山深处的记忆》

姜华的诗歌我看过不少。他和其他诗人最显著的差别是,姜华的诗歌更侧重于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朴素的情感以及对人生辗转坎坷的关注。他的诗带有浓郁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带有一个中年人对不惑人生,参悟宇宙的思考。可以说,这是姜华诗歌的总体特征。当然,绝非说姜华只写了坎坷人生的诸多伤感,而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姜华都能用敏感的心去理解体会。他写人生的苦难,写幼年到青年乃至于中年的艰辛历程,甚至写到尘世的浮华和勾心斗角。在诗意的旋律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诗人的纯真和爱心。
  这里,我们就此次五家论坛联合举办的“乡土诗会”中的一组获奖作品《巴山深处的记忆》来探讨姜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厚实和凝重以及对人生悲苦的思考。这组诗中,姜华选取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象来折射乡土生活,感情朴实无华,内敛而不张扬。
  《老屋》一首中,诗人用老屋来象征年迈的奶奶,或者也可以说奶奶是老屋的化身。一个“老”字涵盖了诗人所有感情。老屋“繁殖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同奶奶一样寂寞生长/慢慢老去最后被风收走”,这是老屋附近植物的生存状态,也是老屋中住着的老人的生存状态。老屋老了,屋里年轻的夫妻们像候鸟一样飞走了,他们去找寻繁华的世界,去异地奔波,追求更美好的幸福生活。留下奶奶和老屋一起守着凄风苦雨,坐在日渐衰败的门槛上讲述生命中的聚散离合,多皱的眼角流露出安详的神态。我们为此感动,也为此有隐隐的心酸。
   “一批又一批侯鸟一样飞远/现在就剩下老屋同奶奶一样年迈”,“老屋一位红颜褪尽的女子/坚守在日渐萧瑟的岁月里/慢慢向人们讲述着/逝去的色彩神态安祥”。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奶奶和老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同样是“老”,同样的寂寞和孤独。老屋因为人去屋空而寂寞,奶奶因为子女的远离而孤独。老屋和奶奶一起老去,房前屋后的植物和奶奶一起老去。无论是没有生命的建筑也好,有生命的植物也好,它们都在岁月中静静接受风吹雨打,慢慢风化成一座光阴的碑牌,上面写满了沧桑和无奈。
  所以说,老屋和奶奶其实并不是特指,而是具有普遍意义。诗人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将他所理解的孤独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连并不美的老屋老人,也都被他美化了,当然,这是一种悲剧性的凄美,反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其实我们说,这一切原本平常,在今天的社会中,空巢老人多不胜数,但诗人敏感的心捕捉到这一点,可以说,《老屋》是对社会生活的折射。是诗人冷静观察社会,分析人生的结果,因而厚重而苍凉。
  《古槐》相对于《老屋》来说,稍显含蓄。我们说诗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必须具有普遍的接受性而又必须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创造性。老屋和奶奶这两个意象为大家所熟知和理解,那么,《古槐》这首诗中,诗
  人着力塑造的古槐这一意象同样具有可感可知性。槐树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这里,洁白的槐花,粗糙的枝干在诗人的眼中已不单单是花和枝干了。记得有人谈论写诗的技巧,曾经说,诗歌达到某种境界时,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但这些山或者水中却都有诗人的感情汹涌着,是人格化了的山水。对照这样的观点,我们回头再来欣赏姜华的《古槐》一诗,也能从中窥探诗人的内心情感了。
   “长了三百多年的一棵槐/仍不显老一年一度的花期/儿孙满堂漫天飞舞的槐花哪一朵是我的前世”你看,诗人将古槐又与人类联系在一起。古槐仿若耋耄老人,儿孙满堂。全家融融其乐的幸福溢于言表。但诗人突然笔锋一转,又这样写道:“这些状若喇叭的精灵冷艳温馨多像我前世/那个叫槐花短命的女人”。哦,古槐也是有故事的,因此“当我再一次回到村庄”并且“从古槐下拾起一朵槐花”的时候,泪腺发达起来,“一朵露出羞涩浅笑的槐花/再次把我的泪腺击穿”。古槐在诗人的眼中是感情的载体,和那个叫做槐的女子很自然的合二为一了。作者睹物思人,见景抒情,古槐见证了一段凄美的感情,在风霜雪雨中,逐渐苍老,于是“轻抚古槐日渐粗糙的肌肤/一些陈年旧事潮水一般漫上来”。这里,诗人就将最常见的意象赋予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有个人独特的发现。于是读者在对古槐有了直观的把握之后,对其身后隐藏的故事也唏嘘不已,再看古槐,已经充满人情和人性的味道了。至于古槐背后隐藏的故事具体如何,我们可以无限地放大想象,从而又显示了这首诗所具有的张力。
   “乡情”的主题给姜华的诗歌带来了主体性的加强,如果说诗人与所吟咏的对象之间是关照者与关照对象的关系的话,“乡情”的主题则不再是对对象的表现,而更是诗人自我情感的表现了。这种情感是先在的,是由于自己的实际处境所致,是自己的某些愿望和意志受到客观环境的抑制所得的结果。客观对象是在这种感情情绪中被主观所调遣所选择的。所以,无论描绘何种事物,姜华的诗歌抒情意味都很浓,主体的参与度都很高,而不仅仅是自然的复制,简单的描摹。正是因为有浓郁的情感,姜华诗的语言温婉柔和,他的诗歌的意象也具有朴素而动人的轮廓。
  现在,我们仍然回归姜华诗歌的主要特征中来。我们欣赏《水泉》这首诗,再一次发现姜华于平凡事物中挖掘深刻内涵这一特点。记得曾经在赏析十五岚诗歌中说过,思乡主题的本身不能给人带来鲜明的个性和个体独创性,因为中国古典诗人已经创作出大量的类似题材的作品。但令人欣赏的是,姜华还是另辟蹊径,通过一口小小的古泉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悲惨的童年以及童年中不忍回眸的故事。
   “站在这口延续血脉的古泉前/我曾经多么无知和眇小……当年与邻村为争水二顺子/我童年的伙伴/倒在这口泉边/再也没有起来”,诗人三言两语就将当初为了争水而发生的殴斗交代清楚,可以说这首诗是叙事,更是抒情,抒发诗人浓郁的悲哀和辛酸。昨日已经远去,可曾经的伙伴倒在了这里,一并将心底最深的痛也埋藏了起来。当记忆的闸门被一口古泉拉开时,那些汩汩流淌的诗句如汩汩流淌的感情,不绝如缕,丝丝浸湿心房。离开村子多年了,离开水泉也多年了,漂泊在外的生活是浮躁而喧嚣的,没有村庄的安宁,当然也没有村庄的愚昧。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那些尘封起来的记忆或许早已经生锈发霉,躲在某个不被注意的角落,被“一次次扼杀”。但总会有一些事物触动心扉,总会有一缕柔情萦绕心田。古泉用“淙淙”的水流声牵引着诗人回顾往昔,如今,斗转星移,人事沧桑变幻,家乡人,家乡事仿佛也已走远,除了那一点回忆令人留恋,还能多说什么呢?
  《水泉》这首诗中,诗人表现出来的是淡淡的惆怅,无限落寞的情怀。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行走,行走在日益浮躁的尘世中,年过不惑,突然发现人生那么短暂,生命那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何以苦自己心智,劳自己体肤呢?细想,确实尴尬而无奈!再通读这首诗,其中所包含的悲剧意义也觉得更强烈了。
  纵观这三首诗,其中表现出来的统一特征便是诗人的语言形象化,抒情化。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直白的描写缓缓道出水泉的故事,古槐的故事,以及老屋的故事。那曾栖居着几代人的家,见证几代人离合的古槐,抑或是滋养几代人的水泉无不勾勒出一幅幅惨淡的素描和一帧帧清新的彩照,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乡村的形象变得更加典型而充满忧伤。其实,或许诗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会怀念自己的故乡,为什么会想起这些物象?难道仅仅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和回归么?应该不是。那儿的山水谈不上雄奇壮美,老屋,古槐,水泉,无一物奇特。只是,那些物象曾经存在过,并深深烙在诗人记忆深处,所以,信手拈来,皆有真情。姜华不是撷取别致的事物来表达情怀,而选取人生经历中最打动他心弦的题材,取得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首好的诗歌必定是人的“心之元声”之体现,凡诗所到之处,皆有情相伴随;而情之所到,亦必然要发而为诗。诗歌离不开感情,感情也离不开诗歌的。所以,我认为诗歌作为一门艺术,是以表现感情为其主要特征的。姜华的诗就充分表达出一个行走在中年旅途上的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感慨。本组诗包含九首短章,现在选取其中三首略加分析,希冀能从中探寻姜华诗歌风格。那些整饬的诗行,严谨的结构,将叙事、抒情和描写不着痕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诗人熟练的写作技巧。而且,姜华的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农村社会生活,可以说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而结尾处诗人的感叹最终还是表现了一个中年行者的思考和辛酸。
  附作者原玉:【乡土诗会】巴山深处的记忆(组诗)
  
  老屋
  
  独居山洼的老屋/沿着山里的风水生长铺开/水稻玉米和高梁/繁殖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大雁南飞的季节/奶奶掉了门牙有风/在老屋的房子里自由出入
  拄着拐杖蹒跚的奶奶/象一个民间版本的神仙/挂在竹篱上的丝瓜南瓜/同奶奶一样寂寞生长/慢慢老去最后被风收走
  往昔的繁华落满灰尘/城市象一块巨大的磁场/吸走了铁屑一样的乡亲/年轻的壮年的男人和女人/一批又一批侯鸟一样飞远/现在就剩下老屋同奶奶一样年迈/坐在老屋的门槛上从春到冬/奶奶一颗老屋嘴里松动的门牙
  老屋一位红颜褪尽的女子/坚守在日渐萧瑟的岁月里/慢慢向人们讲述着/逝去的色彩神态安祥
  
  古槐
  
  长了三百多年的一棵槐/仍不显老一年一度的花期/儿孙满堂漫天飞舞的槐花/哪一朵是我的前世/这些状若喇叭的精灵/冷艳温馨多像我前世/那个叫槐花短命的女人
  当我再一次回到村庄/一个乳名叫桑树湾的地方/从古槐下拾起一朵槐花/一朵露出羞涩浅笑的槐花/再次把我的泪腺击穿/槐花雨纷纷落下来/我的头上一片白雪
  轻抚古槐日渐粗糙的肌肤/一些陈年旧事/潮水一般漫上来/身左是白身右还是白
  
  水泉
  
  在我生命中唱歌的一口水泉/母亲的乳汁流过我的童年/站在这口延续血脉的古泉前/我曾经多么无知和眇小/当年与邻村为争水/二顺子我童年的伙伴/倒在这口泉边再也没有起来/多少年来我从未走到他的坟前/问他一声渴
  离开这口水泉已经很多年了/离开这个村子已经很多年了/喧嚣的尘世迷茫了回家的路/飘泊的艰辛把我的记忆一次次扼杀/如今在这口泉水里/我突然看到二顺子哀怨的表情/故乡的水声从我的头顶流过
  独坐在村口水泉边/收拢家乡远去的亲情/人生的短暂尴尬和无奈/被一片水声淹没
作者: 小芹    时间: 2011-9-12 10:55

这篇才值得学习呢,这么详细的解读!“一首好的诗歌必定是人的“心之元声”之体现,凡诗所到之处,皆有情相伴随;而情之所到,亦必然要发而为诗。”说得多好!抱抱!
作者: 隽土    时间: 2011-9-16 10:06

姜华诗歌,醇厚耐品,情深而远




欢迎光临 大别山诗刊论坛(旧址) (http://dbssk.xlwx.cn/old70/)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