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别山十二峰之七:喧嚣过后是孤独,兼评常建世的近作《中秋夜》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松    时间: 2011-1-21 00:35     标题: 大别山十二峰之七:喧嚣过后是孤独,兼评常建世的近作《中秋夜》

  常建世,男,彝族,1966年生,云南漾濞人;诗文散见于美国《新大陆》诗刊《澳洲彩虹鹦》文学季刊《中国国土资源报》《大地诗刊》《岁月》《中国文艺》《云南日报》等海内外报刊杂志,现供职于云南省漾濞县文联。这是从常建世的个人空间里提出来的个人简介,我对常建世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如果说稍稍再多一点的话,那就是我还知道常建世是云南省漾濞县文联的主席,是《核桃源》文学月报的主编,《核桃源》文学论坛的站长。在我的印象中,文联主席是政府官员,大多属于老气横秋的那种,并且大多是传统文学的有力捍卫者,大多对网络文学不屑一顾。而常建世主席却打破了这种常规,不仅亲自出任月报的主编,而且亲自出任文学论坛的站长,且事必躬亲,让人在心生敬意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一股活力在暗暗涌动,感受到了一颗执着的心在旺盛地跳动,感受到了一份守望的真挚和不懈的追求。为此,在我的印象中,常建世便是那个麦田的忠实守望者,也是我最佩服的文人之一。

  其实早在几年以前我就认识了常建世,经常看到他在各大文学论坛活跃的身影,那时并不知道他便是一个文联的主席,还以为是一位疯狂的文学爱好者呢。说实话,或许是写作风格不同的原因吧,那时候我并不是很喜欢他的诗歌,他那时候的诗歌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尽管有些奇思妙想,但在表达的手法上还不太纯熟,诗意还不够浓郁。当我得知他是文联主席后,我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了,我这里所说的另眼相看并不是指对他的诗歌,而是对他的为人另眼相看。试想一下,作为一个文联主席,能够放下架子,自降身份,用真名实姓到一些文学网站与一些文学爱好者切磋交流,并能虚心接受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后对自己的作品加以修改,这需要多么坦荡的胸襟才能做到,与那些讳莫如深的大大小小的文学官员相比,常建世则更能体现出一位坦坦荡荡的真君子的品格,相对来说,这种人格的力量更有感召力,更能引领和影响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为踏实,更为坚定,一定也会走得更远。

  其实常建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写大理,写家乡的那个系列,在沉稳的叙述中极大地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朴素的情感里真实地再现了一种回归的情结,我想这也是他创办《核桃源》的精神寄托和深厚渊源吧,长此以往,在常主席的带领下,定会把这座核桃源开发成我们心灵上的桃源,让芳草萋萋、落英缤纷的桃源胜景常驻在这些文学爱好者的心头,让我们徜徉其间,陶醉其间,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在这片文学的乐土上怡然自得也。

  我之所以没有选择常建世的乡土系列,而是选择了他的这篇《中秋夜》来加以评析,其主要原因是他的这首诗写得很别致,打破了常规和我们的思维定式,这也是本诗的最大亮点。试想一下,古往今来写中秋的文字可谓浩如烟海,多如牛毛,其中自然不乏传世的精品,要想将这一个传统的主题写出新意,那是相当不容易的,没有独到的眼光和别出心裁的诗思是不可能写出特立独行的中秋诗篇的。当然,我们并不一定要求每一个作品都写得那么新奇,都写得那么经典和完美,实际上那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但我们作为一个追求者和爱好者,在达不到炉火纯青的火候时,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让我们的视角更为独特一点,让我们的个性更为张扬一点,尽管不一定会达到匠心独运的奇效,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的作品走出俗套,彰显出特色和个性。而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彰显并不是完全摒弃和打破传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扬,我们并不是说传统就一定是四平八稳的,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受传统的教育,我们的整个身心都被传统的氛围所包裹,这不仅有一个审美疲劳的因素,更有一种视而不见和熟视无睹的惯性思维在作怪。所以我们只有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才能让读者走出审美的疲劳,才能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和快感,才能让诗歌的魅力得到更好地发挥。我们这里提倡个性的张扬和特色的彰显并不是说一定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不是要求每一个诗歌作者都走向纯粹为了吸引人的眼球的那种急先锋写作,那只能取悦一时,更有甚者会走向口水乃至沦为低级趣味,让人们所不齿,口水终究会被口水所淹没,低级趣味的终究走不上台面,会被历史的浪潮所淘汰。如果把传统比作是一个雍容华贵的妇人的话,那么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升便会出落成一个沉鱼落雁的美人,而对传统的颠覆和沦落,只能成为东施效颦的笑柄。

  自然和纯净是本诗的第二个特色,所谓自然就是指语言进入诗歌过程中没有人为创作痕迹。所谓纯净是是指所写的内容始终围绕主线,不产生分支,意象展开紧紧围绕主题,没有其他乱象和多余的词语产生。记得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谈到诗歌标准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谓深入,我想应该是深入到生活的海洋,没有生活作为底蕴的作品,即使再唯美,也是空洞的,尽管能让人产生一种阅读的快感,但终不能让人感动和思考,所谓浅出,我想应该是用质朴通俗的语言加以表达,文字的内容人人都能够读懂,但文字里面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却能在读者体会咀嚼的过程中达成与作者的默契,产生共鸣的效果。而常建世的这首《中秋夜》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这首诗歌的语言在进入诗歌的过程中没有人为创作的痕迹,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抒发。目前有很多诗歌爱好者初学诗歌时,为了追求意象的新奇和意境的高远,不惜在意象上浓墨重彩,可谓下足了功夫,而最终表达出来的效果尽管看起来意象纷呈,却显得杂乱无章,显得生硬生涩,让人不知所云。还有这首诗歌始终围绕中秋夜的喧嚣这根主线,所有的意象都围绕主线展开,没有其他乱象和多余的词语产生,因此显得很干净,也很纯粹,达到了诗歌纯净的效果。或许有人会认为诗歌太纯了,太干净后会显得明朗直白,毫无技巧可言,其实朴拙也是一种美,是一种自然之美,当作者的写作状态达到一定高度后,都会更加接近生活,接近自然,当然我也并不否认一些技法的运用会更有利于诗意的发挥和展示,但自然之美却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纯粹的美,享受到一份桃花源式的怡然自得。

  我们既是生活中的行者,我们同样也是诗歌的行者,无论我们行走在哪条道路上,我们都会经历由喧嚣到沉寂的必然历程。而作为一个诗行者,表现得尤为突出,诗歌是孤独的艺术,诗人是孤独的行吟者,所谓“情到深处人孤独”,此话一点也不假啊,而作为诗人如果没有澎湃的激情是不可能写出感人的诗篇的,所以孤独是诗人的宿命。而作者这首诗能够用喧嚣来反衬出这样的一种孤独,让这种孤独深入到了诗人的骨子里,达到一种宁静致远的禅境,而这种境界的勾勒,作者仅用了寥寥数笔,简直就是惜墨如金。这也是本诗的第三个特色,语言节制,气氛营造得非常到位。这样的描述既形象又生动,如一幅简笔画,凸显出一种骨感的美,有了这副骨架就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回味中自然而然地也同时达到这种孤独的禅境。

  诗歌的开篇切入相当自然,中秋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忙碌是少不了的,有人说过节比上班还累,指的就是这种忙碌吧。作者一句“所有的忙碌都入睡后”,直接就把我们的视线引入了作者预设的场景之中,接下来蛐蛐这个主角就登场了,“蛐鸣是脱颖而出的喧嚣/是夜唯一的声音/我活着的心跳”,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有情有景,仿佛我们也置身其中,仿佛从蛐鸣的声音中,我们一下就触摸到了一个诗人的心跳。这一节的亮点在于暗喻与明喻相结合,让意象更为形象,更加真切,有触手可及之感。而蛐蛐这个主角的多元性,又可以引导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很快让读者的情感融入到此情怀景,达到一种共鸣的效果。我们可以把蛐鸣想象为诗人在那儿独自吟唱,如屈原行吟于汨罗江畔,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与感怀,我们也可以把蛐鸣想象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场景,让作者与读者之间自然而然地便形成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默契,我们还可以把蛐鸣想象成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如投枪,如匕首刺向黑暗的深处,唤醒沉睡的人们,而所有这一切的想象终敌不过一句“我活着的心跳”来得贴切,来得自然,来得有神韵,这一句是一个跳板,让读者从一个空间里又跳进了另外一个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人说天大地大不如心大,正如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样,一个心跳自然就把蛐鸣带到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让我们更加自由地驰骋。

  写中秋自然离不了月,而作者在第二节中提到的月色,并不是思念的月,也不是团圆的月,这样的月色是中秋的月色,又不是中秋的月色,就在这似是而非之间,作者的别出心裁就一下彰显出来了。或许是第一节营造的空间太广阔了吧,作者在这里试图用无边的月色来加以掩盖,但蛐鸣的辽阔是盖不住的,失眠的深邃也是盖不住的。作者正是用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法来显示蛐鸣的辽阔,来显示失眠的深邃,这样,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的广度和深度全都凸显出来了,并且为之穿上了一层月色的外衣,让其更为朦胧,仿佛雾里看花花更俏。这种蛐鸣,这种心跳的感觉被作者用如此鲜活的意象加以无限放大后,便把我们想象的空间也扩展到极致,让我们欲罢不能,只有置身其中,流连忘返。这一节的亮点在于别致而不露声色,水到渠成地把读者的情绪逐步引向深入,我们用一句“老奸巨猾”来形容我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蛐鸣制造了喧嚣,营造了气氛,让作者与读者达成了默契,于是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此都得感谢蛐鸣了。于是作者第三节也就自然浑成了,而搜遍全身,只剩几行瘦如骨头的诗句的结局也就合情合理了,尽管这样的结尾没有达到瞬间震撼的效果,但也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能够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种效果的诗句,应该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没有独特的视角是达不到的,因为没有独特的视角便放不开,便不能让想象游离于意料之外,同样,没有缜密的诗思和娴熟的技法也是做不到了,因为没有娴熟的技法便收不拢,但不能让逻辑回归于情理之中。为此,收放自如,达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便是这一节的亮点了。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只剩几行瘦如骨头的诗句,也会在所不惜,因为我们曾经喧嚣过,曾经辽阔过,也有过曾经的深邃,连无边的月色都盖不住,难道这还不够吗,难道这还不值吗。尽管喧嚣过后的孤独或许会把我们这仅剩的瘦如骨头的诗句也会啃食得无影无踪,但这样的孤独不也是一种境界吗,这样的烟消云散不也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吗。

  当然以上只是从个人角度的一种评析和解读,不妥之处还请作者见谅。

附原作:中秋夜

文/常建世

所有的忙碌入睡后
蛐鸣是脱颖而出的喧嚣
是夜唯一的声音
我活着的心跳

月色无边
无边的月色
盖不住蛐鸣的辽阔
失眠的深邃

拿什么酬谢这些
昼伏夜出的歌手啊
搜遍全身
只剩几行
瘦如骨头的诗句


[size=3][b]常建世简介[/b]:[/size]
[size=3][/size]
[size=3]常建世、彝族、1966年生、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人。诗歌散见于《诗刊》、《中国诗歌》、《中国文艺》、《中华文学》(香港)、《新大陆》(美国)、《澳洲彩虹鹦》、《中国国土资源报》、《辽沈晚报》、《鲁中晨报》、《云南日报》等海内外报刊杂志。曾获“中国,有座城市叫长春”、“世界华人迎奥运”“新诗放歌60年”等诗歌征文大赛奖。诗歌入选《汶川大地震诗歌经典》、《2008奥运诗选》、《中国当代诗库》(2008卷)等多种选本。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漾濞县文联专职副主[size=12px][size=14px][size=16px][size=12px][size=14px][size=16px]席[/size][/size][/size][/size][/size][/size][/size]
[size=3][/size]
672500云南省漾濞县文联(常建世)


[size=3][/size]
[size=3][attach]664[/attach][/size]




欢迎光临 大别山诗刊论坛(旧址) (http://dbssk.xlwx.cn/old70/)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