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讨论:隐喻大师特朗斯特罗姆的两首短诗
[打印本页]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5-16 12:13
标题:
讨论:隐喻大师特朗斯特罗姆的两首短诗
短诗《夜——晨》和《复调》,摘自《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译者为特朗先生的华人朋友、诗人李笠),系特朗先生1954年发表的17首诗中的两首。
特朗斯特罗姆曾说:“我的诗是聚点,它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割的现实各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景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
李笠在译序里说: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始终贯穿着诗的力量在于凝练,即用最少的词语制造最丰富的内容。
夜——晨
月亮的桅杆腐烂,帆皱成一团。
海鸥醉醺醺飞过水面。渡口
沉重的四边形黑成木炭。灌木
在黑暗中弯腰。
走向门梯。黎明在敲打,敲打
大海花岗岩大门,太阳噼啪地
喷冒火星。半窒息的夏日诸神
在烟雾里摸索。
复调
在鹫旋转的宁静点下,大海
在光中轰响着滚动,盲目咀嚼
海草的马勒,把泡沫的鼻息
喷向海岸。
大地被蝙蝠测量的的黑暗笼罩。
鹫停下,化作一个星星。大海
轰响着滚动,把泡沫的鼻息
喷向海岸。
相信读过特朗斯特罗姆的诗的人,会觉得:画质感很强,意象新奇,隐含的内容丰富,却难以读懂。他的诗,真正给人以一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感觉。我们不一定也不可能做隐喻派大师,但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世界公认的大师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留给人类的财富。我们也有必要了解各种诗歌风格,诗人传递的思想。那么:
你是如何解读《夜——晨》和《复调》的呢?(提示:特朗先生在回忆录《记忆看见我》曾指出:黑暗多于光明。)
作者:
北京殷晓媛
时间:
2013-5-16 12:36
先来支持居士兄大作!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5-16 18:30
[quote]先来支持居士兄大作!
[size=2][color=#999999]北京殷晓媛 发表于 2013-5-16 12:36[/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71247&ptid=40956]
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
[/url][/size][/quote]
呵呵,没看清这个帖子是什么内容吧?
作者:
依依草
时间:
2013-5-16 19:53
学习
作者:
陈年老友
时间:
2013-5-16 20:46
真是没有看懂哟。问好。
作者:
刘光荣
时间:
2013-5-16 22:30
[i=s] 本帖最后由 刘光荣 于 2013-5-17 08:48 编辑 [/i]
我的观点是,要把繁复的诗,解读得简单,这样便于理解;而不是把简单的东西弄得更复杂。
试着简析第一首,只不过是把繁复的所见之景揉和在一起,间或隐喻作者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感受:
很显然第一段是摹夜之景物,和重重瞬间的重重瞬间感受。第二段以夸张手法写晨。
第一段第一句,写月亮弯弯如船,这船没有桅杆,所以说桅杆腐烂;也许,这船是倒影水中,那粼粼水波便如帆,风皱起,帆便皱成一团。第二句,海鸥的“醉”当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渡口”一句,当是一种瞬间印象,这感受是社会生活对作者的影响。“灌木”一句,当是众生对黑暗的态度,在强大的黑暗之下,有风吹过,灌木不得不弯腰。
第二段第一句,当写总有醒来的时候。第二句,写黎明来了,明打鼓响地来了,很勇敢地来了,“黎明在敲打”为题眼。“大海”是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而太阳当象征光明。最后一句,“夏日诸神”当隐喻走在最前面的人、探索的人。
这首诗写夜黑暗强大而持久,但强调的是晨、黎明最终会到来,会胜利。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5-16 22:46
光荣超版解读的路子很对,因为特朗先生惯于运用意象寓意,所以,我个人认为对诗歌的解读,尤其是对西方诗歌的解读,必须基本弄清意象在诗歌中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标题,并找到作品的“眼睛”(诗眼)所在,从而诠释整首诗的主题思想。
在诗歌读者中,以及在诗歌作者中,很多人只习惯于读、写一种风格,我以为这是狭隘的,我们自己可以只秉承一种诗歌风格去创作(即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但如果不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诗歌历史、风格、流派,至少是一种缺憾。所以,我摘录了这两首作品供大家讨论、欣赏。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5-16 22:54
当然,大师经常使用常人不太熟悉的意象,作为读者,就要用心细察,联系分析。曾有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说自己经常“偷”特朗先生的意象。我理解,有些意象有人使用后,其他人跟着学用,如海子大量使用“麦子”、“麦田”等意象,以致很多诗人接踵使用,从而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麦子热潮。实际上,意象在诗歌作品中就相当于一个词语,而词语谁都可以用,但是怎么用,就要看诗人了。
作者:
云朵
时间:
2013-5-16 23:05
以译诗来看,这基本上同我国古题词的写法一致,以一种干净利落,斩截的笔法写就,不拖泥带水。
欢迎光临 大别山诗刊论坛(旧址) (http://dbssk.xlwx.cn/old70/)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