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谈如何构思一首诗
[打印本页]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2 13:09
标题:
浅谈如何构思一首诗
浅谈如何构思一首诗
《诗的技巧》里谈到了诗与诗人、灵感——诗的触媒、感情——诗的生命、想象——诗的翅膀、构思——生活的诗化过程、意境——诗化了的生活、诗——贵在含蓄、诗——语言的艺术、形式——诗的存在方式、风格——诗的个性,以及创作与欣赏等共十章。该书每个章节,甚至每个具体实例后面都引用了古今中外诗论名家的经典语录,同时列举了大量优、劣作品实例加以阐述和论证。《诗的技巧》既是一本诗人创作诗歌,也是诗歌爱好者欣赏诗歌的通俗工具书。
因篇幅关系,本文归纳了“构思——生活的诗化过程”相关内容,而作品实例则未列录。意在让初学者了解构思诗歌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最后结合自己的业余创作谈一点不成熟的体会。
构思,囊括了由生活到诗的全过程。构思是诗人获得灵感后,充分展开想象,深入进行思考,运用平时积累的生活素材,经过反复酝酿、加工、提炼,对要写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所做的全面设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总称。
构思不仅受到诗人世界观和创作意图的影响,还受到诗人生活阅历、艺术修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包括主题确定、选择素材、提炼诗意、选用诗体,还包括形象如何描写、气氛怎样渲染、情景如何交融、虚实如何转化、显隐怎样结合、起承转合如何安排、韵律节奏怎样运用,甚至包括怎样起笔、怎样结句、怎样分行等一系列细节问题。
构思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是受创作意图规定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主题会产生不同构思,康白情在《新诗的我见》中说:“新诗的创造,第一步就是要选意。”
二是由生活实践决定的。诗的构思只能来源于对生活的洞察和思索。由于作者生活背景、生活环境的差异,产生出不同构思是很自然的事情。
三是受诗的角度制约的。诗的角度,是指诗人站在哪个角度观察生活、捕捉形象,并确定主题思想。
四是由想象力推动。诗是想象的艺术,诗的艺术构思过程,实际上就是诗人神与物游、腾飞想象的过程。
构思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1、因枝振叶。就是由本及末,在主题确立之后,沿着诗的主题逐步展开联想、幻想。
2、沿波讨源。就是由末及本,逐渐凝聚,追本溯源,点明“源”于何处。
3、因枝振叶与沿波讨源二者并用。
4、象征性构思。以实代虚,藏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我们见过的以自然为描写对象的诗作即为此类。
构思的要求主要有“精”、“新”、“巧”。
1、精。即要求具有高度的概括力,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2、新。就是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体现独特风格。
3、巧。是指诗人对生活素材进行的巧妙的剪裁和提炼,通过诗歌艺术巧妙地展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构思中常见的毛病主要表现为:混乱、雷同、平庸。
1、混乱。即立意含混,似是而非。
2、雷同。即构思缺乏独创性,人云亦云。黄庭坚在《诗论十绝》中提到:“切记随人脚后行”。
3、平庸。即题材挖掘得不深,平淡无味。严羽在《沧浪诗话》指出:“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避免构思平庸。
最后谈几点感想和我的近作《距离》的构思过程。
构思,是诗的建筑蓝图,诗人正是靠着设计的蓝图,才得以运用语言的砖瓦和着感情的泥水,砌出诗的楼台亭榭,茅舍瓦房。
只有边学习,边实践,多思考,勤练习,抓好构思这个“源头”,克服上述毛病,才有可能创作出一首好诗。
在构思《距离》时,我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一则报道。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全国的30%,单位平方公里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地区5倍以上。这些地区每年出现霾的天数在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根据上述材料,加上平时对相关新闻的关注,我创作了《距离》这首短诗:
低纬度越来越灰暗
在清扫灯光和鸟鸣这段距离时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似两把弯刀
从消瘦的冰山和楼兰古国墓穴
迎面砍过来
第一句是铺垫,概括地描写了多种恶劣天气肆掠的范围,特别是沙尘暴已遍及低纬度地区;第二句为转承,客观地表达了自己在夜晚灯光下那种焦虑的心情;三、四句写雾霾、沙尘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扑向我们,点明了“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可怕的现实(主题);第五句对我们自己提出忠告:如果不加以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库——冰山很快将会消失,楼兰古国覆灭的命运将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尾句的意思是:到那时,后悔就晚了。
构思的主题是常见的环境问题。采用的是“因枝振叶与沿波讨源二者并用”的方法。
这首短短几行的诗可能还达不到“精”、“新”、“巧”的层次,但由“马蹄声”——“弯刀”——“消瘦的冰山”、“楼兰古国墓穴”等构成的意象和所形成的意境,还是有别于其他类似诗作的。全诗没有涉及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成因,而是尽量避免直白铺叙,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距离直抵诗的“合作者”——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
2013年3月22日
作者:
小芹
时间:
2013-3-22 22:01
这么一读,我对《距离》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了,谢谢居士这样的解读,对创作很有帮助。
作者:
冰棱儿
时间:
2013-3-26 19:14
这个,还真得有
作者:
岳客行
时间:
2013-3-31 14:42
细品后,获益多多。问好居士站长!祝周末愉快!远握~
作者:
踏雪
时间:
2013-4-1 22:14
受益匪浅啊,理解得更透彻了!
作者:
踏雪
时间:
2013-4-1 22:15
给居士山茶!
作者:
云朵
时间:
2013-4-10 23:02
学习
作者:
龙海办公室
时间:
2013-4-19 20:07
很有收获!谢谢站长!
作者:
张一
时间:
2013-4-20 14:43
精短,很有力度
作者:
王清光
时间:
2013-4-25 08:13
提读。
作者:
一旅阳光
时间:
2013-5-28 09:40
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也是诗人的责任。向松山老师致敬!
欢迎光临 大别山诗刊论坛(旧址) (http://dbssk.xlwx.cn/old70/)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