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月诗赛•春天的秘密】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组诗)友情支持
[打印本页]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18 17:46
标题:
【三月诗赛•春天的秘密】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组诗)友情支持
[font=宋体][color=#000000] 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组诗)
春天的喇叭
渐渐升高的温度,用雨水的轻柔手指
抚摸三月。一些心急的花蕊先于绿叶
爬上枝梢,每天绽开一个眼眸
直到粉嘟嘟的小嘴吹响,春天的喇叭
蒲公英的姐妹们,还需要一点力气
才能拱出它们的犄角。像它们的前辈一样
农夫的期待
农夫们脱去冬天,卷起春天的裤脚
站到季节的跑道上。听预备口令
把一年之计,一粒一粒种进泥土
期待,从泥土里取出油盐酱醋茶
取出欲飞的翅膀,取出安详的夕阳
庄稼人还要在忐忑的心中供奉一个脸色
这关乎所有的期待,在穿上棉衣之前
是否能够围坐成一个开心的圆
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
洗一次泥浴,喝一碗叮嘱
与北归大雁在一列车厢的上空
相遇。不约而同,互致问候——
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
才能返回或抵达
若有神灵,他一定能够听懂
大雁无法辨识路线的抱怨
也能闻到月色下几个平米
拥挤的梦呓,泥土的咸味
2013年3月18日
[/color][/font]
作者:
刘光荣
时间:
2013-3-18 19:59
谢谢松站的友情支持,问好
作者:
小芹
时间:
2013-3-18 21:33
轻盈别致的一组!欣赏居士新作!
作者:
张宏雷
时间:
2013-3-18 23:15
此季此节的。
作者:
踏雪
时间:
2013-3-18 23:17
很有深度的一组!
作者:
蝶小妖
时间:
2013-3-21 06:38
欣赏居士老师春天的小诗,早上好!小妖送上春天的祝福!
作者:
蝶小妖
时间:
2013-3-21 06:40
昨天在好心情正好遇到老师的诗歌!再读,品之不尽!
三首小诗语言清新而颇富感染力,哲理性,清新感,都有所展示,诗人运用很老到的语言,把三月表达的简洁独特!对现实的意指可谓深刻!是一组值得揣摩的诗句。这样的诗歌有份量!读来有纯美的享受和泥土的厚实。诗人机敏沉静的表达背后潜藏着深邃的哲思和对生命透彻体悟的内省力度,问好老师!
作者:
醉酒的男人
时间:
2013-3-21 09:31
欣赏学习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1 20:57
我来引用一位热门诗歌网站编辑对第三首第二节的点评,以及我的回复。毕竟这样的交流机会难得。跟在这里算是珍藏吧。
那位编辑点评:——这种想当然的臆断,也许只有作者自己才能明白背后的所指。
我的回复:前天,我的几位平时不太爱读诗歌的同事看到三这首诗时,都向我表示说他们看懂了。这说明他们认真看了。在此我想,第一、二首应该没有多大异议。第三首的构思也很简单,我有好几位堂哥、表哥都在东南沿海打工,每年春天(有的是春节之后,有的要迟一些)都像候鸟一样(诗中的大雁,大雁此时向北飞)去东南沿海。而现在候鸟的生存环境与很多打工者生存压力是不是有几分相似之处?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既然现实无法解决,借助神灵说个三道个四或者说提一点希望总是可以的吧?这么简单的诗,我想,作为一位热门诗歌网站的编辑,只要稍微多停留一两分钟(把说看不明白的打字时间用上即可)应该能够看得懂的。我也是一家专业诗歌网站的编辑,我要么不做点评,而做点评的一定是认真读过的。(还是明一下吧。大雁辨识不清路线是因为现在沙尘暴已经刮向南方多省,大雁北归途中也不例外,据报载:我国现在已有多座城市的雾霾天气已达200多天;月色下几个平米的梦呓、咸味显然是指绝大多数民工居住、生活环境。诗歌的主题当然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如果把这些完全都交代清楚了,也就不是诗歌了。甚至连散文都不如。)
不过,还是要谢谢姚大侠提出的批评意见,也给我对您的批评意见问自己(包括与诗友探讨)几个为什么?
作者:
优雅水滴
时间:
2013-3-22 17:03
水滴问候松站,欣赏并学习佳作。一组蕴含哲思的好诗。融入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尤其是“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
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
才能返回或抵达
作者:
李庆贺
时间:
2013-3-22 18:00
站长诗写精彩,学习,问候
作者:
夜刀
时间:
2013-3-22 20:47
好诗,认真读会有所收获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3 12:29
谢谢各位留评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3 12:32
关于通感修辞手法,只要点击百度即可获知。那位大侠在看到我的上述解释后,说我使用的“通感”手法来自西方诗歌,属于舶来品,我不知道他读过唐诗宋词诗没有。通感在我国古体诗中运用比比皆是,不懂装懂,还要拿来教训人别人,这是最大的悲哀。诗歌若如此发展,悲矣!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3 12:35
这位大侠在看到我的解释后说:“应该说这首诗的意指还是可取的,假托神灵表达对农民工生存现状的关注,甚至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也许我说臆断不准确,应该是“想当然”了/也能闻到月色下几个平米/拥挤的梦呓,泥土的咸味。“闻到”是嗅觉,而神灵也是人造的,不能免俗,他可以闻到“泥土的咸味”,但决不能闻到“拥挤的梦呓”。没法子,这是中国传统的欣赏习惯,当然,我也赞同西方现代派主张的感官互换即所谓的通感。”
——虽然他有所“让步”,但还是要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气势”。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3 12:35
其实,通感的定义是: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3 12:36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这里的“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王琦注:“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又称:“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就是以声类形了。又注“融冷光”:“言其声能变易气候”,注“动紫皇”:“言其声能感动天神。”是听觉通于触觉与感觉了。
作者:
醉酒的男人
时间:
2013-3-23 14:40
嗯,通感,说白了,不过是比喻的另类运用。对客观事物描述时的感官错位。
如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喻为歌声 嗅觉转为听觉
又如:优雅水滴轻吟诗句,吐气若兰,轻歌曼妙之音一时如清溪流岩令人神悦情爽
这句又复杂些,以流水声喻吟咏声,神悦情爽是由流水清凉之气侵润出来的,从而达到听觉与肤觉的转换
作者:
蝶小妖
时间:
2013-3-23 16:01
欣赏老师对诗歌的认真,问好!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3 20:18
[quote]嗯,通感,说白了,不过是比喻的另类运用。对客观事物描述时的感官错位。
如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喻为歌声 嗅觉转为听觉
又如:优雅水滴轻吟诗句,吐气若兰,轻歌曼 ...
[size=2][color=#999999]醉酒的男人 发表于 2013-3-23 14:40[/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54019&ptid=38647]
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
[/url][/size][/quote]
谢谢诗友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3 20:18
[quote]欣赏老师对诗歌的认真,问好!
[size=2][color=#999999]蝶小妖 发表于 2013-3-23 16:01[/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54023&ptid=38647]
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
[/url][/size][/quote]
问好小妖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3 20:22
这位叫做大侠的诗友很有意思,他的第二次跟帖是开始这样的:“应该说这首诗的意指还是可取的,假托神灵表达对农民工生存现状的关注,甚至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也许我说臆断不准确,应该是“想当然”了/也能闻到月色下几个平米/拥挤的梦呓,泥土的咸味。“闻到”是嗅觉,而神灵也是人造的,不能免俗,他可以闻到“泥土的咸味”,但决不能闻到“拥挤的梦呓”。没法子,这是中国传统的欣赏习惯。”
后来,他看到我的探讨跟帖:“最后一点我不是没考虑过,请允许我做一下解释。古汉语中的“听”和“闻”是通假的,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组词,如闻捷报等。关键是看如何结合。为节省用词(诗,贵在精炼),一并用“闻”并将落脚点倾斜于后者。如果用一句话解释,就是运用“通感”手法。估计诗人们都使用过这种手法。”后,他加上这句尾巴[color=Red]:“当然,我也赞同西方现代派主张的感官互换即所谓的通感。”[/color]
就是这个尾巴,反而让我怀疑他真的不知道通感这个概念。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3 20:26
他把我说的通感这个概念加到他的帖子里,那意思是说他先于我知道了“通感”(实际上我知道他是在看过我的回复帖后加上的,我没有揭穿是因为我总是给别人留点面子)。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我写诗写了好几年,很多概念也是在摸索中才慢慢知道的。相信很多名家也有着这样的经历吧。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3-23 20:32
我把这些放在这里,并非说不能对别人(尤其是对我本人)提出批评看法,而是说,在自己尚且没有搞明白的情况下,想当然认为别人也不知道,于是端出大侠、大家的架子,不肯放下,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自己搞错了,说一声也就过去了。没有必要在鸡蛋里挑骨头。
作者:
踏雪
时间:
2013-3-23 21:19
欣赏站长严谨的态度,向你学习!
作者:
踏雪
时间:
2013-3-23 21:19
欣赏站长严谨的态度,向你学习!
作者:
踏雪
时间:
2013-3-23 21:19
再赏好诗!
作者:
踏雪
时间:
2013-3-23 21:19
再赏好诗!
作者:
王世清
时间:
2013-3-26 09:39
拜读,祝取得好成绩。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3-3-27 17:19
居士兄的诗越来越有味道。欣赏学习!
作者:
刘光荣
时间:
2013-3-28 22:00
[i=s] 本帖最后由 刘光荣 于 2013-3-28 22:05 编辑 [/i]
再次拜读,看到争论的部分恰恰是诗中精华的部分。
可能马虎一点的粗读还没有进入诗的内核。而深一点的解读,才觉得有嚼头,这正是好诗的一个特征,毕竟现代诗发展到现在、我们不需要阅读太多的白开水(也就是说读白开水诗读惯了的人,一接触这么有意蕴的诗歌,可能在开始有一些不知所云,这也是正常的吧)。
而“闻到”“呓语”,是很正常的表达,使诗更具有诗意的表达。这一个通感的运用,它的好处已经超越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本身,呓语与神灵呼应,给诗另一种意境,而呓语还隐含有民生之艰难之意......
而最关键的一点,以上这些都是为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埋下伏笔。这个立意使诗的境界自然高出一筹,而又有好的形式相结合,当然应是精品佳作.....
作者:
刘光荣
时间:
2013-3-28 22:10
有争论,当然是好事,理是越争越明的,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希望有不同的声音。倒要向居士诗兄恭喜,一是为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诗歌文本,二是引起了诗友们的关注,三是在论辩中肯定有很多的收获,四是......
作者:
洛阳牡丹
时间:
2013-3-29 10:55
蒲公英的姐妹们,还需要一点力气
才能拱出它们的犄角。像它们的前辈一样
作者:
洛阳牡丹
时间:
2013-3-29 10:56
出彩。。。
作者:
雨倾城
时间:
2013-3-30 19:59
赏读好诗
作者:
刘光荣
时间:
2013-3-31 08:26
再来赏读
作者:
孟庆忠
时间:
2013-3-31 09:28
洗一次泥浴,喝一碗叮嘱
与北归大雁在一列车厢的上空
相遇。不约而同,互致问候——
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
才能返回或抵达
若有神灵,他一定能够听懂
大雁无法辨识路线的抱怨
也能闻到月色下几个平米
朴实,温婉的诗歌,学习、问好老师!
作者:
纪开芹
时间:
2013-3-31 21:20
居士兄的这一组很好,一如既往的灵动,但灵动中又多了几分哲思。
作者:
王世清
时间:
2013-4-3 14:26
学习.
作者:
刘光荣
时间:
2013-5-6 21:00
[i=s] 本帖最后由 刘光荣 于 2013-5-6 21:05 编辑 [/i]
居士这组诗是写初春景象的,既抒写了春天勃勃的生机,又写了春天美好的希望,还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整组诗用语讲究,构思精巧,意象布局大巧若拙,内部结构张力强劲,外部引入匠心独运。
第一首《春天的喇叭》,“渐渐升高的温度,用雨水的轻柔手指/抚摸三月”开篇即引入微弱张力,是铺垫性的描绘;第二句“一些心急的花蕊先于绿叶/爬上枝梢”具有较强张力,这是由事物的矛盾性通道来实施的。“每天绽开一个眼眸/直到粉嘟嘟的小嘴吹响,春天的喇叭”运用了通感和借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春天强大的生命力,与后一句“蒲公英的姐妹们,还需要一点力气/才能拱出它们的犄角”形成尖锐对立的张力。最后一句“像它们的先辈一样”在时间上形成转换与倒置关系,与前一句形成互补性张力,而最终形成了篇张力。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详细地分析这首诗的内部张力呢?是因为从近几年的诗论看,张力从物理现象引进作为一种诗歌美学已经超越了悖论、反讽、隐喻、象征、通感、比喻、拟人等等诗学理论或修辞,成为诗歌文本评价的第一要素,是现代诗语的“引擎”与“枢纽”。(未完)
作者:
刘光荣
时间:
2013-5-7 19:39
[i=s] 本帖最后由 刘光荣 于 2013-5-7 19:51 编辑 [/i]
第二首《农夫的期待》,开篇即用诗性的语言表达了春来时农夫的喜悦。“把一年之计,一粒一粒种进泥土”这一句诗非常精彩,写农民把期待与希望融于辛勤的劳动中,“期待,从泥土里取出油盐酱醋茶/取出欲飞的翅膀,取出安详的夕阳”多么美好的愿望,因为勤于劳动,所以泥土能够回报以甘甜的生活、腾飞的梦想和恬人的温暖。“庄稼人还要”“供奉一个脸色”,那可能就是天气,或者能够和天气一样左右收成的人或物事。“能否围坐成一个开心的圆”,这一个圆,一层意思当是“团圆”,即一家人和和乐乐围坐在一起成为一个圆,享受一家子团聚之乐、家庭和美之乐、幸福的天伦之乐,另外可能还有圆满美好之意。其实整首诗从“脱下冬天”开始,至“在穿上棉衣之前”结束,也有圆满幸福之意。
作者:
刘光荣
时间:
2013-5-7 20:14
[i=s] 本帖最后由 刘光荣 于 2013-5-7 21:06 编辑 [/i]
在谈第三首《春天,还需要一点力气》之前,先谈一下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情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背景材料,对评论原创诗歌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举一个例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我们是当时代的人,当然就有可能不知道这首词是作者思念故国的绝命诗,就不可能对这首诗有通透的理解;经过历史长达一千多年的研究,这一点已经天下皆知,所以我们就更能读懂这首诗了。但是,现在网络上的诗何止千万,要了解每一首诗的写作背景,何其困难;尽管如此,我们一是要尽量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状况与背景;即使不能了解,也要就诗论诗,多读多推敲,务必要达到多方面融会贯通。
从跟帖情况看,松山居士的这首诗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而我觉得“有争论,当然是好事,理是越争越明的,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希望有不同的声音”。从争论中我更清楚明白了这首的背景:雾霾天气,造成了交通困难;农民工,有一定的生存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阅读这首诗歌,就更能明白作者在这首诗上的立意上。
这首的第一节,写大雁是为了写农民工的迁徙之苦,是类比,造成类比性张力,“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才能返回或抵达”是说农民工与快乐幸福仅一步之遥,但是往往失之交臂。“若有神灵”定然知道世上还有这样尴尬的生存境况,“也能闻到月色下几个平米/拥挤的梦呓,泥土的咸味”,如果真的只能让神灵来了解这下层的生活之窘,那么值得我们人类的深刻反思。但是,这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只有这种人文关怀精神,才能让社会更和谐更健康。
还说一下这句的“闻到”和后面的“梦呓”“咸味”搭配的问题,有人提出从语法上分析“闻到”“梦呓”是否正确的问题。许多诗友都赞同作者的观点,是通感的运用。我要提醒的是,在运用通感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美感,如果一个句子用了通感,但给人的感觉平平无奇,即使成功运用,也不值得提倡。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句子虽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平平无奇,但我再读时,看到前面的主语是一个假设的“神灵”,神灵的五官定然要比凡人超常一些,能够听到“梦呓”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才恍然大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了。说是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好,说是神灵的超常的五官能力也好,这样就更具有现实的终极关怀意义。好哉,妙也!
作者:
刘光荣
时间:
2013-5-8 09:11
可能作者对“神灵”“闻到”“梦呓”这样一个奇妙的句子的奇处和妙处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国古人有语:“灵感来时,有如神助。”我想是啊,勤于写诗的人,灵感是会不约而至的,当灵感到来的时候,诗人自己本身有时或许并没有察觉,但诗神已经附在他的灵魂上了。但我相信,在作者的潜意识里,一定有一股神秘的牵引之力,带着他向神秘的诗境里前进。再来读最后一节,再体验一遍充满灵感的诗句:“若有神灵,他一定能够听懂/大雁无法辨识路线的抱怨/也能闻到月色下几个平米/拥挤的梦呓,泥土的咸味”。近年来我还在大别山诗坛里读来一些神来的灵感之句,我姑且暂时叫它们“神性的写作”,比如《十面倾城》一书中“思量只有情如海”的诗人“觅雪嫦晴”有一首诗《思念的水分胀圆了等待》中有一句诗“让思念的潮水,胀圆了等待”,窃以为这句诗是灵感之作,“胀圆”一词用得尤为出色,“胀”字写出了思念的动感,“圆”字写出了思念的形态,并且兼以表达了等待时的感觉,真是把思念与等待写神了,如果有过强烈思念与漫长等待的体验过程的人一定会和诗人发生强烈的心灵共振。还有重庆子衣诗人的一句诗“在迷乱的春风中拥吻”,这一句也是灵感之句,神性的表达,写出了对爱情的痴迷、激情、喜悦,这是写诗过程中感情的潮水涌动而诗神附体的表现。这样一些灵感之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若我的一生能拥有数回,则此生足矣。
欢迎光临 大别山诗刊论坛(旧址) (http://dbssk.xlwx.cn/old70/)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