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孙彤:《天堂云》读后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心情落雪    时间: 2012-12-11 16:25     标题: 孙彤:《天堂云》读后随笔

温煦的青草地
——《天堂云》读后随笔
               孙彤
  玉树抗震救灾那年,我第一次走进高原,认识了温青,一别两年多没有见过。近日开文学研讨会,和他在济南重逢,没想见到我,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身体还好吧?”
  我诧异他怎么会这样问我,便答道:“很好啊。”
  “从玉树回来,我一直心脏不好。”他淡淡地说,眼睛瞟向远处,仿佛在说着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
  我心里为之一颤,一下子进入记忆里,想起在玉树初相识的情景。从我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他就在生病,发着烧,一直到我离开,他依然一边挂着输液瓶,一边忙于方舱医院的工作,但他始终坚守在那里。这次旧友重逢,自然又谈论起了玉树,他的眼睛瞬间灵动起来,告诉我在玉树写成的诗集《天堂云》即将出版了。
  在一个秋雨绵绵的中午时分,我打开了《天堂云》,草原、村落、牛群,还有那美丽的姑娘卓玛,随着诗行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在雄浑而不乏细致的诗句中走进了回忆。其实那段经历从来不曾走远,一直盘亘在心间,时常不经意地跳出来,滋生出明媚,甚至已经幻化出某些超脱的意味。
  有位诗人曾这样说:“站在此岸的,站在彼岸的,我都认识、熟悉得很。站在河的第三条岸的那位,才是诗人。”
  温青就是站在第三岸的人,他是把诗歌当做生命来呵护,当做事业来担当,当做使命来履行的,他曾经在此岸和大地一起经历了剧痛,又在彼岸做着冷静的观视,最后他停止了穿梭,在第三岸把所有痛苦、悲伤、超脱、用信仰和信念链接在一起,呈给世人看。
  诗歌不是纪实性的文学,它是心灵的观照,情思的表达,所以诗歌才会虚无缥缈,空幻无形,看似与真实无缘,其实又是真的,诗之真是它的命脉,唯有真情、真诚、真言灌注其中,诗歌才会有生命力。《天堂云》用诗歌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那场灾难带给人们心灵的炼狱。在这之前,没有太多人知道那个偏远小城的名字,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都像睡在深海里的鱼,宁静而安详,没有征服的欲望,也没有寂寞的苍凉,那是一座天堂。高原上的阳光从清冽蔚蓝的天空中直射下来,像是被圣洁和高贵过滤了,它洒在岩石上、草原上,游动跳跃,光芒四溅。那里的天很干净、山也很干净、草原上所有的生命也很干净,棉花一样的白云在天空游荡,它们是高原上自由的精灵。然而就是那一次大地的颤抖,让人们疾驰到了边缘:
  云破碎了
  天堂的门突然如此拥挤
  我们之间也如此拥挤
  一个相同的痛苦
  在玉树的天空,愈加深邃
  一般看来,叙事是对抒情产生着一定弱化影响的,虽然叙事并不是一种新奇的诗歌手段,但往往会带上沉重的语言枷锁,平庸,繁赘,失去了抒情的格调,但在《天堂云》中,叙事和抒情反而很好地融为一体,温青很懂得白描与减法的好处,繁复尽处是简单。整首诗似乎就在叙事,然而他又能对美的控制力拿捏得恰到好处。诗行里糅进了对天堂的依恋与沉醉,对蓬勃生命力的热烈咏赞,也有灾难发生后对天堂之路被湮灭的绝望,对个体生命被灾难吞噬的恐惧,还有对精神无所皈依被放逐的迷茫,以及对信仰的重拾与坚贞的守候。总之那是一个特别的领地,雄浑奔放的歌哭穿透了层层叠叠的云雾直指灵魂最深处。
  真情乃诗的根本,诗缘情,温青肯定也是由动情而动心,由动心而动笔。在灾难面前,他由从容而超脱,找到了一种纯粹,心中的郁结全都随着高原的风散去,他写下了这样淡然的诗句:
  我们原谅所有的厄运吧
  包括那些山崩地裂的颤动
  那些地动山摇的雷电
  那些冰雪掩埋的泪滴
  那些侵入内心的风寒
  他并没有把“超越”、“理想”、“崇高”之类的词具象化,而是在一直寻找着抵御一切灾难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已经找到了,他在宏大的叙事当中寻找到一种更为宏大的精神意义的建构。
  安静的苦难
  由经幡飘入内心
  那些身体的伤口开出花朵
  吐出明亮的丝线
  温青对灾难进行了另类的诠释,灾难过后,信仰不曾泯灭,也不曾改变,对灾难的承受和怨恨变成了谅解,心灵在经历了迷茫和无依后又找到了归宿、内心的冲撞渐渐平和下来,如果说这个世界喧嚣浮躁,滤去纷华,就应该回归纯净,经历了灾难的人们,依然虔诚地拥抱这片土地,开始接纳生活赋予他们的全新定义。
  这是被天空拥抱的土地
  这是被青草温暖的土地
  每一块山石都是从经书坠落的英灵
  它们历经一切
  它们记录一切
  它们无所畏惧
  当阳光再次洒满山岗,照耀到山脊上,每一个人身体里不断搏动着的脉络都会抖落掉恐惧,每一颗渴望救赎的心都会挣脱梦魇努力朝着自由的方向飞翔。但明媚的阳光是不会变的,经幡依然是随风招展的,淳朴的人们依然坚守着信仰,走在艰辛的朝圣路上,他们懂得高原上的生灵是不会被毁灭的。
  温青的名字本身就颇具诗意,总让我联想到这样一幅图画,和煦的阳光照耀着青青的草地,温暖,蓬勃,不乏希望。我甚至很冒然地想那片高原是否就是他一直在找寻着的精神家园,一直在找寻着的纯净,在高原上,他终于和它们相遇了,当他记录下那里的天、那里的山,捧起明灿灿的阳光,心底一定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温青又是执着的,韧性十足,他对待什么事情都很认真,即使病重也坚持着不肯撤离,那是军人的姿态,也关乎着诗人的信仰。他的倔强很善良,他的执着也很真诚,他在用心去爱着那片高原,爱着历经患难的人们,或许在刚刚踏上高原的时候,心里所迸发出来的感情是即兴的,但绝对是真挚的,那片高原已经印在他的心里,我知道如果再有任务,他依然还会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
  玉树——在那里,美丽和伤痛总是共生、希望和坚守总是共存,他找到了安放理想的圣地。
作者: 凝眉    时间: 2012-12-11 17:09

诗歌不是纪实性的文学,它是心灵的观照,情思的表达,所以诗歌才会虚无缥缈,空幻无形,看似与真实无缘,其实又是真的,诗之真是它的命脉,唯有真情、真诚、真言灌注其中,诗歌才会有生命力。
作者: 凝眉    时间: 2012-12-11 17:11

解读一首诗歌所用的精力高过创作。谢谢你的精彩。分享你的精彩。问好。
作者: 小芹    时间: 2012-12-11 22:27

真性情的诗歌!精彩的诗评!问好二位!
作者: 蝶小妖    时间: 2012-12-11 22:59

欣赏,问好!
作者: 心情落雪    时间: 2013-1-11 07:51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1-12 13:45

感谢赐稿,欣赏诗友的诗评文章。多来交流




欢迎光临 大别山诗刊论坛(旧址) (http://dbssk.xlwx.cn/old70/)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