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木渎行 [打印本页]

作者: 程庆昌    时间: 2012-11-21 09:49     标题: 木渎行

木渎行







为能参加“相约红枫节”的版友聚会,老早就在做准备;并不是说要刻意准备些什么,因为工作的缘故,必须把这一天早早安排妥帖,毕竟工作非同儿戏,主次得分明,更不想让领导唧唧歪歪。

周日清早就起床,硬拉上妻跟我一起去赶这次版聚;原计划一家三口都去,让刚刚结束期中考试的小女儿也放松放松,可小家伙惦记着她的功课,不肯去,再三催促我们早些出发。

从甪直乘528路公交车至钟南街地铁站,转乘地铁直达木渎古镇。地铁是俗称,现在都叫轻轨,平时都忙,难得有时间在城市里走动,更别说去稍远些的地方,能这么走动走动,看看城市周边的美景,确实是很惬意的事。

人有兴致,老天也帮衬,乘公交坐地铁都不用候车,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贯通木渎和钟南街的轻轨一号线,几乎呈东西方向穿过整个中心城区,城市发展,生活便捷,所言不虚。我们来苏城十年有余,切实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城市只有富足强健才能够支撑起繁多的功能服务,畅通便捷,才能够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

地铁一站一站到达,又一站一站向前,虽然在城市的底下,依然感受得到城市的繁华和街衢巷陌中的人流涌动车水马龙。列车在平稳快速中,一站接一站把我们送向此行的目的地——古镇木渎。







出了木渎地铁站,一样是熙熙攘攘的人流,一样是穿梭如织的车来车往。雨中去过一回天平山,跟车直接来回,镇上的情况一无所知,只能约略知道天平山的大致方向。

打车直奔天平山,因是红枫节,又恰逢周日,游人出奇的多,去天平山的路上塞满了车,好不容易到了山门,也不知道先到的版友在哪,赶紧联系成林,才知道是自己百密一疏,把集合的地点弄错了,想当然的认为是天平山的大门口,实际约定的集合点是古镇上的严家花园站,偌大的一个牌楼,好认;赶紧又打车去古镇,从天平山区古镇的路不是很远,可车如蜗牛在爬,急也没办法,只能望车兴叹。

透过景区大门,望见里面的红枫确实红了,不过没有红透,不似想象中的枫叶如火,不少叶子尚青,还未转紫,青紫绿红,缀满一树,也是一种情趣,比单一的丹赤,要有层次得多,更富有意蕴;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浅见,未必人人会如此感想,妻就有些不以为然,说,还红枫节呢,枫都未红;大约,妻更喜欢那些跳跃的赤艳色彩。







虽然只是江南小镇,道路上都是车,挤成一片,人也特多,足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大概是周日,天气晴好,气温适宜,忙碌了一个礼拜的人们,都纷纷走出家门,好好享受一番难得的风景,更多些慕名而至的游客,把江南古镇,渲染得热闹非凡。

终于达到严家花园站,由于中间弄了个小插曲,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差不多半小时;可诸位女士先生又在哪呢?过往的人都像,又都不像,只得又打电话联系,殊料先我而至的版友们就在十几米开外,真正应了“无缘对面不相逢”的古语;可我是践约而来,这缘,当还是有的;一干人见面之后,虽是初次谋面,却也热情洋溢,如同久未碰头的老友。

这得益于江南文学这个平台,把诸多版友聚集在一起,大家都把它视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徜徉文字,快意诗书,彼此神交已久,这一见,就自然少却了陌生感,多谢故友相逢的欢欣。

还有人未到,大火在等候的同时,随意聊些生活、工作和文学上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生活着,工作着,有一点闲情逸致,再弄几笔文墨,未尝不是很舒心的事,日子虽然过得简单,在简单之中,也多许多韵味。

花匠和承林一行到了之后,人基本上齐了,未到的也就一两人;时间比约定的晚了一个多小时,考虑到日程安排,只好不等了,小有遗憾。

一行十四人,略作介绍:黄叶村人,王某,承林,绝世老顽童,与秋相伴,路灯黄,江南雪,吾家小乔,雨情,桑落花匠,我两口子,还有承林一起的两位帅哥。







去严家花园的路上,侃了小乔一句,“小乔初嫁了”,东坡老夫子的词,花匠在一旁帮腔,没料到那妮子的脸还红了一红。与秋相伴是土生土长的木渎人,想必古镇的每一个旮旯都烂熟于心,她领着我们直奔严宅。

同样是江南古镇,同样是名门望第,同样有着沉淀的历史色彩和人文精神,这严家的宅第园林,着实叫人要暗叹几声。富甲一方,名门望族,已在不言之中。因为时间有限,一行人在宅第中匆匆而过,也就走了个过场,春夏秋冬四园所蕴藏的雅致和精深,根本来不及细细品味。倒是一方影墙边的几树芭蕉,让一行人饶有兴致,驻足而望,“窗外税种芭蕉树”的词句又脱口而出,这芭蕉的绿,与一树石榴的金黄,五角枫的似红未红,倒是极好的映衬。

池里的游鱼,丝毫不惧人声,仿佛也要赶这些热闹,在围栏外的水面,尽情嬉游,天光水色,是这时分它们最好的衬托,严家花园的幽清雅媚,也自然刻印在游人的心里。不知是不是多看了几眼那顶花轿,心里边隐约多一些如水女子的写意,坐进花轿里的姑娘,又会怎样描摹这高墙大院里的人情风味?我不敢妄言,倘若妻也是地道的江南女子,会不会做进花轿,嫁给我?

走马观花,难以品出严家花园的韵致,我们一行人,也就在层层叠叠的脚印上,在留下自己的脚印,过去与现在,宁静与喧嚣,都融在这些脚印中。若能费些笔墨多写一写严家花园,也是不错的事,但不是现在,现在了解太少,不敢胡诌,怕辱没了一方烟渚里的古宅幽情。







门票赖与秋协调,没有花费,只不过行色匆匆,多些浪费机会之慨。结束严家花园的观光,径直去木渎有名的石家饭店。在很多文章中都见到介绍石家饭店的文字,这是一家老店,想必它的名号,已成为木渎的一种标记,石家饭店,自然就成了木渎餐饮业的招牌。游览木渎古镇,再在石家饭店里餐饮,似乎才不虚此行。

石家饭店的招牌菜,少不了鲃肺汤;此前,在诸多文章中读到过精美的描述,难免不让人口舌生津,有亲口一尝的愿望,这舌尖上的滋味,有时候还真诱人。尤其前不久,黄叶村人特别撰文详细介绍了石家饭店的鲃肺汤,愈发叫人有食欲;真的坐进了石家饭店的包厢,这鲃肺汤,岂能错过?

与秋和村人张罗着酒菜,围坐的其他人说着闲话,服务生上的茶还算不错,汤色和香气,也挺悦人,在这样的场合,能吃到这样的茶,小有运气。

酒满在杯里,菜陆续在上,不吃酒的吃一杯蓝莓汁,觥筹交错,好不热闹,素昧平生的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少了平常所说的陌生,说话的时候,也不遮掩,真是快意。正相互敬酒的时候,鲃肺汤上桌了,终于可以一饱口福,品尝这久负盛名的石家招牌菜了。

汤入口,不油不腻,清爽甘鲜,问自己,是不是想象中的那些味道?没吃过,自然不好乱下结论,只能在心里想,这就是文字记载里的那种味道。凭心而论,这味道,与想象中的相距甚远,不知道我的感觉对还是不对,又有几人真的知道对错。







花匠提议,每个人讲一下自己网名的由来,并首先切入主题。他说老家有很大的菜园子,周年种很多花,所以弄了个花匠的名号;不过他还是没有说透彻,这青桑绰绰,与花匠有什么关联,一个落字,又有什么意义?往后一定要他说清楚。江南雪本是北方女子,名字中有雪,来到江南,自然就成江南雪了,是不是还多一份江南的清婉?吾家小乔是苏北女子,跻身姑苏,自然多几分江南女子的灵秀,这网名呢,也是信手拈来,大概,女孩子心里,少不了美人英雄的情结吧,连花匠都取笑,她的周瑜周郎在何方。路灯黄老师是借地名和姓名组合的网名,路灯是她的家乡小镇名,非街边的路灯,她是黄姓,这样的网名,是不是多一些乡土情怀?

我以前用过网名,后来在若干论坛里,都是真姓名示众,说得好听些,叫不改本色,自娱自乐,何须遮掩?绝世老顽童是位退休干部,年龄虽长,童心未泯,这样的名号,合适不过,很容让人联想起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周伯通,有这样的心性,何愁生活不滋味十足?

王某尊姓王,肯以本姓示人,也很不错;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人的“某”字,让他情有独钟,借用做了网名,犹如常人所言的“某人是也”,平易近人;承林尊姓游,他用真名做网名,隐去了姓氏罢了,也算得上本色不减。王某的小说写的有声有色,承林的诗歌写的回肠荡气,都是不简单的角色。

黄叶村人的网名源于一句古诗:家住江南黄叶村;村人是吴江土著,地地道道江南后裔,冠以村人的名号,十分舒心。俚语村言,山茶村酒,再加上邻里村人,好一派乡村画卷,好一股乡村气息,真正在乡村里长大,才感受得到如斯的生活味道。

与秋的介绍,我没听清楚,很是遗憾;就字面意思,斗胆猜测,这是个渴望收获的女子,秋天的硕果累累,来自春花朵朵,走过春夏,有秋天作伴,心情何其甘爽!雨情的网名来自本名的谐音,这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撑着油纸伞漫步在丝丝细雨里的江南女子,这丁香一般的姑娘,会引来多少钦慕的目光?

特别推介一下,黄叶村人、王某、承林三位是江南文学的版主,这片家园,因为有他们的付出和辛苦,才聚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才会有如此生机活力。







下午登天平赏红枫的活动,因天平山方向人多车挤进不去,临时做了变更。虽然这次没能去拜谒范仲淹的祠堂,没能与渐渐红彤的枫树打个照面,但天平山的红枫,年年都在,我们有的是机会细赏红叶、登高望远。上午在严家花园时,与秋说本打算多逛几个古镇景点,就是时间不够用,当时我就说,留一些余味到以后吧,这天平山也是一样;佛家说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虽然我们佛缘尚浅,有的是机会来际遇这些林烟山色、云清枫丹。

不去天平山,去离得最近的灵岩山。灵岩山方向也是人潮如涌、络绎不绝。我们一行决定从后山直上山顶。于山脚下集中的时候,佛音浩荡,直逼心灵,也让周身开始燥热的人们,多了些清空之感。生命的浩大,也于这时分直扑心坎。大伙随意谈笑,随人流波动,开始登山。

没走多远便开始汗水四溢,大抵是“宅”得久了,少了些运动的缘故吧。初冬的灵岩山,也毫不吝啬把它的风情展现在我们眼前。路两边林木参天,林荫翳翳,香樟居多,也不少些枫栎之类杂木,一律挺拔向上。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生怕有人掉队,跟不上,相互照应,彼此关心。半山之际,有大片的修竹,密密匝匝,浓荫蔽日,很自然让人想起竹报三多的联语。这一地的竹,一地的碧翠清空,更适合佛家的静与清吧;而香樟树的绿又与修竹的碧,相得益彰,虽说是冬天,叶红叶黄,这灵岩山,还是一如既往的苍翠。

沿途有不少石刻,苍劲,朴拙,本意拍下来,待有空时慢慢揣摩,奈何被诸多爱摆pose留此存照的俊男靓女遮挡,也就作罢;一路不趋不徐,不紧不慢,四周山色,尽入眼底,山风盈盈,直入怀抱。虽然多些人声喧杂,但乐山羡水的襟怀,这一刻竟也是形影相随。

越靠近山顶,路越陡,一行人还是兴致不减,未觉得有多苦累;陆续到达山顶,于山寺外小憩了一会,山风穿衣,沁凉舒适,山下的市镇街道犹如棋盘,一目了然。进到寺中,香烟鸟篆,悠悠扬扬,虔诚膜拜中,众生苦困,定随风而杳,佛家慈悲,慈航普渡,灵肉无妄,心如磬石。

逗留片刻,去寺后的花园,吴中胜迹的褒誉确实不是浪得虚名。花园里池亭相衬,假山林立,古柏苍苍,香樟郁密,多些怀古探幽的意趣。灵岩山多西施留下的古迹,灵岩山寺,也建在吴王夫差为其修建的馆娃宫的旧址上,因此说,这山上的草木林莽、青瓦黄墙间,都留有绝世女子的芳婉,只要有心,只要愿意去倾听,只要多一些联想,都能在山风习习中,感受到旷世女子的柔曼与刚烈,都能感觉到流淌的历史风云、沧桑变化。
作者: 程庆昌    时间: 2012-11-21 09:50





虽游兴未尽,但一干人来自城市的不同方向,不得不考虑回程的时间。下山之前,兴高采烈拉起江南文学的醒目条幅,于山顶合影留念,以记此行;立此存照,也是一个瞬间的永久定格吧。每个人的生活,正是有了这些瞬间,才架构起生活的精彩纷呈。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只苦了穿高跟鞋的女子,妻也难免。上山大伙开玩笑的时候,妻说有我这根拐杖,不怕,下山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做拐杖吧,平常夫妻,这也是一份难得的默契,谁说不是很有趣味的事呢?半山腰的时候,追上与秋,她走的也不快,一问,才知道她的脚关节有旧恙,还是这些年好了许多,真佩服这个女子的毅力。

下得山来,就要各奔东西,心中有些不舍。告别了同伴,搭承林他们的顺风车回甪直。其实也不是顺道,承林仗义,特意绕道把我俩夫妻送回来罢了,不然他们可以直接取道北环去唯亭的,真是感谢,省却了转车的麻烦。

此次木渎之行虽说行色匆匆,聚的时间不长,也就走马观花领略了一下古镇风味和灵岩风光,但是颇多收获;难得的是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无论是版主,还是版友,都是忙碌生活中难得一见的高朋。我相信,彼此间的友谊,也会如文字一样,芬芳宜人,甚至不亚于窖藏的酒,越陈越香。

盼望着下一次的聚会;原以为会登临天平,曾做小诗一首:江南频入梦,咫尺盼相逢;天平山有色,相约赏红枫。这里修改几个字,做本次木渎之行的结束语。

江南频入梦,咫尺盼相逢;灵岩山有色,相约话情钟。
作者: 凝眉    时间: 2012-11-21 19:12

先踩起。慢慢欣赏。
作者: 蒹葭无霜    时间: 2012-11-28 11:10

记述得很细致,有这份心情也不错,问好!




欢迎光临 大别山诗刊论坛(旧址) (http://dbssk.xlwx.cn/old70/)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