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塞宾的左手:语境 [打印本页]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2-7-14 17:57     标题: 塞宾的左手:语境

  语境,是一种在乎质感的、有其影响半径的语言力场。想要更好地感知它,就要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并确实地进入其强效的影响半径之内。绝对意义上的语境,或许是本然而先验地存在着的;但我们对于语境的探究与寻觅,却是一个嬗变的过程。而一个作者自我的成熟,更是一个嬗变的过程。其实不止是作者,读者也是从幼稚转变向成熟的。在读者的自我嬗变中,对于语境的把握能力,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衡量指标。
   ——塞宾的左手

  有风格的作品,是建立在一个定位独特的大环境之下的。这个大环境,就是语境。关于语境,或许它难于捉摸;但仔细体察,语境的关键实则是一种质感,语言环境的质感;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设定。风格之于语境的关系,就好似面料与裁剪。语境是面料,风格是裁剪。裁剪的细节,是依据面料的特性而制定的。
  或者换种方式来说,语境是一种语言力场。类似于重力场、引力场,由语言所构成的一个有质感、有支撑、有张力的空间,便是“语言力场”。在所有文学形式当中,诗歌的语言力场,切入地尤为迅捷。因为诗歌本身的篇幅有限,所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在读者阅读完两三行的文字之后,便自然地对文字的质感、以及由这种质感所构造出的环境,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或者说,语境的表现形式,便是令读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独特,要求它有别于日常环境。力场都有自己的影响半径,只有当读者真正走入这个影响半径,并置身其中的时候,才能最好地体会与感受这个力场所散发的能量。
  语境,是针对作品而言的,是针对一类作品而言的。款式各异的时装可以有千百万种,但是面料的种类,相比起来就要少很多。而且一种面料也不可能只做一个款式的衣服。而一种语境,必定也会诞生出一类、甚至是一大类的作品。而在更广义的层面上,语境不单用于一件单一的作品,也用于具有体系的著作。在一些学术著作的研读当中,你常常会发现,作者说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进入这种语境;在那个时候,应该进入那种语境。所以,从这里看来,语境又像是一种大前提。而我说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时,不进入作品的语境是不行的。所以进入相应的语境,其实是阅读作品的大前提。
  语境是由人创造的,一开始是一个人创造了它,而后一部分人继续创造、一部分人继续完善;然后有一天,后继的创造和日渐的完善开始汇流,然后又会有后继的再创造、再完善和再汇流。语境就是这样逐渐自我完美的。而既然有汇流,自然也有分支。一种语境会分流出若干派系,每一条曾经的分流,都会铭刻在历史的当下,告知后人它们曾经存在时的风貌。也会有人效仿,也会有人对其进行修缮;形成更适用于自身风格的语言环境。这就是语境之于每一个具体的作者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而大多数作者都会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语境,却不一定终其一生都只使用这一种语境。
  对于每一个作者而言,他们所擅长的、适用于自身风格的语境,在时光的荏苒中是会发生变化的。有的是长期积累中逐渐发生变化,有的是长期积累最终一朝顿悟。也就是说,最后的表现形式虽有差异,但长期的积累,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具体的文学实践当中,我们会发现,这两种转变方式,是相辅相成、难分你我的。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作者的提升或转变,是温和渐进的。但往往也会看到,在一个作者的职业生涯当中,会有几篇分水岭式的作品,来划分他的风格与时期。对于一种语境或是风格,重要的分水岭通常有两个:一个是其由朦胧状态而被真正确立之时;另一个是其由尝试阶段而进入一种相对成熟的当口。当然,也不排除一种语境或是风格会在相对成熟之后,进行再成熟。但一种风格一旦定型,往往就难有突破的余地。而事实上,如果一种风格确实已经足够适合自己,便不必再画蛇添足。
  再说回到对于语境的感知上来。语境的感知方式,可以分为“知境”和“入境”两个阶段。打个比方:传说中,有一个地方叫太虚幻境,这点在日常的常识中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就要翻书阅典,去考证其历史背景,确定其形貌。这便是所谓的“知境”,对一件事物的特点与属性、充分的定位和认知。而真正来到太虚幻境之前,虽然得知描述种种,但亲自进去一览究竟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太虚幻境的表象,只是一道闭锁的门户,而当进入到这扇门户之内的时候,骤然间会有一个与外界差异极大的世界呈现在你的面前,这时你是什么反应?这就是所谓的“入境”,一种探究。在霎时间,你感觉到这个独特的世界中呈现的一切,占据了你的心;而你的心,同时也产生一股反作用力,想要占据这个世界。在这两股力量反复激荡之后,这个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而你的心中,已经对其完成了一份拷贝。从此你便熟悉了这个语言环境,你的阅历就变得更加丰富而多元。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虽说语境是相对独特的,且这种独特是相较于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所存在的。但任何的语境,都仍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一种语境与另一种语境之间,彼此也有相对辨证的关联。也就是说,所谓的语境,是一个语言力场。作为力场,影响半径的影响力,必然是温和递减的。所谓“三里为城、五里为郭”,而在外城之外,就是广袤而自由的土地。无论是城或是郭,都会留出通往外界的出口。所以,任何的语境,其实都并不孤立。如果孤立,便根本无从抵达。
  这便是所谓的语境,是一种在乎质感的、有其影响半径的语言力场。想要更好地感知它,就要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并确实地进入其强效的影响半径之内。绝对意义上的语境,或许是本然而先验地存在着的;但我们对于语境的探究与寻觅,却是一个嬗变的过程。而一个作者自我的成熟,更是一个嬗变的过程。其实不止是作者,读者也是从幼稚转变向成熟的。在读者的自我嬗变中,对于语境的把握能力,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衡量指标。就让我们从懵懂逐渐变得老练,更为准确地进入一种境地,从而探寻语言圣殿的堂奥。
作者: 小芹    时间: 2012-7-14 23:35

语境是面料,风格是裁剪。

这篇太专业,我得细细琢磨!
作者: 刘光荣    时间: 2012-8-22 10:25

学习欣赏
作者: 优雅水滴    时间: 2012-9-24 21:35

水滴来学习了哈。问候老师哈。




欢迎光临 大别山诗刊论坛(旧址) (http://dbssk.xlwx.cn/old70/)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