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熊东遨《诗词医案拾例》(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推窗望月
时间:
2012-6-13 00:28
标题:
熊东遨《诗词医案拾例》(转帖)
熊东遨《诗词医案拾例》
前言 目录 1-2 3-4 5-6 7-8 9-10 11
《诗词医案拾例》(前言)[熊东遨] 著
专家提醒读者:要读此书,请先看《前言》,不然感情上会……
◆ 前言?
这本小册子,是我根据去年以来的教学笔记整理而成的。起初,我并没有出版它的打算,主要是考虑到内容比较零散,理论上系统性不强,加之是替别人修改作品,因身份、阅历、感受、认知等各方面的不同,很难达到人人满意,如果贸然变成铅字,难免贻笑大方。后来,经不起学员们的一再要求以及几位老朋友的极力怂恿,终于鼓起勇气把它拿出来,准备接受读者的检验与批评。?
书中共收各类诗词作品(含原作和改作)一百余例,其中绝大部分是我直接授课的学员的作品,约占总量的70%;另有二十余例选自国内几家刊物,以我所熟悉的青年诗人的作品为主;余下的,便是师友之间的艺术探讨以及我自己几宗"病案"的自疗。?
对于学员习作的评改,多数已在课堂或信函中述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师友之间的意见交换,也已达成了共识。惟有对那些从刊物上摘引来的作品,所提修改意见未能尽数与原作者沟通,越俎代庖之嫌,所在不免。这一点,如能得原作者的谅鉴,自是深以为幸;倘不蒙宽宥,本人也诚惶诚恳地愿意接受批评乃至批判。在这里,请允许我先期向这些诗友表示深深的歉意。?
有一个问题需要在这里作出特别说明,就是我在评改书中的作品时,思想情绪已完全进入状态,看到妙处,自然是手舞足蹈,兴奋不已,笔端动听的话也就多些;看到滞塞或是不知所云的地方,则情绪亦随之波动,出言时便难免有所不恭。这种带有湖南人臭性格的"辣"味话,很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刺伤原作者的自尊心。我不敢祈求这些朋友的宽恕,只希望他们在读到类似的评语时,权当是醉汉谈天,胡说八道便了。此外,有几例并非出自我门下的中华诗词高级研修班学员之作,也斗胆拿来作了评改,有的甚至和原指导老师唱上了对台戏。我这样做,虽然是纯艺术性探讨,本身并无恶意,但在客观上对这些老师犯了大不敬。好在这些老师大多是我的前辈,历来大度宽怀,不至于计较后生小子的冒失。虽则如此,但我还是要向他(她)们道一声:"对不起,请原谅!"?
此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始终得到诸多师友的支持和帮助,令我难以忘怀。前辈诗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老,岭南派大诗人徐续老,分别赐题了书名,使本书增色不少;诗友孙庆波先生,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弥补了许多不足;李汝伦老在病中,还不时询问写作进度,一再鼓励要写出特色来,不要怕招致非议,成了我大胆妄为的坚强后盾。此外,内子燕婷不顾自身工作任务的繁忙,主动充当第一读者,时时为我这匹行空烈马勒口收缰,也起了很好的把关作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成书仓促,加上作者才、学、识方面的总体限制,书中疏漏乃至荒谬之处恐难避免,恳切地希望诗界同仁以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本人家无珍稀,惟常备美酒数斗,有能当面提异见者,必尽情相陪一醉。?
熊东遨?
辛巳闰四月于求不是斋
《诗词医案拾例》(目录)[熊东遨] 著
?◆ 目录
登闾山望海寺
槐乡行(三首)
槐情(三首)
赏槐
江村秋夜
南疆曲
种梅
沙潭江观潮
山居人家
江行
赠钟老师
送征人
寒夜曲
江村即景
中秋与诸友登望海楼
登黄鹤楼
登庐山
浣溪沙·秋韵
有怀(二首)
感事
友邻
访贫
五家站赏荷
与蒲田籍客商共庆千禧
游严子陵钓台台畔多今人题刻
秋蝉
答友人
大角湾冲浪险为狂涛吞没赋此自警读
《对庐集》赠岭南徐续老
怀程千帆先生
赠李白友先生
虞美人·访插队时房东
?五泄湖抒意(二首)
小景
喜雪
村童放学
农院竹枝词(二首)
第十三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即兴
?青岛听涛
惠州西湖
明月
啄木鸟
访成都杜甫草堂
游沩山密印寺
香山竹海
黄材水库
秋兴
登蓬菜阁
老农
秋意
海滩即景
菊
雅集廿八都感吟
伏明霞
慰女足
学诗漫笔
咏牛
瀑布
闻雷
秦俑坑
心曲
看鳄鱼表演有感
皮带吟
母校梅城中学百年庆
深圳参观"明思克"航母有感
庆祝建党八十周年
访普救寺
重看粤桂边纵队油印出版的书报有感
鹧鸪天·游河源桂山森林公园
顺德清晖园
?芦沟桥感赋
读思学姊《伴月楼诗词》
丙子秋偶成
江心寺别木鱼法师
读报载"慧木之吻"有作
?武昌东湖泛舟
田园秋色
量尺
题画
小草
秋思
旧自行车
学诗
向日葵
晨雾
观电视钱江大潮有感
?飞机播种松树成林有作 乡镇干部
赠妻
雨余
玉桥春柳
报载北方有风沙泥雨感作
侗家铁道纪游
西南大开发
答方凤翔
寄孙应生
学诗
赴上清迎客
卜算子·读两首《咏梅》名作偶得
山翁
与同学登蒙山
读史
附:交情六首
作者:
推窗望月
时间:
2012-6-13 00:29
《诗词医案拾例》(一)[熊东遨] 著
◆ 登闾山望海寺
原 作
柏美松奇可接天,登峰观海听大澜。收寻未见白帆影,忘却渔舟换巨船。
改 作
云白松青接远天,我来登极听潮喧。任他海上波澜阔,难阻乘风破浪船。
山水登临,不宜尽作风光描摹,发些感慨,或更动人。原作凭高寄兴,当属正途,只是所抒感慨略显牵强,难以达到动人效果,故须别开一境,以正其声。首句状景欠佳,作"云白松青接远天"画面便丰富了。次句"大"字失律,改出不难,易以"我来登极听潮喧",可使精神焕发。第三句"收寻"或系"搜寻"之误,即便如此,与下句构成之感叹亦不具新意 ,不若借海上波澜言志,庶几略具风神。
?◆ 槐乡行(之一)
原 作
四月春深兴致浓,诸朋相伴槐乡行。赏花十里诗情醉,观水一湖俗虑融。?
岸畔踏香寻古意,林中探胜访仙踪。柴庐人外开欢宴,野趣盎然更纵情。
改 作
难了槐乡四月情,友朋相约作徐行。淡浓花气中人醉,断续莺声到耳清。?
湖岸踏歌寻古意,峰头览胜趁新晴。林阴席地开欢宴,不觉盎然野趣生。
作者《槐乡行》共三首,此是其一。诗中用韵不够规范,平仄亦稍有不谐之处,但架构较好,可以改出。首联开门见山,章法得体,意思也有可取处,改为"难了槐乡四月情,友朋相约作徐行",便一切都理顺了。三、四句缺少槐乡特色,且"俗虑融"之类词语生涩之极,不作大改动难以激活全篇。故上句略取其意,改为"淡浓花气中人醉",突出槐花的作用;下句全删,另创"断续莺声到耳清"七字补足之。不要小看这断断续续的几声莺语,有了它,顿觉画面生机无限。五、六句句型结构不错,尤其上句,意思也好。只是"香"的内容已为改后的第三句所用,不宜重复出现,故在原型的基础上深掘一层,稍加变易为"湖岸踏歌寻古意"。别看改动不大,与原句相比,这里隐隐约约增加了一点孔门师弟郊游的味道,"知己二三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也;若浮想联翩,还可以从"踏歌"声里寻出些李太白赠汪伦的"古意"来。下句不好,尤其是"访仙踪"有点不伦不类,不如承接湖滨游兴,再登高游赏一番,来个"峰头览胜趁新晴"。两句合起来,表现出的雅兴当不输于曾茶山"小溪泛尽却山行"。结联尚好,只是"柴庐"与现代人生活似有不符,这"欢宴"倒不如就在槐阴下席地而开,如此,则末句之"盎然野趣"便会"生"得更加充分,小作改动以避重韵也就顺理成章了。
??
?◆ 槐乡行(之二)
原 作
淡淡烟云淡淡风,微微细雨渚沙凝。人歌人笑天香里,鸟去鸟来雪色中。?
十里诗情流水赋,一林画意簇花兴。莫言春景江南好,槐苑芳期足可同。
改 作
淡淡烟云淡淡风,满川微雨露华浓。人歌人笑天香里,蜂去蜂来雪色中。?
百里诗情流细细,一林画稿影重重。漫言春只江南好,槐苑芳期足可同。
与前作相同,此诗也有用韵不规范的毛病,但整体表达较前作为强,无须句句改动。一起尚好,可以保留。次句出韵且扣题不稳,不如向太白商借"露华浓"三字以状"微雨"中的槐花,暗中照应题目。第三句好,写出了槐乡人的欢乐,"天香"二字尤具神韵。第四句亦不错,可惜犯了"孤平",这都是"鸟"字用得不好。以"蜂"易之,岂不绝妙?想槐花盛开之日,正是养蜂最佳时期,让这些小精灵穿梭其间,不惟更符生活现实,且见上句的"人歌人笑"快活得大有理由。五、六句亦未稳,"十里"小家子气,作"百里"何妨?不必拘泥于足迹所及。此例唐贤早开,小杜《江南春》"千里莺啼"不作"十里莺啼"是也。"流水赋"改"流细细"似较妥贴。"簇花兴"亦嫌滞涩,此句作"一林画稿影重重",或可稍现槐林情韵。结联精警,上句"莫"字易"漫"字,"景"字易"只"字,可以更增转递力度。??
?◆ 槐乡行(之三)
原 作
东风送暖绽芳枝,场圃搭台社戏时。花鼓秧歌翻旧调,丝弦折剧唱新词。?
红颜小姑衣妆美,白首老翁步履迟。观众如痴齐唱彩,槐林明月一竿直。
改 作
东风送暖绽芳枝,正值农家社戏时。花鼓秧歌翻旧调,丝弦折剧唱新词。?
红妆少妇容颜俏,白首衰翁步履迟。演到曲终人不散,树头明月也痴痴。
"槐乡"三首,各有特色,然就生活气息而言,则以此章为最。首句颇佳,以景传情,已得诗家三昧。次句承接亦好,惟"场圃搭台"四字过实,声韵亦不甚谐和,不如易作"正值农家社戏时"直截了当。三、四句述"社戏"内容,虽属现成,却也实在。五、六句转入对观众的描写(也可理解为台上演员的扮相),次序井然。可惜上句"姑"字违律,下句又犯"孤平",故用"少妇"取代"小姑",容颜与衣着的字词位置亦作了调换。一味夸人家"衣妆美",会引起姑娘媳妇们不快,夸她们的"容颜",便搔到痒处了。下句"孤平",易"老"为"衰"便可救出。〖JP2〗结联上句无趣,下句有味又失了韵("直"字入声),只好稍借原意另拟,以"演到曲终人不散,树头明月也痴痴"结尾,似能为读者留下较多余味。
?◆ 槐 情(之一)
原 作
乡野田畴麦涌涛,路边柳絮满天飘。谁言四月春已晚,绿到槐林雪未消。
改 作
野麦平畴一望遥,晓风吹起翠波高。春光也有遗忘处,绿到槐林雪未消。
欲写香槐,却先说绿麦,此欲擒故纵手法,是为得宜。只是一起字、词尚欠凝炼,故略加调整润饰,以便为后文留出余地。次句扯到"柳絮",笔墨未免游离,应紧承前意一气贯下,方能愈出愈奇。此处以"晓风吹起翠波高"代之,方见气象。"晓风"二字不可略过,因系连章体,时序上应有总体分工,故先从"晓"说起。结语虽从前人化来,但仍可圈可点,用"雪未消"比状槐花盛开之景,精彩绝伦。而前面衬以"绿到槐林"四字,全句便成了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错觉"。只是第三句铺垫不足,使"错觉"大为缩水,难免可惜。上句若改作"春光也有遗忘处",这"错觉"便是石上生根,牢不可破了。通篇作如是改,不说是点铁成金,也可称脱胎换骨。否则麦苗柳絮都来凑热闹,好端端的槐花,席位便要被强宾所夺。去掉"柳絮","雪未消"三字才能成为槐花的专利;麦苗则必须留下,以作"绿"字之根。这样,槐与麦便构成了主宾关系,相得益彰了。诗得好句不难,得好篇为难,初学者于整体构思,不可不多加留意。??
?◆ 槐 情(之二)
原 作
是处香槐花簇鲜,碧湖晴暖欲浮烟。一丛浅草容闲坐,且放诗情春梦间。
改 作
簇簇香槐带笑妍,澄湖日午淡浮烟。一丛浅草容闲卧,好放诗槎到梦边。
此首整体构思不错,亦具浪漫情怀,不足处仍是缺乏锤炼。首句"花簇鲜"味不足,不若用拟人法易之。次句"碧湖"不若"澄湖",变色彩为亮度,更见"浮烟"之趣;"晴暖"改"日午",非其不佳,是为连章体时序安排需要;"欲"字易"淡"字,则是音韵效果上的精求,因前面的"湖"与改后的"日午"声韵相近,再着一近似之"欲",有欠谐和,作"淡"字便朗朗上口了。此等小处,虽非格律所要求,然初学者稍作留神,自有意外收获。第三句"坐"不如"卧",因其与末句"梦"字有关联也。结语放浪形骸,中寓豪兴,思维方向自是对头,只是神气不贯,有半途而返之嫌。不如略易数字,作"好放诗槎到梦边",便通篇俱活了。其中"情"易"槎"尤宜领会,盖"情"字无根,"槎"则与"澄湖"暗中呼应,"诗槎"一泛,"情"便自生,又何必挂在嘴边耶???
?◆ 槐 情(之三)
原 作
一湖夜月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改 作
一川夜月渚流光,暗树明花散异香。未置清樽心已醉,欲邀槐影舞成双。
??此首写月夜情怀,于连章体机宜已得。起句着"湖"字不宜,因前章已及,场景难免重合,作"川"字避之便好。次句亦未佳,以数字开头略同前句,又非对偶,便显呆滞;末三字亦太过现成今易作"暗树明花散异香",于月下槐林,或具几分真趣。第三句思路好,文字却未臻佳境;第四句俗,且失律,不可用。然而有第三句的"心醉"作粬种,酿出一壶佳醪并非难事。太白《月下独酌》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名句,今置身槐蕊林中,又当月夕,何不略取其意一二,另铸新型若以"未置清樽心已醉,欲邀槐影舞成双"为转合,其浪漫程度未必便输于李诗仙也!
?◆ 赏 槐(五首选一)
原 作
槐林四月雪,十里竟妖娆。日暖芳香重,暮春韵未消。?
友朋结伴至,赏景涌心潮。中有风雅客,醉吟小石桥。
改 作
槐乡三月雪,百里竞妖娆。日暖香微度,春深韵未消。?
良朋携手至,美景着心描。中有风骚客,孤吟立石桥。
作者赏槐诗共五首,以此篇最具情致。然声律之病与锤炼不工亦未稍免,须得例加润饰。首句"四月雪"拗,"四"应作"三",阳历四月即阴历三月也,与下"暮春"恰合。"槐林"亦宜作"槐乡",不必偏于一偶。次句"十里"原从"槐林"来,今前句已改,便当以"百里"易之。"竟"或系"竞"之误,亦须订正。中两联属对未工,难撑门面。第三句"芳香重"板滞,作者同题另篇中有"香微度"三字极佳,不妨移来此处,自枝嫁接,别有意味。第四句"暮春"宜作"春深",不惟可免"孤平",且与上联恰成巧对。五、六句重新翻造为"良朋携手至,美景着心描",变平行为流水,稍存原意而已。结联别出心裁,颇见情趣。惟声韵稍有不谐,须为理顺。上句易"雅"为"骚",毛病立除;下句小变为"孤吟立石桥",则上下贯通,枝叶皆见矣。??
?◆ 江村秋夜
原 作
秋虫窸窸树婆娑,竹舞江风月照波。村童共聚青石上,坐听老妪说天河。
改 作
秋虫唧唧竹婆娑,白露横江月浸波。三五村童围石坐,静听邻媪说天河。
原作写秋夜江村所见,生活气息较浓,有一定情趣可玩。惟笔墨不够经济,声律亦未尽谐,难免小有憾焉。起、承二句,既云"树婆娑",又云"竹舞",叠床架屋,岂不累赘?不若将次句之"竹"前移,代"树"婆娑起舞,省下些空间安排别个。"窸窸"还是作"唧唧"好,象声更加准确。次句因"竹"已另谋高就,余下的位置便可更多地安排些江上风光。顺手借来苏胡子"白露横江"四字充实其中,似也合适不过。"月照波"的"照"字虽响,但总感觉缺那么一点情韵,改作"浸"字,便不会浮在面上了。古贤作诗讲究"眼",这"浸"字或即"眼"之一例也。结尾两句是篇中情趣所在,可惜平仄不合,须得重新调整座次。改出的两句,全是原句翻版,只不过让"村童"们提前就"坐",另添一"静"字以示其在听故事时的片刻安宁而已。??
?◆ 南 疆 曲?
原 作?
七星岭前揽清风,万里边陲烟云中。异国风光无异处,夕阳依旧抚山红。
?
改 作?
七星岭上雾云空,万里边陲一望中。异国风光何异处?夕阳山在眼前红。
七星岭在广西中越边境我方一侧,此诗写登岭远眺异国风光,题材颇为独特。全诗结构尚佳,所欠者笔力也,声律未谐尚在其次。首句"前"字违律,宜以"上"字易之。"揽清风"三字虽不甚恶,但与全篇意脉不通,当目其为不称职,不若以"雾云空"三字代镇其位,暗中为下句的创意布势。次句病在"烟云"二字,实景即或如此,亦不当在此时出现,过于写实,便欠灵动。所幸上句已有"雾云空"蓄能,此处便当以"一望中"具结。第三句转递较好,为诗中闪光处,倘易"无"为"何"作设问口气,则更具意蕴。结句构想亦佳,可惜气血略亏,有如不足月婴儿,尚须补益。试以"夕阳山在眼前红"圆合全篇,不知补得是儿足月否??
作者:
推窗望月
时间:
2012-6-13 00:33
《诗词医案拾例》(四)
?◆ 秋 蝉
原 作
寒蝉抱树不知秋,冶调临风媚欲流。梦大难从心上觉,才高合向巧中休。?
霜枫飘处红迷眼,夜露凝时冷涩喉。天意果然怜尔辈。尽驱黄雀伺枝头。
改 作
寒蝉抱树不知秋,冶调临风媚欲流。梦大难从心上觉,才高合向巧中休。?
霜枫飘蝶红迷眼,夜露凝珠冷涩喉。天意果然怜尔辈,尽驱黄雀伺枝头。
诗中有余字,是一种病,容易被人发现;诗中有懒字,也是一种病,却很难被人察觉。这是因为余字就象柱着拐仗的老头,可以看见他形体衰颓;而懒字却颇似倚阑的少妇,只能感觉到她精神倦怠。努力发现懒字并及时更换它,是提高诗词创作质量的窍门之一。《秋蝉》一律,是我早年的作品,其中第三联原作"霜枫飘处红迷眼,夜露凝时冷涩喉"。"处"、"时"二字,尚不为余,只是不甚着力,有懒惰之嫌。后来经过推敲,决定变赋为比,用"蝶"、"珠"二字取代了它们。懒字一换,便成诗眼,诗句马上就生动、形象起来。此诗在《长沙晚报》发表以后,获得了许多师友的肯定。前辈诗家刘廉秋(家传)先生还专门来函祝贺,并赐诗嘉许云:"春秋正富好推敲,实义根情气自豪。屈指吟坛多后秀,逢人我独说东遨。"如今先生已故去多年,手泽犹新,音容已杳,思之不觉怆然。特留下这段文字,以资纪念。先生泉下有知,或当一笑耳!
?◆ 答友人
原 作
同具疏狂一颗心,君游瀚海我安林。林容鸥鹭相来往,海任鱼龙自起沉。?
君未入林林有待,我如赴海海难禁。海深林阔无拘束,各把长歌放胆吟。
改 作
同具疏狂一颗心,君游瀚海我安林。林容鹤鹭相来往,海任鱼龙自起沉。?
君未入林林有待,我如赴海海难禁。海深林阔无拘束,各把长歌放胆吟。
文学艺术的本源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中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获取真知,避免纰漏。唐代大画家戴嵩作《斗牛图》,以其牛尾指天而遭到牧童的讪笑。因为牛打架的时候用力,尾巴夹于两股之间,从不上扬。这一点,牧童自然比戴嵩清楚,戴嵩犯的是观察不细的错误。类似的错误,我也犯过,上述《答友人》诗便是一例。诗中第三句"林容鸥鹭相来往"的"鸥"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未觉察到有什么不妥。一次碰到杨金亭先生,我把诗拿给他看,他马上指出:鸥是一种水鸟,只在江海之岸栖身,从不入林。我大吃一惊,回来改了个"鹤"字,才算避免了闹出更大笑话。为了这件事,后来我专门到洞庭湖去作过观察,发现不只是鸥,连天鹅、大雁等也都不入林。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不禁在暗中替一位古人担起忧来。他就是我最崇拜、最倾仰的大文豪苏东坡。他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向来脍炙人口,可在写到"缥缈孤鸿"的时候,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句子。鸿雁只在芦丛草泽絮窝,难道还有上树去选择居所的吗?这位天才的大胡子文豪,只怕也是缺了一趟水乡行,才会写出这种不符生活的妙句来的。??
?◆ 大角湾冲浪险为狂涛吞没赋此自警
原 作
江河曾作等闲看,小试汪洋一角寒。跣足科头人似蚁,轰天裂岸浪如山。?
当时只道屠鲸易,此际方知下海难。千古英雄能几个,龙颜纵好莫相攀。
改 作
江河曾作等闲看,小试汪洋一角寒。跣足科头身似蚁,轰天裂岸浪如山。?
当时只道屠鲸易,此际方知下海难。数尽英雄千古事,几人真个识龙颜?
前年秋天,我和几位诗词同道一起,到湛江地区作了一次小游。在闸坡大角湾,我经不起海的惑诱惑冲了一回浪,结果被风浪卷离海岸很远,几遭灭顶之灾。也是命不该绝,当一道山峰似的大浪将喝足了"海鲜汤"、已无力再作挣扎的我打入海底时,一煞的灵光竟使我感觉到了水下原来是布满了一道道浪沟的斜坡。浪的作用能影响水底形态,说明离岸已不远了。求生的本能使我蹬着海底朝上猛一窜,获得了决定生死的一口氧气。脑子也随即开了窍,以后不待浪来,便主动沉入水底,稍作潜行后又窜出海面换气。几个来回,终于躺过了死神的亲吻。死里逃生,不能没有诗,吐尽腹中咸水后,便写了上面一律。诗虽算不得好,但因内容独特,还是具有一定个性。初稿送偕行的熊鉴老请益时,他一路点头一路哼,哼到最后一句,声音突然停下来,眼睛盯着纸面大约有半分钟之久。鉴老向有独到目光,他一迟疑,说明定有不妥。但这不妥到底在什么地方,当时并来准确找到。一觉醒来,"海鲜汤"已完全消化,头脑反觉比以前清醒,再来看那诗稿,"不妥"处便一下子跳出来了:一介草民,写自己的生死经历,与"攀龙"扯得上吗?题为"自警",诗里却透露出一些告诫他人的味道,也属多事。改成"数尽英雄千古事,几人真个识龙颜",意味就不一样了,历史上许多大英雄、大豪杰,对变化莫测的"龙颜"都不能尽"识",一个不知深浅的小民,被龙王爷捉弄一下,岂不是活该么?这里虽然也同样说到"英雄",但已不是原句那样正儿八经的面孔,把他们请出来,不过是虚张声势,自我解嘲而已。改了尾联,第三句也要跟着将"人似蚁"的"人"字改作"身",以免重字。此番历险,还有不少"趣闻"。原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廖启良先生,和我一道下海,情况没有我危急,样子却比我更狼狈。他在与狂涛比拼时,内裤被无情剥去(因是即兴下海,未准备泳装),不得不用双手捂住下身,赤条条地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海滩。熊鉴老有诗和他开玩笑,我也写了四句打油助兴,不妨附及:
?
?◆ 廖公启良被狂涛剥去泳裤戏赠?
白玉条条浪里翻,衣衫剥尽见真颜。先生欲作乘龙婿,无角无鳞入选难。?
?◆ 读《对庐集》赠岭南徐续老
原 作
昨夜东篱酒半酣,新词诵罢有余甘。未曾雅范瞻城北,已觉清风起岭南。?
心结佛缘松列五,韵涵天籁月初三。扁舟便欲随公去,好钓沧溟万顷蓝。
改 作?
昨夜东篱酒半酣,新词诵罢有余甘。未曾雅范瞻城北,已觉清风起岭南。?
情寄云山松列五,韵涵天籁月初三。扁舟便欲随公去,好钓沧溟万顷蓝。
岭南徐续先生是当代诗坛名家,他的诗词结集出版时,曾有选择地向海内外一小部分诗友征贺。我当时与先生虽神交已久,但尚未谋面,亦蒙青眼顾及,遂写了上述一律附骥。诗寄出不久,便收到续老回信,云:"尊作大佳,足光篇幅,只是我不信佛,第五句请再斟酌。"我知道自己生造的故事在行家面前卡壳了,心中一阵惭愧。续老说得很委婉,"不信佛"云云,不过是想给我一个下台阶的机会,心里头其实早已看出这句诗前四字与后三字的不搭界。现在不妨老实交代,我写这诗的时候,对续老的生平还不是很了解,恰好有次出差路过衡山,看到祝圣寺前苍松环列,便想杜撰出一个"五松听经"的故事让人猜上一猜。当时还自鸣得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杜撰了蒋雄戏王姬的故事,让人们猜了几百年,《探皇陵》中的李妃,信口一句"昔日里有个潘老丞相,他的事儿美名扬",便弄得徐延昭们摸不着头脑,不是都有趣得很么?如今我也照胡芦画上一个瓢,说不定也能把一些人引进迷宫里玩一玩呢。没想到假货还没上市,就被行家一眼拆穿,此时不改,更待何时!改这句诗并未花费多少气力,这要感谢朋友及时送了我一本《岭南五家诗词钞》。那是张采庵、莫仲予、刘逸生、徐续、陈永正五位诗家的合集。有了此书作根据,我立即将"心结佛缘"四字裁革,换上"情寄云山"。这样一来,那原先前后不搭界的"松列五"三字,反而因祸得福了。此诗后来在《中华诗词》上发表,获得了一些师友的谬许。上海马祖熙先生来信称赞说:"中两联清新隽永,光彩四溢,尤为可贵……"马老是不知道我原先的大胆妄为,倘若知之,不拿起板子打我一顿手心才怪哩。教训良多,以此为最,附志于此,以警后来。??
?◆ 怀程千帆先生
原 作
千帆老丈坐南京,阅尽沧桑鬓转青。饮食近来无别物,一江水煮半天星。?
改 作
千帆老丈坐南京,阅尽沧桑眼转青。饮食近来无别物,一江水煮半天星。
这是我《夏日怀人歌》中的一节。程千帆先生是我的同乡前辈,我虽心仪已久,但不曾拜谒过。这首诗表现的,只是我的单相思。因未识荆,故我想尽量写得潇洒,空灵一点,用浪漫笔调来弥补对实际了解不多的缺陷。谁知事与愿违,篇中错用了一个"鬓"字,几乎导致全军尽墨。问题是著名诗人史鹏先生发现的。史老对我说:"千帆丈早已秃顶,雪山上没剩下几颗松,你这'鬓转青'只怕不大合适,不如我送你一个字,作'眼转青'如何?"当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我是又惊又喜,自然要厚着脸皮接受馈赠。史老的以"眼"易"鬓",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纠错,而是起死回生,救通盘于绝境。几十年来,我就是这样不断地得益于师友们的教诲,方成今日寸进。正因为如此,如今我在指导学生修改作业或与朋友交流诗艺时,也不敢有丝毫藏私。不然,怎么对得起那些曾经无私帮助过我的师长?《夏日怀人歌》后来在北京《新华诗页》及澳门《写作学刊》上发表,怀千帆丈一节隐去未公布,原因就是不敢贪天之功归己有。如今千帆老人已作古,我又重新把它拿出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我这位乡前辈,另一面也是为了向史鹏老申谢。??
?◆ 赠李白友先生
原 作
天下如棋万象悬,故交别后梦长牵。囊空自觉亲情薄,俗世谁弘大雅篇??
一样山川同沐雨,数声问候已经年。近来择得鱼虾侣,闲引涛声到砚边。
改 作
银汉遥瞻万象悬,故人别后梦长牵。囊空自觉亲情薄,世落谁匡道义偏??
一样山川同沐雨,数声问候已经年。居闲幸得鱼虾侣,时引涛声到砚边。
这是我故乡一位青年诗友的近作。这位诗友我非常熟悉,四年前的作品,还在学步之中,没想到近来竟然突飞猛进,当真是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如此首之开阔、深沉,圆融、浏亮,已达相当成就,如果不是个别地方火候稍差,应可与当世高手一搏。?首句前四字略显牵强,与次句气脉难贯。若以"银汉遥瞻"易之,则不惟前后云衔水接,且本句之"悬"字亦有了"根"。次句用"故交"或是"故人",可依各人习惯,不必强求。颔联上比好,点透了炎凉世态,虽是古意,但有新形。下比则不敢恭维,"弘大雅"云云,实在过于常套,属对欠工,犹在其次。如果用"世落谁匡道义偏"七字易之,便与上句势均力敌,高下难分了。五、六句大佳,看似不甚经意,实则自然成工,其空阔、灵转处,似见老杜律法之趣。结联颇饶新意
作者:
推窗望月
时间:
2012-6-13 00:34
《诗词医案拾例》(五)
?◆ 喜 雪
原 作
夜雪漫山川,朝阳镀莽原。颜皑净尘世,气色爽心田。?
云树银花落,琼枝喜鹊喧。仙宫何处觅,玉宇满人间。
改 作
夜雪覆山川,乾坤共此缘。功高除世垢,气冽爽心田。?
喜趁银花着,来听野雀喧。瑶台休更觅,只此即神仙。
首句"漫"字不若"覆"字,"漫"字是当时景,属动态,既是"夜雪",便难见到;"覆"字是事后景,属静态,清晨可见。次句不着边际,全改,取张宗子《湖心亭看雪》之意,"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也。三、四句保留下联,句式小作调整,用"冽"字突出雪的个性。上联全改,与原意大致相同。五、六句改成流水对,较活,唐人多此法,如"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可怜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之类。"落"字不如"着"字,反过来说味更醇。结联上句反用原意,以扣住题目中的"喜"字,结语由此生发,自然得体。原句"玉宇满人间"不通,"玉宇"乃宇宙之意,怎么能"满人间"呢?若取其琼楼玉宇(即仙宫)之意,则又与"何处觅"抵触,造成逻辑混乱。
??
?◆ 村童放学
原 作
红巾艳艳带霞飞,一曲新歌下翠微。放学村娃不巡路,三三两两拾柴归。
改 作
领巾红艳映斜晖,两两三三下翠微。斗罢新歌各分散,树林深处拾柴归。
此诗写村童放学较有个性,生活气息亦较浓,问题是结构有些不合理,个别字词不够准确,须要作出一些调整。首句"红巾艳艳"不若"领巾红艳"。因为"红巾"不能专指红领巾,亦可指头巾之类,作"领巾红艳"便别无歧义了。"带霞飞"三字亦不到位,"霞"虽有早霞,晚霞之别,但用法上早霞的成份多一些,不如改为"映斜晖",专指落日时情景,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放学"二字。次句"一曲新歌"唱得早了些,应该先把村童群体拉上画面,故将第四句的"三三两两"颠倒一下字序移入此处。第三句虽是过门话,但极不经济,将次句"新歌"的内容融入其中,改为"斗罢新歌各分散",不惟形象生动,且更符生活实际。结句补充"树林深处"四字,与"拾柴归"结合得更为天衣无缝,上句省掉的"不巡路"的内容,也自然暗含其中了。
?◆ 农院竹枝词(之一)
原 作
冰盖寒溪雪盖山,哥操唢呐趁农闲。嘀嗒声中调儿浪,吹得春风上妹颜。
改 作
冰盖寒溪雪盖山,哥操唢呐趁农闲。几声呖喇春风起,吹得红潮上妹颜。
此作有一定的竹枝风味,前二句虽平淡,但稳妥,不必改动;后二句情趣陡然上升,但毛病亦随之而来。第三句思路可取,可惜用词不当且失律。"嘀嗒"不是唢呐发出的声音,通常指钟表或雨滴声,用于此处不妥。又"调儿浪"三字分寸亦未掌握好,竹枝不忌谐谑,但不可过于粗俗,更不得庸俗。此三字有粗俗之嫌。今将第四句的"春风"二字借来,改为"几声呖喇春风起",这样,既为下句的"吹"字布下了双重伏线(哨呐之吹与春风之吹),又增添了全诗的浪漫气氛,可谓一举两得。结句因"春风"已提前发出,故顺势补入"红潮"二字,为女主人公添上几分羞涩情态,更显得绰约可人。
?◆ 农院竹枝词(之二)
原 作
公粮送罢到哥家,窗结霜花掩语哗。论及开春迎娶事,戏称白雪做婚纱。
改 作
公粮送罢上哥家,窗结霜花笑语哗。待到开春迎娶日,好裁白雪做婚纱。
情趣略同前作,唢呐独吹变为雪窗对语,同中亦有异焉。不足处是语言尚欠精确,稍加润色,可以一读。如次句的"掩"字,把能生发后文情趣的诗眼也给"掩"住了,宜以"笑"字易之,增添生活气息一二,便中为后二句伏线。三、四句构思奇特,惟"论及"、"戏称"一类字眼有累赘之嫌,这些内容应该包括在上句的"笑语哗"里面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证了原先的"掩"字不好),不如把这一联全部安排为小情人对话的内容,改作"待到开春迎娶日,好裁白雪做婚纱"。这一改动,将阿哥阿妹天真、浪漫的形象刻划得更为鲜明,诗意也流畅多了。
?◆ 第十三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即兴
原 作
金秋西丽聚诗家,个个生花笔墨佳。黄菊铺金遍地景,白云飞彩满天霞。?
良朋共赞诗词美,盛世同歌日月华。继往开来承大业,杏坛明日吐奇葩。
改 作
金秋西丽聚诗家,作大文章笔有花。夜露已滋三径菊,晨风又放一天霞。?
何期水活云流影,更喜时清日吐华。种玉杏坛今继古,会当绝顶赏奇葩。
第十三届诗词研讨会于庚辰秋九月在深圳西丽湖举行,会议的内容是研讨"让诗词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作者即席写了这首诗纪行。诗的内涵主要是对升平盛世的赞扬以及自己对会议的寄望,笔墨还是比较顺畅的,但失之肤浅,与精品还有一段相当的距离。首句叙事,差强人意,次句承前而来,仍是寻常笔墨,人皆能言之者也。故只保留首句,以示几分本来面目;次句舍形存意,另着衣衫,用"作大文章"突出主题。三、四句借景抒情,章法上自是得体,但造语不佳,难以达到效果。"黄菊"一句拗,诗味无多,"白云"句更是逻辑混乱,既是"白云",何能"飞彩"?所以两句全换,用"夜露已滋三径菊,晨风又放一天霞"取代。原句的意思并未丢,增加的诗味却不少。五、六句更是类似标语口号,故上句全删,借朱子《观书有感》诗意,推出一个"何期水活云流影"的全新境头来。下句是颂扬时局,不便变更其意,所以只进行了重新妆饰,使之略具诗味。结联落到会议主题上,寄寓希望,毛病仍是过于直白。故亦略加调整润色,去掉第七句的囫囵成语,将下句的"杏坛"移上来,别创新形;末句暗借少陵诗意,并将"吐"字改为"赏"字,希望与信心并见其中,较原句意味提高似乎不止一层。
?
?◆ 青岛听涛
原 作
岛绿林阴花满蹊,微风细浪拍长堤。涛声奏出千年韵,念古思今总切题。
改作
红绽山冈绿涨溪,海风吹浪拍长堤。涛声奏出千年曲,溯古思今总切题。
首句不响,俗谓"闷头"者,全换。次句"微"、"细"二字气象不大,难于推出第三句,故以"海"、"吹"二字易之。第三句好,只"韵"字过柔,与通篇不协调,易作"曲"字,其病自除。末句"念古"不若"溯古"。题曰《青岛听涛》,若依原作,前半首只算是山涧边听流泉。第三句虽有"海"味,却又无根无本。作如是改,始近题目。
?◆ 惠州西湖
原 作
东江河畔耀明珠,水绿山蓝入画图。楼阁文峰相对影,半城山色半城湖。
改 作
东江西畔耀明珠,带水环山入画图。楼阁文峰相对影,半藏云幔半涵湖。
首句"河"字方位不明且与"江"字相犯,故易作"西"字以正其位。次句"水绿山蓝"俗,作"带水环山"免得三分俗气。末借大明湖陈句状惠西湖有损个性,两俱不便。大明湖岂原样搬得来耶?略易数字,作"半藏云幔半涵湖"便是自家面目了。
??
?◆ 明 月
原 作
光照城池亦照村,不论富贵与清贫。愿将山川同辉映,明明白白镜一轮。
改 作
自洒光辉普照人,何论富贵与清贫。江天取用无穷尽,纵有盈虚不失真。
严格地说,这首诗还够不上及格水平,主要是平仄不谐,有句无篇。然而此诗又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主要见于第二句。得此一句,便有成篇的脊骨。首句太过平常,现根据次句"骨"上生肉,改作"自洒光辉普照人"。此意象与我早年《咏日》诗"分辉无厚薄,得惠有先迟"近似。然而一为"日",一为"月",形式也有五、七言律绝之别,两不妨也。次句"不"字作"何"字好,不惟音韵谐和,且见柔韧之功。三、四句非诗词语言,今取苏子《赤壁赋》意,换成"江天取用无穷尽,纵有盈虚不失真"。苏子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又云:"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此则两意兼取之,彼是文章此是诗,东坡须怪罪不得。
?◆ 啄木鸟
原 作
浩瀚山林郁郁葱,偏希啄木鸟飞腾。粗心松虎成灾患,大意天牛酿祸星。?
绿淡当防松柏瘦,红浓该御果实零。危堤蚁穴常夯护,啄木终能逮蛀虫。
改 作
浩瀚山林郁郁葱,遥闻笃笃破晴空。新松欲得高千尺,辛苦劳君捉蛀虫。
原诗立意尚好,可惜表达松散杂乱,全无章法。第一句勉强成立,次句便开始离谱。中二联更全是车轱轳话,较"十四个字只写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还超一倍。结尾两句,有意思,未说清。现保留首句及末句最后两个字,算是有头有尾,其余全部压缩,另补充两句半以突出言外意,变成七绝一首。补充的"遥闻"句是扣题,按原句"偏稀"便跑题了。"新松"句借杜意,"恶竹应须斩万竿"便不消说得了。
??
?◆ 访成都杜甫草室
原 作
茅舍草堂依旧妆,浣花溪水溢幽香。而今广厦云天立,寒士颜开庆小康。
改 作
依旧溪边一草堂,风光已改昔年装。周遭广厦齐天立,寒士而今尽小康。
这是一首很有些意思的小诗,可惜气脉不贯,有隔靴搔痒之嫌。首句即不顺畅,今理顺为"依旧溪边一草堂"。次句无关题旨,换一句充实上句,启动下句。三、四句意思尽有,笔墨不到位,不得不"扶上马,送一程",改成现今模样。
作者:
推窗望月
时间:
2012-6-13 00:36
[i=s] 本帖最后由 推窗望月 于 2012-6-13 00:52 编辑 [/i]
《诗词医案拾例》(六)
◆ 游沩山密印寺
原 作
九折上沩巅,南瞻别有天。一弯溪绿水,十里稻黄川。?
古寺山岚里,新居云树边。钟声惊客梦,暮色起炊烟。
改 作
九折上沩巅,南宗别有天。一湾溪绿水,十里稻黄川。?
喜趁双休假,来寻半日缘。钟声云外起,妙处不须言。
这是一首较具特色的游览诗,其中有些句子写得很美,如"一湾溪绿水,十里稻黄川"("湾",原作"弯",疑为笔误)之类。不足处是后半首工夫不够,有水土流失之嫌。起句直接入题,次句承接亦大体不差,可惜一"瞻"字减了成色。密印寺是禅宗(南宗)五叶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大有名,与江西仰山被称为"沩仰宗",此处若作"宗"字,是一箭双雕的好笔墨。三、四句妙趣天成,是篇中精华所在。五、六句继续写景无趣,章法上显得分工不明,层次紊乱。故代拟"喜趁双休假,来寻半日缘"以言情扣题。诗中着此一笔,时代气息顿浓,且隐含"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意,因其用现代语道出,故丝毫不着痕迹。第七句"惊"字不好,与通篇气氛不谐和,结句亦落套。故略变动上句,重塑下句,使之圆合全篇。??
◆ 雨夜独饮
原 作
廿载征程一梦长,读书立业两全荒。凿通匡壁寻朱脉,拜启程门导泗光。?
奈欠慧心通妙理,渐谙世态感炎凉。何如把盏邀豪饮,风雨楼台意气扬。
改 作
廿载韶华一梦长,文章事业两抛荒。欲通匡壁寻朱脉,谁启程门导泗光??
世路漫漫多坎坷,人生黯黯觉炎凉。何如把盏邀明月,对影狂歌意气扬。
题目与内容关系不大,结句勉强入题,显得生硬之极。首句"征程"二字不切,作"韶华"较妥。"征程"通常指生活(经历)之一段,如抗战八年可谓"八载征程";"韶华"则不同,自与二十多岁的青年身份相符。次句"读书立业"不若"文章事业",现成语有时胜过新造语;"两全荒"不通,"两荒"即"全荒",无端多出一字,造成阻塞。易"全"为"抛"其病自除。三、四句理意重合,都说自己,是典型的"合掌"。但治疗不难,将句首的"凿"、"拜"二字易为"欲"、"谁",联意便成流水,上句言我,下句道人,便化腐朽为神奇了。第五句笨拙,又重复一"通"字,不要为好,改为"世路漫漫多坎坷",内涵丰富得多。第六句亦作调整,仅保留"炎凉"二字,以存原意。第七句"邀豪饮"与题目"独饮"不符,作"邀明月"始具此意。结句"风雨楼台"无意思,属于硬往题目上贴,今承上句"明月"改作"对影狂歌",诗意便浑然一体了。不过,改过后的诗题目也要跟着略改,作"月夜独饮"可也。
◆ 香山竹海
原 作
山中新雨后,人在竹林深。雨雾疑仙雾,泉音掩话音。?
谷风吹竹舞,山鸟伴人行。品酒情常醉,吟诗意自欣。
改 作
三春新雨过,翠竹一林深。岚气层层幕,泉声曲曲琴。?
舞迟风助力,歌歇鸟知音。未结松梅侣,诗成且自吟。
原作似诗非诗,空有一个好题目。起首两句互不搭界,糟蹋了王摩诘的式样。今剪掉一半,另着衣衫为"三春新雨过,翠竹一林深",便觉模样姣俏了。"雨雾"二句,生拼硬凑,费尽推移之力而不见好处,今转换成"岚气层层幕,泉声曲曲琴",略存其意而已。律诗最忌生硬凑对,生硬凑成之对,如朽木立柱,看似有形,实则贻误大事,初学者不可不知。五、六句多重字,趣味索然且出韵,亦在删削之列。上句尽人皆知,何不作"舞迟风助力"?下句有违情理,便当为"歌歇鸟知音"。结联亦不好,"品酒情常醉"便如"吃饭人常饱",道他作甚?夫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结尾作"未结松梅侣,诗成且自吟",便觉情趣盎然,意味深远了。此诗改动虽大,但除第七句外,其余每句都有原诗的影子,说它是毛毛虫变蝴蝶,相信读者不会有太大的异见。
??
◆ 黄材水库
原 作
仰慕名湖久,风光自不同。山深藏宿鸟,峡远有清风。?
一堤花护岸,十里水摇红。人在渔歌里,归来意未穷。
改 作
水库人工建,风光自不同。林深留雀鸟,浪阔隐蛟龙。?
日出千村沸,花开百里红。渔歌清入耳,兴味正无穷。
此作较稚嫩,有刻意模仿他人痕迹。首句不确切,水库与名湖相差甚远,不若迳作"水库人工建",这样次句便有"根",不然两句互不搭界。第二联上句"山深"不若"林深","藏宿鸟"不若"留雀鸟",下句"风"字犯复,可改为"浪淘隐蛟龙",与上联虚虚实实,扣"水库"亦较紧。五、六句有抄袭之嫌,我1994年在江西龙虎山写有《春泛泸溪》一律,三、四句为"一溪花夹岸,十里水摇红",此作被多种选本刊载,评论亦不少,这里只换了两个字,其余全部照搬,总不大好。即算我不提异议,该联置于此处也造成失粘,故我索性另外奉送一联,作"日出千村沸,花开百里红"。这样,库区情景更显得生机勃勃。结尾两句有意思,但平仄须调,用"渔歌清入耳,兴味正无穷"取代原句,似略胜一筹。
◆ 秋 兴
原 作
秋日新天地,兴来每醉还。清风摇树影,红日照高山。?
鸣琴天地外,歌舞海云间。浩浩天风起,坐看云浪翻。
??
改 作
未觉秋将老,探朋每醉还。望京依北斗,采菊见南山。?
日落烟村里,禽鸣树影间。禅关何必破,百味不如闲。
乍看似诗,细味则漏洞百出。开头便率意,胡芦提语,怎生启动下句?改作"未觉秋将老",或具几分引力。次句套用前人,然与"相逢每醉还"相去甚远,作"探朋每醉还"庶几近之。颔联离题万里,不着边际,不若借杜少陵、陶元亮之意易之,"每依北斗望京华"(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今熔作十字,古意自存,离题之病始免。五、六句稍具意,然而工夫不到,兼且失粘,总有差一灶火的感觉。改作"日落烟村里,禽鸣树影间",便有些许模样了。结语又套古人,面目全非,且一味在写景上逗留,不见一丝情语,成何体统?故另创二句收束全篇。有"百味不如闲"一结,端不负"秋兴"一题也。原作另一毛病,是重复字词频见,如"天"字三用,"天地"两用,"日"字、"风"字、"云"字皆两用,四十"贤人"席位,着如此众多"屠沽儿",哪里还见半分雅气??
?
◆ 登蓬莱阁
原 作?
蓬莱仙境我来游,观海登楼夙愿酬。碧水蓝天辉秀阁,清风白浪美神州。?
秦皇汉武谁无死,妈祖仙姑孰解忧。除却私心人自寿,养生妙法岂他求?
改 作
更于何处觅佳游?喜踏沧波上此楼。朝汛白生千点鹭,晚枫红染一川秋。?
秦皇汉武谁无死?神药仙丹不解忧。差幸暮年逢盛世,风光览尽复奚求!
原作毛病有三:起首二句虽有承接,但未能更进一层、更开一境;中两联四字并列语堆砌句首相同位置,平板呆滞且诗意不畅;结尾有跑题嫌疑。医治之法:大手术。首二句存意换形,开头设一问,为下句造势。次句取"观海登楼"之意,扩伸为"喜踏沧波上此楼",涤尽"夙愿酬"之类套语,味便不同。三、四句写景,笔力不到,"辉秀阁"、"美神州"之类字词,生硬造作,了无意趣,故另拟二句易之。"红枫"、"白鹭"一现,顿觉水天无限生机,尽来眼底,得良辰美景如斯,端不负"上此楼"也。五、六句抒情,章法上自应如此;只是两句空间不大,甚为局促。今剜去与题意无甚相关之"妈祖仙姑",另以"神药仙丹"实之。如此,则上下联有水云流转之意,顿见灵动,且为引出后文伏笔。结联有离题之感,故亦另拟。"差幸"句既有颂时之意,亦与五、六句脉络相通,共同为推出结语蓄势。第八句亦改,虽是常语,但顺势收束全篇,使诗意得到升华,全诗至此,始可言功德圆满。??
◆ 老 农
?
原 作?
自小田间理弱苗,身背烈日到今朝。绉纹密织青春尽,老茧厚藏岁月消。?
每忆贫穷寒泪落,爱谈致富热情高。耄年未减壮年志,笑对金秋舞砍刀。
改 作?
自小田间理弱苗,披风戴日到今朝。皱纹织尽青春壳,老茧磨残岁月袍。?
每忆受穷寒泪落,偶谈致富热情高。年来减负呼声起,笑对金秋舞砍刀。
此作原题《金秋田头访老农》,前五字意思不多,故删。诗中塑造的老农形象,尚有一定个性,感情的倾向性也较明显,只是笔力较差,除结尾一句外,其余各句多少都有些毛病,从整体上看,只能算勉强及格。首句"弱苗"二字稍嫌偏执,因语意尚通,故保留。次句"身背烈日"又偏,一忍不可再忍,是以小有改动。三、四句具体刻划老农形象,方向对头,只是笔墨单调,须得增补些比拟,方可着力。上句"绉"字应是"皱"字,或为笔误;下句孤平,为格律所不容,意思亦不甚顺畅,今统一调整为"皱纹织尽青春壳,老茧磨残岁月袍"。穿"袍"着"壳"之后,虚的东西便有形可感了。颈联"贫穷"与"致富"不对,改作"受穷"便好;"爱"字亦稍失分寸,于老农质朴形象有损,宜以"偶"字易之。结语是篇中最好的一句,只可惜上句太过空泛,使得"笑"字站不稳脚根,不如去掉"耄年未减壮年志"这类苍白的赞扬,以"年来减负呼声起"代之,下句的"笑"声便可由衷而发了。
◆ 秋 意
原 作
江滨烟树远相迎,缺月浮霜万里明.水似无痕多掩映,风虽有意不轻盈。?
良宵坐久知寒重,知己言深感夜清。散发弄舟疑可取,何劳蛙井奋争鸣。
改 作
一江烟树眼前横,好月浮霜万里明。水似含情多潋滟,风非作态自轻盈。?
长堤坐久寒疑妒,知己言深夜觉清。尚有五湖舟可弄,井蛙休向耳边鸣。
《秋意》一首,颇富情趣,如果不是从整体上看有些问题,单就个句而言,美妙者不在少数。此诗得到苏仲湘老的青睐,不是没有理由。现在让我们来具体探索一下该诗的得失。首句拟人本好,但于此题不适,不如作"一江烟树眼前横",与通篇更为协调。次句"缺"字不妥,既是"万里明",最好还是莫"缺",当然也不一定要"明"、要"圆",作"好月",将想象余地留给读者便佳。第三句好,倘用于另篇自是上上之选,用于此篇则稍有不宜,主要是句尾"映"字与韵脚字同声部,有多用一仄韵之嫌。第四句乍看颇美,但经不起推敲,因"轻盈"二字是褒义,前置一"不"字,便成了贬义,看作者的本意,似乎并不是要否定"风"的"轻盈",而是想否定"轻浮",殊不知词不达意,造成了相反的结果。准确的表达应该是"风非作态自轻盈。"上句相应调整为"水似含情多潋滟",便是佳偶天成了。颈联单个看都是好句,拼在一起便有两个毛病,一,"宵"、"夜"犯复;二,"知"字相重。这是作者用心不细造成的小失,理顺不难,改为"长堤坐久寒疑妒,知己言深夜觉清",便自然妥贴了。"寒"、"夜"二字前置,是为了保持与三、四句"眼位"的变化,避免虚字出现在同一位置上。这是又一细处,初学者亦须多加留意。结联不好,上句"疑"字轻率,下句"奋"字多余,表意亦含混不清,试以"尚有五湖舟可弄,井蛙休向耳边鸣"二句易之,不知可以收得是篇否?此诗还有另一种改法,可以保留篇中的名句,这就是仿效黄山谷改秦少游的《满庭芳》,另换一个新韵。试改如下,聊供参考:
??
一川红树豁吟眸,明月清霜万里秋。水似无痕多掩映,风虽有意不轻浮。?
闲廊坐久寒侵膝,知己言投酒满瓯。如此情怀如此夜,何当散发弄扁舟。?
◆ 海滩即景
原 作
红日半沉霞满天,弄潮人戏落潮滩。群栖白鹭洲汀立,扑棱惊飞上碧天。
改 作
红日初沉锦覆川,弄潮人戏海滩前。不知谁作凌波跃,惊起群鸥乱入天。
原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天"外有"天"。开头一个"红天",结尾一个"碧天",五彩缤纷,倒也好看。只是如此用韵,前所未闻,如果这也算是"诗韵改革",那便真够得上胆大包"天"。我并非"杞人",此刻却也有点忧"天"了,倒不是嫌学员的诗没写好,而是不理解指导老师为什么要轻易作出举荐,如此宽容迁就,对学员有何好处?没奈何只好越俎代庖,出来胡说几句。首句状景较好,只是多出一块"天"来,于篇中不宜,故以"红日初沉锦覆川"代之,将"天"让与结句。次句欠通,须作理顺,道理无须我说。第三句与上文全无关涉,如何上承下转?且"白鹭"为淡水鸟类,去海滩上干什么?此失恐怕也属于戴嵩画牛(戴嵩画牛故事,见本书第44页《答友人》一诗的评述)之类。结句意象好,问题是前面无"根",难以成立,"棱"字违律犹在其次。现综合两句的毛病,先代植"不知谁作凌波跃"一"根",以通其意脉,然后把该出现在海上的"正点子"请出来,用"惊起群鸥乱入天"作结,如此一来,题目中的"即景"二字,便多少有些意思了。??
◆ 菊
原 作
秋花艳冶与春同,独爱金黄点染工。难学渊明篱下种,阳台添菊一枝荣。
改 作
秋花艳冶与春同,独爱金黄点染工。不向陶家篱下借,阳台新吐一枝浓。
此诗较具个性,是学员作品中佼佼者。起首二句铺垫得法,着"独爱"二字,菊花知己身份自明。第三句稍逊,意思不必说得如此明白,含蓄一点更有味。以"不向陶家篱下借"易之,似更能体现心中情结。"渊明"改"陶家"主要是音韵转折上较流利,不是非改不可。结句"添菊"不好,题目中已有,何必重复?"荣"字虽合今韵,但非确选。此句如改作"阳台新吐一枝浓",不惟用韵较前规范,且与上句呼应得更好。
作者:
推窗望月
时间:
2012-6-13 00:37
《诗词医案拾例》(七)
◆ 雅集廿八都感吟
原 作
骚客金秋古镇游,毗邻浙闽韵同求。门楼杰构因唐宋,巷陌神工袭夏周。?
浔里遗风洵质朴,枫溪明月倍清幽。登临又见新生面,百代沧桑一望收。
改 作
古镇金秋喜共游,谊联闽浙韵同求。氤氲诗雨沾唐宋,纯朴民风溯夏周。?
竹径含烟容鸟度,枫溪抱月向人流。沧桑别有新生面,天线参差出小楼。
这是一首酬应诗,字面较为通顺,声律上除个别字以外也大致不差,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功较好。不足处是整体结构安排不甚合理,遣词用句也差些火候。通过一番疗养,可望增加可读性。首句"骚客"可以不说,因为后文有"韵同求"一类字眼,不会有人把你看作"俗客",而应突出地点,把"古镇"调到前面来。次句有两个小问题:其一,"毗邻"二字有疑问。如果"廿八都"在浙,就只能邻闽,在闽,则只能邻浙,只有在第三省例如江西与浙、闽交界处,才可以称"毗邻浙闽"。现地点不明,此疑难释。其二,"闽"字属"真韵",平声,用于此处不谐。要去掉这一疑一错,将前四字改为"谊联闽浙"就可以了。颔联写古镇的建筑风格,虽无大错,但笔墨过多,冲淡了主题。不如调整一下方向,把重点放在"雅集"上,古镇风情,只略取第五句之意便可。代拟的"氤氲诗雨沾唐宋,纯朴民风溯夏周"二句,在结构安排上似较合理。颈联上比之意已前移,可以略去,另造景语代之。下比状景一般化,"倍清幽"之类,应让读者从句中去体会,不应自己说出来,诗一失去含蓄,便无余味可玩。基于此,故将该句改为"枫溪抱月向人流",前面则增补"竹径含烟容鸟度"以成对。第七句意思好,是引满待发的正招,可惜结句未能中的,"百代沧桑一望收",太过抽象了,既是"新生面",就总要带及些具体内容才好。综合两句考虑,不如把"沧桑"前移,合为一句,省出空间来安排具体的"新"事物。用"天线参差出小楼"来担此纲,似较合适。"天线"虽小,却是新时代的产物,足以和通篇的"古"气相抗,构成强烈反差,使寻常的"沧桑"二字,更富意蕴。附带说一句,象"廿八都"这类小地名,最好加一简注,标明具体方位,以免读者摸不着头脑。??
◆ 伏明霞
原 作
腾空转体看娇娃,飞入清波水不花。今日悉尼翔彩凤,街头巷尾赞明霞。
改 作
凌空雪鹭展风华,扎入清波水不花。一自悉尼传喜讯,满城争说伏明霞。
这首赞跳水冠军伏明霞的小诗,写得较为活泼,尤其是第二句,给人的印象很深。不足之处是该用比喻的地方没用,不必用的地方又用了不恰当的比喻。通篇结构虽较合理,但文字工夫稍差,还未达到优秀作品的标准。首句写直观,虽有一定美感,但难与下句匹敌,此处如能用一比 ,会使次句更为生色。试用"凌空雪鹭展风华"代之,并将次句"飞"字易作"扎",再来看整体效果,感觉就不一样。有比和无比,对于诗歌的韵味往往能起关键作关。"飞"改"扎"不为无因,"飞"字依《说文》,是"鸟反爪而升也",通常理解为向上的成份多一些,高台跳水,还是用"扎"字较合适,何况前面还有"雪鹭"作比,那就更得"扎"了。有人主张用"跃"字,理由是"跃"比"扎"雅。其实不然,"跃"字可以是头上脚下,也可以是头下脚上,无法锁定姿势,只有"扎",必须是头朝下才行。用于此处,"扎"字是专利。第三句"翔彩凤"不类,这样的比喻只能和"撒盐空中差可拟"划等号,无法向"未若柳絮因风起"看齐( "撒盐"、"柳絮"二句,是南朝谢道韫兄妹用以喻雪的句子,后者出自道韫之口,故后人多以"咏絮才"称赞女性才人)。结尾一句也不够气派,有加强的必要。今承前势,改为"一自悉尼传喜讯,满城争说伏明霞",其谁曰不然??
?
◆ 慰女足
原 作
已见龙腾足下风,谁凭一战失精英。红装未许轻言败,茵场情长再布兵。
改 作
已见风雷足下腾,休凭一战论输赢。让他美国人先笑,收拾刀枪再布兵。
原作句句有意思,但句句都说得含糊不清,有的甚至似通不通。何谓"龙腾足下风"?只怕作者自己也解释不出。这一句分明应该作"已见风雷足下腾",请问是也不是?次句又不好解得,纵然会到一点意,也要拐上几道弯,这就是前贤所说的"隔"。改成"休凭一战论输赢",我猜想作者或许会点头说:正是此意,正是此意。第三句太硬,"许"与"未许",岂是旁人硬性规定得了的?诗写到这里,应该来点回旋余地,因为前两句弓都绷得很紧,再一味紧下去,弦就要断。换一句"让他美国人先笑"如何?俗话说,谁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用这一句,能起到以柔克刚的作用。结语该用强的地方忽又示弱,"茵场情长"四字实在不好,那"场"字失律且不说("场"在现代汉语里有上声,但写诗不宜,尤其是初学者不宜开头就从宽),只"情长"二字,用在刀光剑影式的"再布兵"前面就极不协调。因此,这一句也须作一些技术性调整。"收拾刀枪"虽不是什么特别的字眼,但毕竟与"再布兵"贴近些,不会象原先那四个字一样软绵绵的提不起气来。
◆ 学诗漫笔
原 作
赋诗情至意为先,梦绕魂牵夜不眠。二句三年悲贾岛,百篇斗酒只青莲。?
推敲漫步千重水,锤炼甘登刀仞山。学海作舟无竟日,梅香馥郁出严寒。
改 作
美辞深意孰为先?梦绕魂牵夜不眠。二句三年悲贾岛,百篇斗酒只青莲。?
敞怀欲纳千流细,极目须登万仞巅。但得一篙春水涨,满帆高扯顺风船。
此诗出自一位基本功扎实的作者之手。单看格律,已无疵可求,所微欠者,艺术表现手法而已。首句强调意在笔先,虽然正确,但这是一句老得掉了牙的旧话,翻炒并无新意。与其嚼剩馍,不如装糊涂,在"辞"、"意"问题上来一个明知故问。开篇设这一问的好处,在于无形中增强了次句的表现力度。试想一个能为诗学中的细微问题而"梦绕魂牵夜不眠"的人,不是十足的"诗痴"又是什么?三、四句妙手偶得,大好大好,诗中有此一联,便具风骨。五、六句亦工稳,只是意思停留在表决心上,与前联相比,黯然失色。两联摆在一起,就象王朝马汉对包公,那气概风神,相差得也太远了。看来这"推敲"、"锤炼"的工夫,不能只表现在字面上,还得亲身实践才行。这里,代为改出了"敞怀欲纳千流细,极目须登万仞巅"二句,不知作者以为然否?结联又是不肯花力气的现成套话,与起句一样,只能获得"正确"二字的评价。第七句的"作舟"或系"操舟"之刊误,估计作者不至于把现成话写错。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要重新加工。全诗一路下来,还未见有比兴手法,临到收篇,不妨尝试尝试。借朱子"昨夜江边春水生"之意,以"但得一篙春水涨,满帆高扯顺风船"来画上全篇句号如何?
◆ 咏 牛
原 作
早起耕田到日西,浑身惟有汗和泥。辛勤更爱斜阳暖,俯首撑肩又一畦。
改 作
早起耕田到日西,浑身赢得汗兼泥。知春不待鞭声响,俯首撑肩又一畦。
《咏牛》一绝,饶有意味,起、结俱佳,非老手不能为此。次句"惟有"二字稍嫌绝对,别的且不说,只虻、蝇二物,在牛身上就不能免。此处还是作"赢得"较具分寸。又"和"字俗,用"兼"字较雅。第三句不好,一是"斜阳"与"日西"冲突,二是"更爱"没有充分的理由。不如取"老牛也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之意,揉合成"知春不待鞭声响"七字代之。??
◆ 瀑 布
原 作
万丈悬崖幽谷鸣,一帘飞泻复奔腾。排荆涌上长征路,到海犹存拍岸声。
改 作
识遍天衢浊与清,一流飞泻出云层。漫言落地无消息,到海犹存拍岸声。
此诗声威、气势俱有(主要见于第四句),只可惜寄寓不深,难成大器。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前三句不着力。首句纯是凑泊,"万丈悬崖"云云,作足了势叫不响,与哑炮何异?若能割舍掉这无关大局的虚景,以"识遍天衢浊与清"的实情句代之,则可以与结句首尾呼应,激活全盘。次句"帘"字小家子气,应易作"流",末三字也是可有可无的"调研员",难起什么作用,如以"出云层"三字代镇其位,气象便又不同。第三句通,干劲也足,只是失之浮夸,很有点大跃进时期高喊"亩产万斤"的味道。现在是新时期,这旧式标语当然不能再用。补一句"漫言落地无消息"作转,似乎颇为适宜。结句好,如大象之足,立地不可动摇。正是因为篇中有此绝响,才能迫使前三句改造自新,跟上队伍。没有这最后的"一七得七",谁还会去管前面的"三七二十一"呢???
◆ 闻 雷
原 作
大地苍茫响一雷,威声磅礴报春回。江河冰块随波去,原野枝条发叶来。
重使人寰苏热血,再从心坎扫寒灰。惠风此后家家院,彩蝶欢飞锦蕊开。
改 作
九重霄外一声雷,报道春光去复回。蕨笋伸腰穿土出,李桃眨眼上枝来。?
敢期惠雨苏时物,更借东风扫劫灰。从此神州生意满,锦霞万朵不须裁。
"闻雷"是个好题目,只是诗做得松松垮垮,力不足,意未深,非大滋补不足以挽其颓势。首联有意思,不精确,稍作调整后原意未失而诗味增多。三、四句状景殊无形象,不若以"蕨笋伸腰穿土出,李桃眨眼上枝来"代之,如此始具蓬勃生机,不失春回气象。五、六句言情,尚未搔到痒处,改动后意思掘进了一层,诗味亦较原句足。结联取其意,上句扩大视野,走出"家家院",放眼"神州",气魄更大;下句亦显小气,不若"锦霞万朵不须裁"气象万千也。全诗由仄起改为平起,意脉一气贯通,章法严谨有序,语言亦形象精确,颂时佳构,此其谓也。??
◆ 秦俑坑
原 作
泥兵列阵护陵廷,挡住千秋沸怨声。山雾迷蒙停挖掘,秦皇幽梦暂安宁。
改 作
泥兵列阵护皇陵,难挡千秋怨沸声。不是生前频作恶,九泉原合有安宁。
绝句贵在立意,不是造四句韵语了事。此诗原题为"秦俑坑暂停挖掘",可惜空有一个题目,诗意却未曾"挖掘"出来。今题目略为压缩,只写秦俑坑,集中笔力攻其一点。一番删削,诗样始具。首句"陵廷"二字别扭,不若用"皇陵"直接了当。次句反过来说才有力度,不是"挡住",应是"难挡"。古语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千秋积怨之声,又岂是一坑泥俑所能挡得住的呢?"沸怨"作"怨沸"较顺当。结二句被原题所累,形同臭弹。与其不痛不痒,不如割掉重续。秦始皇要万千泥俑陪葬,并非为了威风,实是因为内心恐惧。生前作恶太多,死后宁无冤魂索命?今取此意入诗,另成"不是生前频作恶,九泉原合有安宁"二句,与前面的"难挡"二字,衔接得恰到好处。惯施暴虐于天下者,其心必惧。
作者:
推窗望月
时间:
2012-6-13 00:42
《诗词医案拾例》(九)
◆ 丙子秋偶成
原 作
拾花又是落花时,独立西风日影迟。往事纷纭空过眼,孤怀寂寞尚馀诗。?
乾坤暗觉炎凉变,书砚惟凭笔墨滋。冷暖人情关世态,此心终不羡胭脂。
改 作
又值叶红时,西风雁影迟。云烟空过眼,怀抱尚馀诗。?
渐觉炎凉变,惟凭笔墨滋。此心归淡泊,终不羡胭脂。
此作有意趣,可惜枝蔓过多,影响了整体形象,今试作部分修剪,变七言为五言,似是可行方案。一二句略有变易,盖"拾花"、"落花",皆非秋之特色,不若"红叶"为秋之专利景也。"日影迟"亦不如"雁影迟"。改动之后,不惟切题,且更富诗味。以下都是就原句修枝剪叶,一番打扮之后,模样儿不知娇俏几许多也。原作中"炎凉"、"冷暖"互犯,实为一病,压缩后其病不治自愈。
◆ 江心寺别木鱼法师
原 作
古寺江心几过从,林花又见谢春红。法师也下临歧泪,漫道禅关色相空。
改 作
古寺江心几过从,春花又谢一林红。临歧莫下伤时泪,勘破禅关色是空。
原作遣词用句、布局谋篇俱极熟练,自是老手所为。然而用古略嫌生硬,立意稍显偏颇,宜增添少许柔顺剂。首句自好,平淡中见交情。次句翻"林花谢了春红",太着痕迹,改作"春花又谢一林红",便是妙手空空,衣衫另着了。"法师也下临歧泪"不好,何必作评论家呢?将意思反过来说,以劝慰语道出岂不更妙?且"临歧莫下伤时泪",比纯粹的"临歧泪"份量大是不同。结句否认佛家教义亦有不妥,何况受赠者是佛家弟子,叫人家如何开口答你?阿弥佗佛!这一句改作"勘破禅关色是空",便皆大欢喜了。
◆ 读报载"慧木之吻"有作
原 作
九大明星向太阳,周而复始运行忙。紫金宝镜观奇景,碧汉顽星闪白光。?
木座创伤成事实,地球防卫快思量。尘埃扫尽清平日,五彩祥云及万方。
改 作
九大行星绕太阳,周而复始不辞忙。奇观镜底丝丝变,妙赏天心点点光。?
木座创伤成事实,地球防卫快思量。何当遍扫尘埃尽,五彩祥云及万方。
此作取现代科技题材入诗,颇富时代感。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更是催人警醒。只是字有重用,句有粗疏,未免小有遗憾。首句"明星"二字不当,准确的说法应是"行星";"向太阳"亦不如"绕太阳"。次句"运行忙"本好,为避免与改后的"行星"重字,故易"不辞忙"。三、四句缺少锤炼,又重复一"星"字,如改为"奇观镜底丝丝变,妙赏天心点点光",原意不失,味则略胜一筹。五、六句好,不在词藻华丽,而在意义重大。这是一个全新意义上的"杞人忧天",值得引
起全人类的警觉。结语亦较佳,只上句承转气脉不贯,若改作"何当遍扫尘埃尽",便通篇浑然一体了。??
◆ 武昌东湖泛舟
原 作
磨顶崖边月,东湖水上舟。只身楚为客,诗意随波流。?
钟磬古声传,琴筝忆春秋。庄王伫妙台,挥手志方遒。
改 作
磨顶崖边月,东湖水上舟。只身为楚客,豪兴逐波流。?
古寺钟声远,新霜树影秋。昔人邈黄鹤,好句向谁讴?
此作写东湖泛舟之感想,略具古意。开篇以对句起,自是前人常法,造景亦宜。第三句拗,故颠倒一字以顺之;第四句病同前,亦稍作调整。"钟磬"、"琴筝"一联,全然不讲平仄,已非近体所宜,故稍借其意另拟二句易之。原"忆春秋"三字,或为启动后文所设,因后文无关题旨,便无保留必要。结联超出题外甚远,东湖一方净水,何必让"庄王"出来生事?倒是黄鹤楼近在眼前,不妨顺笔带及一二。收篇改作"好句向谁讴",虽是另创,然亦非无因,实原第四句"诗意随波流"之延伸也。??
◆ 田园秋色
原 作
疏林黄叶绿麦稠,半成春色半成秋。赏心何必得山水,十月田畴情自幽。
改 作
红叶堤边稻未收,半疑春色半成秋。赏心何必佳山水,十月田园景最幽。
原作尚有情致,可惜基本功未到。首句平仄未谐且诗味不醇,故有较大改动。次句好,惟前一"成"字稍失分寸,易之以"疑",便恰如其分了。结二句亦是声律上欠火候,稍加润色,可使青春焕发。此诗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构想不落俗套。初坯出得好,改造便不难也。
◆ 量 尺
原 作
先量宽窄后量长,再丈高低也无妨。谁说世无量心尺,百姓慧眼比尺强。
?
改 作
生来便具好心肠,长短高低一概量。惟有自身量不得,个中消息费平章。
咏物诗要在立意,开掘宜深。此诗原作立意虽好,但过于浅露,类同说教,不能发人深思,加上平仄未能尽谐,故作了较大改动。改作意在突出"律人易,律己难"的道理,题外发挥,寓意便自不同。
◆ 题 画
原 作
白云淡淡柳青青,傍水山房抚清风。楫鲁声悠传笑语,一湾碧水一湾情。
改 作
白云淡淡柳青青,小艇浮天伴日行。阿妹采莲歌不断,一湾碧水一湾情。
原诗写江南水乡风情,自具一定特色。起、结俱可,惜承、转二句乏力。次句与末句重一"水"字不说,仅"抚清风"错律且出韵便难立得住。故去掉这无关大局的"傍水山房",另添一"浮天小艇"作补偿,画面生趣便增添不少。第三句铺垫、衔接亦略嫌不足,故就上句"小艇"生发,以"阿妹采莲歌不断"七字易之。"阿妹"身形一现,场面顿时热闹起来,由此推出结句,便觉"情"在其中了。??
◆ 小 草
原 作
感谢东君雨露均,路边墙角乐安身。愧无馥艳酬知已,绿叶芊芊也是春。
??
改 作
多谢东君雨露匀,路边墙角乐安身。愧无馥艳酬知遇,绿叶芊芊也饰春。
此诗乃作者为建党八十周年而作,寄寓之情自明。首句"感谢"宜易"多谢",较为亲切自然;"均"字宜作"匀"字,不惟与后两韵阴阳交错,构成音节变化,且可依傍古贤,有其来历。"父老争言雨水匀"是也。第三句"知己"二字稍欠分寸,不若易以"知遇",摆正"草"与"东君"即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末句"是"字改作"饰"字,涵意更深一层。因原诗基础较好,比兴手法运用娴熟,故只略加润色,便成佳品。
◆ 秋 思
原 作
皓首息佳城,常言一身轻。梦魂多战垒,庭院满金声。?
热血胸中涌,长锋壁上鸣。闲来敲韵律,总是戍边情。
改 作
息影一身轻,儿孙绕膝行。客稀无琐事,室静有书声。?
红叶从容落,银丝自在生。闲来敲韵律,不减戍边情。
原作多刚劲语,剑拔弩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尤其首联,不惟失律,且有词语误用,如"佳城"乃陵墓别称,用表美丽的城市不妥。难得的是,这些问题经老师指出后,作者自悟自改,居然成此佳篇。改后之作,气定神闲,余意不尽。通篇一气流转,游刃有余。五、六句暗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典故,不惟丝毫不着痕迹,且别见精神,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成功范例。末句"总是"易作"不减",也更有分寸。
◆ 旧自行车
原 作
十年坎坷勇排难,风雨征程累锈瘢。且喜链条常转活,翻怜轮带久磨残。?
扶君早出霞迎把,驮我迟归月在鞍。不妒华车来往过,甘随老友共悲欢。
改 作
道途坎坷不辞难,十载风尘积锈斑。且喜链条常转活,翻怜轮带久磨残。?
凌霜早出霞盈把,碾露迟归月在鞍。门外华车何必妒,得君相伴有清欢。
原作立意不差,架构亦较好,稍作修饰,可成佳品。首句"勇排难"与次句"风雨征程"俱稍嫌过分,恐自行车消受不起,"累"、"瘢"二字亦不准确。故小有调整,使其与所咏事物相符。三、四句好,体现题目中"旧"字风神,自身情绪亦巧寓其中,难得。五、六句移情入景,章法自是不乱,只是状景笔力不到,稍加润色,可望成佳句。结语殊有意,所缺者诗家语也,今取其意另拟二句,换一种说法,不亦宣乎!?
作者:
推窗望月
时间:
2012-6-13 00:43
《诗词医案拾例》(十)
原 作
多读勤写苦钻研,字字求真莫乱谈。深入生活鱼得水,成文顺理出自然。
改 作
几番辛苦费钻研,字未吟安不敢言。忽见芙蓉清水上,可人风韵出天然。
论诗之作,不宜太多时髦白话,总要有些哲理方好。原作之病,正在过白过实,平仄未谐犹在其次。学诗主要靠悟,单凭用苦功不一定成功,古人云"诗有别才",意即此也。故首句不妨反过来说,亦即朱子所谓"向来费尽推移力"之意。次句稍存原样,另着衣衫,使其略具诗味。结二句尤多说教气,殊无含蓄,今试借前贤诗意增设一比,或可稍破沉闷。??
◆ 向日葵
原 作
赤诚耿耿向骄阳,灿灿金轮烁烁光。雨打不屈身正直,风摧更见志刚强。?
对田俯首心无怨,向日怀忠善自扬。沥血呕心酿脂液,颗颗丰满溢芳香。
改 作
漫凭尘世说炎凉,向日长留熠熠光。三尺铜根和露扎,一条铁脊任风狂。?
边栽角植心无怨,籽满香浓善自扬。不与群芳争艳丽,素描亦是好文章。
原作句句赞葵花,句句都浮在表面,不用比兴,不讲形象思维,标语、口号则贴了贴,呼了又呼,才"向骄阳"又"向日",表过"赤诚"再"怀忠",一篇文字,几乎都浪费在政治表态上。欲使成诗,须得做一番外科手术。起首撕掉一条标语,补充"漫凭尘世说炎凉"七字提起读者注意。次句合并一、六句部分意思,拼成新形。"烁烁"改"熠熠",较为准确。第三句连用"不屈"两入声字代平,声律严重失谐,入代平在散曲中为常见,诗则不宜。第四句虽合律,但与上句一样,只是抽象赞扬。故两句全删,另拟"三尺铜根和露扎,一条铁脊任风狂"顶替,庶几略具形象。五、六句重复政治概念,无趣,今各裁掉前四字,以"边栽角植"、"籽满香浓"代之,或可稍补空洞。结联也是一般化颂扬,又重一"心"字,如散牧之羊,难以收束,不若放宽一步,请出"群芳"来作陪,冲淡现场气氛,以免过于粘着。??
◆ 晨 雾
原 作
晨曦何处寻?村舍布浮云。芳草凝霜色,繁花暗锦心。?
雏鸡声唤母,老鹊翅垂榛。车队如蜗阵,渡船难载人。
改 作
晨曦何处漏?天地满浮云。芳草凝霜色,繁花暗锦心。?
受风尘不起,无雨露偏匀。莫作前程叹,山形自可扪。
咏物之作,要在不即不离,言外具意,若过于粘着物上,纵写得天花乱坠,也无余味可寻。此诗写晨雾,中有妙语如珠,憾在一路粘着"雾"字不放,有如谜面,只差谜底不曾道破。倘能稍惜表面笔墨,进一步开掘内涵,借物起兴,当可与袁简斋《良乡雾》媲美。首句"寻"字不好,作"漏"字便有趣得多。次句目光局促,只盯着"村舍"一隅,何具气象?雾来必是漫天,方致晨曦不漏,故宜放宽眼界,托出全图。颔联妙绝,"凝"字,"暗"字俱用得极活,具见作者功力才情。五、六句略欠成色,且"雏鸡"、"老鹊"开头,词性与"芳草"、"繁花"同,收尾又都用名词,拼在一起便显呆滞,冲淡了前联的韵味。律诗中两联对仗至关重要,除含义须明确分工外,句式亦不宜雷同。此联若改作"受风尘不起,无雨露偏匀",或可稍破僵局。结联仍粘着"雾"上,尽管"蜗阵"类用语颇具形象,然于全局已属不宜。诗到结尾,多少要有些寄寓,咏物类尤须如此。倘只是纯自然主义描摹,一味拼接图块,便会封杀读者的想象空间,出力不讨好。今不避续貂之嫌,代拟"莫作前程叹,山形自可扪"十字相赠,未知作者肯兼容否???
◆ 观电视钱江大潮有感
原 作
余杭门外起轻雷,大浪乘风去复回。为问天涯西望客,几时盼得趁潮归。
改 作
涌金门外起晴雷,巨浪乘风去复回。为问天涯羁旅客,几时趁得顺潮归?
这首即景兴怀的小诗,见于《诗词创作》第二期。诗的格调清新,联想合理,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正如杨金亭老师在点评中称赞的那样,借"大浪乘风去复回"的自然规律,寄托对台胞"趁潮归"的期盼,增强了祖国统一这一时代主题的力度。这是此诗成功的地方。然而若从艺术上苛求,则尚有可容商榷之处。亦如杨老所说:作者只是"开始走向成熟","艺术探索的路还很长很长。"现在,就让我们来具体探索一下该诗的得失。首句"余杭门外"不稳,"余杭"是杭州的别称,近郊不宜说成"门外",否则也可把吴淞、丰台说成"上海门外"、"北京门外"。准确的说法,应是"涌金门外"。"起轻雷"的"轻"字也嫌弱,想大潮发生时,"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又岂是一个"轻"字所能了得?按理应该作"惊雷",但"惊"字太硬,用"晴雷"便准确无误了。第三句"西望"二字不细,虽唐人有"西望长安不见家"之说,但用于此处却不甚妥贴。钱江海面不在台湾西边,与唐诗所指方位不同,恐"西望"不得也!此处还是作"羁旅客"较好,不必字字讲求出处。末句意不顺,略为调整,改作"几时趁得顺潮归",与前文的"去复回"遥相呼应,便成天造之合。??
◆ 飞机播种松树成林有作
原 作
波音展翼戏晨曦,飞播千峰高复低。从此春风天不管,任其常驻玉关西。
改 作
银鹰展翼戏晨曦,飞播千山高复低。从此春风天不管,任其常驻玉关西。
这是一首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好诗。诗中除首句外,余皆取自前人,或镶边,或整借,或翻新,无不随心所欲,妙到毫巅。尤其是结尾二句,虽然信手拈取了前人"从此春风天不管"七字,但配以"任其常驻玉关西",便成天衣无缝、推陈出新之绝唱。叫写出过"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王之涣来读,也会佩服得五体投地。倒是次句将"千山高复低"这一宋人句易"山"为"峰"另镶花边,显得有点欠妥。无论怎样看,"峰"都不如"山",想那飞机植树,总不会只挑峰头落籽吧,相反,树植在坡沟谷壑之中,才符常理常情常识。因此,把人家的"山"改"峰",实无必要。首句也小有问题,这就是"波音"二字。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植树造林,还没有动用"波音"的,大多是"安二"、"运五"之类。错把光环套在"波音"头上,岂不让美国佬白捡便宜?我看还是改为"银鹰"较好,不必指实为某一种飞机,以免弄巧成拙。??
◆ 乡镇干部
原 作
天天忙碌最基层,服务为民力践行。铺路搭桥争项目,穿针引线跑经营。?
汗浇热土田园美,心系乡亲家业兴。若问征途何处指,小康路上战旗红。
改 作
不辞劳碌在基层,宗旨宣言力践行。铺路搭桥争项目,穿针引线助经营。?
负担减半全民笑,代表能三百业兴。休把目标随处指,小康达后有新征。
这首歌颂基层干部的诗,带有一定的感情。这类题材的诗,本就十分难写,作为一个初习诗词者,能写到这个程度,殊为不易。首句概念有错,"基层"不可以再"最",再"最"就是阎王爷管辖的地方了,宜理顺为"不辞劳碌在基层"。次句孤平,可把"力践行"的范围扩大到"宗旨宣言",以避其病。三、四句好,的确是乡镇干部本色。惟下句"跑"字犯了政策性错误,国家明文规定党政干部不得经商,你还去"跑",就不怕纪委过问?只有改成"助"字,才合分寸。五、六句属一般表扬话,无甚特点,删去为宜。留下的空间,可把农民最关心的"减负"、时下正盛行的"三个代表"等内容用诗化语言填入。代拟的"负担减半全民乐,代表能三百业兴"二句,或可稍具其意。结联意不足,又出韵,亦在当改之列。总览全篇,目标不应该只放在"小康"上,而应更启一程,更开一境。"休把目标随处指,小康达后有新征",正是此意。?
◆ 赠 妻
原 作
柴米油盐酱醋茶,三餐日复洗和刷。红颜笑绽柔情挚,春意融融暖一家。
改 作
柴米油盐酱醋茶,三餐日复赖持家。枕边更有多情语:莫为金钱中了邪。
时贤论诗之标准,有"情真、味厚、格高"一说。原作论"情真"则有,若论"味厚"、"格高",则尚差一着。绝句要出意味,关键在后二句。此诗前两句改出不难,只要承认了"赖持家",所有毛病就"洗和刷"了。后二句要想加"味"、升"格",则非得全部裁截不可。好在诗如鹿角,折了可以再生,只要元气足,新枝会更靓丽。试看"枕边更有多情语,莫为金钱中了邪"二句,其厚味、高格,不是可以和原有的真情鼎足而三了吗?"枕边风"作用于官场的历史,可以说悠而久之,人们对其深恶痛绝也非止一日了,如果那"风"儿都象本篇中这位贤内助一样吹,则非但不为恶,而且可敬可爱了。想时下那些被处决的贪官,当初倘若能有人在枕边说些类似的"多情语",或者不至于走上断头台的。扯得远了,不好意思,就此打住罢。?
?
◆ 雨 余?(原题作"公余")?
原 作
夕佳亭上赏斜阳,得月湖边浴春光。自爱故园新景致,公余为我润诗行。
改 作
夕佳亭上赏春光,红是山花绿是桑。分得湖滨香一缕,雨余为我润诗行。
原作想写公余的闲情逸致,费了不少笔墨,效果并未见佳。惟结尾"润诗行"三字,颇能引发联想,找到补充材料的"宝藏"。首句于"夕佳亭"上观赏"斜阳",自是正题,只是"斜阳"老气,封杀了后文的发展空间,不如改作"赏春光"好,可使蓬勃生机,联翩而至。次句因"春光"已提前泄露,故索性将"湖边"事留待下文处理,只摄入些红蕊绿桑,将"春光"补足。铺垫文章做够了,后两句便水到渠成。"分得湖滨香一缕,雨余为我润诗行",设想此际心情,是何等悠闲,何等惬意!"故园新景"云云,便不去提它也足以陶醉了。
??
◆ 玉桥春柳
原 作
亭亭杨柳玉桥边,浅绿鹅黄丝絮绵。垂落平湖接照影,一帘春梦两重天。
改 作
亭亭俏立曲栏边,鸭绿鹅黄未着绵。影落晴湖明镜里,一帘春梦两重天。
此诗结语意象极佳,颇能引人入胜。前三句则多少都带点病毒,需经一番疗养,方有健康面目。起句"杨柳玉桥"四字之意已为题目所含,重提不必,易以"俏立曲栏",则春柳之婀娜形象,更为可感。次句"浅绿鹅黄"宜作"鸭绿鹅黄",不用比则罢,用则须一碗水端平,否则"绿"字会有意见。"丝絮绵"作"未着绵"较合适,早春柳絮未飘,与前四字涵合。第三句表意未清,使末句之"根"扎得不够牢固,改作"影落晴湖明镜里"便如流水行云,上下浑然一体了。?
◆ 报载北方有风沙泥雨感作
原 作
飞沙泥雨犹猖獗,铺绿何时树遍栽?不用诗人先约定,凉风自不带尘埃。
改 作
沙狂雨浊竞成灾,铺绿何当树遍栽。安用诗人先约定,凉风自不带尘埃。
此诗之妙,在于旧案翻新,不着痕迹。"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本是陈与义《中牟道中》诗里的佳句,作者有意和他唱对台戏,你要约,我偏说不要约,妙语如珠,颇富独家风味。通篇意脉贯注,转合自如,惟首句遣词稍欠斟酌,有待细敲。开头四字取自题目,易"风"为"飞",大概是为了避免与结句重字。殊不知这样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飞"与"铺"同为动感字,用于相邻两个非对仗句之首有同头之嫌;再则"风、沙、泥、雨"可作并列理解,连用有句中自对之意,无端一"飞",此趣便失。不若以"沙狂雨浊"代之,既可避免同头,又可构成自对,还能将题目中的囫囵话略为化开。"犹猖獗"亦不好,"獗"字古作入声,今为阳平,依古读有平仄混押之嫌,依今读又犯三平脚之病。好在前四字已改出,不妨便以"竞成灾"续之,可使前后一气,化合无痕。结二句重一"不"字,可将前者改为"安",作设问口气。次句"何时"可易"何当",以避同篇两问。此皆小处,便作原样亦不妨其美。
作者:
砚城墨工
时间:
2012-6-13 07:53
品读中~
作者:
桃园郎
时间:
2012-7-15 23:30
慢慢学习!
作者:
松山居士
时间:
2013-5-28 18:13
提给大家参考。
作者:
刘光荣
时间:
2013-5-28 20:32
这样的案例,很好,学习中
欢迎光临 大别山诗刊论坛(旧址) (http://dbssk.xlwx.cn/old70/)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