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诗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3|回复: 0
收起左侧

《大别山诗刊》第608期||头条||木乔作品

[复制链接]

259

主题

6576

回帖

1

精华

贵宾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7-4-30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别山诗刊》第608期||头条||木乔作品

2017-04-30 木乔 大别山诗刊








SAM_3879.jpg

木乔




水墨丹青
李玉刚 - 新贵妃醉酒


作品欣赏
安丰塘
        
一百里大堤圈养
十座湖泊
一只乳房哺育
一万座村庄
塘河缓行五十里
急行五十里
河水流淌的节奏
是老人手搓的麻绳

他弯腰提水的动作
被阳光写上井台
秧苗有福
像初学走路的孩子

杨柳青青, 指甲修长
顺着风的指向
奔赴渠汊, 沟塘
到一处处偏僻角落
放养一块块水洼

耕牛饮过, 毛驴饮过
轿夫抬走地理仙人
帮每一位死者找好归宿

姐姐洗把脸
在绣花的年龄出嫁
弟弟挎来水桶
舀干齐腰深的记忆
鱼背浮出水面
搅浑饥饿里的知觉
弟弟捉住往事
染上一身潲泥腥

初露的芽尖长成秸杆
水用生长的力量
怀抱里的婴儿长成小伙
水有潜行的力气
清晨, 弟弟见到完美如初的水洼
盛放天空。交给岁月喂养

等侯又一次捕获
有时弟弟要经过观察, 计算
有时弟弟只要提来水桶

每一次返回村庄
都能看见奶奶站在乌桕树下
喜鹊窝结构严谨
追随风雨节奏晃动
鸟窝搭建的高度
预言是旱是涝的年景
天刚放晴
喜鹊离窝

大姑领着平儿姐
从晚霞腰部转出
哈蟆皮, 牛耳朵
狗尾巴草, 娘娘苔
平儿姐在弟弟面前找到一棵棵小鹅菜
这些随处生长的植物
那些湿漉漉毛茸茸地黄昏
在他们的对话声里潜心修行

炊烟兑进呼唤
用向上生长的姿式
把一幢幢麦秸结顶的房屋
装订成一本本线装书
牲畜的脚步声
平儿姐的笑声
和水草的絮语, 编织在一起
演绎流水的主题

饭桌上, 搪瓷盆里盛下一只
芦花大公鸡的啼鸣
(它们命中注定活不过端午节)
鸡头被母亲摆放在最显眼位置
鸡翅被奶奶搛到平儿姐碗头
弟弟得到一只鸡腿
狗得到一地碎骨头
房间看护亲人间叙说的家常

年代并不久远
看不到奶奶
带着二十四抬嫁妆
风风光光地嫁到两家湖边
大姑放开小脚哭哭啼啼地
走到安丰塘畔

池塘护卫村庄
橡栎树守候圆月和划过夜空的流星
田野从池塘边缘向外延伸
通往早集,古塘,州衙
八百里快马疾驰
贡鹅送往皇城

人们习惯追溯爷爷, 太爷爷
总有力大如牛的先人
一顿吃得下一牛三锅干饭的
先人
乌桕树倒下
像一场场洪水

每一位走进村庄的外乡人
都能被狗撵上
一尺长金刚钻钻通孩子们的好奇心
铁钉钉进缸体疤住每一道裂纹
炉火溶化锡锭
注入每一条缝隙
修复效果需要加注水来验证

这些说着外乡话的外乡人
这些留宿时描述过
故乡风土人情的外乡人
这些敲响铜锣耍猴的外乡人
这些打开箱盖表演
吴刚砍树的外乡人
这些把菜刀赊欠下来
等到小麦涨到八毛钱一斤

再来要帐的外乡人
这些说话听不懂
只能靠歌唱进行交流的外乡人
这些烤热牛皮把三百六十五下鼓点
送给朋友的外乡人
弟弟赤脚, 踩不住他们的脚印
顺着手指的方向
他们一个个消失
仿佛洪水退去

一座座闸门
锁住一篇篇故事
劳动者重复阅读修订
整齐农田栽满作物油彩
风雨明确指认日月星辰
除去渡口, 不见船只

这边大堤和那边大堤相互致意
两边大堤上行走的人
相向或者逆行
彼此留心观察对方水中倒影
双臂交差胸前护住心事
尖利唿哨碰碎异性眼神

河水的清浊是测量季节的温度计
弟弟喜欢的河水
流淌在冬至到夏至的转弯处
一次次张开身体撞开河面
健康的河水像祖训
行动的目的与河水的流速无缘
村庄在脚下,那些屋脊
由近及远

天没有尽头
弟弟要尽可能走得快一点
才能打开完整视线

成长的每一天都高过江淮分水岭
曾经渴望用一书包大米换回一块月饼
躲进田坎,津津有味地品尝
奶奶睡在冷床铺上示意大姑上前
从她内衣口袋掏出弟弟的押岁钱
矮进青春岁月里的是秀文的目光

走在翻耕过来的大地上
每座坟墓的主人
都愿护佑下人
平安,发财,当大官
一生经历,一天阳光
在奶奶讲过的故事里
茁壮成长

阵雨一遍遍冲刷
蓝色洗劫天空
弟弟第一眼眺望安丰塘
波浪舔湿他的目光
和笑弯了腰的平儿姐

语言休克
生命不值
辽阔水面任由大堤托举
仿佛插上翅膀
在梦里梦外飞翔

阳光下阅读一本书
词语镌刻进淮河
淝水,正阳关
打开淠史杭工程灌溉图
弟弟得到思考的完整性

从龙穴山奔往贤姑墩
熟地生长历史和未来
从贤姑墩追到锅店
举起传说的农具刨开蛮荒
脊背上汗水熊熊燃烧
一块块铜绽铸成器皿

阻力磨亮犁铧
透迹搬倒阳光
老猫滩伏在水面上
是记忆里面
永不会缩小和放大的一点

神明做不到的事情
人类己经完成
只要敬畏神明
只要把人心
拧成一股绳

一座都城
八公成仙
淮南王炼制豆腐
瓦埠湖游弋银鱼
稻穗之上摊开每一条成语的典故
高贵气质压塌秋天

过去多少年, 多少代
偷吃龙肉的人教唆孙猴子大闹天宫
四海龙王吸不干
一座陷下去的城内百姓的呐喊
捧献美好心愿灌溉良田
写一封信

给过去, 给末来
给天空, 给古墓
给姓氏, 给祠堂
给楚庄王, 给孙叔敖
雪花在你的胸口堆砌

一口深情呼吸
大海抵达的彼岸是
世界
信笺上的落款是
芍陂

此诗荣登《2016年中国诗歌排行榜》“2016年度中国诗歌TOP排行榜长诗编目” 。
灵魂与文字的交流
木乔: 曾用笔名26桥, 本名陈德轩。有作品在《诗刊》·《诗歌报月刊》·《诗歌月刊》·《安徽文学》……等刊物发表。出版诗集《蓝羽》,民刊《十诗人》诗刊主编,《大别山诗刊》编辑。2002年离开诗坛,2013年底开始在网上写诗,有诗作入选《2015年中国诗歌排行榜》“寂静诗人” 榜单,《新世纪中国诗选》,《2016年中国诗歌排行榜》。

艺术赏析

《安丰塘》,一首灌溉之诗
文/李建春

  《安丰塘》不可作为一般性的、叙述性长诗看待,它是一首颂诗,具有散文诗和电影蒙太奇的斑驳效果。这部长制是在语感与乡土的自豪感高度吻合之际,由一种心律感觉带动的“一次性结晶”,但同时也是语言的溃堤。《安丰塘》安和、恬愉、感恩的波面,已达到“语言休克,生命不值”的效果。回忆的涓涓滴滴,在与现状的一瞥对比之下,汇流而成这首“灌溉之诗”。
  这首颂诗,是从名渠芍陂存在之日至今的一次意外。本土生活的荣耀,风俗、风景的记录,已成为正在消逝的神话。诗人木乔用一种全球化下的文化人类学眼光,收集“个人的记忆”,而写成这首关于农耕生活的地方史,他却用策略性的怀旧,回避了关于宏大叙事的可能的指责。
  木乔在极大与极小两个视点之间的对接,是很有技巧的。比如从第一节的大场景:“一百里大堤圈养/十座湖泊/一只乳房哺育/一万座村庄/塘河缓行五十里/急行五十里”过渡到“河水流淌的节奏/是老人手搓的麻绳”,和第二节“他弯腰提水的动作/被阳光写上井台/秧苗有福/像初学走路的孩子/”,像这样个人记忆的叙述,几无痕迹。

  姐姐洗把脸
  在绣花的年龄出嫁
  弟弟挎来水桶
  舀干齐腰深的记忆
  鱼背浮出水面
  搅浑饥饿里的知觉
  弟弟捉住往事
  染上一身潲泥腥

  你分不清诗中所描述的,是“共相”还是个人经验。但个人的记忆之成为历史,就是在这个维度上发生的。注意这些句子综合经验的方式,木乔善于把“总的”、“后发”的事实写进一个动作里面,造成细节既准确又抽象的感觉。
这首诗的前部分推进的方式,既不是实际的记忆的叙事,也更不是关于地方生活的图案化类型,而是遵循“生长的仪式”:

  初露的芽尖长成秸杆
  水用生长的力量
  怀抱里的婴儿长成小伙
  水有潜行的力气

  从“初露的芽尖”开始,“芽尖长成秸杆”,对应于“婴儿长成小伙”,中间穿插水的力量,用汉古语中习见的比兴和互文手法。

  清晨,弟弟见到完美如初的水洼
  盛放天空。交给岁月喂养

       这是紧接上面的。词语的推进不是靠逻辑,而是蒙太奇。“完美如初的水洼/盛放天空。”这是多好的句子。所以我说他的诗是结晶。结晶向内收缩,在局部,造成高能的浓缩,同时像拉弓一样,为下一步绷紧了冲决的语势。因此必然是“等候又一次捕获”。这也是“生长”过程的展开。“奶奶站在乌桕树下”:神一样的象征,“喜鹊窝结构”:家园的结构。“大姑领着平儿姐/从晚霞腰部转出”,这又是电影。

  炊烟兑进呼唤
  用向上生长的仪式
  把一幢幢麦秸结顶的土屋
  装订成一本本线装书
  牲畜的脚步声
  平儿姐的笑声
  和水草的絮语, 交织在一起
  展示流水的主题

  这一段显示此诗的写作思想。也是一个转折,从抽象到具象,进入“实际的”回忆,和地方志、风俗的演义。“语言休克/生命不值/辽阔水面任由大堤托举”这样的思的凝聚,和“神明做不到的事情/人类己经完成/只要敬畏神明/只要把人心拧成一股绳”这样的共同经验,并行不悖。所以说《安丰塘》是一首奇异的诗,是对阅读经验和诗艺双重的突破,毫无疑问,也是一首极接地气的诗,丰富了当代写作的新质。

丙申年腊月,武昌

艺术赏析

原乡风俗画
------读木桥的《安丰塘》

文/雪女

       安丰塘又名芍陂(读音quèbēi),是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地区。东汉至唐时期可灌田万顷,后萎废。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  ,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可以说,安丰塘是诗人木乔故乡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它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的存在和利用,不仅灌溉和养育了故土上的所有生命,更是维系了诗人记忆中的原乡。安丰塘是一个源头,作者儿时的很多生活场景都被它激活,唤醒,具有了诗性的特质。显然,这样厚重有历史背景的一个水塘,短诗已不能满足作者的诉求,所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首诗体量大,蕴含丰富。
        长诗很难驾驭,如果作者没有一定的底气和把控能力,写长诗或流于空泛,或泥于杂碎。木乔的这首长诗我能一口气读下来,而且还感受到一种观赏风俗画般的愉悦,不能不说他克服了很多障碍,写的得心应手,顺理成章。诗人笔下的故乡群像如被施展了还魂术,奶奶、母亲、大姑、平儿姐、弟弟、外乡人等,神气活现,犹如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点都不陌生。也就是说,他的乡村记忆还原了我们的乡村记忆,他的个性体验成为我们共同的体验,这是此诗在情感上提供给我们的亲切和温暖。
       说到风俗画,并不是一般人都能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是需要技艺的有力支持,既要把握好点、线、面的布局,又要掌控住色彩的浓淡相宜,还要凸显出当地风俗人情。在安丰塘这首长诗中,如果故乡的土地是一个面,那么安丰塘就是流动的线条,人就是一个个点,这是诗人构筑这首诗的总体框架。而从人物色彩来看,我读出了爷爷的深蓝、奶奶的灰白、大姑的墨绿、姐姐的枣红、平儿的浅粉、弟弟的麦黄……加上南来北往的风水先生、锯缸磨剪的手艺人、耍猴唱戏的流浪艺人,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无比丰富的乡村风俗长卷。尽管细节如此明晰,但作者下笔并非面面俱到,主次不分,而是以虚实结合、收展适度的笔力,如愿完成了诗写。
       我要说的一点是,在这个农村城市化、阅读网络化、科学发展到了量子时代的今天,很多诗人都在寻求现代技艺、流行语境的写作途径,以期尽快得到认同。而诗人木乔仍然以最朴实、最笨拙的语言方式,执拗地抒写着他心中的乡村图景,不能不说是一种勇敢的挑战。我尊重他的这种挑战,并期待他在挑战中打开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2017年3月23日于合肥

艺术赏析

在乡土诗的沃土找到自我
文/海饼干

  我以为乡土诗是中国现代诗的主流诗歌之一,但这也是它泛滥的原因之一,感情真挚的作品少之又少。一个诗人总想写下一首作品,可以代表其发声,这种发声能够表现诗人的整体实力,我觉得木乔这首长诗是可以代表他诗歌的整体水平的。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同时,作为中国人自古就对还乡情感有着多层次,多角度的抒发,譬如王维在《杂诗》中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木桥作为一个身在异乡打拼的当代诗人,也通过创作现代诗歌《安丰塘》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还乡,与古诗的直抒胸臆不同的是他的情感真挚而冷静,简单又复杂,个人又兼具群体性。
  一百里大堤圈养/十座湖泊/一只乳房哺育/一万座村庄/塘河缓行五十里/急行五十里/河水流淌的节奏/是老人手搓的麻绳/他弯腰提水的动作/被阳光写上井台
  一百里、十座、一只、一万座、五十里,具体的数字,让读者感受到的是语言的张力与变形。从安丰塘母亲般的角色到河水流淌的节奏/是老人手搓的麻绳的形象,这样不动声色地转换没有僵硬感,从虚有的母亲到搓麻绳的老人是虚与实的自然结合。同时,朴实的诗句还很好地诠释了海德格尔关于“诗就是一场对存在的对话”的观点。
  秧苗有福,像初学走路的孩子/杨柳青青,指甲修长/顺着风的指向/奔赴渠汊,沟塘/到一处处偏僻角落/放养一块块水洼
  抵达在这里是一个极具镜头感的场景,安丰塘的水,灌溉秧苗,流入沟壑,它变化万千,无处不在,这既是大水无形润泽万物的形态,也说明它作为母亲的形象是丰富而永恒的。
  轿夫抬走地理仙人/帮每一位死者找好归宿/姐姐洗把脸/在绣花的年龄出嫁
  死亡以一种冷抒情的姿态在诗句中出现,紧接着姐姐洗把脸,在绣花的年龄出嫁/出嫁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安丰塘不但迎接着死亡,还带来新生。
  交给岁月喂养,等侯又一次捕获/有时弟弟要经过观察,计算/有时弟弟只要提来水桶
  弟弟作为勤劳的家庭成员形象出现,这是个普通的农民形象,他替代诗人出场,同时也代表着受安丰塘水滋养的众生形象。除了弟弟,诗中提到的姑姑、平儿姐、母亲、奶奶等形象即完成了一个家庭的整体构建。
  哈蟆皮,牛耳朵/狗尾巴草,娘娘苔/平儿姐在弟弟面前找到一棵棵小鹅菜/这些随处生长的植物/那些湿漉漉毛茸茸地黄昏/在他们的对话声里潜心修行
  安丰塘的水不但滋养人,还润泽万物,蛤蟆皮、娘娘苔……这些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植物名称,让我们感受到了万物的丰富性,乡野气息扑面而来。“湿漉漉毛茸茸的黄昏”,诗人将这万物之美以诗歌的语言呈现出来,鲜活又美好。
  饭桌上,搪瓷盆里盛下一只芦花大公鸡的啼鸣(它命中注定活不过端午节)/鸡头被母亲摆放在最显眼位置……
  诗人不动声色地将传统习俗和规矩贯穿其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家庭的传统与规矩往往能体现出家庭的圆满与温情。把房间圈定的范围定义为家,房子带给读者的恰是这种看护带来的安全感。
  田野从池塘边缘向外延伸/通往早集,古塘,州衙/八百里快马疾驰,贡鹅送往皇城人们习惯追溯/爷爷,太爷爷/总有力大如牛的先人/一顿吃得下一牛三锅干饭的先人
  与其说诗歌现场在记忆中徐徐展开,不如说作者通过手中的笔将这一真实历史场景,描绘的生动又具有感染力。作者的目的是抒写安丰塘看护下的一代代人,无论是经历着世间的欢喜,还是忧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和历史中的一份子。试想作者所处的当代,随着机械化的登场,农耕时代走向没落,安丰塘畔可能再也见不到一顿能吃得下一牛三锅干饭的先人。无奈、失落的情怀不仅仅只局限在安丰塘畔,而是互相传染遍及神州大地的。
  这些说着外乡话的外乡人
  这些留宿时描述过运方风土人情的外乡人
  这些敲响铜锣耍猴的外乡人
  这些打开箱盖表演吴刚砍树的外乡人
  诗人以重复的诗句,传达给读者一种内在的力量,表达了外乡人也曾不断踏上这片土地,带来不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他们让这片土地热闹过,但慢慢又消失了,他们似乎也回到了自己的来处,仿佛洪水退去。
  从龙穴山到贤姑墩/熟地生长历史和未来/从贤姑墩到锅店
  举起传说的农具刨开蛮荒/脊背上汗水熊熊燃烧/铸造出一件件青铜器
  安丰塘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悠远历史在一个个读者陌生的地名中展开,这是滋养诗人的文化底蕴,也是诗人谙熟于心的历史。也是诗人谙熟于心的乡土情怀,像青铜器上的铭文一样具有它们特定的价值。
  写一封信/给过去,给末来/给天空,给坟墓/给姓氏,给祠堂/给楚庄王,给孙叔敖/雪花在你的胸口堆砌/一口深情呼吸
  以一封信告知过去、未来、生者、死者,缔造者,雪花是个冰冷的意象,但它捂住热乎乎的胸口,是一种冷热交替,感慨万千的感受。
  大海抵达的彼岸是世界/信笺上的落款是芍陂
  水的使命是最终归于大海,诗人以深情的笔触告知人们,这些水来自芍陂,来自安丰塘。
  这首长诗读下来,但就丰富性来说仿佛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宽阔的诗歌画卷。我们可以想象,安丰塘作为故土的一部分因水的辽阔、自然的美,赋予诗人淳朴的个性。整首诗以冷静的叙述为主,有时诗人兼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安丰塘仿佛说出:“它的存在就是历史曾经的存在。”就质朴的语言和冷抒情式的表达在我看来就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对安丰塘的深厚情感,而诗人将带着这一切离开,当然他还将回来。从何处来回何处去,像那些让安丰塘热闹过的异乡人一样。在这首诗中诗人用语言完成了还乡,如海德格尔所说完成了诗人的天职,其内敛的技巧表达除了符合我的审美习惯,还带给我一缕低吟浅诉的惆怅感,在这个人流流通量大,几乎人人都是异乡人的年代,我们需要通过这样的返乡找回自我,而诗人已先于我们找到这些。

本期责编:小芹、汤圆

公众号ID:dbssk2007
主管单位: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六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版权局)
总    编:碧宇
微刊主编:小芹
博刊主编:清凌竹叶
微刊副主编:汤圆、若诗、江苏叶开、26桥
博刊副主编:程东斌、极目千年、紫陌雪寒
站长:高山松
副站长:松山居士
编委:碧宇、小芹、清凌竹叶、高山松、松山居士、26桥、汤圆、江苏叶开、若诗、琪轩、紫陌雪寒、周曙光、程东斌、极目千年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佛子岭路皖西博物馆西二楼
邮编:237001
电话:0564—3370065  0564—3370067  
网址:http://dbssk.xlwx.cn
公众号ID:dbssk2007
123.png
汤圆
地址:四川遂宁船山区明月路龙湾一号4栋1单元601
邮编:629000
QQ:9166413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别山诗刊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11-26 00:08 , Processed in 0.076212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