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诗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6|回复: 7
收起左侧

思维模式与思维方法

[复制链接]

256

主题

10

回帖

4

精华

金牌诗友

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5-8-2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深圳,子在川上曰

    这几年,被一些诗友们先后拉进了几十个诗歌群。但是,我却是越来越少发言了。读诗的时候也是这样,看到好诗微微一笑,再重读一遍。读到不好的诗歌,三五行之后,直接走人。说这些话,不是说我有多清高,而是我认为,中国诗坛尽管越来越热闹,但是却越来越泛善可陈了。诗歌的好坏,并不在于诗歌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诗人想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外界释放一些什么信息。同样,一个诗人的优秀与否,也不在于这个诗人的作品的数量和他叫嚣鼓噪的嗓门的大小,而在于这个诗人有没有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并随着自己生活阅历和过程的增加,逐渐构造完善自己的哲学体系。由于每个个体在这个社会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的哲学体系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每一首诗歌所表达出来的东西也应当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我说这些,主要与我们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有关。西方之所以每年涌现出那么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被老师所灌输的,只是一种思维方法,那种方法是灵活多变的。至于好与坏,美与丑,完全是要靠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积累来判断。而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所灌输的,却是一种思维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粗暴无理,僵化不变的。至于好与坏、善与恶,这些都不需要我们自己来判断,主流媒体早就已经定义好了。我们看电影电视,读报刊杂志,里面都已经清清楚楚地写明白了,那些人是好人,专干好事。另外一些人都是坏人,专干坏事。这些都是政府所授予的权威们早已定义好了,不容怀疑和反驳,否则,你也就变成坏人了。这就是差异,这也就是钱学森老师去世前,拉着温总理的手,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们国家就再也没有能够培养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我们的教育体制真的有问题。”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是可惜,温总理去北京一些小学调研了二十多天后,最后不了了之。

    我经常看到一些诗人读诗,读到哀婉的诗歌,说是太消极。读到批评的诗歌,说是缺少正能量。读到长诗句,说不够简洁。读到一两个暧昧的词句,说淫&荡&色&情。读到晦涩的诗句,说脱离群众。而读到白话诗,说没有美感。至于读到我的这篇文字以后,他们肯定会大骂,说我否定了自五四以来中国所有的新诗、革命和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认为最好的诗歌,还是我们建国六十五年来的教科书里面所一成不变宣扬的,那些高大上,充满正能量的诗歌。

    我曾经在一篇诗歌随笔里写过:没有任何一个读诗的人,比写诗的人更能理解他的诗歌了。你为什么非要以主流媒体,或者文化宣传部们的角度去品评一首诗?为什么非要从你不变的角度去读一首诗?而不能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式去读诗?或者试图以写作者的角度去读一首诗?他为什么要写哀婉的诗歌?他的那些批评的诗歌在向这个社会净化着什么,释放着什么?哦,他用这么多的长句式是为了更好更酣畅淋漓的表达。他诗中出现的那几个暧昧的字眼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耐人寻味,可意会不可言传。他的这首现代诗采用了标点符号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更方便的解读。他的这首白诗歌用最简单最日常的生活,写出了生活背后那些所无法言表的东西。等等。

    一个连诗歌都不会读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多优秀的诗歌的。我认识黑龙江作协的一个作家,他的小说比诗歌写得好,但是,他不发小说,老是喜欢发一些诗歌给我看。我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的诗歌里面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灵魂,人云亦云,最多,只能算是一些主流媒体的宣传品而已,还是写你的小说去吧!他没有生气,让我建议。我说,那你多读点西方的书籍吧,譬如哲学或者美学方面的书籍。当他消失了大半年之后,再次发给我的诗歌却是让我大吃一惊。不是更好了,而是更差了。以前的诗歌好歹没有语法错误,现在的诗歌简直前言不搭后语,混乱不堪。我让他读西方的书籍,是想让他学习西方的思维方式,然后打破他自己已经僵化的思维模式,把一些他平时感悟出来的东西注入到诗歌里面,让诗歌有着自己的灵魂,从而鲜活了起来。谁知道他揣摩学习到的,竟然只是那些粗糙的诗歌翻译本上词序颠倒的表述方式。而这些词序颠倒的表述,并不是西方诗人的高深之所在,只是中国翻译家的半吊子水平所致的美丽错误。

    我在这里啰嗦了半天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写诗,首先要学会读诗。要学会读诗,就先别急着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去否定别人,批评别人。要试图站在作者的角度,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去读一首诗,去理解一首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他的忧伤来自于什么?作者试图用这首诗释放着什么信息?我们学会尊重作者了,也就会读诗了,会读诗了,我们自己的固有思维也就慢慢打破了,视野也开阔了,诗歌也就渐渐多了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所感悟出来的东西,从而让诗歌有着自己的灵魂。这样,我们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才会渐渐构筑起自己的生活哲学和诗歌哲学体系。这就跟我们要被人尊重,就得先学会尊重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就得先理解别人是一个道理。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101

主题

4277

回帖

6

精华

功勋诗友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15-8-24 1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意见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4277

回帖

6

精华

功勋诗友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15-8-24 1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意见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885

回帖

6

精华

元老诗友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5-8-24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学会尊重作者了,也就会读诗了,会读诗了,我们自己的固有思维也就慢慢打破了,视野也开阔了,诗歌也就渐渐多了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所感悟出来的东西,从而让诗歌有着自己的灵魂。这样,我们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才会渐渐构筑起自己的生活哲学和诗歌哲学体系。这就跟我们要被人尊重,就得先学会尊重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就得先理解别人是一个道理。:handshake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9

主题

7677

回帖

15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5-9-7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学会读诗,就先别急着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去否定别人,批评别人。要试图站在作者的角度,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去读一首诗,去理解一首诗。
很喜欢这句话,每首诗,没有哪一个比作者更能理解当时的心情感悟,心底里最深的东西。
不要急着用自己的思维标准否定,批评别人,说的很好,赞同。
诗观:唯美,婉约,纯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1614

回帖

13

精华

元老诗友

Rank: 6Rank: 6

QQ
发表于 2015-9-7 23: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时也有这个毛病,受教了。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093

回帖

1

精华

金牌诗友

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6-1-9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一下评诗佳作。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1853

回帖

0

精华

功勋诗友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19-2-21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19-2-21 21:51 编辑

      朋友好!我是新来的,感觉这里很好,处处和谐氛围,诗歌作品及评论文章写的水平也较别的一般网站高的多,自信能获得需要的知识营养。希望以后多多关照。
   用了较慢的速度读了您这篇文章,对于这一句有疑惑:“我曾经在一篇诗歌随笔里写过:没有任何一个读诗的人,比写诗的人更能理解他的诗歌了。”
    文章第四自然段开头的一句,用了全称的否定判断——“没有任何一个......”。我以为应该顺着这个意思接着说下去,接下来的文字应该能充当这个否定判断的支撑的有内在因果联系的逻辑证据,然而判断后的文字呈现的却是个体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等。
    读诗读文或者广义地说读文章读作品,接受美学将读者奉为上帝;费希创立“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先看看读者阅读后是怎么说的,然后再做分析判断等。在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过程中,罗兰.巴尔特的影响非常之大,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对作者权威的否定”和“对读者阅读过程的重视”,他有一本著作是《作者已死》(当然这里不是指作者的自然逝去之死),而是另有意味所指。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不是主体一个人创作的,严格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所以改变了先前传统的认知,改变了传统视作者为第一的地位。我以为这个理论是非常有道理的,这符合“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假如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人购买,假如精神产品无人阅读,假如上课没有学生,假如报纸没有受众,那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或复杂的精神产品不是最大的浪费吗?况且形象大于思想,不但有一度创作而且还有二度创造呢。
    不好意思,随意写来,不对的地方多多指教!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别山诗刊 ( 粤ICP备16121829号-1 )

GMT+8, 2024-11-25 19:23 , Processed in 0.09553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