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爱好诗(6)】从《离别辞》浅析刘年诗歌创作的突破:好诗歌应是反应堆
本帖最后由 书香满屋 于 2017-8-24 14:33 编辑【书香爱好诗】从《离别辞》浅析刘年诗歌创作的突破:好诗歌应是反应堆
文/书香
最近看到有二十几个人对《离别辞》这一首诗歌进行了热情洋溢的点评(附后)。看后心下痒痒,也想斗胆写一篇。
对一首诗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可以有一千种解释。我的解释也不一定就确切,但作为读者说几句,也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罢。
如果说刘年有些诗歌擅长以虚写实,那么这一篇,在我看来,偏重于以实写虚。以接近于真实的场景呈现,表达人生理想。
总的来说,这一首诗歌情感节制,叙述平缓,表达独具匠心,节奏优美,诗情浓郁,耐人寻味,的确可以算是现代诗歌写离别主题里难得的上乘佳作。
让我们来看看刘年的这一首诗歌在写作上的一些突破。
第一破,突破自我。
修身无疑对写作有助力。他曾经说过,自己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离别。但是这一首诗歌体现出来的是,作者在离别这一人生主题上,已经非常擅长。从这一首诗歌可看出诗人自身思想的变化历程。
第二破,升华理想。
诗作喃喃自语,写得非常细致而深情。初一看,似情诗,但是表达的应该是理想国。白岩寺是什么地方?是可以度人处——这个安排达到了一种借力的效果。诗作用第一节表达希望。希望对方种上藕。“藕”这个意象耐人寻味。揣测一下,也许通“我”?寸心如水田,得有生命。也就是说,希望种藕代表了自己对对方的知晓和体谅,虚设了一种陪伴。用第二节表明态度。水田,你,莲都是美好的,所以,会来。第三节,抒怀。视雨声为琴声,把莲叶当作雨伞,把自身置于自然之中,其实正是作者一贯“视自然物为最美好”思想的体现——没有比雨声更好听的音乐,没有比莲叶更好的雨伞了,更何况,那是“你”种的莲,那是“你”在的地方,那是天赐的雨水。诗句写得自然、有趣且脱俗。
第三破,用技巧于无形。
工匠精神在这一首诗歌的修改上有完美体现。这一首诗歌的最初版本写于三年前。反复修改自己的诗歌,并不是当时的诗作就不好,其实根据的是自身情境的变化而为之。这一点上,他和很多人修改诗作的目的似有不同。你可以从他的诗作的修改,看出些他思考的真实痕迹,这一点非常珍贵。很多诗人修改作品的重点只是技巧本身,这其实不够。初稿点明白马寺的具体地点,其实有点多余,白马寺在河南,白岩寺在四川,从地点的变化来看,也证明这一首诗歌是理想成分居多的,不像是写实。修改后的版本,这一句去掉了,“几亩田”也改成了“两亩”,直接写成了“白岩寺空着两亩水,你若去了,请种上藕”。这样的句子读来似乎在听一个人祈祷。第二句,原来是“我会经常来。有时候,是来看你,有时候,是来看莲”,修改后变成了两行:
我会经常来
有时看你,有时看莲
改后更精练了,而且意思也有稍许改变,后一句的“你”和“莲”浑然一体,读来不再给人分离感。一行变成了两行。一行不好的原因在于,把两个意思,表达在一起,反而没那么荡气回肠。最后一句,意义重大,最终提升了这一首诗歌的品味,完全是新加上去的:“我不带琴来,雨水那么多;我不带伞来,莲叶那么大”。吟咏味道顿然达到高潮,之后戛然而止,诗歌的意趣和震撼,随之而出。诗歌读完,余味依然激荡在读者心中。
第四破,直面了未来,诗歌内涵有药用成分,写离别之情在境界上获得突破。
这样的诗歌对自我对读者甚至对作者想要倾诉的对象,都是有引领作用的。离生恨,离生悲,自古就是如此。不善于离别的人,真是太多了。太多的离别回忆起来,必然是“漆黑一片”“遗失的情渐远而颦皱”“满蕴芳思无处诉,人归香落不胜情”“痛苦痛悲痛心痛恨痛失去你”无法解脱的之类云云。如何面对失去和分离,成为任何人一生都需要面对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正确的态度必然是如诗歌所呈现的这样,珍惜并尊重缘分。有缘散不掉,无缘扯不拢。缘起相聚,缘灭分离,本来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诗歌名为离别,那么是有痛的。如何于有痛的人生里找到新的自我,这个比伤感更为重要。对于美好感情的珍惜,作者是经过细致而深入的思考的。这里面有期待,期待分离的日子,对方依然珍惜自我,所以,要靠近寺庙,要种莲,要有所作为。也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他的想法,是付诸行动的,有行为艺术的成分在里面。这也证明,任何的珍惜,都是双方的。在诗人看来,离别如果有牵挂,那么依然是陪伴。诗作脱离掉了以往很多这一类题材过度渲染悲情的俗套,多了些鼓励、安慰乃至切实的行动等更为温情和积极的部分。虽等同于“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相劝,但进一步体现出来的是指出了如何相惜的路途。
第五破,在于对女性(或者知音)赞美上的突破。
把诗歌里的“我”和“你”,看成两个虚设的知音,我认为比较确切。白岩寺的两亩水田,只有莲才配拥有,最美的莲花,必是那理想国的园丁来栽种。他把那个虚设的人叫知音。这样的知音,谁不想拥有?所以,这是一个理想,是个也许无法实现,却可以无限靠近的目标和希望。也许,这也是他写作一直持有的一个理想罢。他自己也说,写诗歌的过程,就是寻找知音的过程。他一直非常重视普通读者对于他诗歌的解读,这不由人想到白居易和老婆婆的故事。诗歌可以不俗,但是依然是由俗世的人在阅读的,那么他们的感受,其实非常重要。诗歌里表达了这样的期望:知音不应停留在相忘于江湖的结局。能够互相独立,成就自我,这样的知音,更值得亲近和赞美,这也是作者所期待的。姜夔诗作写离别——开始是“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而后才有“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叫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作者对合肥女凄怆的相思有思想升华后的诗句,思念之苦中可见对方之好,只是结局依然令人遗憾。所以,对于女性的赞美如果依然只停留在表现自我的思念上,依然不够,似乎对方是毫无作为的,至少诗作是没有体现的。也许这也是当时的社会里女性难以有作为的潜在结果。但是这样的遗憾,在《离别辞》里是没有的,清刚之气,由此又更上一层。在赞美女性上,徐志摩曾经也是用比较自我的句子,说对方是“不夜的明珠”。这样的形容看起来很受用,其实对当事人其实是个畏惧。所以林徽因会说,诗人描写的女子并非真实的她自己。可见诗句即使写得无限美好,但是如果并未在现实中具有指引自我和对方的作用,离别会依然流于遗憾。
第六破:升华写作境界。
此诗写得有仙气却又落地接有地气。有体谅,有愿望,有期待,有行动;似嘱咐又不仅仅是嘱咐,有深知;似赐予,又不仅仅是赐予,有懂得;是理想主义,却不仅仅是理想,有行动,且不仅仅是自己一意孤行的行动,也有对对方的一种确信在里面。这种理想主义,既浪漫又不至于陷入空想主义和悲情之中。纯粹的理想主义导致的往往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结果,容易让人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反而是诗歌之害。诗作成功跳出过往对于离别“空谈”“空叹”“悲伤过度”“无所作为”的怪圈,在表达境界上更胜一筹。正如素梅所说,诗歌永远都是心灵的产物,刘年借由诗歌抵达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至于说谁配拥有此首诗歌里的境界——“凡心看你,圣心看莲”的境界——也许非凡俗之人轻易能够拥有。这是这一首诗歌唯一的瑕疵,但也许这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固有的瑕疵。为其难以实现,才谓之理想,令人期待。
人生乃至写作上对于知音的渴望,是一种恒久的渴望。假想一个才子,假想一个佳人或者知音,假想一个理想国,也许是每个写作者共同的走向。这一首作品在这上面做了很好尝试,值得学习。
期待并相信诗人可以写出更多佳作。
比较阅读学习两个版本
2014年11月的版本:
《离别辞》
白马寺,在城南二十里。空着几亩水
你若去了,请种上藕
我会经常来。有时候,是来看你,有时候,是来看莲
2017年8月的版本:
《离别辞》
白岩寺空着两亩水,你若去了,请种上藕
我会经常来
有时看你,有时看莲
我不带琴来,雨水那么多;我不带伞来,莲叶那么大
附《客家诗人》第三期刊用的优秀微评:
刘年的这首诗不长,意境很美,意趣盎然。寺,水,琴,莲叶,这些意象沿袭了古典传统的意蕴,尽显底蕴和人文情怀。在表达上,它并不拘泥于古典,而是古为今用。譬如琴和雨水、伞与荷叶,有自然的联想、想象,也有暗示与暗喻,很微妙。又如“我会经常来”和“我不带琴来”这两句,颇有个人特色,如果以宽广的眼光看,感觉这种表达是很有效的。
这里存在一个链接、融合与匹配的问题,诗人面对纷纭的当下现场和纷扰的声音,需要领悟、情感的过滤和适当的表达。它在客观上要求诗人遵循内心的真实,确认个人内心“在当下”的想法和感受,并以足够的虔诚和能力去呈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有效避免在古与今、写什么等问题上的争论不休。在如何处理好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方面,这首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或者说是一个值得研读的范本。一一覃可
刘年这首小诗情感很是节制,语气平缓而流畅。“我会经常来/有时看你/有时看莲”,以及结尾的我不带琴来,我也不带伞来,虽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风格,但又似乎找不到矫揉造作的痕迹。这一点和弗罗斯特的小抒情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传统的别离诗歌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的这种古典“嘱咐”式的情感往往是单一性的,甚至是赐予性的;在审美中,《离别辞》在主、客体的精神上突破了这种不平等性。
当然,《离别辞》的创作风格和诗学上的表现存在不纯粹性,也反映出诗人审美的不纯粹性。我不带琴来,我也不带伞来,只为一份友情的存在而来!作品的这种真诚是读者想要的,也是诗歌所要求的。一一美丽的孤独
刘年这首诗,在我看来是现实与理想碰撞时的火花,却处于“欲醉未醉”的状态。最大的特点是未被翻译体诗歌“统治”、“同化”,仿佛一个狂狷者站在月光下的山梁上,手搭凉棚,古典的义趣在飘飘的须发间“反叛”,在一呼一吸之间“起义”。“空”是因为有寺庙、水田、莲、藕、琴、雨、伞、荷,却不执着于“空”,这些眼中的“有”成就了心中的“空”。“空”也罢,物相、人相、心相的“有”也罢,不过是几级虚拟的通向“美好”的台阶。区区五十言,鸟儿飞过天空一样,打开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的“不二法门”。一一唐朝白云
读完此诗,心头为之一颤。说离别,却不见离别,整首诗所述没有离别之苦,只有浓浓的牵挂之情和再次相见的欢愉,但所写的还是离别之事。“你若去了,请种上藕”,是此诗的起点,也是全诗的伏笔,隐喻人离去,情未尽,藕断丝还连。
“我会经常来,有时看你,有时看莲”,醉翁之意不在酒,看莲即看你,浓浓情谊藏于平淡之中,就象我们常说的“你在不在,我都会来。”情至深处,无声胜有声,千古情缘也不过如此。
末句,以雨声喻琴声,以莲叶喻伞,其余的引而不发,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让诗歌充分弹跳起来,将诗歌的留白发挥到极致。诗虽短,不到60个字,且用语平实,但诗意浓郁,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用浅的语言写出深的诗意,足显作者功底,好诗!一一巫仕钰
白岩寺的门敞开着,这是刘年的白岩寺。
烟雨蒙眬中,诵经声一遍遍轮回,内心的莲也一瓣一瓣绽放。一怀心事,恰与细雨影重;一份惬意,如莲云淡风轻。诗人情不自禁地将自己融入这一片澄清,如莲一样清雅的诗行如雨珠滴落……
刘年的眼中,这个叫白岩寺的地方,是一个可以修心养性养灵的世界,那里有一方可种藕的田,荷叶田田,山雨如琴,漾起满池的涟漪。此时此刻,世界多么安静,尘世的喧嚣纷扰如蝉声远遁。
停下来,风月正好,你我正好,一个寺庙,一池风荷,给心灵一份最美的馈赠。
诗歌永远是心灵的产物,刘年借由诗歌抵达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一一素梅
寺与莲,在此诗是两个重要的意象。你离我而去,在那个清修之所白岩寺,你是莲,莲亦是你。寺因莲花(道心)而成为一处令人魂牵梦萦的圣地。我会经常来,凡心看的是你,圣心看的是觉悟佛道的莲花,肉身与信仰,一幻一真,一短暂一永恒,浑然一体。琴声虽美,终不如雨打池荷之声悦耳;伞虽能挡雨,哪比得上有情人共擎一柄碧荷更具妙趣!凡情俗意,在远离红尘与莲为伴的地方,融入古典山水诗的清虚旷远,更耐人寻味。诗题为《离别辞》,却不说离情别绪,“白岩寺空着两亩水,你若去了”,由此引伸出无限想象空间——别了纷纷扰扰的红尘,描了一幅空濛的水墨丹青,留白处有寺、有莲,有若隐若现的两个人。以虚的愿景,写内心真实的憧憬;以不经意的姿态,刻内心的不舍眷恋。从而取得举重若轻的艺术效果,完成了本诗的诗意建构。一一杜依桐
这首诗题为《离别辞》,却不直接写离别,反而出现三个“来”,这是间接的写出离别;诗歌首句出现的“空着两亩水”,“空着”本身就是距离,是尘世与佛界的远隔,“两亩水”看似并不太多,可是中间又能容纳下多少思念?接着由水很自然地就引出“请种上藕”,藕有着牵连不断的万千丝缕,正如思念;假以时日,白水绿荷就有无限的诗意;过不了多久,花开花落就要结出莲子——“莲(怜)子清如水”,同样也是因为离别而产生的思念。之后,“雨水那么多”,空山寂静处的雨,幽怨、急切、雨声纷杂、没有来由也不由分说、欲语还休……这些都暗指思念,琴声又如何能够替代雨水带来的思念?倘若真能跨过思念相见于,此,又何必在意带不带伞?不管是见你还是见一见你种下的莲,思念也就能得到许多的慰藉。
这首《离别辞》有许多妙处:①、诗题与诗歌内容上形成互补。用不断的“来”写出思念,指向的毫无疑问都是离别。不直接写出离别,而诗人一直都在离别这个主题的外围,用诗题与诗歌内容发生有机的反应,从而达到效果,的确高明!诗歌更重要的是指引,说破了反而不好。②、语言处理上可见功力。从“空着两亩水”到“请种上藕”再顺势而为直至“雨水”与“莲叶”,语言相当精炼,叙事流畅,宛若一件精美圆润的玉雕,不见丝毫粗糙与赘肉;不言思念之痛,却让人隐隐作痛,不说相思之苦,却苦味绵长纠结。③、诗意的延伸性悠长辽远。我们听琴,往往在余音袅袅里得妙趣;又如,有人遥指远山,我们顺着手指望去,眼观心感得到的风景体验远远超过他人的叙说。读诗亦是如此。读后或拍案叫绝,或沉思良久,或流连其间不思归路,那么诗歌的任务就已经完成,诗人可以抽身离开,故而好的诗歌,其意味都在读后。④、用诗歌的语言叙事,直指人心而且构思精巧。一个你和一个我,一个相爱又不能在一起的故事,一段面对离别让人揪心的情感。许多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情感症结。那么该说哪些?该怎么说?更多的人会选择倾述,而诗歌语言的妙处就在于此。既点中了你心里早就有而未说出口的那些话,又不纠缠不休,而是及时离去。作蜻蜓轻点水,留下满湖面的猜想,这样的收放自如与精妙构思,也让人爱不释手。一一谢颖
寺虽空却不孤独,水有两亩,为田为池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水若镜,恰如一颗澄明出世之心;或种藕养莲,或沐足牧鱼,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来或者你的去。诗言“离别”,没有无语凝噎的不舍,却听到依依痴恋的琴声;没有黯然销魂的悲痛,却有了隽永的禅心。言简意深,欲言未言,毋须谈意象说技巧,一切皆水到渠成,自然成韵,余音袅袅。一一牧马江南
诗人以换影的手法,寺、池、藕、琴、莲叶数笔就完成对故人往事的追忆和重逢的期盼。大师不愧是大师,通过几个相联的意像给读者一片层叠的联想天空。此诗说是情诗未必,也可能是对友人的思念。做为后生斗胆说下看法,此诗佳作长于情,意像丰富,如以小博大更彰显力度。——清扬
这是读一遍就心生欢喜的诗。这是浑然天成的诗。有思致之美,也有可玩味的意趣。
起句自然,雅致!白岩寺空着两亩湖水,也许就只有莲才配拥有。此地此物此景,已然深刻,再也挥之不去。诗人内心是动荡的,其实来或不来,已经不重要了。人生际遇有时就是这般,第一次遇见便是铭心刻骨。
有雨落下,我不用弹琴给你听;有阔大的莲叶,伞我也不带了。一幅精妙清幽的画卷。不说离别,又终究要离别。结语韵味悠长!心壁间有乐音回响。——离开
在这首诗里,我为诗人虚设的两个知己和虚设的背景里的空阔忘俗而感动。我有琴不带,因为有更好的琴:雨水;我有伞不带,因为有更好的伞:莲叶。想到陶渊明抚空琴而不弹,却更有空灵之音韵。我更愿意相信诗人并不是刻意为之,实乃性情而至。这样,所有的一切既是浑然天成,又有着接通神性的慈悲与诗性的自然。——天岩
此诗为佳作,我试作下技法之简析吧。诗依次用了寺旁“空水”、“种藕”、“赏莲”等词进行造境,为主旨“离”字做了充分的铺垫,然后结尾使用了突转之技法,用以突出淡淡感伤之情,增强诗的韵味。
此技法用得好会有画龙点睛之效,如果用过了则会被评为“玩脑筋急转弯”,显然作者是用得炉火纯青的,颇有心得。
转结要写得妙,当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带琴”,“不带伞”,古人离别必备道具竟然都不带,出乎读者之意料。然后“雨水大”,“莲叶大”让人细品之下又觉得暗合情理。读者透过文字体验到了雨声即琴声的意境,淡淡伤感溢于言表。各摘一个莲叶当离伞,忧伤之余,还让人体验到了“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的情窦初开之涩涩情怀。
此诗韵长耐品,唯惜仍有丝缕雕琢之味,但瑕不掩瑜,此诗当为上佳之作。——人间桑梓
去了白岩寺后才话离别,还是离別后才要去白岩寺,这已经不重要了。反正,都还要见面。正印证了“离別是为更好的重逢”,是一种忘不掉的情结。这情结,与背叛无关,这情结,摸得着看得见,或许,我们都有过,并且一直有着。雨水美过琴声,莲叶好过花伞,无限美好,无限共鸣,无限向往。——锋利
若爱,必是这样热闹的人间。若不爱,因为这样的热闹里,没有你。那雨水那么多,莲叶那么大,都不及有她回忆之万一。世间多情的植物除了归有光家的枇杷,邓颖超家的海棠,苏东坡后山上千颗松树,便是诗人笔下的两亩莲塘了。
瓦莱里讲“像鸟儿那样轻,而不是像羽毛那样轻”,轻是与精确和坚定为伍,而不是与含糊和随意为伍。其中首要便是把语言变轻,进而通过似乎是无重量的文字肌理来传达意义,直到意义自身以同样等精纯的一致性显现。比如诗中的“两亩水,莲藕”,什么时候的莲塘呢?得要下雨的时候,我不带琴,不带伞。如此,便有精确的场景和感情了,用这种语言本身的肌理表现诗人想要透露出的对故去之人的疼惜。感情因而得到升华。——黎朶
自古伤离别的诗词很多,易安词人的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和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等著名诗篇,让人为离愁肝肠寸断。现代的这首离别辞,委婉凄凄,堪称现代离别经典名作。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画,在繁杂尘世,你若能静下心,寻得二亩地,种上莲藕,七月荷开莲莲,无穷碧叶,尘世的美莫过于此。有时思念是与生俱来的,你来或不来,我都在那里。雨水那么多,琴瑟泠泠,莲叶那么大,却承不住伤悲,正是: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唯美,安静,诗歌在此境界中,得以升华,以及无限放大的想象。——若溪
离心成愁即是空,悲自不必说。寸心若良顷两亩,因别而生的情丝如藕,干结百转又欲诉还休。既如此,何不把心境看开阔?此去或许山长水远,初遇时的惊艳已深植心间,不见也如常见,如是想,诗者便有了心生莲花的时时喜悦!—— 青小素
雨落声处琶琵起,亦或琴韵悠扬。用雨水拟琴声,别致有格;用莲叶拟伞,清新虚怀。别离是一种心境。此诗意在写水与莲味。写水是寄寓一丝愁绪,场景是两亩空水,而恰恰以莲入境,填补了空芜的心里。此诗有点儿禅味,但更多的是想表达一种尘世的缘结,空寂有声。让人对离别有了一种期待,当然,若以整体而言,还是少了一点冥想的地方。——天井
首先我肯定这诗非常见古典诗词功夫,用现代白话写出了古人的意境。如果从传统继承来说,当首推之,从现代社会深刻变化来谈诗,这类诗我们现代人玩不起,太奢侈了。好比饿着肚子的汉子又想女人。
而回来具体说诗,寺院是心灵净土,莲是肉体之洁。两个人的情分从这里展开。
后两行特别有功法,雨打莲叶胜琴声,一荷遮挡天空小。那种客观世界里的主观思维印证了那句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如鱼入海,如鸟出笼。
然而反观现代诗,想写成这个样子的太多了,像城市高楼,朝一个方向拔,只是,大多基础差。跟的盲目,看的也盲目。由此我得出结语,现代诗随着社会深刻变化,人的情感是饥饿的,我主张多冒犯传统一些,少腻我们读者一些可好? ——皿成千
隐晦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本诗诗意盎然,空地展开,由水想到莲,由莲想到藕,离别过后物在人空,以莲忆人,或许女主角的名字中也包含莲吧?——邹观海
刘年的诗总是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古今写荷写友情的作品多了去了,白岩寺、两亩水、藕、琴,这些脱胎于古典的意象,为这首诗建立了广阔隐秘的送别诗意背景。本诗最大的手法是侧面烘托,人莲映衬,在此似彼,在彼犹此,这种叠加效果增加了诗意的内涵和深度,整首诗隐而不发,藕断丝连,达到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的效果。——惭江
如果不点明是离别辞,这首诗的解读空间还更为广阔,首句空出两亩水,一空字,教给人无限的遐想,为何而空呢?在寥落的空间,适宜种藕,种下红尘的几多情丝。
我会经常来,一个经常,点出牵挂之深,看看你,也看看莲,其实你和莲已经物我两化,合二为一,无论抒情主人公基于何种动机,都隐含聚之迫切,别之煎迫。
尾联更加委婉,无须携琴咏情,听雨声沥沥,别有一番滋味,在荷下躲雨,宛如品江南采莲曲,情愫尤生。——许晓鸣
实则虚,虚则实,虚实之间的转换与表达,是本诗出色之处。寺是什么?修炼身心之所。水是什么?濯洗凡尘之露。因果为莲,参悟得道,可喜!
人免不了受俗世困扰,金钱,名利,无时不充满诱惑,关健是如何让自已从中解脱。因此,“你”的高洁和超脱,自然为我心神往并寓寄情志的理想地。
无须抚琴高唱,无须举伞自护。因为,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明境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即便离情别绪,亦美好如莲而空明。——李新旺
刘年,本名刘代福,1974年生,湘西永顺人。喜欢落日、荒原和雪。主张诗人应当站在弱者一方。出有诗集《远》、《为何生命苍凉如水》,散文集《独坐菩萨岩》。即将出版诗集《行吟者》
诗评认真细致,提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