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扬 发表于 2017-3-15 12:36

故乡,永远是游子回望的港

本帖最后由 轩扬 于 2017-3-15 12:53 编辑

《故乡,永远是游子回望的港》
——读高若虹诗集《雨水打不散羊群》有感
文=轩扬

有人这样评价海子的诗:在对土地的抒写中,表现出清新、朴素的诗风。对于高若虹老师的《雨水打不散羊群》,给我的感受是:更具有这种泥土的特征。——题记



读若虹老师的诗歌,给我这样一种生命的刺痒与镇痛——乡土乡音乡情是游子永远也扯不断的心结!若虹老师却把这种刻骨铭心的情感,用诗的方式诠释的如此深刻,不得不让我钦佩无比。

第一次和高老师认识,颇有些不同寻常。由于早就知道他的大名,怎奈一直苦于无缘。在反复的纠结之下,我还是想通过网络这种便捷的方式试一试——给高老师的博客留言。不想,第二天,便接到了他的电话。真挚坦诚的交流,甚是投缘,这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古往今来,故乡一直是游子的一块心病和扯不断的牵挂。为此,高老师汇集出版了这本关于故乡记忆的诗集——《雨水打不散羊群》,以此来表达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对亲人的爱和恩情,对那片幼年时候的热土怀着深深的赤子情怀。

诗集《雨水打不散羊群》——打不散的不只是羊群,而是一种骨肉深情的爱。
——其实,不是雨水打不散羊群
而是黄土沟壑突然把草坡咬断
其实,是黄土坡用沟壑的绳子
将羊群背在背上
以此来阐述:我是一只自己被自己打散的羊。
这才是作者的用心之处。
这羊是作者,这雨水是世事炎凉,是生活的坎坎坷坷。是游子对家乡魂牵梦绕的眷恋,是那一根扯不断的线,在空中飘摇,像天空的风筝,扯着游子奔跑的身影前行。
于是,作者再写道:
那牧羊人一声疼疼地喊
喊得我自己将自己打湿
——那些牧羊人,其实,是作者用来隐喻那些十分熟悉的“父老乡亲”。他们是故乡的象征,更是亲人的影子。
在这本诗集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诗歌),写下“黄河滩”与“黄河坡”。这是他的家乡,是他亲人生长的地方,是他小时候玩耍的地方,一件一件与黄河有关的旧情往事,像影片一样一幕幕浮现出来,诗人不得不借用文字的哭声,替代:我爱!以赞美和讴歌,那些勤劳且善良的人民。
“坐在对面圪梁上的人是一颗刨出来的土豆遗落在梁上
还是一只不知回到那个羊群的羊”(引自——《坐在对面圪梁上的人》)
像这样接地气而又精彩的诗句,在这本诗集中比比皆是,随便一翻就会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黄土坡这个大豆荚
爆出两粒
圆圆的黑豆
像一尊泥塑
有了瞳仁

两孔窑洞
代表了全村人的眼睛
站在最高处
向远方瞭望——
——《建在黄土坡上的两孔窑洞》
那瞭望的远方有亲人忙碌的身影,也有故乡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这便是若虹老师的诗给我最深刻也最直观的感受,如此细致而形象地比喻,缓缓地叙说着生活的画面和亲人的劳动场景。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童年。

正午的春阳亮亮的瞳仁
盯着站得最高的一块黄土坷垃
一枚土埙啊
发出哞的叫声
走了一生
仍离不开这块黄土地
——《歇晌的牛》

这就是诗人童年的家乡,和他小时候看到的生活画卷,这些童年里的记忆,通过回忆又一幕幕呈现出她美丽的影像,一直留在诗人的大脑中,即使在都市里生活了几十年,也依然抹不去“汗水”下幸福的笑脸。

亲情是割舍不断的血脉情缘,故乡是一个人记忆里最长久的归宿港湾。即使远隔万水千山,即使多年之后,他依然记得那个“穿一件衣服的枣树”。
一件汗渍斑斑的衣服
晾在院子里的一棵小枣树上
就像我的弟弟刚从地里回来
站在院子里喘息
仅仅这一段文字,便把弟弟这个勤劳的“帅小伙”,跃然纸上,并活灵活现地推到读者面前。这是亲情的力量,更是对农村,当年那个苦日子的真实状况。如此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场景再现,没有在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想象的,更无法体会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景,都给诗人带来了创作上的“矿藏资源”。这些生活资源,被作者转化为写作的素材。这不是都市人坐在阳光下的无病呻吟,而是一种发自肺腑的,一种对曾经岁月的追忆,及对“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的深深缅怀与眷恋。
这就是生活给文学带来的最大财富。所以生活给予我们的,并非都是负面的和消极的,还有一些是拿物质和金钱都换不来的。比如那个特殊年代里的生存境遇,没有经历的人,仅靠天方夜谭的幻想,反馈回来的信息可能只是美好的,希冀的,那些被生活压碎的沉重和苦闷,是很难用想象完成的,这就是生活的无限能量和丰富的创作资源。

落叶归根。人越是到了一定的年龄,越是有返璞归真的回归情结。这是人之本性,也是人之天性,更是自然之源。
正是带着这种回归的虔诚之心, 作者不断且反复地吟唱,讴歌和赞美,那里的天空、大地和人民。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父老乡亲们的爱之深,情之切,以及不忘初心的平凡人的思乡念故之愁肠
如《一个女人走在黄河滩》、《黄河摊上那个放羊的孩子》、《黄河沿上的菜园子》等等这些,道出了作者的出生地是在黄河滩上。黄河边上的土壤就是人民的“脊梁”。也正是这种“脊梁”上的土壤,丰富了作者的童年烙印——多年之后的当下,作者回忆起来,依然如昨天一样清晰明亮,丝毫没有带着对生活的悔恨,反而有种对生活的感恩之心。正是带着这种感恩的心态,若虹老师才采用了诗歌这种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那一桩桩一幕幕的美好回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北漂”已成为一种含泪的时尚,在看似光鲜亮丽的事物中跳跃并舞蹈着,实则其内核是心酸的,苦涩的,只有那些真正的北漂者,才知,才懂其中的甘苦。也正因为这甘苦的压抑,才孕育出游子和故乡的拉锯战。这样的距离一点点外延,一层层加重。最后成为一种令人心痛的社会病。

我没有统计过曾有多少诗人吟诵过“故乡”这个千古不变的主题,但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李白的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杜牧的《归家》: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然而能像诗人高若虹这样,把思念故乡写出一本诗集的诗人,我是第一次听说和遇到。因之,使我更加怀着一颗崇敬和佩服的心,去读诗人的作品。能写出这么多关于故乡的诗。除了日久的坚持还有持之以恒的“母亲情节”。

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时刻牵动着诗人的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妈妈寄来的枣》、《为母亲梳头》、《我终于抱了母亲一回》等等这些,足可以知晓诗人对母亲的感情有多深。才能写出如此质朴而饱含深情的文字:“在母亲抱了我五十年后,我终于抱了母亲一回——”
这短短的十九个字,沉甸甸的,已经超出了时间的筹码,已经不是诗人的眼泪可以承载的“重量”了——那一个“抱”字,已经把五十年的爱,全都深深地镶嵌在了生命里,写出了比一生还长久的血浓于水的母子深情。

故乡本身就是一本书,一首诗——
故乡甚至是一篇超出文字和诗韵的散文。她将在时间的罗盘上,承载着游子的“十万泪珠”和千千万万颗用思念串起来的“念想”。这里的念想,又怎能是一个念或一个想字了得。
既然高老师的乡情诗,写得如此贴近现实生活,又如此地接地气和我们的距离又是那么地近。那么,我的这篇读后感也就不需要用华丽的词汇去修饰和哗众取宠了——一声“爹娘”胜过百座高楼的华彩与矗耸,让那些所谓的修辞,夸张和形容,都在一声“娘亲”的呼喊里,显得黯然无色。让我们用脸贴着泥土的虔诚与敬意,用心去读泥土和对家乡的思念,用爱和血液去浇灌亲情:用我们的追忆去搜索祖祖辈辈,耕耘辛勤的父老乡亲的高大背影;用我们的敬仰之心去看他们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地翻耕着泥土的春夏秋冬,并在这里长出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故乡树。

故乡是一棵树
故乡是一杯茶
故乡是一座灯塔
故乡是母亲的烤油灯
故乡是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爱和牵挂。

若虹老师的诗,语言明快节奏舒缓,犹如春天的绿叶,静静地向读者展示他的美和朴素。越读越觉得若虹老师的诗,是那么地亲切亲近和如水般自然,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
——既没有奇特的意象,也没有出奇不易的新颖和夸张,更没有精雕细刻的措辞痕迹,他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抒怀游子对家乡情人和那片土地的生活铺叙。然而,却写出了意味深长的,又耐人寻味的诗句来。
若虹老师的诗,朴素中透着清新,清新中又蕴含着温暖,并在浅显如话的文字描述中凸显着诗的细致和幽深,又不失浑然天成的艺术之光。仿佛是一个人,在高高的桥坝上,脱口吟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读《雨水打不散羊群》,给我的感觉:诗歌不刻意追求韵脚,对仗和行数上的工整,但通过技巧达到意象,繁而不乱,统一和谐。这些不露痕迹的写作技巧使得诗歌给人流畅浅易,并且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细节和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便是百年现代诗的伟大之处。
诗人还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意象,有些篇什看似散章细沙,随意流淌,但却向着同一方向,谱写出强烈的节奏。那同一个方向的流淌,就是故乡,就是黄河滩上的那个村庄,那群汗流浃背的农民形象。

他的诗具有一种奔放的气势,优美的画卷,这便是诗歌可遇不可求的“真情流露”,只有达到此境界的诗歌,才能产生这种高远的空旷,但又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有景。

诗,最忌无病呻吟,读高若虹的诗,首首都是那么泥土味十足,乡音味很浓,首首都具有“灰头土脸”的写实主义。既不洋气也不庸俗。这在诗的把握和驾驭上是很成功的。

老子在其著作中“提取”了道法自然之说。何为道法自然,他就是引导人们以自然为法则,用自然的法则唤醒人生命中的那份“自然”的真和趣。

在我对这本诗集的阅读过程中,便感受到了这种真趣的存在,且这种真趣的存在感,出现在诗句中是了无痕迹的,没有任何被看穿的破绽,被浑然天成地植入在他的诗歌中。这种不留任何痕迹的植入,是需要智慧和写作功力的。由此可见,高若虹老师,在诗歌的创作上,虽说不上是大家,但也算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了。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诗歌也算是一个合格的诗人了。
仅此一点,便可以给高老师的诗点一百个赞。


后记:

望高老师,今后的创作,更上一层楼,并期待着他的大作不断涌现。等下次我们再聚的时候,所谈的不是酒文化,而是诗的战场。文人一杯酒,天下归我有。
其豪情其气概,无不体现出人善良而又率真的一面——高老师,是我的一面镜子。
在酒桌上,高老师批评我——你的诗怎么没有故乡的影子,是不是对家乡感情不深,我笑了笑不答。

对于高老师的问话,我回去后经过反复深思后,我决定:向故乡道歉,向文学道歉,向我的亲人和我自己的内心道歉。

今后我要向高老师学习,争取把故乡二字,从空缺的文字中夺回来——从而也给家乡,给父老,给中国文学,添上只言片语。

2016.12.07于北京初稿
2017-3-10二稿
2017-3-15 终稿

夏讯 发表于 2017-4-10 14:28

故乡是一棵树
故乡是一杯茶
故乡是一座灯塔
故乡是母亲的烤油灯
故乡是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爱和牵挂。

许礼荣 发表于 2017-4-23 08:18

乡土气息浓厚,诗评写得好。欣赏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乡,永远是游子回望的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