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汪杰 发表于 2016-8-24 14:41

随笔《宜腔怀韵话黄梅》

宜腔怀韵话黄梅
——也谈黄梅戏的起源
文/ 余汪杰

   众所周知,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名片”之一,只要一提到安徽,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山和黄梅戏。黄梅戏也向以旋律优美而著称于世。然而,关于黄梅戏的起源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最为流行的说法是: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戏以县名,发展于安庆桐城一带.笔者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黄梅戏应该起源于安庆周边的怀宁、桐城一带。黄梅戏素有72大戏,36小戏之说,它在发展之初都是以小戏的形式流行于社会上,又有“无石不成班”之说,这个“石”,专指当时的怀宁县县政府所在地——石牌。从黄梅戏早期的小戏里或许能够寻找到黄梅戏源头的一些蛛丝马迹。
   一、早期的黄梅小戏有一出叫《补背褡》。“背褡”是怀宁、桐城地方方言,一般的地方叫马甲或叫背心,恐怕也只有安庆怀宁桐城一带叫背褡,唱词:“清早起去赶集,背褡破了呀儿哟三哪条筋,我找我的干妹妹给我补几针喏”。
   二、早期的黄梅小戏《打猪草》中有歌词“笋子年年兴”。这里的“兴”是种植,栽种的意思,如种水稻叫“兴田”,种小麦叫“兴小麦”,种菜叫“兴菜园”,到现在仍在使用。“兴”是怀宁桐城一带的方言土话,一般的地方不懂这个方言,更不用“兴”这个词。
   三、早期有一出黄梅小戏叫《王小六打豆腐》,“打”在这里当“加工”或“制作”讲,合肥、六安一带叫磨豆腐,怀宁桐城一带方言叫“打豆腐”。方言“打豆腐”用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两种含义。如“王小六打豆腐”是指王小六加工制作豆腐的意思。再如:“小六,你上街给我打2块钱豆腐”。这里的“打”就是“购买”的意思。凡是看过《王小六打豆腐》的观众都知道,“王小六”一胆小,二惧内,我们怀宁乡间还有一句俗语:“他吓得象王小六一样”,“王小六”已经成为胆小、惧内的代名词。
   四、《打猪草》中有一折叫“对花”一段,唱词中有“做的什么粑”,“粑”也是怀宁桐城一带方言。普通话把“粑”叫作“馒头”,合肥六安一带叫“馍”。“小麦粑”是指用小麦面粉制作的“馍”,“米粑”是指用米粉制作而成的馍。怀宁风俗,端午节不吃粽子,而用新收的小麦加工成面粉制作“小麦粑”,中秋节或春节或者盖房子娶媳妇都加工制作“米粑”送亲戚朋友邻居,类似于合肥六安一带的送“喜馍馍”。
   五、黄梅戏《夫妻观灯》中有唱词:“走不动路来戳哇,戳拐棍哪”,戳拐棍普通话叫“拄拐”或“架拐”,只有怀宁一带叫“戳拐棍”,到现在还在用,如:“你走路不方便戳根拐棍吧”。
   六、《小辞店》是一出大戏,戏里唱词有:“到春来宿的是芜湖南京上海,到夏来宿的是宿松望江石牌,到秋来宿的是桐城岳西一带,到冬来宿的是徽州屯溪石台”。这唱词中大城市提到了南京、上海,县名提到了宿松、望江、桐城、岳西、屯溪、石台等,有趣的是,这些县名都是安庆周边县份,虽然没有提到怀宁县,但提到了原来怀宁县的县城所在地“石牌”。如果说,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话,早期的戏文里为什么不提湖北省的武汉、宜昌、襄阳及其周边的县城呢?何况这出戏的男主人翁蔡鸣凤就是湖北省浠水县人氏。另外,这出戏的对白中有“你唏么事啥?”“唏”是大声地叫唤的意思,这也是怀宁桐城一带的方言。同时,黄梅戏《小辞店》里朱茂清有一句唱词:“忘不了鸡塞头上一顶斗笠”,“鸡塞”即“鸡窝”的意思,这也是怀宁桐城一带方言,一般的地方不懂“鸡塞”是什么意思。还有,黄梅戏中经常用一些感叹词,如:喏、、哎等字以加强感情色彩,同时,anang不分,如“黄”念“还”,“方”念“帆”,“汪”念“弯”,更有一些方言连汉语拼音也无法正确拼写出来,常见的“眼”念“ean”,“我”念“euo”,“六六大顺”中的“六”不念“LIU”,而念“lou”等等。
   京剧讲究“京腔京韵”,黄梅戏还真讲究“宜腔怀韵”,只有用北京方言唱京剧才正宗,也只有用“宜腔怀韵”唱起黄梅戏来才“地道”,“宜”者安庆(又名宜城)也,“怀”者怀宁也,即安庆腔怀宁调。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黄梅戏的源头应该在安庆以西的怀宁一带,沿着安庆往桐城一带发展壮大,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的。
   恳请广大黄梅戏爱好者一起探讨、商榷。

            
作者简介:余汪杰,男,1965年12月出生,笔名:长江里的鱼,安徽怀宁人,通讯地址: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人民政府,邮政编码237147。联系电话:13965468868.邮箱:614985204@qq.com。

余汪杰 发表于 2016-8-24 14:43

一家之言,欢迎黄梅戏爱好者一起来探讨。:handshake

余汪杰 发表于 2016-8-25 07:47

诚望爱好黄梅戏的朋友来踩踩,点评,探讨均可,完善文稿更好。:lol:lol:lol

余汪杰 发表于 2016-8-28 09:31

黄梅戏的爱好者在哪里?: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随笔《宜腔怀韵话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