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听雨过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窗外,风一直闲不住,摇摇花枝,拉拉树枝,弄出不小的响动,还不罢休,钻过窗棂,撩动窗纱,簌簌响一下,又响一下。
天气预报说,这两天有雨,中到大雨,看来风就是雨的前奏。风也好,雨也好,要来就来吧,不欢迎,又阻挡不住,还能有其他的好办法?只要不弄出吓煞人的动静,它想怎么放纵就怎么放纵。
又到了清明。不单单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横在面前的,就是一种情结、一种心境。恼人的风也好,愁人的雨也罢,都是冲这个日子来的,似乎少了雨雨风风的铺垫,这个日子,就要少却那么一点深入腑肺。不是要迎合世人的私心,实在是这个日子里,有太多的承载不起。
清明这个日子,总是根乡土联系在一起,不能分割。我们总是说,山上埋着白骨,山下住着人家,平素,很少跟泥土里的骨头交流,到了清明这一天,所有的骨头都活泛起来,生命的交递,又能够延续。任何一种生命,都会有一种存在的方式,只要存在,就不会少却故事和情节。
没有人会把“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的诗句当成歌来唱,杏花开与不开,都无关紧要,杏花村的老陈酿,只能增添无数人心中的愁苦与感伤,它的绵厚醇甘,突然不见踪影。倒是漫天雨水,稀里哗啦,合了无数人的心境,这样的日子,就该是这样混沌一片。
吴梦窗的词“听风听雨过清明”,值得咀嚼,尤其在清明临近的时候。有风有雨,天地皆被左右,听风听雨,思绪难以平静,此时此刻,内心里定是波澜一片。世故人情,红尘牵绊,都会在风声雨声里,借助丝丝雨雾,钻入心灵。“一丝柳,一寸柔情”,眼里有,心里也有,能体察小情怀,亦可演绎大境界。清明这个日子就竖在眼前,尽管许多话都无需说出口,但是,内心里的起伏,每个人都不会错过。
只是这样的风雨交织,会让愁绪萦怀,难以自己。无论走多远,离开多久,每个人思想里骨子都有一片撇不开的乡土,都会有根之所在,而清明就是溯源寻根的日子,感伤也好,祭奠也好,告慰先人也罢,都是为了一脉相承,说到底,就是要清楚来龙去脉。列祖列宗、家山田园,就是人生在世最基本的脉络。不清楚这些,人,无论男女,就真的有如一叶浮萍了。
总是在清明这个日子里,想起许多故人,忆起很多旧事。本就是追思缅怀的日子,许许多多的过往,许许多多的人情,在内心里苏醒并愈加清晰,这才合乎逻辑。一条无形的线,连着先辈后人,如果在这样的日子里,没有感触,没有顿悟,是不是真的应了人情寡淡这样的说法?倘若如此,跟冷血动物的差别又在哪里?
做清明,是传统,更是后人对前人的铭记。清明放假,很多人都回落地生根的那个地方,看看自己的祖先。也有很多人回不去,只能朝家的方向眺望。依我看,只要有心,回与不回,不能一概而论,我相信,先人在天上看着,有这份心,有这种情,就能感动先人,后人的一举一动,先人看得清清楚楚,不然怎么说举头三尺有神明?
我也想在清明节这天,带上妻子女儿,回到生我养我的那个山村,给父母磕个头,给列祖列宗上柱香,立在一块块墓碑前,跟黄土里的那些人说说心里话。但是,现实当中的逼仄,很多时候绑住手脚,总是不能成行,就算放不下,也只能在内心里纠纠缠缠,个中无奈,个中况味,旁人未必清楚。
清明又一步一步走近,侧耳,听得见由远而近的脚步声。接踵而来的风声雨声,入得心头,猫爪子一样抓挠着,有很多滋味,又很不是滋味。听风听雨过清明,光阴,一直流淌,思绪,波波相随。
跳出清明的伤怀,对清明本身进行思考。文中大量采用短句,叙述便鲜活灵动起来。喜欢,问候老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