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桥
老家有座白氏桥,小的不起眼,是横跨在悬崖绝壁上的单孔石拱桥,长约100米,宽约5米,距县城东约5公里,当年它是通往县城唯一通道,小时常从这桥上经过。这座桥修建于何朝何代,已无法考证。据传说,白氏桥由一名姓白的寡妇义捐,当桥修建要完工时,就是找不到最后的一块合适的架桥的石头,石匠们忙了好几天,加工的石头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急的团团转。就请教白氏婆婆,白氏婆婆想了想,指着门前的石头说,就是它吧。结果放上去正合适,这也让白氏婆婆平添了一些神秘。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条溪命名为“白氏溪”,溪上的一块平地命名为“白氏坪”,桥命名为“白氏桥”。
白氏桥是东西交通要道,可谓战略要地,是长阳历史上防备外来窜扰最重要的屏障。清朝乾隆时期的长阳县令李拔曾题写了“白石雄关”碑坊,竖立于此。但时代远久,那块碑坊早飘散到历史的天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有关部门在白氏桥西侧约30米处才重新竖立“白石雄关”的水泥碑。
在此处发生过多少次战事,已无从考证了。元明清时期,容美土司对长阳县城的无数次窜扰,统治者对容美土司及土汉杂居地的打压、洗掠,造成长阳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洗劫、流亡一空。除此之外,吴三贵部的流窜,夔东十三家军、红巾军、白莲教的反抗斗争与历朝统治者的镇压、日寇的入侵……长阳在若干个世纪里,饱受战乱蹂躏之苦,白氏桥就是这些屈辱历史的见证。
1949年以后修的省级公路也是通过白氏桥,成为东西交通的桥梁,为长阳与外界联系做出过重要贡献。不过十二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县城到宜昌,要整整一天时间。那时,从县城通往白氏坪,车辆要从白氏溪的漫水路上趟过,要是遇上下雨,白氏溪涨一点水,通往外界的交通联系便中断了。如今,沪、蓉高速公路与县城的连接,一小时就到宜昌了。不再为白氏桥承重量不够而担心,为山陡路窄弯急而忧虑,为溪水阻隔而兴叹。
白氏桥在这儿屹立了几个世纪,也是当地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如今依然横卧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默默地在贡献着。
一座桥见证岁月的更迭,承载着历史文化。喜欢这篇文化小散文。 汤圆 发表于 2016-3-31 15:16
一座桥见证岁月的更迭,承载着历史文化。喜欢这篇文化小散文。
谢谢老师点评,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