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编辑聂权老师的诗歌感悟,写得非常好
1.好的诗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者越是可以给读者介入的空间,作品的魅力就越大。如同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首诗,也可以是一千个人心目中各各不同的一首诗。当然,这涉及一些技巧。
比如留白。齐白石寥寥几笔,画了虾,观者胸中却生起了水,生起了浮萍,生起了沟壑,乃至天地。
比如隐而不发的力量。情感的直接表述可能会使写作者极具畅快淋漓之感,却可能削弱作品撞击读者心灵的力度。这里的“隐”,是“隐藏”的“隐”,也是“引而不发”的“引”,隐而不发的力量,可以是一颗子弹飞速旋转击中灵魂的力量,也可以是原子弹的蘑菇云升腾而起弥散开来的力量。
2.诗歌是人创造的文学样式,写人,所以,躲避人性的写作,我认为,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它无法取得好的诗歌足够长久的效力。
我所理解的应该在诗歌里体验的人性,不是黑暗的部分,而是人生际遇中真实的心理和行为的呈现,它们微妙、相异又相同,它们丰富、深刻、美好、闪闪而亮,宛如人类拥有的现实的富矿。
3.诗中的人物和心灵,是个人的,也是群体的。一首诗里的个体,辐射的群体越广,越是能描绘出或唤醒其他个体、群体的共同感受,引发共鸣,它在人间存留的时间就越长久。
4.初去射箭,初级10米靶,手臂、手指、腿都处于紧绷的状态,过了一会,整个身子很累,有不少箭都射在了靶外,教练告诉我,全身要放松,手臂不要用力,用肘自身的力量将弦后引,发射时勾着的手指自然伸开即可。照做后,不仅极省力,且力度更强,且十数支箭无一脱离靶间,颇有立时就能百步穿杨之感。我有恍然而悟的惊喜,问教练:“这是不是和其他很多技艺一样,放松了反而能做得更好?”他听得懵懂,而我心中已有答案。这其他的技艺,包括诗歌。
5.遇诗人娜夜,请教她代表作《起风了》语简而空间阔大的奥秘,她举了一个例子:譬如一个人洗澡后起身,她带起的不仅仅是水气,还有月亮的气息、宇宙的气息。
没有多余的字句。她仅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6.一切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可以从音乐、绘画、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戏曲、雕塑乃至建筑等种类的作品中汲取到属于诗歌的养分。
7. 叶燮《原诗》外篇:“我一读之,甫(杜甫)之面目跃然于前,读其诗一日,一日与之相对;读其诗终身,日日与之相对也;举苏轼之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凌空如天马,游戏如飞仙,风流儒雅,无入不得,好善而乐与,嬉笑怒骂,四时之气皆备:此苏轼之面目也……余尝于近代一二闻人,展其诗卷,自始至终,亦未尝不工,乃读之数过,卒未能睹其面目若何,窃不敢谓作者如是也。”这是极高极难的一种境界,难在作品中呈现的作者的形象,需要如此的立体饱满,如此动人,如此学养深厚,如此有人格和人性的魅力。要形成这么一位作者,需要他看多少书,行多少路,洞明多少事,生出多少思悟,融会多少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心理等种类的知识,而形成富有引力的人物的形象,并且延及多少常人未及的疆域。这是一项人生的巨大的工程。
8.越是接近诗歌本质的作品,生命力越是长久。探寻诗歌本质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平衡、融合“诗”与“歌”这两个要素,“诗”与“歌”两个要素,不可偏废其一,缺了内外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缺了“歌”的要素的作品是“诗”,而不是“诗歌”。
9.好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在一定意义上,语言只是承载情感和意义的载体。读者读了一首诗,如果在许久以后,忘记了它的框架,忘记了它的语言,却能记得它承载的情感或意味,这首诗,一定是一首好诗。
10.少年时读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目标是屋顶,那终你一生,可能只能跪在地板上;如果你的目标是星空,一生终了,最不济你也可以到达屋顶之上。”现在仍会想起它。
它也适用于诗人。 十分精辟,获益匪浅,多谢推荐。 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
拜读了。{:4_98:} 拜读!领悟! 白老师为读者推荐了很多好的诗歌和评论,向您致敬! 应该好好读读,领悟、学习。问好老师! 精辟学习 问好公智兄,好久不见,感谢诗兄推荐如此精妙的论著! 妙悟,推荐学习! 沧海一鹤 发表于 2015-12-14 17:34
问好公智兄,好久不见,感谢诗兄推荐如此精妙的论著!
谢谢许兄鼓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