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点评、推荐阅读秋水岸小诗《晨雾》
晨雾文/秋水岸
蓬松的雾霭
弥漫了草蜘蛛部落的账房
熹微的露珠
点亮了这个无人问津的渡口
一片枯叶绕过朽木的旋涡,作了揖
荡向流水的东方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4-27 08:53 编辑
好诗需要抄写一遍,以示尊重作者的劳动。
好诗需要细读、品读、回读等。
好诗应该有诗的味道,中国人向以有无诗味来品评,如钟嵘之滋味说。也有用“气韵生动”来论说,绘画之常用语。“韵”之国外可以追究至印度文化,深邃幽奥。
好诗之所以好,不能空话,哪怕说出一点也不算空话,应该结合诗作来理论,需要留下文字。用文字墨宝来欣赏,才算是真正的阅读欣赏。
好诗的标准很难确定,因人而异不是假,可以异说纷纭,但也大致有一个“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语)之根据。
“症候阅读”是指除了字面外,另有他意深意。诸如朦胧象征等等。
从诗的行数字数看,都可以列为小诗。小诗有限,但分析起来可以无限。这应该是有限和无限的关系,诗里边往往存在着这种关系。譬如,诗里边出现了“露珠”意象,就可以无限地分析下去,也可以说成是打开;但结合诗也应该有所止,回到有限。古人称之为“能放能收”,是也。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4-27 11:41 编辑
蓬松,指东西松散杂乱。雾霭,意思是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弥漫,即是充满。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阳光。清晨有露珠尚存,多少因为阳光不强所致。
“露珠”,是我们并不陌生的自然事物,但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诠释起来可谓无限。
“点亮了这个无人问津的渡口”,这一句诗之“点亮”,非常精彩之笔。语言写活了,境界全出。
如果从光学角度看,这一节主要写了光由朦胧模糊转化为为清晰透明的天气变化。问:是谁主宰了光的变化呢?从诗里可以找到答案:是露珠!露珠真是神奇之物啊!于是,我们不能不引起对露珠文化的浮想联翩。 露珠也称为露水、露,是指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的水珠。白天吸收了热量的草、木、石等物体在夜间进行放热,接近地面上的空间因此而降下温度,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了饱和之后并形成了露珠。一般出现在清晨。
由于古人对于自然界的理解水平是有限的,所以在传统中,这些水珠被认为是来自白天上的种物,能够使万物更新回春。 学习 发表于 2020-4-27 14:49
露珠也称为露水、露,是指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的水珠。白天吸收了热量的草、木、石等物体在夜 ...
在基督教象征传说中,从天而降的露珠象征着圣灵的礼物,使焦干的灵魂换发生机。
《以赛亚书》也曾写道“诸天哪,之上而滴,这苍穹降下公义。”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它语言了耶稣的到来。因此露珠和雨水几乎总是被当做同义词,象征着上天降恩。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11-30 14:11 编辑
学习 发表于 2020-4-27 14:54
在基督教象征传说中,从天而降的露珠象征着圣灵的礼物,使焦干的灵魂换发生机。
《以赛亚书》也曾写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露珠被认为是来自于上天(天宫、瑶池)的。并且是天宫中仙人们主要的饮品。所以,“饮露”作为一种修行、修炼的方法,曾盛行过一段时间。人们还相信,凝结着水汽而成的露珠往往带着仙气和灵气,有的时候也用“露”来命名,以象征它的“神奇疗效”。 网络释义露珠很美:露珠,即降落在树叶、花朵、草丛中的雨水。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闪亮,透明,圆润。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11-30 14:13 编辑
在炼金术的象征传统中,天降露珠象征着点金石的品核:“所以,我们的物质就是我们的露珠,饱满、清澈而深邃,在地球表面也能找到......另一种类似露珠的通用原料直接来自天国,间接来自植物和动物......它既属于天堂又属于人间,既是流动的又是稳定的,既雪白又淡红,既轻盈又沉重,既甜蜜而又苦涩......”于是,露珠成为了原始物质实实在在的水状综合体,万物都起源于它。 这样看来,露珠的确具有“点亮”的功能啊! “草蜘蛛”,一种昆虫,可以网络,不赘言了。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11-30 14:17 编辑
第二节诗只有两句,我们做简单赏析。
“一片枯叶绕过朽木的旋涡,作了揖”,枯叶落入水里,一般是“随波逐流”,然而诗中的枯叶并非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把握命运。先是“绕过”,为什么绕,因为前方出现了危险——“朽木的旋涡”。枯叶,已经离开了生命的母体,变成了干枯,但仍有生命的目标,即便落入水中。朽木,常言道不可雕也;旋涡,危险之地。当二者相逢时,枯叶积极进取,采取了“绕”积极行动,终于躲过了危险。作揖,是中国古代特殊的一种礼节,自周代始,延续至今。为什么要作揖告别呢?侥幸躲过了危险,再上征途。由此可见,枯叶是积极进取的枯叶,是有目标有理解的枯叶,即便环境险恶也要主动排除。作揖,反衬了环境的险恶。
“荡向流水的东方”。荡,应该是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向什么方向而去呢?“向水流的东方”。这片落叶应该是中国的落叶。上文提到“作揖”是中国的礼节;这里流向东方,应该是依据中国地理西高东低水流自然的趋向。中国古诗有“百川东倒海”诗句,可见这里的东方有所指海的意味。
枯叶如果在土地上,可以化作春泥,增添泥土的养分,可以实现枯叶无私奉献的理想主义精神,然而,这片枯叶却落入水中,如何实现它的理想呢?从诗中可见,枯叶的远大理想是飘向大海,到大海里是它的理想。到底实现什么理想,诗里边没有说,留下想象的余地,让读者尽情地去遐想。
枯叶实现它的理想很难,前文已经有了“绕过旋涡作了揖”的交代,今后又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前程未卜啊。险恶的环境又使他不得不“随波逐流”,单单仅仅靠“绕行”躲过“朽木的旋涡”,并非自己说了算啊。
老师,诚恳邀请您帮我评点一下《车灯》,我会受益很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