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用哲学或断想的方式欣赏《对立》
《对立》(作者:王桦一伶)给我一湖水的寂静
给我一湖水的涛声
当我走到湖边,当我走到沙滩
爬上顶峰,可以极目远眺
像河水,本能地向低处流
左边是草一样的绿
右边是花一样的红
一块石头,价值是它最沉重的部分
人一生,虚无是一份不堪承受的轻
爱,就爱得死心塌地
美,就美得和谐平衡
但是没有恨,没有丑,没有你死我活
文题中的欣赏有两个限制:一个是哲学的方式;一个是断想的方式。哲学的方式,我们取古希腊对哲学的解释,即爱智慧、追问等。断想,就是片段的感想。
采用哲学的方式,是因为小诗文题的本身《对立》,就含有哲学的韵味;采用断想的方式,除了内涵之外主要考虑到适合网络阅读的方便,这里不是正规的报纸杂志,不需要像正规文体一样地行文规范。随意地写,顺着感觉走,也能贴近大家的阅读。
我的意思是想同大家一起互动,提升阅读欣赏评论的水平,希望大家积极努力地参与。 学习 发表于 2020-3-18 14:17
文题中的欣赏有两个限制:一个是哲学的方式;一个是断想的方式。哲学的方式,我们取古希腊对哲学的解释, ...
学习老师的见解,总是让人佩服,问安! 王桦一伶 发表于 2020-3-18 15:40
学习老师的见解,总是让人佩服,问安!
我又修改了一下,请您看看是不是好了一点? 王桦一伶 发表于 2020-3-18 15:42
我又修改了一下,请您看看是不是好了一点?
我在有意追求一种“做”,就是讲究形式美,语言整饬,又明显的节奏感,像京剧一样的表演。对此,老师有什么看法!请多多指教,谢谢!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3-18 17:33 编辑
学习 发表于 2020-3-18 14:17
文题中的欣赏有两个限制:一个是哲学的方式;一个是断想的方式。哲学的方式,我们取古希腊对哲学的解释, ...
对称(《对立》修改稿)
给了我一湖水的,寂静
给了我一滴水的,涛声
当我走到湖边,当我走到沙滩
爬山顶峰,可以极目远眺
像河水,本能地向低处流
左边是草一样的绿,右边是花一样的红
一块石头,价值是他最沉重的部分
人一生,虚无是一份不堪承受的轻
爱,就爱得没有条件
美,就美得和谐平衡
但是没有恨,没有丑,没有你死我活 学习 发表于 2020-3-18 16:02
对称(《对立》修改稿)
给了我一湖水的,寂静
谢谢!这是昨晚写的,今天一直在改,现在可以定稿了。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3-18 17:27 编辑
王桦一伶 发表于 2020-3-18 15:58
我在有意追求一种“做”,就是讲究形式美,语言整饬,又明显的节奏感,像京剧一样的表演。对此,老师有什 ...
朋友好!
老师真的不敢当,“指教”更不是,感谢朋友的谦逊态度!我们相互为师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对于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的所说绝非定论,仅供参考。
你提出的问题,总起来说是“形式”问题,用你的话说就是“做”,具体说就是在写诗的时候讲究“形式美”,追求一种“语言整饬”的美,类似于京剧表演的“程式化”的“结构”上的美。还有一种想法是写出来的诗要有一种“明显的节奏感”。
我以为,以上你提出的问题,通过学习通过实践的努力都是可以做到的,但需要“超越”灵活驾驭。
“讲究形式美”,应该是美学的理论。美学是文学艺术的哲学层面,统领着指导着文学艺术的创造,这里理论的魅力所在。美学创立者鲍姆嘉通将美学划定在“感性”层面,所以相较于高层面的“理性层面的哲学”处于下一个层面,但她是文学艺术的高层面。美学里面很多你说的形式美问题。比如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很著名,可以通过网络查一查这个“有意味的形式”,可能对你有帮助。
实际上,我理解形式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可以用“巨系统”来夸张。讲形式离不开内容,无论哲学还是诗学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古代涉及内容和形式到底哪个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认为内容比形式重要,董仲舒的文论就主张内容比形式重要,这是儒家的观点。哲学上的观点也是强调内容,但形式也有反作用。古代音乐理论家有一个叫嵇康的,他主张讲究“形式”,但在儒家强势大背景下他被杀掉了。
古代文人们讲不讲“形式”呢?也是讲究的,音律啊,格式啦,都是形式,语言的下字平仄等等都是形式,只是相比较内容重要。
西方文论有专门讲究这个“形式美的”,如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等。这一派主张,文学是自足的,特殊讲究这个“文学性”的形式美。所以,写诗的技巧之类的理论层出不穷。
综合古今中外,内容和形式问题如何处理?我以为,还是在内容为先的基础上来探讨形式,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的完美的统一。抛开内容去谈形式,好像发展空间不大,这是我的以为。
但有没有纯粹的为形式而形式呢?也是有的。如有的诗,看不出什么主题思想倾向,也没有什么情绪特征,就用通过文字的排列搞文字游戏。我对这个不太感兴趣。
“语言整饬”。这个问题应该说中国人有优势。因为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喜欢写对联。中学大学的文科都或多或少地有过训练。我想一般人都是会的,可以看看这方面的书,如王力《汉语诗律学》之类。
“像京剧一样表演”,广义一点说想戏剧戏曲一样的“程式化”也是可以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起承转合”。这是后人概括出来的一个思维模式,写一般的文章也是适用的,可查询。外国的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就是按照交响乐的四乐章的“程式化”来写作的。现在也有“复调小说”也是受到了音乐结构的启发来安排《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篇章的。
我以为,学习写诗必须要懂得音乐。因为诗歌的特征之一就有一个“音乐性”的要求。会一样乐器,懂得一些乐理知识,学学唱歌(美声民族通俗)等,都是对写诗有好处的。
以上都是随意地谈及,绝非定论,批判地吸收。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我很高兴。
谢谢!别的不多说了!!! 学习 发表于 2020-3-18 17:24
朋友好!
老师真的不敢当,“指教”更不是,感谢朋友的谦逊态度!我们相互为师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对于 ...
这样的诗,我也是偶尔为之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3-18 17:49 编辑
王桦一伶 发表于 2020-3-18 15:42
我又修改了一下,请您看看是不是好了一点?
我以为原来的“对立”文题,要比改后的“对称”好一些。因为“对立”更吸人眼球,也挑动着读者阅读的“期待视野”。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这是接受美学的理论。比如改后的前两句:
“给了我一湖水的,寂静
给了我一滴水的,涛声”
你的意思是要表达“一体两面”的问题,或者说表达矛盾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同时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有静的一面也有动的一面。改后念起来好像有些别扭,将完整的要表达的意思给分割了。
有的时候,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也不是完全地清晰的。从写作实践上看,的确存在这样两种情况。这是构思写作学和非构思写作学的理论。
现在姑且你的思维明晰要表达对称,语言是整饬了,但读者念出来的效果不如先前。这里边有一个理论问题。是为自己的表现好呢,还是为读者阅读的效果好呢?这个理论分析起来也很复杂。
学习 发表于 2020-3-18 17:47
我以为原来的“对立”文题,要比改后的“对称”好一些。因为“对立”更吸人眼球,也挑动着读者阅读的“ ...
“对称”有美的意味,我不习惯长篇大论,只捡关键的说,见谅,不过很佩服你的文章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3-18 20:55 编辑
王桦一伶 发表于 2020-3-18 18:01
“对称”有美的意味,我不习惯长篇大论,只捡关键的说,见谅,不过很佩服你的文章
这里是随意的闲聊,也并非长篇大论。我的留言是对你的概括的问话分解了说,实际上也是一个最最简洁的概括了。算起来,这方面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还是不够的。
“对称有美的意味”,这是你的认知,但,是不全面的认知。诚然,中国从古代到当下特殊地对这个对称感兴趣,有一定的道理。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一切都效法天来行事。杨振宁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至此,粒子世界的物理规律的对称性全部破碎了,世界从本质上被证明了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欧氏几何都是规则的图形,实际上欧氏几何仅仅是图形中的特例,大多数的图形都是不规则的,非欧几何的诞生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称”用得过多,显得僵化固执,缺乏灵动性。这在古代应该是儒家思维的表征,可以找出杜甫来印证。后现代是反传统反教条反权威的时代了,一切陈旧的东西都应该突破。
写诗,偶尔用一下对称还是必要的,但完全的对称就过时了。追求整齐的美,那是闻一多先生的倡导,用后现代的理论衡量已经很陈旧。最近看到的“新诗格律化”,我不赞成。
对称的过分追求,容易导入“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二元论已被后现代理论所批判,如德里达。
我对你的“长篇大论”不太赞赏,思维的意向性到哪里去了呢?如果“长篇大论”得以成立,那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了。文章写出来已经进入了社会,应该欢迎他人的批评的,这里边的确存在着态度的问题。搁笔! 现在已是“后后现代”了,我们都在探索写什么怎么写,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唯新是举,这个他们都说过,我理解的创新,应该是综合古今中外的创新,我把我以前写下的短文,发给您看看,您对科学知识也很了解,让人佩服啊!强调一点,我没有“态度”,写诗这么长时间,习惯简洁,见谅!
注:我的十四行诗
每段整饬的四行来自于唐诗,每句错落有致,富于节奏的变化,可受益于宋词,结尾的两句既独立于前三段,又参与整首诗的构建,是一首诗的重点所在,类似如“诗眼”“警句”“刺点”等,最好是四段暗合“起承转合”。总体仍不失为“自由诗”,只是多了一份审美的自律(我们需要自由也需要自律,没有自律就没有自由)。我的诗有明显的外在节奏,是一种严谨的美节制的自由,同时也有因“词语流”(不是情绪)而一次性形成的内在的节奏,我试图将他们完美地结合起来。
诗一定要分行,不止是自然的分行,还有超语法超逻辑的分行,分行的言语都是诗,只是有好诗坏诗的区别,要做到既真又美又自由。内容是“多元,综合,思辨”的,形式是“统一,空灵,澄明”的——随心所欲又自成章法,让诗这种文体走向独立和成熟,成为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有信仰才有力量。我写的诗主要是阅读的,不是吟诵的,故押韵与否不重要。
需要讨论的问题太多,多到不知该讨论什么,简单地表白一下,当然欢迎批评指正!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3-18 22:24 编辑
王桦一伶 发表于 2020-3-18 21:19
现在已是“后后现代”了,我们都在探索写什么怎么写,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 ...
1、探索写什么怎么写,是写作学的问题。
2、后现代的概念不是时间意义上的概念或者不完全是时间概念,内涵比较丰富。“后后现代”不过调侃而已,没有实际的内容。
3、诗追求简洁的语言美,这是对的,因为诗本身有一个特征就是“诗要求概括性”。但诗和探讨问题的“文”不是一个文体,各有特点,不能用写诗的形象思维方式去要求写探讨问题的“文”。
4、基于古今中外基础上的创新认知是正确的。但需要“批判、反思”等思维方式加入,这是我的理解。
5、最后谈谈你的“十四行诗”。因为你还是不喜欢“长篇大论”,这里我就“短篇小论”,甚至不论。我只说———————“十四行诗体”要求极为严谨,如中国的律诗一样的严谨甚至比它还甚。因为不能展开,所以只好说结论——英语单词发音的特点在轻读和重读,汉语单字的发音特点在声调(四声),故中国诗歌无法运用十四行的形式。
创新可以,但最好不要冠以“十四行诗”,这是我的以为。很多人“冠以”了,另论。 我的“十四行”是也是力图在形式上进行综合创新,既然是“创新”就肯定会有失败,这种创新也类似如我们的图腾“龙”一样是四不像,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大特点,我写十四行诗好几年,我不认为我的努力是失败的,至少可以给别人一些启发,我们新诗用100年取得了自由,我们也许需要100年来进行诗体的建构,就教老师! 王桦一伶 发表于 2020-3-18 21:19
现在已是“后后现代”了,我们都在探索写什么怎么写,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 ...
注:我的十四行诗
每段整饬的四行来自于唐诗,每句错落有致,富于节奏的变化,可受益于、宋词,结尾的两句既独立于前三段,有参与整首诗的构建,是一首诗的重点所在,类似如“诗眼”、“警句”、“刺点”等,最好是四段暗合“起承转合”。总体人不失为“自由诗”,只是多了一份审美的自律(我们需要自由也需要自律,没有自律就没有自由)。我的诗有明显的外在节奏,是一种严谨的美节制的自由,同时也有因“词语流”(不是情绪)而一次性形成的内在的节奏,我试图将它们完美地结合起来。
诗一定要分行,不止是自然的分行,还有超语法超逻辑的分行,分行的言语都是诗,知识好诗坏诗的区别,要做到既真有美有自由。内容是“多元,综合,思辨”的,形式是“统一,空灵,澄明”——随心所欲有自成章法,让诗这种文体走向独立和成熟,成为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有信仰才有力量。我写的诗主要是阅读的,不是吟诵的,故押韵与否不重要。
——————————————————————————————————————
这里抄写一遍你的留言,一方面倾听了解,一方面学习把握。当然也是讨论时引用的方便。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王桦一伶 发表于 2020-3-18 15:42
我又修改了一下,请您看看是不是好了一点?
昨天最先发的这个帖子时想对《对立》诗进行欣赏的,之后我们“拐弯”了话题。方才对你的留言,写了五条,我的文字态度是认真的,但点击发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丢失了,没有留下底稿,很可惜。慢慢再想起吧。
页:
[1]